陈家秀(风舞尘)浅议诗歌
《诗语》
诗的语言是独立的语言,诗的标点是扩大化了的标点。,它们的意义远远超过了小说散文方面的意义。
诗离不开诗人,离不开他的经历、遭遇,个性、气质、追求等。
诗要属于大家的社会的,不能只完全属于自己的,要有它的社会价值。
诗以含蓄、朦胧、深刻、真挚为美。给人以思考的余地,给人以美的享受与启迪。而忌直露、坦白、拖踏庸滞,让人看后一览无余。这是不能算诗的。
有人说‘诗是情学,无情不成诗学’。我要说:情富则诗贵,情真则诗深,情深则诗活。故写诗要以情贯之。
写诗,不能把诗给写‘死’,要能跳进去出得来,给读者以‘灵’以‘活’的印象。这要看诗创者的格式、字词、情蕴、表现手法等上的功夫。
过去的陈旧的表现手法已不够用。当代诗创者试图把隐喻、通感、象征、改变视角、透视关系、打破时空秩序、组接意象等这种蒙太奇手法综合起来,造成意象的撞击和迅速转换来激发人们的想象力,去填补大幅度跳跃所留下的空白。从而充实并完成诗的美感及形象。
古典诗词宋末蒋捷的《一剪梅》便是很好的印证。
当今诗创者应学会吸取与创新,把诗写的更美,更完善。从而加深诗美形象,丰富中国文化,提高人们的思想文化水平。
(待续)
陈家秀(风舞尘)——浅议诗歌
(续一)
诗来源于生活(劳动),启源于歌。它是一种最古老的文学形式,产生于人类的童年时期。
早在原始时期,人们为了忘却劳苦,抒发情感,发出单纯的有节奏的呼喊,后来逐渐以歌的形式唱出。歌是诗的初貌,有肢体语言,用音乐的形式表达出来,还不可以称作是诗。诗产生于文字之前,诗可以为歌,但歌往往不可为诗。
自从有了文字之后,后人把那些流传的歌记下来编组成《诗经》,以《风》《雅》《颂》为最,故可说诗起源于歌,来源于生活,也就是劳动。
鲁迅曾说:“诗歌是韵文,是从劳动时发生的。小说是散文,是从休息时发生的。”唐朝以前,中国的文学史可以说是诗歌史,诗是文学中的文学,有千年传承的浑厚底蕴。诗的本质是抒情,不论是小说、戏剧、或散文,都有诗的痕迹,是语言的精华,是最高端的文学。
诗是有普遍性的,它无所不在,无时不有:凝固的,立体的,音乐的,还可以有肢体的等等。诗美是艺术美的通存因素及最高体现。诗有时不局限于诗里,是超出疆界的艺术。要懂文学,就先懂诗吧。
诗是无形的画,画是有形的诗。这就是诗画一体,但它们虽有相通之处,实有异质之别。画着眼于客观事物的外貌描绘,情感受制于事物本身。而诗是诗人内心情感的直抒,随意倾泄……
我认为诗学是情学,无情不成诗学,主要就是抒情。诗可以映人,人可以定诗——即从诗里可以看到诗人之形,诗人的性格修养又可以定诗的“质”与“格”。诗的“精”与“神”是画无法绘出的,而画可以用诗来表达,用诗来呈现。
(待续)
(续二)
诗景是视觉形象的流动。诗里一定有画,有“眼睛”的存在!诗与画的最大区别就是介质不同——语言和色彩。诗既启源于歌,就有音乐的属性,它的形式本质就是音乐之美,便有平仄押韵,朗朗上口之美感。音乐可以成诗,但诗绝不是音乐!诗是流动的艺术——情感的流动:音乐也是流动的艺术——但却是感情的流动。
画和音乐是诗的两个极端,音乐比画更贴近诗。诗有音乐之美,却无音乐的丰富与悠扬,但它却能扩张和充实感情世界的内容,明确和清楚感情世界的外貌。诗是时间艺术和空间艺术的统一。
自古对诗都有不同的定义,很难精确到位。我觉得,诗是情感和文字的高度精炼而升华出的一种精神存在的文学模式。文字后隐藏着文字,情感里蕴藏着感情。我不知如何写好诗,我觉得诗应有朦胧之“虚”,有情感之“实”,最忌直白,拖沓庸滞,一览无余……没有给人以想象的空间和思考的余地!
我在《诗语》里讲过——诗离不开诗人,离不开他的经历、遭遇,个性、气质、追求等。否则,诗从何来?诗人在创作中最自由,可以用不同题裁、不同形式、不同内容、不同修辞等来表达同一意旨的“东西”。
诗是诗人的感情直写,故从诗里可观诗人之形。诗总是倾吐自己心中的“隐私”,直抒自己的真实心意。这种真实才是诗贵的体现,也是“诗人”与”写诗的人”的不同所在。为写诗而写诗的人,总是给人一种无呻吟的感觉,他们总是在刻意回避或追求什么,他们的作品其实是不能算诗的。
我不敢妄自谈论如何写诗,我认为诗是情感的寄托和释放,诗里诗外总有一种无形的而又能感知的情感之线贯穿着,然后以文字的方式刻划成实体——一种感情——它便跃然纸上,跳进读者的心里。
人和生存环境组成社会,诗离不开这个基本因素,所以诗应该是社会的,才有它真正的含义。诗人的深度和力度要想在作品中展现出来,必需依靠诗人自己对生命内部的、对人类和历史的以及对社会的深深的忧虑和希望。
诗不能只属自己的,要有对人类、对历史、对社会的热忱和观注。这是诗的贡献,诗的意义。那些“纯文学”的作品,固能搏人眼球,如汪国真的情诗,(是少男少女的牙祭)或许能热一时,随着”年龄”的增长,还有几人能读出几首?大多如昙花一样,不会长久。不如顾城的诗句“黑暗给了我黑色的眼睛,我用它审视光明。”更能留存长久。此是就诗论诗,无他意。
诗最终离不开情,能让人情有所动,那是诗的精神。在诗的创作上有无数的手法和修辞:如通感、隐喻、象征、视角转换、感官存留、甚至是打破时空、组接意象等一系列“蒙太奇”手法和修辞。只要能把作者的“心意”托出,展现给读者,它是不拘泥于手法和修辞的。这是诗的创作上无所不为其用,无所不达其能,在有形和无形的规律间自成一体。
(待续)
(续三)
诗的标点是括大化了的标点,它可以延伸到你想要的效果。远远超越散文、小说类文章的标点意义。诗的标点可以一号多用,一号连用,多号连用。它有断句、解析、转行、改变话题等等功用,甚至还有点睛之妙。这要看作者的构思、意境、情感的流动需要。
诗的标点可以在行前、行间、行尾用,也可不用。我不主张诗里过多的使用标点,新诗的隔行本身就起着标点的作用,读者大多都懂,给诗留下想象和思考的空间,留有延伸的余地……有时标点会禁锢诗,有时又不得用它去拓展诗,这是标点在诗中的矛盾的重合。看我们怎么使用,如何使用。
写诗也是一门艺术,是通过艺术形象来反映社会生活,歌唱现实生活。其主要形象大多是诗人自己的形象,离不开作者自己的经历和情感。但其情必真挚才可贵,这就是诗人之形——是通过诗人的真挚情感的渲泄而塑造出来的。
诗歌中所渲染出的景象往往是诗人的感情寄托,所以诗人之形,诗也。诗歌之形,诗人也。相通并存,合二为一。
谈到诗形,离不开诗人的思想。优秀的诗歌总会有机智闪光的语言,撬开读者思想的天窗,给人以美的遐想和灵魂的震荡。
诗是感情的结晶,仼何诗作都不能独力于感情之外,它总是以情动人。往往以动人之情述哲理之实,这也是诗的审美标准之一。诗的形象之美往往也是诗人的思想体现,这个既抽象而真实的概念,每每衡量诗人的度。以抒情和含蓄见美。诗美之于形式,主要是音乐美,朗朗上口,绕耳牵魂。(这与韵律有关)此外有格式美,精炼美等。格式美即排列美,与标点有很大关系。
诗是文学中最精炼的语言,千锤百炼得一词,语不惊人誓不休。这是对诗歌的语言要求。在长期的创作积累、文学素养及作者的情感嗜好,便慢慢地形成了诗人特有的风格。有了自己的风格,或许写作会随心的多了……诗歌己渐渐被淡忘,诗歌的前途很暗淡,很渺茫。我为诗歌痛心,为诗人悲哀。
(待续)
(续四)
诗的语言是谨慎的,又是豪放的。既是真实的(情感),又是飘渺的(精神)。
写诗作文,要有内涵,允许你包容不广,但要有一定的“质”。要让读者知道你写的是什么,也就是你的意图。既使是朦胧诗,也不离外,也可解读到。
没有社会意义的作品是很难长久的。这是一种思想的高度,也是一种生活的阅历。
文字是很驾驭的,千锤百炼,信手拈来,唯博学而不可得。故我每每感觉力不从心,文思枯竭!谦而学之,不敢苟怠……
灵感的获得不是时时都有,它必在一定的思想基础或深挚的情感蕴酿之后而乍现。那种灵感如涌泉般爆发而高产的诗文者,确实让人佩服!(但那几乎是不可能的,大多是牵强凑字,不知所云。若如此,又何以为文呢?)
写作是自由的,惬意的。(那是一种情趣,可随意挥洒。)也是受思想、个人素质和社会现实(政治环境)与精神世界的制约。(起码要有最基本的文字功底)。
从某个角度里进入诗文,然后”开枝散叶”,以达其情,以抒其意。(阅读与欣赏也必从某个角度切入,但这需诗文提供“眼”)。
心为情所动,情始发于心。诗学本就是情学。出于真情,文必抓心。情之所指,心之昭然。无病呻吟之作,不如弃而不为。
我不敢妄谈诗文之写作——因我本身粗陋浅薄。我不敢妄自清高——因我本浊于世事,无法潜逃。但我却不敢苟同文之泛滥,诗质灾难!唯以求学之态,喊话于心……
(粗识浅见,胡言乱语,不妥之处,敬请诗友们不惜赐教!) (待续)
陈家秀(风舞尘)浅谈诗歌
(续五)
《浅议诗歌的自由性》
诗虽起源于劳动,最早却以歌的形式存在。是人们真实情感的宣泄,随意地自由的歌唱。所以诗歌一开始便是自由的。
说它是自由的,并不是对文学的散漫和对文字的随意。而是一种精神的随意释放,是驾驭文字后的自由选择,从而把“有型”的诗歌放飞成“无形”的文学。(“有型”乃诗歌之“框”,“无形”乃诗之“神”)
诗歌的每一次拓展,都是一次思想的解放,都是一次情感的自由宣泄。古今皆有例可证。从《诗经》到《离骚》,再到唐诗宋词;从婉约到豪放,再到“边塞”和“田园”;以及从文言到白话,从规则到不拘一格,无不是精神的极度展放和灵魂的来去自由……
诗是语言的艺术,是最高端的文学,是用文字凝聚并升华思想的一种精神的自由写作活动。
既然是一种“自由”形式的写作,我想,就不应该被诗歌的各种框框给“框”住。她不是“律绝”所能限,不是“八股”所能及。当然,我不否认古典文学的精华,然我们当批判地继承,在吸取精髓上发扬广大。若一味畏首畏尾,裹足不前,生怕违了“律典”。那样,虽尊重了文字,却亵渎了文学!
诗的语言不是“八股,诗的修辞不是律绝,诗的语句既是罗辑的又是古怪的。在某些时候某些地方是可以转化的,而不是呆板或拘泥的。是一种思想的活跃或转化,是心思的深层递进。所以对诗的语言、修辞、格式等等,即能“规规矩矩”的掌握,又能运用自如。这就是说:诗既是严谨的又是自由的!
我想:写诗应该是“没有规矩的选择”,是来自心底的那种对文字的“束缚后的放开”。(当然,我做不到)。所以我崇尚自由写文,随意拓展我的个人思维。既使偶尔写写“律绝”,也总以“古风”贯名,窃喜窃慰。不是我不敬畏文字,这恰恰是我对文学的虔诚和崇拜!
私认为:有自由的精神,才有自由的文学,才有文学的无限延展!(当然,我还是个门外汉,一直在窥探而不敢扣门。我会以虔诚和敬畏之态咀嚼文字)
(待续)
陈家秀(风舞尘)浅谈诗歌
(续六)
《诗歌之灵魂》
诗歌既是“精神”的也是“物质”的。既是一种文学形式,也可以是一种宗教信仰(诗歌也是源于宗教的,宗教就是种信仰)。是诗人用文字传达情感,宣示自己的精神世界。切入到文学的角度,便附于了诗歌以诗人自己的”灵魂”。这就是下文所要探讨的“诗的灵魂”。
诗既以人为之,便有了“人性”、便有了“灵性”,便有了“肉体”(内容)和“灵魂”(精神)。有了这些,诗歌才有了它存在的意义和价值。能让读者能读懂诗之真意,进入诗的灵魂“,才不愧对于诗歌。
诗歌是用语言的艺术渲泄诗人的情感。它不在文字里,而是在人类灵魂的寓所里。
诗歌首先讲究的是意境,意境才是诗的实质。诗人的“精神”便蕴在这意境之中。神游意境,才融入诗之灵魂之中。纯纸上的诗是不能算诗的。
抓住了诗的意境,也就得到了诗,也就捕获了诗之灵魂。才能享受诗的味道——情味、趣味,从而产生思想的共鸣和灵魂的共舞……
诗歌附于诗人这个个体“之后,便以诗人的“精神”脱胎成文,以诗人之手面诸于世。于是此文便蕴藏着诗人之魂,继承并遗传了诗人的特有的那种精神钙质。
金庸先生讲的好;“侠之大者为国为民。”此便是一种精神、一种信仰、是武侠之灵魂、是金庸作品之灵魂、是文学之灵魂。诗歌也不离外,好的作品即有灵魂之所在。为国忧,为民忧,为社会忧。贴近生话,深入社会,歌所歌之歌,乐所喜之乐,忧所忧之事,此便为诗之魂也。
既然诗有灵魂“之说,便有其狭义和广义”之别。浪漫主义诗歌大多是个人的思想情怀。(从某个方面讲,它和婉约诗歌接近,都是抒发的“个体”),是“狭义”的。
现实主义诗歌比较贴近社会,贴近现实生活,寄托出诗人的忧患意识,揭示当世人民的生活现状,即是自己情感的抒怀,又是忧患于社会的一种思想的宣泄。(从某种意义上讲,现实主义诗歌与理想主义诗歌是比较接近的),既是“个体”的,又是“大众”的,以“个体”的情怀而引发“大众”的共鸣。所以是“广义”的。
而有“灵魂”的诗歌才有它的意义所在,才能有更深远的影响……
我偏好现实主义诗歌,总是深陷其中,不能自拔。
‘精神’和‘灵魂’是共通的,生活中,如果你熔炼到一定高度,‘精神’和‘灵魂’就会融为一体,‘灵魂’会以一种‘精神’的物质形式存留下来。
真不知什么是“诗”了,现在写诗的人比读诗的人多,读不懂他们到底是想表达什么?
那无数的平台,无数的刊物,到底哪个好呢?
那无数的赛事,无数的奖项,到底哪个真实呢?
什么阅读量,什么赞赏量!无非是圈内几个人相互的吹捧,为敲响几个铜板而已!……
就连《诗刊》那样的国刊,也被那几块铜板砸碎了贞操!还谈什么诗歌的纯粹?还谈什么诗歌的真伪?还谈什么诗歌的灵魂?!
这就是当今文坛的现象!乱象!众生象!
我曾在几个大刊合办的赛事的留言里抨击了这种评奖怪象,留言通过后,一分钟内即被删除。何也?心虚如斯,可见一般。
(国人淡忘诗歌文化,诗的前途很暗淡,很渺茫。我为诗歌痛心,我为诗人悲哀)。
(待续)
(个人私见,请多指教)
天短短的,难弥夜的漫长,我愿以雅坛慢煮诗文,给您一座温馨的小苑。
文/风舞尘
主编:柳舞西风
编辑:半亩花田
顾问:风舞尘
图片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版权声明:CosMeDna所有作品(图文、音视频)均由用户自行上传分享,仅供网友学习交流。若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删除!
本文链接://www.cosmedna.com/article/26218454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