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宋 汝窑天青釉洗
尺寸 13cm 估价 咨 询 价
北宋晚期御瓷汝官窑,造于河南汝州,今宝丰县,近千年来地位至高,实为神品,乃中国历史之珍,显中国哲学之华,集中国美学之粹。汝瓷小巧朴雅,温婉隽永,不仅代表中国陶瓷艺术之真髓,历史意义更是深远,古今名藏均以其为首,然珍稀无比,一器难求。此件汝官窑笔洗,釉如凝脂,天青犹翠,冰裂莹澈,器形巧致雅绝,底见三芝麻花细小支钉。为台北鸿禧美术馆旧藏,通器完美臻善,当属汝官瓷之范。
与南宋杭州官窑瓷相异,汝瓷特征极为明确,然釉色仍有多样变化,可见淡蓝乳青无纹者,一如香港苏富比2012年售出之葵花式洗,亦有莹亮晶透,青翠泛蓝,细披冰裂开片纹者,即如本品。早明曹昭《格古要论》尚前者无纹,南宋杭州官窑则似以后者为典范,二者均极为珍罕,两造之间更见各式釉色变化,色有淡灰者、开片遍布,或片纹染深,但釉面乳浊不透者。
无论物换星移,此件汝官窑笔洗臻美耀眼,仍属传世汝瓷之最,釉色相近者如大维德基金会藏品、罗斯卡博物馆藏一对圆洗之一及 Princessehof Keramiek 博物馆藏例。观传世汝瓷名录可知,如此釉色仅能见于尺寸较小且造形素雅之器,而尺寸较大或器形繁复者,其釉色往往略偏,不若典型,一如大维德基金会藏知名长颈瓶,汪庆正因而曾质疑其汝窑身分。
逾九百载,历经千秋万代之珍爱细藏,此汝官窑笔洗方可保存得如此尽善完美。汝瓷稀若晨星,据传世名录可见,汝窑从未大规模烧制,同一器形往往仅见一、二例,造形简素者,则尺寸各异,底作三或五颗支钉等。北定瓷口沿有芒,敕另设官局烧青瓷,窑建河南汝州,或开御瓷订烧先例,弃前从各处贡瓷中择佳之法。
汝瓷素雅不艳,含蓄实华,呼应宋人尚真、顺应万物之世界观。如此品味为北宋思想家王安石(1021-1086年)所尚,布衣粗食,朴简归真,深切影响当时文人画家,不同于画院派华丽构图与繁复技法,他们笔下线条简约,描写自然乡野,朴拙而意趣横生。一如宋时画家绘山水重云氤之美,瓷匠亦追求烧出「雨过天青色」,而唐代所尚如玉之浓翠绿。瓷虽非宝石黄金之贵,经过高温窑烧而得的柔美釉色,偶然自来之晶亮冰裂,一切顺应自然,朴实而绮丽,深深应合中国文人之德。宋人赏瓷,评其器形、釉料、色泽、触感,彷佛早已预言简约主义的到临,不论是风格或技术,至今仍是艺人工匠们的灵感泉源。对雅瓷的追求,始于宋时文人墨客,未几传至内府,渐同此好。
北宋 磁州窑白釉剔缠枝牡丹纹梅瓶
尺寸 34.7cm 估价 HKD 6,000,000-8,000,000
磁州器一词,泛指一系列擅用化妆土为饰之窑址所出,这些窑址,主要位于河北及河南,其中又以河北南端磁县(古称磁州)观台镇为首。观台窑瓷器,纹饰多样,风格挥洒,技巧卓著,初以剔划之技饰所制,后来则直接用笔画花,如文士书画挥毫,写意流丽。然磁州窑最重要的风格,则要数善用化妆土之划花技艺。始用于绘饰盛行之前,瓷匠采用黑白二色双层化妆土,以色彩对比凸显图案,也有于素胎上施单层黑或白色化妆土然后划花者,本品即为佳例,涩胎浅褐,化妆土白若象牙,瓷匠巧用二色,营造纹饰含蓄朴雅。
本品饰缠枝牡丹绽放,此纹样常见出于观台众窑,此梅瓶上所饰,勾勒轮廓明快,剔划细节纤巧,明晦分明,极富立体感。北宋年间,各地瓷窑纷纷仿效磁州风格制瓷,如河北冶子村、东艾口,河南登封、扒村、鲁山、密县、当阳峪,山西介休窑等,以满足宋人对实用雅瓷日益增加的需求。
北宋 定窑黑釉鹧鸪斑葵式盘
尺寸 19.7cm 估价 HKD 6,000,000-8,000,000
定窑葵式盘耀眼迷人,黑釉浓重且细腻,金褐鹧鸪斑洒落于上,优雅隽秀而酣畅淋漓,窄足宽沿,器形大方端丽,实为独一无二之作。葵口造形虽非刻意效仿盛开娇蕊,此器之美宛似稀有的黑蜀葵,工艺超绝至臻,属宋代黑瓷中极少数能媲美同朝白瓷与青瓷之最,共列典范者。此盘风格独特脱俗,需巧思卓艺,烧制过程极度精准缜密,黑瓷多造于北方窑口,属各窑主要制品之偏类,此盘即是定窑烧造的少数非白瓷,一如河南宝丰汝窑。曹昭《格古要论》,着于1388年,论及北方黑瓷,仅述河北曲阳定窑所出,「有紫定色紫,有墨定色黑如漆,土俱白,其价高于白定,俱出定州。」
此盘六瓣葵口造形,类同宋代漆盘,口沿削切圆润小角,葵瓣间隐现浅沟,纤雅利落。定窑所造白瓷与柿釉瓷(紫定)虽以六瓣葵式器形著名,多为平底无足。武德教授(Nigel Wood)在《Chinese Glazes. Their Origins, Chemistry and Recreation》142页论及此盘时指其为「精美北方黑瓷盌」…「胎土塑性强,能造出较南方瓷对比更为多变之器形 — 如同此器造形摹效漆盘,圈足承载宽大盌沿。当朝定窑有制此类器形,然皆为覆烧。」此件葵式盘之宽沿与窄足之尺寸差距,较其他定窑白瓷盘及南方窑例更大,曾与一件相类柿釉盘一并刊载于展览图录《宋代の陶磁》。
如同定窑白瓷,此葵式盘胎质近乎纯白,盘沿黑釉薄透处,可见瓷胎隐隐发亮。前述作例胎质虽与此盘相近,然其足底釉药多已拭净。宋代其他主要窑址并无烧造相似瓷器,仅曲阳邻近瓷窑,如较南的河北井陉窑,尚有相似之作。井陉窑也以烧造定窑白瓷为主,惟造少量黑瓷,部分饰有褐斑。综而观之,判断此件葵式盘的出身诚属不易,其胎身明确与曲阳等北方定窑一致,应属定窑之作。此盘曾为艾弗瑞.克拉克伉俪珍藏近四十载,存于伦敦西郊伯克郡 Fulmer 宅邸, 1920-1940年代,直至1950年艾弗瑞临终前,伉俪致力建构其中国陶瓷收藏,雅蓄精妙绝伦,世界闻名。艾弗瑞对伦敦东方陶瓷学会贡献良多,协筹1935-6年之伦敦中国艺术国际展览会,并借出约六十件藏品。
南宋 建窑黑釉兔毫茶盏
尺寸 11.5cm 估价 HKD 6,000,000-8,000,000
宋朝品茶风尚之盛,前所未见,蔚然成风,多种瓷制茶具因而出现。黑釉润亮,托衬点茶击拂茶水后,所得茶面细沫,白黑相映,极为耀眼,故而盛行,取代白釉及青釉器茶具。茗茶家兼书法家蔡襄(1012-1067年),在着《茶录》中曰:「茶色白,宜黑盏,建安所造者,绀黑,纹如兔毫,其胚微厚,熁之久热难冷,最为要用」。 宋徽宗 (1100-1126年在位),醉心艺文之极,问鼎历代帝王之冠,所见也与蔡襄相同,认为黑盏尤以兔毫为佳,在大观元年(1107年)成书《大观茶论》中指:「盏色贵青黑,玉毫条达者为上,取其燠发茶采色也」。
兔毫茶盏,窑纵处福建,日人以浙江以北之临安天目山命名,称之「天目」,以为山上佛寺僧人以建窑兔毫茶盏茗茶。茶道为佛教寺庙传统,皆因清茶提神,有益于坐禅冥想,更可供佛。建盏及品茶文化,随日本僧人归国传入,深受当地推崇。此盏釉面盈润,褐色兔毫纹匀称,且全盏几近满釉,极为罕见。此盏古朴素雅,撇口斜壁,圈足纤巧,外侈幅度使其更形秀丽,较典型宽足弧腹婉约,又较一般尺寸较大之笠式盏可爱。此器形之珍罕,各式天目盌之线描图可作辅证,详见《唐物天目》,茶道资料馆,京都,1994年。书载一例,盏形比例与此相近,尺寸稍大,釉色较黑,德川家族旧藏,现存名古屋德川美术馆,图版11。另比较一例,兔毫纹大致相近,惟形属建盏大宗,现存北京,载于《中国陶瓷全集》,上海,1999-2000年,卷8,图版206。
Cunliffe 爵士,英国最重要中国艺术收藏家之一,四十年代开始收藏清代玉器,后开始收藏瓷器、青铜、高古玉器等,珍品云集,包括成化青花宫盌三盌。收藏中多件售于伦敦苏富比,本品曾售于伦敦邦瀚斯。
南宋 郊坛下官窑海棠式瓜棱瓶
尺寸 14.6cm 估价 HKD 5,000,000-7,000,000
本品胎骨精细,质薄体轻,呈海棠式,棱角明快,线条柔顺,由两模分坯垂合而成,为宋朝罕见制瓷之法。其贯承宋廷质朴古雅之极简审美情趣,非灵巧精湛之技艺不能致。观之,胎深灰,高温窑烧后呈铁紫色,青釉泛灰,发色静穆莹润,片纹细密精致,可断为南宋官窑器。靖康二年(1127年),南宋迁都临安(今杭州),时北方诸窑(如河南宝丰汝窑)奉烧贡瓷难以为续,遂于杭州另设官窑烧制宫廷用瓷。依本品之胎釉特征,应出郊坛下窑,其址位于今杭州南部乌龟山。
此瓶呈梨形,通体起十棱,身似棱瓜,口足外撇若瓣花,龙泉窑也有见此器形,然龙泉者,形稍逊,胎釉亦有别,且胎体厚重,与官窑所出相异。四川省遂宁市金鱼村,1234年遭蒙军入侵,1242年被毁,其窖藏出土两形制相似之瓶,图见《封印された南宋陶磁展》,小田急美术馆,东京,1998年,编号16及17。据此图录,二例虽皆定为龙泉窑,然逐一比较,大相径庭。其一(编号17)呈菱形,棱角尖锐,通体施蓝绿釉,无开片,露胎处呈火石红色,展龙泉窑之典型特征。
宋至金 钧窑月白釉紫斑折沿盘
尺寸 18.7cm 估价 HKD 4,000,000-6,000,000
自北齐起,中国各地窑口所烧制瓷器,皆见有以对比鲜明之彩釉随意点饰斑纹者,直至唐宋朝如是。然而钧窑蓝釉铜红斑者,却非随意点泼,而属着意描绘,如此特色,有别与他器。学者柯玫瑰提到钧瓷上的斑彩是以铜红釉粗犷刷绘,或涂覆于天青釉面、高温中还原,融合一体而形成的,见《Song Dynasty Ceramics》,伦敦,2004年,页34。如此斑纹,有赖艺匠刷绘釉料手艺,以釉料分布及两彩比重见高下,如此特质,与抽象画作异曲同工。本品紫斑超卓臻善,令人惊叹。
钧窑器,诚宋瓷中最为艳丽夺目者,以河南禹州钧台窑为主要窑址,但河南其他地区也有烧造,当中包括宝丰清凉寺汝窑,相信始制于北宋末年,至少续烧至明。钧窑器铜红彩斑斓明艳,规则不一,纹虽简,饰却华,犹如法书挥毫,每品均独一无二,因而深得当时文人贵冑青睐,本品正是佳例。
本盘仅以五颗支钉承托烧造,足见其工艺之巧。钧窑器一般圈足素胎立烧,仅少数采满釉三支或五支钉烧,本品即属其一。如此精妙技巧,或取思自邻近之汝窑。
北宋 定窑白釉划莲纹葵口大盌
尺寸 25.8cm 估价 HKD 3,000,000-4,000,000
初瞥此盌,美妍雅致,为定瓷经典,细观更觉与众不同:其制胎细薄,釉色净润,划花纹饰精湛,盌径硕大,气韵非凡。定窑于北宋年间承烧贡瓷,佳器倍出,然如此之设计简约、制作优良者可谓凤毛麟角,应为昔时御用贡瓷。历年经久而保存完善,想然物主必视若珍宝,惜护有加。虽有质佳定瓷,可与此媲美,但论尺寸,当中难有出其右者,流传至今,可谓寥若晨星,弥足珍贵。
北宋一朝,定窑制瓷技术达致巅峰,此盌宏硕,其器形典雅,釉色纯莹,工艺精湛,且纹饰简练洒脱,卓然超群,诚典范之作。观内壁所划缠枝莲花,两莲对向而开,一叶侧倾相衬,枝蔓回绕其间,旖旎灵动,出神入化。此盌为独制个例,品质臻美,或为他例之蓝本,不似尺寸较小者,为省工省时,大量制作,不能与此盌相提并论。
定瓷素以胎体细薄纯白而闻名,不施化妆土,窑烧后便可呈白净雅致之色,其釉光润,与象牙类,积釉流淌处可见「泪痕」,更因其器形含蓄温雅而备享赞誉。虽部分器形乃仿当朝银与漆,但更多为瓷匠创作,别具新意,深受北宋与金朝之皇室及佛寺钟睐,本例即属后者。定瓷胎体轻薄易碎,成形及窑烧过程极易变形翘棱,故此类盌直径多不超过22公分,仅些许宽盆及模印浅盘见有制大器,但其胎体亦相应偏厚较重。
本品纹饰,线条委婉而舒畅,莲花优雅之神韵跃然其上,如纸上作画,笔墨韵味全然其间,同时倍显胎体之素净清丽。莲,出淤泥而不染,象征纯洁、廉正,其意象与崇儒家、尚修身之宋朝文化不谋而合,深受时人所爱,故定瓷常以莲花作饰,凭胎釉莹润素白,衬莲之洁身自好,两者相得益彰。
北宋 定窑白釉扣口弦纹三足奁式炉
尺寸 13cm 估价 HKD 2,800,000-3,500,000
本例式样可溯至汉;汉有鎏金铜樽,熊形足,配兽首衔环耳,附盖,可见一熊足兽纹樽例,铸有「温酒樽」铭,知其为酒器,并有西汉成帝「河平三年造」字,即制于公元前26年,图见李学勤编,《中国美术全集工艺美术编5:青铜器》,卷2,北京,1986年,图版217,另录鎏金铜酒樽一例,下配承盘,北京故宫博物院藏,图版236,应为东汉光武年制(公元25-57年),腰间环饰三道弦纹,口及底沿又各添饰弦纹,与此炉别无二致。
此类三足奁式炉自宋风靡,今犹不衰,定窑弦纹奁式炉更乃经典。有相类宋代定窑五例,形制比例不一,弦纹排布各异,刊于《故宫历代香具图录》.
金 磁州白釉黑牡丹花矮梅瓶
尺寸 高23.4cm 估价 HKD 2,400,000-3,500,000
瓷匠先于器面上白色化妆土,再以黑彩挥毫绘牡丹,然后划花并用篦纹缀细节,展现河北磁州观台窑之独特风格。纵使自金朝始北方各磁州窑系均有烧制白地黑花瓷,惟均不及观台风格娴熟。其黑花绘画明快,宛如写意水墨,篦纹则如书法飞白,犹若枯笔牵丝留空。
北宋至金 耀州青釉牡丹纹盖罐
尺寸 13.2cm 估价 HKD 1,800,000-2,500,000
本品呈鼓形,或为围棋盒。造形端正,花纹秀丽,釉色均匀,难得一见。耀州窑位于陕西省铜川市西南黄堡镇;自五代起,耀州瓷以釉色淡青、刻花线条刚劲大气著称,其品质超卓,至北宋时盛极一时,成为中国一大窑系,产量甚丰。耀州瓷以批量烧制之盘、盌为大宗,偶见少量其它器形,世人识其罕稀,尤为惜赏。
盖罐沿边贴花仿鼓钉,相若例子主要见于出土残片。其中一件出土盖罐,品相颇佳,器形与纹饰与本品相近,惟器身加饰一圈卷草纹,刻花凹痕积釉处呈色较深,连同数颗棋子
北宋 龙泉青釉划牡丹纹梅瓶
尺寸 28.6cm 估价 HKD 1,200,000-1,800,000
此梅瓶造型素雅,为北宋早期龙泉青瓷罕例。龙泉窑位于浙江省龙泉市,创烧于三国两晋,后来风靡一时。该窑地处中国东南部,北宋时期,北方诸窑竞争激烈,如陕西耀州窑,毗邻权势之地,更具地理优势。早期龙泉青瓷釉色淡青,划花细腻,有别于晚期龙泉青瓷釉色深绿,装饰随性,时出无纹之作。相较之下,早期龙泉青瓷与同省北部之越窑及北方耀州窑风格更为相似,早年常误以为越窑所制。龙泉窑虽受越窑影响显著,然北宋时期已见独特风格,刻划纹样精美,线条细致生动。如此清雅之梅瓶,诚早期典范,实属罕珍。
从五代时以烧制随葬礼器为主,至北宋时期转烧质佳日常器皿,龙泉青瓷所用材质及工艺改变甚大。对比五代时期之梅瓶,风格嬗变立见,五代工艺略嫌粗糙,宽肩较为明显,划缠枝牡丹纹,上下缀莲瓣。此梅瓶颈部略宽,瓶肩圆润,器形比例和谐匀称。缠枝牡丹纹繁密细致,饰瓶身三分之二,比例恰到好处,不感拥挤,优雅大气,青釉泛蓝,尤为出众。相类之梅瓶,比例不一,纹样一般较窄,且釉色泛黄近橄榄,未及此悦目.
版权声明:CosMeDna所有作品(图文、音视频)均由用户自行上传分享,仅供网友学习交流。若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删除!
本文链接://www.cosmedna.com/article/84767429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