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妆品排行榜
  1. 首页 >
  2. 美妆资讯 >
  3. 美妆 >
  1. 20年前你瞧不起,10年前你看不上,如今这一领域,赚得盆满钵溢

美妆资讯
20年前你瞧不起,10年前你看不上,如今这一领域,赚得盆满钵溢
2023-08-05

01

“国货主权”关乎中国未来竞争格局

“在国际外交里,我左脸写着丰田,右脸写着索尼。”

——日本前首相中曾根康弘

这句话是日本最鼎盛时期,日本首相中曾根康弘说过的一句话。

一个国家真正被记住的,不是它有多大的领土,而是有多少世界级的品牌。

俄罗斯横跨亚欧大陆,领土面积全球第一,是韩国的170倍,人口是韩国的3倍,但俄罗斯的存在感(日常生活领域),却远远不及韩国。

因为它的经济总量不及韩国,仅仅与中国广东省齐平。提起韩国,我们能想起现代汽车、想起LG空调,想起三星手机,想起韩剧、想起各种化妆品。但提起俄罗斯,我们好像什么也想不起来…

品牌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符号,有多少品牌,就有多少影响力:

迪士尼、可口可乐、特斯拉、苹果手机是美国精神的象征;

丰田、松下、任天堂游戏机和动漫是日本文化的象征;

我们对于韩国的认知,有一半是在三星里;

我们对于德国的认知,很多来源于各工业企业里那些智能化的西门子设备上。

同样,中国的国货品牌,也代表了中国在世界上被认可的程度。

很多人会问:“一个国家强大,难道文化强大、军事强大、人口众多,还不够吗?为什么非要讲它的代表产品呢?”

不够。

因为无论是经济、还是文化,都是属于“概念”意义上的。而真正要落地,就要有一个可触摸、可感知的载体,这个载体就是——商品。

我们讲日本流行“极简主义”,这就是一个概念,真正的载体就是无印良品、优衣库。

我们讲韩国文化世界流行,其实就是它的电视剧;我们讲美国的流行文化,很多是李维斯牛仔裤、可口可乐、摇滚乐队等;还有欧洲的生活方式,就是宜家的家具等。

从这个层次上,国货就是全世界的人,感知这个国家的一张名片。

2020年,是一个大变局之年。这几年,无论是中国消费市场,还是全球竞争格局,都发生了深刻变化。

2019年的时候,有两个标志性事件同时发生:

1,中国人均GDP突破一万美元;

2,中国首次超越美国,成为全球500强企业数量最多的国家。《财富》杂志称之为“历史性的一刻”。

就是这样经济体量的中国,消费者却还一直处在是否要买国货的争论中。而这本该是早已经解决的问题。

“Made in China”曾饱受攻击,中国货面临“有商品、无品牌,有品牌、无名牌”的尴尬。

为了摘掉这些标签,我们必须忍辱负重。

要想改变格局,也必须复兴国货,做出与经济地位相匹配的产品。这关系着未来整个中国的形象和责任。

02

120年,3次国货运动

该如何复兴国货?

先来看一下历史上的三次“国货运动”的思潮和轨迹:

1. 第一次国货运动:初出茅庐,与世界同框

第一次“国货运动”,起源于清末,结束于民初。

1904年,风雨飘摇的大清朝,试着开始拥抱整个世界。那一年,中国着手废除科举制度,公布了第一部《公司律》,鼓励百姓做企业。

同年,在美国圣路易斯举办的世界博览会上,清政府送出了丝绸、景德镇的瓷器、安溪铁观音等。这是中国商品,第一次与世界同框。

当然,清政府为了凑热闹,还抓了些会吐火、会跳舞的艺人过去。

而其他国家,带来了织布机、汽车、电报机等。让参会的中国人,十分惊叹。

从博览会回来之后,清政府在天安门外开办了劝业场,希望带动百姓从商,推动国货进步。这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商业从三教九流的末流,变成国家潮流。

后来,1929年时候,民国政府举办了一个西湖博览会,这是中国民国历史上唯一一次全国商品博览会,当时展出了一些电风扇、缝纫机、电梯等,震惊了全国,这也成了第一次国货运动的一个标志性事件。

第一次国货运动,中国展开了由农耕大国向现代国家转变的挣扎与向往。

2. 第二次国货运动:海尔、联想、美的,见证巨头们的崛起

第二次“国货运动”,发生在1984年。

这一年,邓小平第一次南巡发表讲话,提出要加快改革开放,集中精力把经济建设搞上去;同年十二届三中全会通过《中共中央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决定》,明确提出中国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变。

编辑搜图

请点击输入图片描述

这算是拉开了第二次国货运动的序幕。

后来发生的一件事,则加速了第二次“国货运动”的崛起。当时小平同志去日本,坐在日本新干线上,他突然间自言自语讲了句话说:“我终于知道了什么叫做现代化的速度了。”

由此之后,中国开启了全面的经济体制改革,开始全面提速步入工业化。

自1984年起,中国出现了以柳传志、任正非、鲁冠球、王石等为代表的84派,他们大多被迫选择创业,有冒险精神;

1992年,出现了以陈东升、冯仑、潘石屹等为代表的92派,他们大多是来自政府机关、科研院所的知识分子,有较强的资源整合能力。

从1980年代初到2000年,那个20多年时间里,中国出现了无数的食品、饮料、保健品、服装、纺织、冰箱、空调、洗衣机。

你今天在吃穿用领域的品牌,海尔空调、联想电脑、娃哈哈饮料等,很大部分都是80年代到90年代末,第二次“国货运动”所产生的结果。

等到了1998年东亚金融危机,中国开始允许民营企业自主做外贸,于是我们把20年形成的对商品的制造能力,倾销到全世界。

但是,“Made in China”在当时一个非常典型的特征是,价格很便宜,质量也不会太好。而且那时候中国商品,除了少数企业之外,几乎都没有品牌。

3. 第三次国货运动(新国货运动):中国品牌和本土消费意识的觉醒

第三次国货运动,也就是“新国货运动”,要从2015年说起。

那一年,著名财经作家吴晓波写了一篇《去日本买只马桶盖》的文章,一石激起千层浪,社会各界对于国货品质的讨论,一时间沸沸扬扬。该热点事件也被纳入到当年两会讨论议题中。

为什么社会的情绪,突然触发“燃点”?

因为当时中国已经成为消费大国,但日常的生活用品,却大量被国外品牌占领。有一个数据统计,当时国货难以满足消费需求,出现了供需错配,导致了大量消费外流,消费者纷纷选择跨境购买。

比如跨境买马桶盖、买游戏机、买花王洗面奶、雅诗兰黛化妆品等。据统计,2005-2014年间,我国境外消费每年增长25.2%,相当于同期国内社会零售总额增速的2倍。

这与当时中国世界制造大国的民族认同感不符,也深刻刺激了国人的心理。

在这种全民本土意识觉醒之下,“新国货运动”,就很自然地爆发了。

企业层面,一些传统老字号开始爆发,比如回力鞋、内联升鞋、同仁堂草本咖啡等等,老树发新枝。

国家层面也开始发力,2017年,国家首次设立了“中国品牌日”,这是一个具有里程碑意义的时刻:意味着中国正处在由经济大国向经济强国转变的重要阶段,亟需开启自主品牌建设的新时代。

当然,在消费层面,强烈的本土意识促进了消费者对国货的选择。数据显示,有61.4%的人表示,在进行商品购买时,会特意关注选购品牌是否为国货。

根据腾讯携手诸多权威机构在2019年发布的《新国货白皮书》显示:

国货产品在中高消费人群中渗透率逐渐增强,月消费为5000—10000元的人群对国货发展最有信心,66.3%的人表示对国货发展非常有信心。

而且,00后对国货的品质和质量更加信任。60.7%的00后认为,许多国货品牌的质量并不比外国品牌差。

这是一场全民对于新国货的狂欢和重新认知。

03

从“追光者”到博弈者

在了解了100多年来的“新国货运动”思潮,我们就知道了国货进程到了哪一步,未来该如何更好地促进国货崛起。

对于未来,先来思考一个问题:

为什么00后比70后、80后更热衷于国货呢?

其实,商品的购买背后,是一个长久的心理塑造过程。财经作家吴晓波先生,把70后、80后称之为“追光者的一代”。

因为这一代人成长期间,中国经济还处于刚刚起步阶段,国货与进口货,质量差距非常大。

很多人用过的圆珠笔,经常写着写着圆珠掉了;还有经常断芯的自动铅笔;还有磁带式录音机,最痛苦的经历就是,用着用着磁带绞了,要用铅笔想办法清理,最后磁带也毁了。

而当时,日本松下、索尼等巨头的产品,用起来是那么好用,手感摸起来是那么高档。

这种对比,在消费者内心中,产生了强烈的反差感。

而且,在改革开放初期,那时候人们觉得西方又是世界文明的中心,中国人见到国外的高楼、车水马龙的夜景,会觉得非常羡慕。

所以70后、80后,被称为“追光者的一代”。

而如今,95后、00后一代,中国的综合国力早已不可同日而语,国货品质也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所以,产品的对比没有那么大的落差,00后自然也就不存在“追光者情节”。

而且,随着新中产群体的不断扩大,人们对货的造物美学、质量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国货已经从一个“模仿跟随者”,走到了“全球竞争博弈者”的地位。并且,国货还凭借更懂国人审美、质优价平等诸多优点,受到更多国人的追捧。

一方面是货物的崛起,另一方面是强烈的民族认同感的崛起。根据《新国货白皮书》的调查,买国货的第一理由是——“我是中国人,理应支持国货”。这个观点,有77.9%的人表示认同。

这就是最近这几年,消费者情绪的变化。

04

“新国货”的6大趋势

和更长远的未来

追上未来,抓住它的本质,把未来转变为现在。

—— 车尔尼雪夫斯基

在《新国货》纪录片中,吴晓波说过这样一段话:

中国的百年现代化进程,是一个非常曲折的迭代过程,也是中国国货不断变化的一个投影。

我们的每一个商品,到最后,它会演变成一种生活方式,演变成一种思想,演变成一种价值观,然后慢慢地在全球消费世界中,让喜欢这种商品和生活方式的人们,跟我们形成共同的语言。

“新国货运动”是一个非常漫长的过程,中国从农耕国家走来,必定要经历从仰望、到迷茫,再到追赶的一个过程。

俄罗斯唯物主义哲学家车尔尼雪夫斯基说:“追上未来,抓住它的本质,把未来转变为现在。”

当下,新国货衍化出6点趋势,只有抓住这6个趋势,才能够抓住未来:

1. 精专主义

随着消费升级,中国消费者越来越追求个性化消费、悦己型消费以及精神性消费。

他们对每个消费细节,都有独特的考究和品味,追求“精粹消费”。这就驱动他们在选择产品时会更加关注品牌的匠心精神,追求极致的产品体验。

2. 科技导向

新一代消费者勇于尝新,对于黑科技产品越来越热衷。

3. 年轻至上

年轻人群体正在以惊人的速度成长,庞大的人群规模将接棒成为消费的主力贡献人群。

《腾讯00后研究报告》显示,00后的存款是90后的3倍,并且更多人从小就有走出国门的机会,00后的审美能力和认知水平都得到了提升,更加关注品质和是否“悦己”。

而且,年轻人的消费贡献不仅体现在自身消费行为上,在高科技时代背景下,也会将新知识和新技能反向传授给长辈,进入“后喻时代”。

4. 颜值主义

这就是为什么小米插线板、小米曲面电视、小米体重秤如此受欢迎的原因。

5. 内容营销

两个最重要的环节就是:1,让消费者感兴趣,吸引目标人群;2,让消费者信任,产生商业转化。

消费者对于产品往往是漠不关心的,他们更关注高质量的内容。

6. 文化赋能

这几年,传统文化以新面目新形态重新打造,是IP化较大的市场。

例如,“我在故宫修文物”的火爆;“朗读者”“中国诗词大会”将传统文化转化新的语境和新的表达方式等,都代表着传统文化可以借助新IP进行重生。

另外,以B站为代表的二次元小众文化,也开始不断渗入主流文化。中国被称为“Z世代”的95后已经达到了3.78亿,这是中国未来发展的中坚力量。

所以,未来垂直化、细分化的趋势,已经到达千亿市场,非常值得注意。

以上就是新国货的6点趋势。抓住趋势,才能抓住未来。

总结:

中国国货的故事,已经跨越百年。

国货主权,也是一场主权竞争。尽管当下仍有很多困难,但无论历经何等黑暗,我们也不应该忘了,我们自己就可以发光,就像今天的中国国货绽放着照亮世界的光芒。

加油,新国货。未来的路,道阻且长。

来源:正和岛

版权声明:CosMeDna所有作品(图文、音视频)均由用户自行上传分享,仅供网友学习交流。若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删除!

本文链接://www.cosmedna.com/article/63184382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