俗话说:“北有同仁堂,南有片仔癀”。
近段时间,片仔癀的售价一路飙升,从价590元一粒上涨至至1600元一粒。这番景象不禁让我想起了从前茅台价格上升的时期,一瓶茅台白酒一路上升破千元。
同样,最近,同仁堂下发调价通知,将安宫牛黄丸(3克*丸/盒)的销售价,从780元提至860元,涨幅约为10%,该价从12月1日开始执行。
登陆电商平台发现,部分药店尚未调价,确有线上药店已将售价调为860元。过去10年,这枚药丸已历经过两次调价:2012年7月,每丸从350元涨到560元;2020年1月起,再从560元再上调至780元。这次调价80元,幅度较小,然而,节奏明显加快,距离上次不到2年。
不要小看这小小药丸,它是北京同仁堂(600085.SH)的第一大品种,80元衍生的市值效益,数以十亿计。12月7日,受涨价利好提振,同仁堂股价上涨3.37%,市值约为526亿元,全天上涨17亿元。
然而,同为老字号药企,同仁堂的市值,依然不到云南白药的一半,仅是片仔癀的一个零头。3g重的安宫牛黄丸,能不能唤起同仁堂满满元气?
同仁堂品牌始创于清康熙八年(1669 年),在 350 年来的传承发展中,“炮制虽繁必不敢省人工,品味虽贵必不敢减物力”成为同仁堂的古训。不过,近几年来,包括过期蜂蜜事件在内,同仁堂的产品在多省被通报质量存在问题,让同仁堂这块金字招牌面临不小压力。
2016年,同仁堂的翻白草、加味左金丸、熟地黄、(熟)骨碎补等产品被四川、山东等地监管部门抽检发现不合格。2017年,原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总局公布了22份不合格中药饮片名单,同仁堂旗下的四家公司涉及其中。 2020年7月23日,国家药监局发布《关于25批次药品不符合规定的通告(2020年第50号)》显示,天津同仁堂集团股份有限公司生产元胡止疼片(批号:JP24001)检出金胺O,被认定不合格。 同年9月,经珠海市食品药品检验所检验,北京同仁堂健康药业(福州)有限公司生产销售的浙贝片含量项不符合规定。
质量问题频发,对于“世代以真材实料著称”的同仁堂而言,信誉和品牌面临的冲击是无形但又不可忽视的。
除了因“质量问题”频频上热搜,同仁堂近年来的“跨界转型”也备受关注。最近的一个出圈的跨界便是“同仁堂咖啡”。
2019年,同仁堂在北京部分门店,做起了咖啡生意,主要产品包括枸杞拿铁、罗汉果美式、肉桂卡布奇诺等。
同仁堂称,咖啡店只是其新零售转型的一个落地产品。在此之前,同仁堂推出新零售子品牌“知嘛健康”,旨在打造横跨象、食、养、医四大产品与服务,覆盖多元化购物休闲场景。
知嘛健康业务负责人俞睿曾表示,知嘛健康将打造大健康生态,将全国同仁堂门店的中医师和营养师全部接入平台,对用户的身体健康数据进行实时追踪,提供个性化的最优解决方案。
在跨界咖啡之前,同仁堂已经涉足药妆、凉茶、保健酒类,甚至是与中药关联度并不高的日化和母婴行业。
2003年,同仁堂就推出了“同仁本草”“伊妆”“丽颜坊”等系列中药化妆品。2016年,同仁堂高调宣布推出同仁堂凉茶和玛咖乌龙茶两款草本饮品,2018年,同仁堂相继再推出化妆品和卫生巾。
不过,从最近几年的成效来看,上述的转型话题性十足,但并未取得与话题匹配的收益。2016年,同仁堂科技年报披露,其托管的北京同仁堂化妆品有限公司年度净利润仅14.2万元。凉茶业务也因市场不买账出现滞销,经销商终止合作。
而目前,北京的“知嘛健康”门店的扩张也比计划中更缓慢,目前门店数量还停留在个位数。
老字号同仁堂为何要疯狂赶追风口跨界?对于同仁堂这样的老字号企业来说,想要继续焕发生命力,光靠一杯咖啡、一杯凉茶或者一片面膜还是远远不够的,颠覆式的创新还是得依托于固有的历史文化价值和品牌形象的的重塑和延伸。同仁堂的真正瓶颈,不在于资源,而是管理。企业的跨界转型,其安身立命之本在于质量,因此,提升内部经营管理质量是势在必行也是尤为关键的。
安宫牛黄丸药效吹得再神奇,也要先把自己的病治好,这样百年老店才能重燃生机。
版权声明:CosMeDna所有作品(图文、音视频)均由用户自行上传分享,仅供网友学习交流。若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删除!
本文链接://www.cosmedna.com/article/27825874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