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妆品排行榜
  1. 首页 >
  2. 美妆资讯 >
  3. 美妆 >
  1. 年入30亿冲击IPO,能解决这家国产美妆的难题吗?

美妆资讯
年入30亿冲击IPO,能解决这家国产美妆的难题吗?
2023-08-05

近日,老牌国货美妆韩束的母公司——上海上美化妆品股份有限公司递表港交所,有望成为2022年首家登陆港股上市的美妆企业。

对于上海上美这个名字,大家或许略感陌生,不过提到其旗下护肤品牌韩束、小叶子,大家应该或多或少都有所耳闻。

这一次的IPO启动,也是韩束多年以来的心愿。

韩束如何乘上“东风”?

“韩束”创立于2003年,几乎与国货化妆品行业同时起步,算得上行业老兵。

从诞生起,国货上美就自带营销基因。

韩束“人如其名”,在刚刚成立的时候,刚好蹭上了韩流盛行的热度;2009年,又进军电视购物,打开了品牌在国内的知名度;2014年微商元年,又押注微商,创下40天销售破亿的记录。

2021双十一,韩束天猫全阶段销售额破亿。

根据招股书,2020年,上美集团的营业收入为33.82亿元,同比增长18%。2021年前三季度,收入25.95亿元,同比增长13%。

韩束的飞速发展,自然离不开中国市场“抬轿”。

从数据上来看,中国化妆品市场正处于快速增长的赛道,市场规模由2015年的2046亿元增加至2020年的4101亿元,复合年增长率为14.9%。

此外,根据《2021全国化妆品产业区域研究报告》,2021年1-11月,中国化妆品市场规模达3678亿元,增速达15.3%。

市场规模巨大,也意味着谁能小小的分到一杯羹,都是不小的数目。

中国的化妆品市场较为分散,前五大参与者占19.8%的市场份额,全属国际化妆品集团。

而上美集团2020年的零售额为人民币73亿,市场份额为0.9%,位列国货市场的前三位。

值得注意的是,上美公司旗下韩束、一叶子及红色小象三大主力品牌占比总收益超过9成。

三大品牌合并总收益在2019年、2020年及2021年前9个月分别为86.6%、91.8%及91.1%。 其他品牌的收益分别占总收益的13.4%、8.2%、8.7%及8.9%。 其他品牌包括高肌能、安弥儿及极方。

高端怎么这么难?

市场高速增长之下,国货美妆品牌们所面临的却还是十几年来的旧问题:高端条线的缺席。

无论是上美还是珀莱雅,抑或是上海家化旗下的百雀羚等品牌,国货老牌走的无非是“农村包围城市”的发展路径。

处于下沉市场,消费者价格敏感性突出、市场份额拉锯战焦灼,品牌往往为价格所困扰,难以向高端转型。

根据CBNData消费大数据显示,一二线城市国货消费占6.3%,三四线城市占23.85%,增速分别为22.43%和45.79%。

随着国潮消费的兴起,国货美妆品牌们试图趁机撕掉低价标签、开启品牌高端化进程。

目前上美公司旗下的三大主力品牌属于大众定位,上美公司预计在2022年推出其他三个中高端品牌:安敏优、一页以及山田耕作。

但是中高端品类却是国产化妆品的绝对弱势。

根据弗若斯特沙利文的数据,截至2020年,在全球五大化妆品主要市场中,仅有中国市场中外资品牌市占率为本土品牌的4倍多,其余四大市场这一比例仅为1倍多。

造成这一差距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既有我国化妆品行业起步时间晚、化妆品企业“重营销轻研发”的经营问题,还有老一辈消费者对外资品牌的盲目信赖等。

不过,由旧时代留下的症结终究会被新时代的年轻群体瓦解。随着本土化妆品企业越来越重视研发,产品功效越来越强,以及新一代消费者“千禧一代”与“Z时代”对国货消费偏好的增强。

此外,从高端国际大牌的发展经验中不难发现,品牌的高端化非常需要王牌成分的加持,而这非常需要美妆品牌对研发的持续投入。

从产品研发角度,上美与国际大牌仍有较大差距。

2019年-2021年前三季度,上美研发开支分别为8290万元、7740万元和7170万元,营收占比为2.9%、2.3%和2.8%,其中2019-2020年有所回落。

实际上,和珀莱雅、贝泰妮和上海家化相比,上美的研发投入并不算低;但这对于高端市场来说显然说服力不足。国际大牌雅诗兰黛在2021财年的研发费用为2.43亿美元,数倍于上美。

招股书显示,上美的全职员工在2021年9月30日达到了4067人,其中3379名销售及营销人员、307名行政管理人员,而研发人员的占比只有5.58%。

目前,上美的中高端产品牌安弥儿、极方、高肌能等缺乏爆款单品,并未打开销量;在包装和宣传中仍“碰瓷”日韩产品;销量萎靡,天猫旗舰店已开始打折促销,难改廉价调性。

阵痛之下,上美不惜重金聘请了原SK-II资深科学家山田耕作,筹措新的高端品牌,主打高端抗衰,虽然可以看到上美的决心,但是要想成功打造高端品牌,天时地利人和缺一不可。

高毛利低净利率难题

值得一提的是,在上美的品牌中,毛利率最高的为红色小象,该品牌在2020年和2021年1-9月期间的毛利率分别为67.8%和68.9%。韩束和一叶子的毛利率不相上下,近两年维持在66%左右。

对于美妆赛道的痼疾——高毛利率低净利率,上美也并未成功回避。

根据招股书,2019年-2021年前三季度,上美的净利率为2.1%、6.0%、9.6%,与高达百分之六十的毛利率形成鲜明对比。

究其原因,高昂的营销费用或是摊薄上美净利率的首要因素。

招股书显示,2019年-2021年前三季度,上美的营销费用分别为13.25亿元、15.36亿元及11.19亿元,占营收的比例分别为46.1%、45.4%和43.1%。

珀莱雅、丸美及上海家化2021年前三季度的营销费用同样都在40%以上;以营销闻名的逸仙电商则有超过60%的营收用于推广。

要想获得流量,就要付出大额费用。

所谓成也营销败也营销,正是因为擅长营销才造就了当下的上美,但是要想走的更远,绝不可只靠营销,如何提高净利率,会是上美值得关注的长远课题。

略为吃力的上市之路

上美此次的上市之路并不算完全顺利。

2月11日,证监会国际部公布反馈意见,要求上美集团就股权代持、化妆品资质及违规被处罚等情况予以补充披露。

事实上,上美集团曾有过虚假宣传并受到行政处罚的情形。

据媒体报道,2015年8月,韩束公司因存在“利用广告对商品或服务作虚假宣传,欺骗和误导消费者”被上海市工商行政管理局检查总队责令停止发布上述广告、并以等额广告费用在相应范围内公开更正消除影响,并被处以罚款110万元。

2019年,厦门市市场监督管理局发布的2019年第3期化妆品监督抽检信息显示,上美集团委托生产的一批“韩束补水修护面膜”质量不合格,该批次产品中检出了产品标签标识以外的防腐剂(苯氧乙醇),与产品标签标识不一致。

2021年6月,上海市场监督管理局抽查和检验了509家企业销售、生产的1184批次商品,其中共有119批次商品包装不合格,上美集团旗下品牌一叶子榜上有名。

上美集团在招股书中表示,“我们过往曾遭相关部门处以罚款,然罚款金额并不重大,且已采取措施确保符合广告法律及法规。”

但是上美也坦然表示,“无法保证日后不会发生无意违规,致使相关部门对我们施加进一步处罚,并进一步损害我们的品牌形象及声誉。”

上美仍需努力

作为化妆品企业,上海上美的资历足够老,行业地位也明显处在头部。但这些优势并不足以保证公司的持续成功。

这是因为化妆品赛道虽然非常优质,但竞争形势也十分严峻。由于化妆品生产门槛相对较低,行业参与者数量众多,新入局者源源不断,新老品牌共同争抢市场份额。

不管是叱咤风云多年的国际大牌,还是层出不穷的国货新贵,都不是好惹的主。

再加上化妆品主要消费的人群为年轻女性,品牌忠诚度极低,这也加剧了化妆品企业的业绩波动。一旦企业的产品不受欢迎,或者爆品策略打造失败,亦或被对手“抢跑”,都会很容易掉队。

对于上美来说,高端化的布局还有很长一段路要走,沉重的营销费用也亟需打破——虽然这是国货美妆的普遍现象,但存在并不意味着合理。

本文源自财经早餐

版权声明:CosMeDna所有作品(图文、音视频)均由用户自行上传分享,仅供网友学习交流。若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删除!

本文链接://www.cosmedna.com/article/83462728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