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步:迎客
花木兰是庄上最后一个用花轿抬进门的新媳妇。
新媳妇叫花来瓶,人长的俊俏不说,还心灵手巧,识文解字,庄上人都夸她叫花木兰。
新女婿叫何绪仁,和新媳妇是姨兄妹,从小定的娃娃亲。虽说后来何绪仁在推磨时被驴踢了,眼上留下了个大疤,成了疤瘌眼。
花来平也曾想退婚,另嫁白马王子,可是那年头刚解放不久,封建意识强,婚姻讲的是父母之命,媒妁之言,更何况何绪仁家境宽绰,又是姨娘做亲,哪能依着小辈说了算?
无奈,花家为了涨脸,就托人给何家说要在六月初六的喜日上给足新媳妇面子。何家哪里敢怠慢,于是就倾囊而出,全按旧时婚礼操办,才有了这难得一次的看新媳妇。
嗵!嗵!嗵!三声炮响,花轿已到庄头,喇叭号子此起彼伏。
这时庄上的丫头小子闺女媳妇老少爷们扔掉手里的玩意放下手头的针线搁下手中的家伙直奔庄东头跑去。
只见一顶五彩大花轿落座路中间,金黄色的轿顶,大红的帷幔,转圈绣的是百子闹春图,轿帘上绣的是鸳鸯戏水画,花边穗子随风舞动。
四个武生打扮的轿夫端列两边,后边跟着一溜拉长长的送轿队伍,表情严肃地立在那里,每人手中各持一件嫁妆,什么八仙桌子太师椅,书条坐床和茶几,立柜箱子和盆架,脸盆罩灯和镜子……
两班喇叭匠子对吹起来,这边吹的是百鸟朝凤,那边吹的是喜气洋洋,个个面红耳赤,人人汗流浃背。
与此同时,只见二十多个年轻小伙子穿戴整齐,一排溜从庄里走来,到得花轿跟前便纷纷敬烟,会抽的点着,不会抽的接着,客客气气,彬彬有理,然后接过各自手里的妆点,由领客的带着送妆点的客人去客屋用茶,暂且不提。这就是旧时婚礼的第一道仪式——迎客。
第二步:迎轿
旧时的这迎轿是很有讲头的,单说这迎轿女子的挑选就有很多规矩,比如女子要父母健在,子妹全伙(都有),相貌俊秀,落落大方,个头相当,年龄相仿,皆是闺中女子。
最少由六人组成或八到十二人不等,当然越多越好,要双不要单。
就说这些,快去看吧!这时只见管举(旧时专门帮人操持婚嫁行当的人,一般和厨子喇叭匠子是一拜的)挤进人群,从捎马子里掏出一叠红纸条,高声嚷道:父老乡亲,有属小龙(蛇)的,请来拿“避讳”(青龙贴,是八卦先生占课的新人八字的属相忌讳)了!
有属小龙的就去取来一张别在胸前。与此同时,就听到那司仪高声宣道:吉日良辰已到,淑女迎——轿!
话音未落,只听鞭炮齐鸣,锣鼓喧天,欢声笑语,喇叭声咽。
只见一群仙女般的女子一字排开从新房屋里缓缓飘出,煞是好看。
仙女们头插绢花,耳坠金银,口抿胭脂,面搽官粉,上身穿大襟缎子花小褂,下身着百褶丝绸拖地裙,人人笑容可掬,个个神情自然。
领头的女子手执拜盒(食盒或果盒,寓意为百合,百年好合),拜盒里装有红枣栗子(寓意为早立子)、花生(寓意为插花生子,有男有女)、冰糖(寓意为甜甜蜜蜜)在前缓行,其余女子玉手握帕紧随其后,真是动如春风,行若流水。
这两班喇叭也较起劲来,你吹百鸟朝凤,我吹喜气洋洋,你吹抬花轿,我吹拜花堂,你吹鸾交凤,我吹全家福,你吹挂红灯,我吹十洋景,你吹怀乡曲,我吹黄土情,你吹小开门,我吹将军令……
个个赤膊上阵,人人汗如瓢泼。
老话说谁走得慢了,就说你怎么跟迎轿似的,可真是的,不到一节地竟让这些姑娘们足足挪(左脚向前移动二指,右脚跟上,立正三秒,复之)了个把时辰,直到喇叭匠子累得精疲力尽,眼冒金花,看花轿的累得腿疼腰酸,脚跟发麻,领队的姑娘才将手中拜盒交给侍立花轿门旁的老伙计(旧时新媳妇娘家雇来照顾新人的老嬷嬷),这迎亲的队伍才挤出人群,卸装去了。按下不表。
第三步:下轿
嗵!嗵!嗵!又是三声炮响,司仪先生高声宣道:吉日良辰已到,新人下——轿!
早有传席的青年将两条红边芦席铺在地面,这时轿帘轻轻掀起,一位窈窕淑女走下轿来,这就是众人盼望已久的新媳妇。
只见新人头戴金银凤冠(当然此时还被蒙头红子盖着)身着大红霞帔,上身穿对襟绣莲小花褂,下身配鸳鸯戏水荷叶裙,亭亭玉立,楚楚动人。
新媳妇下得轿来,在红边芦席上站稳,由老伙计搀着,踏着芦席向前微微迈动金莲,当踩上第二条芦席时,早有青年将第一条芦席从新人头上传过重新铺在新人脚下,直到天桌前的大红芦席前为止,这就叫传席(寓意为传喜,子子孙孙传下去,无穷匮也)。
不远处有一木炭火盆,新人得从火盆上迈过,这就叫迈火盆(寓意为日子会红红火火)。
接着要跨马鞍(寓意为人生平平安安),还要踩松柏树枝(寓意为执子之手、白头到老)。
天桌早已摆好,两边竖有红烛一对(祝福新人二位),中间放有圆斗一个(圆圆满满),斗上贴着一个大红福字(大有福分),斗中搁着一杆称(称心如意),旁边放着一面镜子(干干净净、冰清玉洁),桌腿上各栓着一只红公鸡和一只黄母鸡(大吉大利)。
如此这般,数不胜举。(待续)
版权声明:CosMeDna所有作品(图文、音视频)均由用户自行上传分享,仅供网友学习交流。若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删除!
本文链接://www.cosmedna.com/article/82287588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