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妆品排行榜
  1. 首页 >
  2. 美妆资讯 >
  3. 美妆 >
  1. 北魏的垂帘听政时代

美妆资讯
北魏的垂帘听政时代
2023-08-05

公元442年,冯太后出生于长乐信都(今河北冀县),年幼入宫,成了拓跋氏的婢女。

  公元454年,冯太后被登基不久的文成帝选中做了贵人。

  公元456年,14岁的冯氏被文成帝立为中宫皇后。

  公元465年5月11日,文成帝英年早逝。文成帝死后第二天,年仅12岁的皇太子拓跋弘即位,是为献文帝。冯后被尊为皇太后,临朝听政,成为北魏的政治核心。

  公元484年6月,北魏仿效两汉魏晋旧制下达了“班俸禄”诏书。

  公元484年10月,颁布了“均田令”,从而开始在社会经济方面进行重大变革。

  公元486年,北魏对宗主督护制进行改革,实施了“三长制”。

  公元490年9月,冯太后死于平城皇宫太和殿,谥号文明太皇太后。

赫赫武功、嗜血凶暴的北魏太武帝,虽然颐指气使间可以让百万人头落地,但宫廷之内,吃喝拉撒全部归太监们统管。呼呼大睡之间,宗爱大公公深怕太武帝会追究自己涉嫌诬蔑太子的事情,先下手为强,抢先一步用一根绳子把拓跋焘送上西天。

  太武帝盛年暴死,太子拓跋晃已死,按理应该扶立拓跋晃之子拓跋浚。拓跋浚时年才十三。尚书左仆射兰延、侍中和定以及侍中薛提三人考虑到主少国疑,就先秘不发丧,准备拥立太武帝的第三子秦王拓跋翰,并暗中派人把他唤至宫内秘室之中。

  这三个朝臣无断,商量来商量去,消息慢慢被宗爱公公侦知。宗爱和秦王拓跋翰关系一般,与太武帝第五子吴王拓跋余私交甚好。大太监虽然男不男女不女,但很有魄力。一不做二不休,他又假借皇后诏令,召兰延三个人入内宫。兰延、和定、薛提三人从未正眼看过这个阉人,没想到有什么阴谋,皆应召而来。

三个人一入宫门,皆被太监斩于殿堂。在密室等了两三天的秦王拓跋翰听见门外有脚步声,以为是诸臣来扶立他为帝。一开门,闯进几个精壮太监,拥着他到永巷,二话不说,一刀也把这位爷结果掉。拓跋余得立为帝后,为感谢大公公宗爱的“恩德”,封他为大司马、大将军、太师、都督中外诸军事,并封冯翊王。

  太监当上王爷,殿上皇帝又非皇孙拓跋浚,北魏朝廷大臣私下议论纷纷,感觉出发生了什么事情。不久,拓跋余又觉得宗爱权力过大,便想慢慢削夺他的权力。坏事做多了,胆子越来越大,宗爱又抢先一步派小太监把拓跋余送上西天。殿中尚书源贺和南部尚书陆丽逮捕宗爱杀之,迎皇孙拓跋浚为帝,是为文成帝。

  文成帝太安二年(456),立冯氏为皇后,即后来赫赫大名的文明冯太后。接着,文成帝又立时年仅三岁的拓跋弘为皇太子。魏朝“子贵母死”,依据制度,当夜就赐太子生母李贵人自尽。

  中国文明史,叱咤风云的大都是男性统治者,以儒家思想为主要统治思想的中国封建历史,女性统治者寥寥无几,最有名的当属吕后、武后、慈禧太后,无论她们的治国之术如何,母后临朝,似乎这四个就与“淫乱”、“凶毒”、“专恣”等贬义词相连,更有一个“牝鸡司晨”的成语专门讽刺女性统治者。

  鉴于吕后临朝以后对国室、宗室的危害,汉武帝晚年欲立小儿子刘弗陵为继承人,但怕其母钩弋夫人日后生事,便杀之,并以此为训。后世汉族帝君也罕有临崩而杀储君之母者。真正把汉武帝这一信条当成规矩的,恰恰是北魏王朝的拓跋氏。魏太祖道武帝拓跋珪末年,决定立儿子拓跋嗣为帝,就先杀其生母。

  受汉族封建制影响,拓跋氏逐渐以“父子家天下”的制度使帝国长治久安。道武帝为了更加防范于未然,就使“子贵母死”成为魏朝的定制,手段虽然残忍,但他的出发点还是以王朝的万世基业为主要考虑内容。拓跋嗣继位后,立子杀母作为魏朝的“祖宗家法”并未废止,一代一代传承下来。

  冯太后的祖父冯宏是北燕最后一位皇帝,北燕国家被魏太武帝拓跋焘灭亡,冯宏跑到高丽后被高丽国王落井下石杀掉。她的父亲冯朗归附魏国后曾被封为西域郡公,当过秦州和雍州刺史,后因牵连案件被杀。十四岁时,文成帝拓跋浚即位,冯氏凭相貌和才华被选为贵人,后来被立为皇后。

  冯太后也是一位天才演员。文成帝二十六岁驾崩。根据魏国旧制,皇帝驾崩,三天后就要把他生前的御服器物一并焚烧,仪式期间朝廷百官和宫中嫔妃哭临。冯后年轻丧夫,痛不欲生,悲叫着跳入火堆,左右急忙救治,好长时间才苏醒过来。由此可见,冯太后这出戏演得确实逼真。

  其实地球人都知道,如果真想死,宫内金子、绳子、剪子无数,大可吞金、上吊、自刺,无论选哪件只要拣个无人处都没法活,非要大庭广众之下上演“火蝴蝶”这出大戏,也不知那一身雪肌花肤留下烫伤烧伤没有。无论如何,这千古一跳,已昭显出冯后无比的勇气和过人的智慧。

  魏显祖献文帝拓跋弘继位,时年十二岁,尊冯太后为冯太后。拓跋弘的生母李氏,资质美丽,当年初进宫,文成帝从楼上远远望见就心旌摇荡,对左右言道:“这真是个佳妇!”马上下楼,来不及找个有床有铺盖的好地方,在仓库里拥之临幸,怀上了后来的献文帝。献文帝出生后,李氏被拜为贵人。

  太武帝太安二年,李氏子被立为皇太子。太武帝的保姆,当时被封为保太后的常氏勒令她按魏朝规矩受死。临死时李氏给自己兄弟写信,嘱托后事。死前,一讲到兄弟二字李氏就纵膺恸泣,嚎哭不已。献文帝后来追谥生母为元皇后。福兮祸兮,冯后自己没生太子,反而平安逃过死劫,又坦然安坐太后之位。

  当时,车骑大将军乙浑趁乱专权,矫诏杀害尚书杨保年、平阳公贾爱仁等人,又把自投罗网前来奔丧的平原王陆丽杀掉,自称丞相,位居诸王之上,事无大小,都由乙浑一个人说了算。正当主少国疑,奸臣擅权之时,冯太后显现出其过人的机智和胆识,经过短时间周旋后,杀掉乙浑,临朝听政。

  北魏献文帝拓跋弘刚毅有断,又喜好研习黄、老之学以及佛经,是那种天资特别聪明的人。他十二岁即位,几年后皇子拓跋宏(父子名字同音,在汉族帝王中很少见)出生,冯太后归政给他,使他更能自行其是,决断朝事。渐渐地,权力之争使这对名义上的母子之间的关系发生了微妙的变化,隔膜顿生。

  冯太后当时也还三十岁不到,守寡难熬,就与风流倜傥的臣下李奕有了那么一腿。献文帝年轻人好面子,听到外面议论纷纷,心中生气,觉得这个李奕给自己死去的父皇戴绿帽,不可忍耐。恰巧李奕的弟弟魏国南部尚书李敷在相州刺史任上时受纳贿赂,为人所告。献文帝趁机以法连坐,诛杀了李奕李敷兄弟两家。

  冯太后年轻时的情夫被杀,内心毒怨可想而知。但她仍旧不动声色,暗中注视朝臣的动向和这个翅膀已长硬的小皇帝的举措。估计是母子失和,又鄙弃富贵,心烦的小皇帝一年后就要把帝位让给叔叔京兆王拓跋子推。大臣们以礼制为由反对,诉说禅位给皇叔之举是紊乱宗祀的事情,要禅位也要让皇太子继位。

  后来献文帝把帝位禅给六岁的儿子拓跋宏。小孩子在禅位大典上哭得像泪人儿一样,年轻的父亲奇怪地问这孩子为什么这么伤心,拓跋宏回答:“代亲之感,内切于心!”这位小皇帝就是日后名震寰宇的孝文帝。帝位虽内禅给太子,献文帝仍然大权在握,他勤于政事,赏罚严明,慎择官员,进廉退贪。

  渐渐地,冯太后觉得拓跋弘越来越英明,日子一天天过去,母子两人一天比一天疏远,相互猜忌之中,激起冯太后的杀心,于476年夏天的某个夜晚,冯太后派人在继子的酒中下毒,鸩杀了这位年轻的皇帝,时年才二十三岁。冯太后又升一格,以太皇太后的身份重新主持国家大政。

  毒杀献文帝后冯太后政事缠身之余,私生活也很丰富,其中王睿、李冲最受爱宠。王睿,字洛诚,其父是以天文卜辑为生的江湖中人。王睿其人资貌伟丽,因事得为冯太后接见,伟岸的身躯和英俊的容貌令太后情不能已,床幄侍奉之后,马上被破格提拔为给事中,不久又步步登高,受宠日隆。

  太和二年,文明冯太后与孝文帝率百官、宫人等去虎圈赏虎,有只偷跑出来的吊睛大老虎从阁道上跑下来,差点冲到御座之前。左右的卫士和宫人全都吓得四散,唯独王睿一人挥舞画戟,站在冯太后和小皇帝面前阻挡老虎。如此英武,老虎也吓得退走,此后,一切都不用说,信任更重。

  王睿与冯太后两情相洽,冯太后密赐其珍玩无数,都在夜里两人欢娱后让宦官们用大蓬车装载,一车又一车地把宫中之物往王睿家里送;又明加褒赏,赐以田园、牛马、奴婢、所费又以万计。估计费心用力过度,王睿48岁就得了重病,冯太后和孝文帝亲临探病,侍官御医,相望于路,但最终不免步入黄泉。

  遍观王睿一生作为,除了把国库内宫的东西搬回家外(不是贪污,是因为卖色而受的赏赐),并无大的过恶,又在和尚法秀谋逆案中进谏忠言,得免死者千余人。其人多善言良谏,很是尽了淳诚的臣子之义。其后王睿女儿出嫁,魏朝以公主之仪嫁之,当时的人看见那么大的排场都以为是太后、天子出嫁自家女儿。

  李冲,字思顺,陇西人,其父李宝曾获封敦煌公。李冲自少就沉雅有大量,清简皎然,又善交游,不妄杂戏,当时的声誉很好。他上书首创三长制以防止平民的隐冒问题,文明太后览阅他的表章后很是赞赏,两人相见后,文明太后顿起爱念,召至宫内,把公事和私事就一起办了。

大魏王朝国力雄盛,四方进贡不绝,冯太后以充国之富宠爱一两个小伙,于国无损丝毫。李冲又是个器量不凡、学而广博的年轻人,能在贵宠至极时谦逊自抑,广散家财,虚己接物,照顾寒士,当时的声誉并未因和冯太后有一水就受到污损。同时,他还不避前嫌,对仇人之子也深加呵护,对远亲的孤儿也照顾有加。

  魏朝按照旧制,皇帝对王公重臣都直呼其名,孝文帝尊重李冲,惟独见他不呼姓名,而叫他“李中书”。现在看来这是小事一桩,但在封建王朝这可就是非常的大事。冯太后死后,李冲议定礼仪律令,润饰辞旨,竭忠奉上,当时的旧臣宗亲也都很敬服他的明断慎密,与孝文帝君臣之间的关系也是亲密莫二。

  孝文帝真正掌权后,几次南伐,包括迁都洛阳,李冲都善言劝谏,多方考虑,为魏王朝可以说是竭精竭虑。魏朝北都平城的明堂、太庙、圆丘以及洛阳新都的殿阁堂寝,都出自李冲的构思。四十九岁,李冲病死。孝文帝亲自为他举哀,放声大哭,悲不自胜。

  身以太后之尊,即使在找“男宠”方面,冯太后也有过人之处,比起吕后身边的审食其,武后的张易之兄弟、和尚面首,冯太后的“相好”最终都对皇室忠心不二,而且还是治国能臣,除了封建史家略有微辞外,史书中对冯太后的男女之事也没有过多渲染,更无刻意指摘。

  自孝文帝承平元年起,冯太后以太皇太后之尊临朝听政,虽为妇人,但她天性聪达,刚入宫掖时就粗学书计,临朝时英明立断,省决万机,国家大事全部由她一个说了算,因为孝文帝年轻,冯太后自己作《劝戒歌》三百多篇,又作《皇诰》十八篇,以教授孝文帝如何修养德操,作好皇帝。她还在长安为孔子立文宣王庙。

  冯太后又是个性情严明、不徇私情的女主子。左右侍奉之人有小小过错,她动不动就大加捶楚鞭挞,多至数百下,少也有几十,然而她“性不宿憾”,事情过了之后心中不存芥蒂,仍然待之如初,许多人日后还会更加富贵,“是以人人怀以利欲,至死而不思退”。

  冯太后虽性情暴躁,对孙子孝文帝也算是慈明仁爱,自拓跋宏一出生就亲自抚育,虽然中间有段时间看到少年孝文帝日益聪明英达,怕自己死后青年皇帝会对自己母家不利而要加害于他,但最终在李冲等人劝谏下仍然善始善终,成就了孝文帝日后迁都改制的千秋万岁名。

  毕竟妇道有亏,冯太后害怕别人背后议论自己,对群臣左右小有猜忌,马上就行诛戮。一直到冯太后死前,孝文帝都不知道自己的生母是何人,可见冯太后的威酷到达何种程度。承明十四年,四十九岁的冯太后崩于太和殿。孝文帝五天五夜浆水不入口,哀痛至极,上谥曰:“文明太皇太后”,史称文明冯太后。

  文明冯太后于公元490年逝世后,孝文帝才真正做了皇帝。他亲政时间虽然只有短短的九年,却完成了北魏从平城迁都洛阳、汉化、改革等等在中国历史上影响甚巨的历史任务。可以这样说,日后隋、唐光荣赫赫的大一统国家,孝文帝拓跋宏是真正意义上的奠基者。

  公元493年(北魏孝文帝太和十七年,南齐武帝永明十一年),经过深思熟虑,孝文帝准备迁都洛阳。一个原因是洛阳处于北魏王朝的相对中心地带,可以“通运四方”,加之平原地区交通便捷,民以食为天,这样一来就解决了最根本的问题。另外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平城的地理位置太接近北方蛮族柔然。

  武帝、太武帝时代,胡血勃勃,战士凶悍勇武,自然可以把柔然打得嗷嗷狂逃,不敢轻易窥视。随着北魏日益南扩,王朝的军事实力和将士素质却不升反降。平城邻塞,稍不留神,柔然铁骑就可能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把平城包围起来,国都如果有了闪失,北魏王朝就有可能会轰然倒坍。

  明朝之亡,其实就是亡于定都北京,使得满洲铁骑入关后可以飞速而至扑杀。明成祖朱棣雄豪,当时的明朝军将都是和蒙古人打过仗并取胜过的爷们,无论体力和心理都有优胜感,因此在北京定都可以安然无恙。明朝末期,军非昔日军,将非昔日将,战士们更是体格孱弱,安于享乐,清兵打来只好玩完。

  孝文帝迁都洛阳乃明智之举,不仅可以避开北来柔然的危险,又可以借机南扩,运气好的话还可以统一南北,成为中华正统帝王。当然,当时迁都的选择,有洛阳和邺城两处地点。但是,一直受正统儒学熏陶的孝文帝以华夏正朔自居,自然要定都在传统的京都洛阳。邺城之地,总让人感觉定位不正。

  孝文帝决计迁洛,又恐群臣不从,便演了一出戏。孝文帝拜辞文明太后永固陵后,率三十万大军,以南伐为名,向洛阳进发。大军到洛阳后,孝文帝做出执鞭御驾亲征的模样。文武大臣见状,纷纷拦阻。孝文帝假意道,如果你们不让朕南伐也行,我们就迁都在洛阳,怎么样?大臣中诸多的鲜卑人都不想迁都洛阳,但又都“惮于南伐”,两害相权取其轻,就都退而求其次,不再竭力反对迁都。

  如此大事,一举而定,孝文帝自然欢喜。十一月,他留尚书李冲和将作大匠董尔等人留据洛阳营造新都城,自己途经邺城,暂还旧都平城。迁都洛阳,是北魏孝文帝一生中最重要的功业之一。只有迁都于传统汉地,才能真正彻底汉化,填平鲜卑和汉人之间的心理鸿沟,从根本上消除种族之间的矛盾。

  太和十八年(494)春,孝文帝回到旧都平城,在任城王拓跋澄等人的协助下,逐渐说服了不愿迁都的鲜卑旧臣。年末,由于得知齐明帝弑少帝自立,以维持正统自封的北魏孝文帝准备亲自统兵伐齐。出发前,他下诏严禁国内士民穿着胡服,“国人多不悦”,鲜卑族臣民对此诏都很反感。

  太和十九年(495),孝文帝亲自率兵渡淮河,率三十万铁骑,屯兵寿阳。此次出兵仓猝,加上天气湿热,士卒疲劳,北魏军队基本没有什么战果可言,久攻数城不下。而且,洛阳又处于草创之际,本来就消耗了不少人力、物力,加上军中后勤供应短缺,又有不少鲜卑贵族反对,孝文帝不得不撤军。

  公元495年,孝文帝太和十九年七月,拓跋宏又亲下诏令:“今欲断诸北语,一统正音。”北魏又依据《汉志》改革度量衡。年底,孝文帝又废除了北魏长久以来以货易货的交换方式,下令铸造太和五铢钱,并诏令公私使用。建成金墉宫后,孝文帝又在洛阳立国子监、太学、四门小学。

  太和二十年(496)正月,孝文帝又做出令人吃惊的举动:改姓元氏。不仅改皇族拓跋氏为元氏,对于鲜卑贵臣大姓,北魏孝文帝也下诏改姓:拔拔氏为长孙氏,达奚氏为奚氏,乙旃氏为叔孙氏,丘穆陵氏为穆氏,步六孤氏为陆氏,贺赖氏为贺氏,独孤氏为刘氏,贺楼氏为楼氏,勿忸于氏为于氏,尉迟氏为尉氏。

  为了使汉化改革更加彻底,孝文帝又“以范阳卢敏、清河崔宗伯、荥阳郑羲、太原王琼四姓,衣冠所推,咸纳其女以充后宫”,并下诏“定诸州士族,多所升降”,品定鲜卑族的穆、陆、贺、刘、楼、于、嵇、尉八姓为与汉族四大姓相仿的鲜卑大姓。

  孝文帝迁都、改姓等等举措,一直以来并没有遇到根本性的抵制和反抗,但他的太子元恂却“以身作则”,首先有惊人之举。太子元恂“体素肥大,苦河南地热,常思北归。”孝文帝赏赐他堂皇汉制朝服,太子元恂只在上朝时穿穿装样子,一回东宫就又换上“胡服”。

  中庶子高道悦为东宫官属,常常苦谏,劝他别惹父亲不高兴,这位十四岁的大胖孩子不仅不领情,内心还十分仇恨跟前这位唠唠叨叨的大儒。其实,所有这些表现,不过是青春期的逆反心理。放在常人身上也罢,但身为太子,一举一动就是天大的事情。

  公元496年10月的一个晚上,孝文帝外出,太子元恂与左右密谋,召牧马轻骑,率众想逃离洛阳,夜奔平城。临行,他竟手刃高道悦,亲自刺死了苦口婆心的属官。察见宫内乱起,卫军立刻守住皇宫及洛阳各个城门,元恂毕竟羽翼未丰,东窜西窜,跑到半夜也没能跑出去。尚书陆琇得知消息,连夜疾驰,奔告孝文帝。

  孝文帝“大骇”,又不敢声张,仍旧继续按既定行程,到达目的地后才不紧不慢地还宫。回洛阳后,孝文帝立刻把元恂逮至御前,亲手用大棒教训他。气急之下,他又令其弟咸阳王元禧代自己猛揍这个忤逆之子,“扶曳而出,不起者月余”。喘定后,孝文帝马上于清徽堂召见群臣,议废太子。

孝文帝废元恂为庶人,拘于洛阳,这位太子身陷囹圄,颇知咎悔,常常一卷佛经在手,很是归心向善。但是,生于天家,有些过错绝对犯不得。一年后,中尉李彪上奏说太子又与左右谋逆。孝文帝不问真伪,派兄弟元禧携诏书毒酒,赐死元恂,时年十五。更可惜的是,他母亲白死了,儿子并没有当成皇帝。

  当然不喜南伐迁都汉化之举,想谋反的人如阳平王元颐,最终都为孝文帝镇压,并未造成太大的事端和动荡。

  北魏孝文帝的汉化,还有不少细微之处,诸如改定官制,一洗昔日杂乱无章的鲜卑旧制,非常系统地统一了内外文武官员的职号;又改定律令,废除残忍的斩首、腰斩等酷刑,除去了从前北魏族诛连坐甚众的酷法,显示出孝文帝的仁德大度。当然不喜南伐迁都汉化之举,想谋反的人也被诛杀。

  北魏孝文帝初期,还有一项非常重要的举措,即均田制。太和九年(485),北魏颁布均田法。这限制了农民的自由迁徙,保障了北魏的租调来源。均田制对当时中国北方的农业恢复起到了重要作用,也从根本上改变了鲜卑国家的经济结构,使农业逐渐占据了绝对重要的地位,加速了鲜卑王朝脱离奴隶制的过程。

  北魏孝文帝是中华民族大融合过程中最关键的人物之一。从他开始,汉人渐渐消除了对“胡”族统治者的恶感,消除了以往中原地区最难泯灭的民族界限,使北人南化,南人北化。如此雄才大略之主,把鲜卑种族的勃勃生机,注入至汉文明衣冠礼仪之中,精粹相糅,惠及海内,大隋盛唐,皆由此肇源而出。

  太和二十一年(497)夏,孝文帝改革顺利进行,便又想彰显武功。但天下事无完满,孝文帝南伐没有多大成功,在宛城还被南朝南阳太守房伯玉埋伏的虎纹衣士兵差点暗杀掉,受惊匪浅。左兜右转,魏军也没有占得什么大便宜。太和二十二年秋末,南朝齐明帝崩殂,孝文帝下诏称“礼不伐丧”,引兵而还。

  次年四月,感觉自己身体有所恢复,孝文帝又御驾亲征,想完成他统一中华的梦想。行至梁城,病势加重。不久,孝文帝疾笃,只能北还。公元499年阴历丙午,元宏崩逝于谷塘原,年仅33岁,谥孝文皇帝,庙号高祖。其子元恪即位,是为世宗宣武帝。

  世宗宣武帝元恪是孝文帝之子。由于皇叔元禧叛逆一事,对元姓(拓跋姓)皇族很不信任,对舅舅高肇言听计从。高肇权倾内外、大结朋党,诬陷北海王元详和清河王元怿谋逆并加以杀害,又挑拨宣武帝严防诸位王族,重兵防守,如同囚禁。又秘派宫人毒杀顺皇后于氏,令小王子夭折。朝野之人都对他又恨又怕。

  胡太后本是河州刺史胡国珍之女,十几岁时选入宫中。胡后的姑姑是个职业尼姑,很会讲论佛经,于世宗初年进入宫中服务。几年内,她和宫内的中官和嫔妃打得火热,并拜托他们向皇帝进言自己侄女美丽聪明。世宗得知后,把这伶俐聪俊的小姑娘召入内庭,封为承华世妇。

  根据魏朝太子“子贵母死”的旧制,宫内的嫔妃们都暗中祈愿自己生诸王、公主,不愿生太子。偏偏胡氏胆识不凡,她常常对旁人讲:“天子怎么能没有继承人呢?我不怕自己死掉。为皇上的宗嗣着想,最好能生太子。”当她怀孕后,在夜深人静时对佛发誓:“希望自己能生下皇子,即使由此身死,在所不辞!”

  建昌四年,世宗病死,时年三十三。大臣崔光、于忠、王显等急忙拥立时年6岁的元诩为帝,是为肃宗孝明帝。高皇后得知肃宗得立,忙与左右计议,要把小皇帝的生母胡氏杀掉。崔光、于忠等人知道消息,马上派人把胡贵嫔安置到高太后找不到的地方,派兵严加守卫。由此,胡贵嫔心中十分感激崔光等人。

  为了进一步以武功树立威仪,延昌三年(514),高肇亲率大军征伐蜀地。世宗病死,由于高肇拥重兵在外,小皇帝被安排以自己的名义写信向高肇称名告哀,恳请他率军回朝。高肇毕竟还没有资格做大阴谋家,听到对自己言听计从的世宗崩逝,五雷轰顶,只知朝夕哭泣,没有任何计议和应变的准备。

  高阳王元雍与于忠等人密谋,埋伏十几个壮士在殿外。高肇举哀礼毕,即被引入到中书省一间房内。还未来得及说话,几个大汉一拥而上,把他活活掐死。然后以皇帝的名义下诏宣示高肇罪恶,并称其自尽,削除一切职爵。黄昏时分,太监把他的尸体从宫中运粪的偏门送回家中。

  除掉高肇后,大臣们尊胡贵嫔为皇太妃,又废高太后为尼,逼迫她迁至用作冷宫的瑶光寺。没过多久,又尊皇太妃为皇太后,并奏请太后临朝称制。胡太后初临殿堂,还不敢太放肆,行事称令不称诏,让群臣上书称其为殿下。不久,她就改令称诏,群臣上书言陛下,自称为朕。

  胡太后掌权后的第一个举措就是封自己的父亲胡国珍为安定公,加侍中官街。为了试探群臣反应,她又称独生子太小不能亲自祭祖,想代行祭祀典礼,就问大臣崔光是否可行。崔光马上援引汉朝和熹邓太后的旧例加以赞同,胡太后大悦,在大祭典礼上亲自主持一切。

  518年,胡太后的老爹胡国珍没享几年福,就一命呜呼。胡太后对其父竭尽哀荣,赠假黄钺、相国、太师,赐号太上秦公。又把死去的母亲赐号为太上秦孝穆君,移柩与父合葬。接着,她又为死去的老爹专门建造寺庙祈福,和永宁寺一样壮丽奢华。

  胡太后亲近宦官刘腾,他虽然大字不识一个,但善于揣测人主之意,奸谋多端,太后更念他当时对自己有保护之功,把他升至侍中的大官。此时,胡太后把魏王朝的大权全部揽于自己一人之手,做事开始无所顾忌。为了取得“真经”,胡太后又派好多使臣和和尚远涉沙漠,到西域去求佛经,耗财无数。

  胡太后有一次去盛放绢布的仓库巡玩,对从行的王公贵族一百多人下令,让众人依自己的力气,随意取绢。这些人丑态百出,使尽气力左夹右扛成百匹地往家里搬。尚书令李崇和章武王元融最贪心,负绢过重,颠仆在地,一人伤腰,一人伤脚,太后又笑又怒,让卫士把两人赶出仓库,当时被人作为笑柄。

  长乐公主元瑛拿了二十匹绢布轻松出门。她是宣武帝元恪的同母妹妹,有美貌,能诗文,性格洒脱,嫂子胡太后打开府库,下令随便拿绢布,她只拿了二十匹,世人都说她廉洁。她与表哥高猛结婚,此前,高猛和一个情妇生了一个儿子,婚后不敢告诉元瑛,到病危时才说出,元瑛便将此子迎回,为高猛送终。

  魏王朝在胡后掌政初期达至极盛,恰如一个人的回光返照时期。当时的魏朝宗室和贵臣都互相比富。高阳王元雍,富可敌国,宫室园圃和皇帝的不相上下。他有僮仆六千,乐妓五百,一顿饭就吃掉几万钱。尚书令李崇和元雍身家差不多,但他生性吝啬,常对人讲:“高阳王一顿饭,够我吃一千天的。”

  河间王元琛常常想和元雍斗富。他养骏马的马槽都以纯银打制,窗户之上,玉凤衔铃,金龙吐珠。和诸王宴饮时,元琛家中的酒器有水精锋、玛瑙碗、赤玉杯,制作奇丽,中国所无。有一次,一时性起,他大张女乐、名马以及各种奇珍异宝,又带着诸王遍观自己的府库、金钱、绫锣绸缎,耀人眼目,不可胜计。

  比起其他的太后、女皇宠养臣下、和尚或无赖之徒充当男宠,胡太后技高一筹。魏国的清河王元怿风仪俊美,胡太后逼而淫之。堂堂一个王爷被自己的嫂子逼淫,确也是千古奇闻,可见这位胡太后确实不是平常人。元怿王爷并非只是个德行轻薄的小白脸,他素有才能,好文学,礼敬士人,在当时很有威望。

  胡太后的妹夫元乂是当时掌管禁军的领军将军,他和太监刘腾都因卖官弄权受过元怿申斥而怀恨在心。两个人密谋后,指派平日伺候小皇帝进膳的太监胡定告发说元怿派他毒杀皇帝,许诺自己称帝后给胡定荣华富贵。当夜,元乂和小皇帝等人把胡太后关在永巷门内,几个人把元怿骗入宫内秘密杀害,时年三十四岁。

  接着,一行人又诈称胡太后诏旨,说太后自己得病,还政于皇帝。于是胡太后被幽禁于北宫宣光殿,大门白天黑夜都不开,大太监刘腾自己亲自掌管钥匙,小皇帝想见亲妈都没有机会。此时,胡太后衣食俱废,挨饿受冻,只能叹道:“养虎噬人,正是讲我这样的人!”

于是魏朝大政外由元乂把持,禁宫内由刘腾统领,两个人威振天下。朝野有人升官或当官,两人只看送礼多少而定,连元乂的父亲京兆王也倚仗儿子的权势卖富弄权,他们盘剥六镇边防军人,私自和南朝走私货物,欺男霸女,远近苦之。边防六镇军民全都不堪虐待而造反,狼烟四起,魏国大乱。

  自胡太后再次临朝以来,奸臣擅权,政事紊乱,纲纪松弛,恩威不立,国内盗贼蜂起,封疆日蹙。肃宗孝明帝年纪渐长,胡太后自知妇行有云,怕左右人泄漏给儿子知道,凡是皇帝所爱信的人,想方设法把他们外放、除掉,不让皇帝知晓外间事务和朝事。以上种种,小皇帝一切皆心知肚明,母子之间嫌隙日深。

  为抢占先机,胡太后淫妇心毒,一咬牙,毒死了年仅19岁的孝明帝。虎毒不食子。从前文明冯太后毒死献文帝,毕竟还不是自己的亲生儿子。而肃宗孝明帝是胡太后肚子里面掉出的一块肉,是血亲亲子!胡太后先立潘嫔所生皇女为帝,很快改变主意,又迎立临洮王世子3岁的元钊即位。

  尔朱荣闻讯大怒。派军杀向洛阳,自己迎立长乐王元子攸为帝。胡太后兵败,剩下孤家寡人一个,只好连夜下令孝明帝的嫔妃,全都剃发出家,自己也亲自落发,剃个光头,以示愿意为尼赎罪。尔朱荣派劲兵直扑宫内,抓住太后和小皇帝,让人把胡太后和3岁的小皇帝扔进黄河淹死。

版权声明:CosMeDna所有作品(图文、音视频)均由用户自行上传分享,仅供网友学习交流。若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删除!

本文链接://www.cosmedna.com/article/75367965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