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妆品排行榜
  1. 首页 >
  2. 美妆资讯 >
  3. 美妆 >
  1. 大观-中国书画珍品之夜•近现代(五)

美妆资讯
大观-中国书画珍品之夜•近现代(五)

潘天寿 雁荡纪游诗卷

题 识 寿未是草。 钤 印 潘天寿 引 首 雁荡纪游诗稿。天寿兄手迹,崇德同志藏,一九七七年立秋节,诸乐三题。钤印:乐三大利、希斋、壬寅生 后 纸 1.沙孟海(1900-1992)题:江弢叔诗“欲写龙湫难下笔,不游雁荡是虚生。”余虽浙人,足迹未践瓯海。崇德道兄出似潘老此卷,留湖寓多日,不时展观,潘老以画名天下,而诗境之高,书翰之奇,亦非侪辈可及。山水有灵,定惊知己。自惭虚生,但有神往。己巳(1989年)仲春,沙孟海年九十。钤印:沙孟海印 2.陆抑非(1908-1997)题:潘天寿先生书雁荡纪游诗,诗既清绝,而书法上追黄道周,有出蓝之妙。甲戌(1994年)冬至前十日获观真迹,不胜敬佩。甦叟陆抑非时年八十有七。钤印:抑非、陆翀之印 3.邓白(1906-2003)题:崇德同志珍藏潘天寿先生行草长卷雁荡纪游诗稿,其中七绝六首,五绝十二首,共十八首。龙湫壮观,灵岩胜境,诗情画意,读之令人神往。与书法尤相得益彰。东坡有句云:书画本一律,天工与清新。潘老题薛稷七绝亦云:尽缘书法名天下,画笔能从书笔来。此卷匠心独运,以画笔入书,无论结体、章法、骨力、气韵、意境,皆从画法中来。行笔或粗或细,忽刚忽柔,欲断还连,U斜偃仰,浓淡枯润,变化不穷,皆一任自然,乱头粗服,活泼率真,如清水芙蓉,绝去雕饰,而又刚劲质朴,淋漓飞动,奇趣横生,深得云林平淡出层奇及石涛拖泥带水山之妙。其书中之逸品也。甲戌冬至后二日,白叟拜观并题。钤印:邓、白叟 4.王伯敏(1924-2013)题:寿翁画奇诗亦奇,自然而无斧凿痕。雁宕有百二十秀峰,寿翁吟哦亦得百二十佳句,皆天成而非人造也。余甚羡崇德兄藏此诗迹差哉。癸未(2003年)十月,王伯敏。钤印:王伯敏、癸未。

黄宾虹 歙浦纪游

题 识 灌木层阴下,青山云影开,澄江可消暑,随意放船来。歙浦纪游。丁亥八十四叟,宾虹。 钤 印 黄宾虹、冰上鸿飞馆 。

《歙浦纪游》作于1947年,时黄宾虹八十四岁。也是为黄山写景传神的记叙性作品。歙浦在今安徽省歙县东南,在新安江与练溪会合之处。从技法上来看,画家以水墨、小青绿技法并辅留白之法,描摹云岚、青山、古树,积墨、破墨、渍墨、铺水,在纸上任意纵横氤氲,笔墨攒簇、层层深厚,入眼皆是水墨淋漓,好一派活生生的自然胜景。画中树木、山石先用淡墨勾染,中锋出笔,再反复加皴擦,柔韧刚劲,显示出画家坚深的书法功底,线条之间施加形态各异的苔点,使色墨融于波浪的点线之中。山石、树木局部以石青、赭石提亮,呈现出“丹青隐墨,墨隐丹青”的效果。 黄宾虹曾自言作一画须经数遍点染,其间或要隔数日甚至更久,令墨色沁入纸内,以求笔力沉着,墨色浑厚,观此作知其非虚言。沈括在《梦溪笔谈•书画》中说董源、巨然的山水“皆宜远观,其用笔甚草草,近视之几不类物象;远观则景物灿然,幽情远思,如睹异境。”此作亦有异曲同工之妙,笔墨交相辉映,气韵超然。与宾翁自题诗意契合无间:“灌木层阴下,青山云影开。澄江可消暑,随意放船来。”

黄宾虹 黄山松谷纪游

题 识 黄山松谷纪游。颂康先生雅正。癸巳,黄宾虹年九十。 钤 印 黄宾虹、冰上鸿飞馆 本幅叶熙春(1881-1968)题 六二年春,转赠勃新同志惠存。叶熙春题八十二。

《黄山松谷纪游》当属为黄山写景传神的记叙性作品。此画作于1953年,时黄宾虹九十岁。黄宾虹在八十九岁时,罹患白内障,双目近乎失明,至九十岁时始治愈。此后画风一新。此幅当是作于宾翁白内障治愈之后。 本幅构图取高远之势,整个画面气韵贯通,笔墨秀润而结构精严,诸种意象安排妥贴,重峦幽谷、密林陡壑,层次颇多,但画面仍气脉贯通,清妍秀润而意趣生动,繁密处不能容针、疏空处几可跑马,对于画面结构的调控和尺度的拿捏也恰到好处。画成后赠予“颂康先生”。1962年,著名中医叶熙春将此画转赠给了知名收藏家叶勃新,叶勃新在解放后任杭州市政府交际科科长,70年代任杭州饭店总经理,与国内著名画家交谊深厚。传至今日,当是流传有序。

傅抱石 蜀山纪游

题 识 重庆西郊金刚坡下写。新喻傅抱石。 钤 印 抱石之印、踪迹大化 著 录 《傅抱石年谱》(增订本补编),第164页,上海书画出版社,2012 年版。 “好景说不尽” —初读《蜀山寻胜图》

通观此幅《蜀山寻胜图》,山势奇伟,云气缭绕,瀑泉飞湍,松林蓊郁,仿佛雨后初晴,明朗澄彻,令人心旷神怡。而游兴盎然的高士携僮子,健步山中探幽寻胜,就使画面生生地活动了起来,并充溢着超逸脱俗的浓浓的诗意。这一切当然得之于大自然的恩赐,其实更是先生宽阔的胸怀、澎湃的激情、磅礴的气势、深厚的学养和超凡的才情之充分的体现。《蜀山寻胜图》,堪为抱石先生金刚坡山水之代表力作之一。

傅抱石 秋林论道

题 识 此作藏之敝箧十余年,盖抗战期间在重庆所写也。仓率寄奉,宝超先生即希指教。一九五五年五月廿七日,傅抱石南京并记。 钤 印 抱石私印、往往醉后 著 录 《傅抱石年谱》(增订本补编),第257页,上海书画出版社,2012 年版。

全画以竖长条幅构图,山峦构图饱满,崇山峻岭充塞天地,浑厚坚实,其画法也一变传统的各种铍法,以散锋乱笔表现山石结构,即为著名的“抱石皴”,此皴法以气取势,磅礴多姿,是傅抱石“打破笔墨约束的第一法门”,看似随意写出的雄峻巍蛾,使人感受到一种惊心动魄的力量。傅抱石曾于《壬午重庆画展自序》谈及自己的皴法创作:“我的切身体会看,皴法不是孤立的,它是完整的山水画技法中的一部分。它必须与山水技法的‘勾’、‘皴’、‘染’结合起来研究,因为一座山的表现并不是单纯靠皴法的处理就能完成的。在山水画创作中,皴法的处理还要与整幅画所要表现的意境相结合,要赋予皴法以生命。从造型艺术角度考虑,我们在创作实践中运用皴法,还要能充分表现山水内容的自然情趣和笔墨情趣,这是十分重要的。如果没有这两点,皴法就失去了生命,那还谈什么艺术呢!” 此幅纵笔挥扫,真实表现出大山的体、面、光线和空间感,线条毛涩披离,“恰似铁画银钩,柔韧遒劲,既痛快淋漓,又含蓄微妙”。远处以极淡的墨染山势,略示有无而已,但云雾茫茫遮望眼、千峰隐隐渐无穷之势已跃然纸上。前山峰头低缓,皴法稍异,墨气淋漓,渲染草木华滋的效果,既起到过渡画面的作用,又衬托出远山的巍峨险峭。山中绘郁郁莽莽一片松林,墨彩沉沉,初看一片苍茫,细辨则前后远近高下分明。树木繁而不密,处处透气,似乎人行其间,便能觉林下风来。山间飞瀑流泉,穿山绕石,声音在耳。画面左下角绘两高士,衣冠高古,神情毕肖。白袍者簪发有须,眉目苍逸;褐袍者衣袖宽大,回身欲语,神情呼应。衣冠勾勒线条流畅,面目虽只用墨简单勾出,却神气十足,遗世独立。右下角拾阶而上的红衣高士宽袍大袖,策杖在前。虽然人物所占画幅很小,但在浓重的松林背景中十分醒目,是画眼所在。傅抱石作点景人物之精彩为识者公认,此图中人物眉眼、衣饰、动态传神,可为其盛年时期经心得意的代表。 整张画的布局上,近山取法北宋山水顶天立地式布局形成遮天蔽地之效果,而点景人物设计在画面角落,在山水密林中清新脱俗而出,人物的细致与高山的巍峨形成强烈对比,契合主题。近山、远景、点景人物之间浓淡墨色之变化而产生层次感和纵深感,画面在气势磅礴里灵动起来。高士秋林问道,寄情山林亦让整个画面透出老庄之思。

张大千 春愁

题 识 每叹飞英委暗尘,天风飘堕太无因,画中非幻亦非真。浪蕊浮花终易尽,倡条冶叶霎时新,为谁怨损作残春。丙戌嘉平月漫写,并赋浣溪沙。翼之二兄博教。大千居士爰。 钤 印 张爰私印、大千居士、春愁怎画

此幅《春愁》风格不仅受敦煌壁画的影响,应当还受日本浮世绘绘画风格的影响。张大千早年随张善孖在日本学习织染,对织物纹样、色彩很精通,后来还多次去日本为古董商人做书画鉴定,诸多经历使得他对日本文化非常熟悉。喜多川歌词(Kitagawa Utamaro)是日本浮世绘最著名的大师之一,善画美人画。他是“大首绘”的创始人,也就是有脸部特写的半身胸像,这幅《春愁》的构图在大千的仕女画中并不多见,无背景、场景设定,取人物半身像描绘,辅以散落的花朵,姿态中隐含着内在动势,皆有浮世绘美人图的氛围。 画幅上端满题有大千自作诗句,书画相应,惆怅深情满溢笔端。 每叹飞英委暗尘,天风飘堕世无因,画中非幻亦非真。 浪蕊浮花终易尽,倡条冶叶霎时新,为谁怨损作残春。 大千一生多情,每每生出风流故事平添愁绪,亦会以生命中所遇真实的女性为原型进行创作。跨约经年的悠长思忆,不思量,自难忘,这幅《春愁》的人物指向,今之观者未可得知,亦不重要,画中非幻亦非真,春愁数段,凝练为凡尘中的女性形象,生中的一朵红梅。“只借天花作道场”沉淀为人间长久的情愫,共通的情怀。 画上钤有一方“春愁怎画”朱文印章,亦耐人寻味。张大千是风流居士,入世既深,又有佛家思想,故能将韵事雅绘,百转千回,令人嗟叹。 值得一提的是,本幅画作的上款人亦是大千的至交:翼之二兄,即萧藩(1890—1948)字翼之,四川省内江市人。萧翼之为大千童年好友,17岁加入富顺盐号,负责川盐押运,长期往返四川与上海之间,后任和通钱庄成都分部经理。1939年萧翼之和张大千重逢于成都。张大千的日常开销、书画投资和敦煌费用全部由萧翼之先生负责管理。1946年因张大千画展一事,萧翼之主动离开钱庄。萧病逝于1948年清明,张大千亲书挽联和悼词,抬棺走在最前面。解放后张大千还多次从海外寄钱给萧家后人。张大千晚年在日本与黄天才聊敦煌时,时常提及萧二哥的钱庄。萧翼之雅好翰墨,收藏有大千书画精品多件,而此幅融合多种绘画元素,饱含了大千深情的《春愁》,实为大千仕女题材作品中难得一见的珍品。

张大千 观世音菩萨

题 识 玉豪香蕊,光染菩提。欲素云裁,丹敷莲萼。伏以丹青,宠佑敬造:南无观世音菩萨一躯。凭斯胜因,奉资灵助,微尘几点,沧海三生,烦障恒消,沉沦弘济,乃至薰香无养,传灯何穷,一切迷方,俱回觉路。丁亥九月,蜀郡清信士张大千爰。 鉴藏印 秋斋、星洲秋斋珍藏

四十年代初的敦煌之行,张大千感觉受益无穷,他出嘉峪探寻敦煌石窟并深深地被敦煌博大精深的高超艺术所吸引,用随身携带的绢素临摹了二十余幅包括供养人、飞天、高僧和菩萨等单身壁画,并函告文化教育界的朋友,对敦煌极尽赞美:“这里从六朝到唐宋元各朝代的壁画、泥塑都有,风格各异,内容丰富,可以说是绘画、雕塑、艺术方面最大的博物馆。” 张大千敦煌归来举办画展,1944年在成都和重庆两地举行的“张大千临摹敦煌壁画展览”震动了学术界和美术界,这是张大千学习古代艺术的一次历史性创举,也促成了他在中国画方面的更高追求。此幅为大千1947年所作,在经历了敦煌的洗礼后,大千笔下的佛像尽显盛唐庄严气象,描摹工谨细丽,极尽白描线条的功力与风韵。 “玉豪香爇,光染菩提”,大千并恭敬题上偈语,是其用心礼佛的深切体悟。“微尘几点,沧海三生”在这大千世界之中,人类如渺小,然礼佛能使“烦障恒消”,消弥无穷业障,关照自我内心,并进而“薰香无数,传灯何穷”,感染到深邃丰泽的人生。

吴湖帆 雨中花

题 识 雨中花。戊寅六月,庵庵丈约社友十人作词集。是日大雨,因拈雨中花调补此图,吴湖帆。 钤 印 丑簃词境、东庄居士 后纸 1.林宇翔(1871-1940)题:雨中花?题吴湖帆荷花画帧。风外香红如故,倾盖江南日暮。一水中央人宛在,坐对浑无语。曲曲银湾迷旧路,动乡思、青墩何处?便识得凌波尘不染,苦忆君知否?雨中花慢?分拟东坡稼轩。乡树迷离难认。满目关河,无限风霜。百计不如归好,道路何长。回首青门,山愁水怨,玉老田荒。枉别泪暗洒,骊歌几唱,断尽回肠。重重旧恨,漫漫今夜,夜雨到晓尤狂。晴意一春虚过,梦也凄凉。啼立还劳待燕,徘徊且感亡羊。玉京人还,碧云日暮,胜有思量。(意字下脱少字)旧雨常来,今雨不来,吟巢雨后重过(起二句借用辛词)。便桑田再阅,人事如何?无垢吾仍落落,有生今更呵呵。拼愁来一醉,人似公荣,老比廉颇。中原万里,青山一发,如烟往事蹉跎。空记有、龙盘虎踞,弹泪惊驼。天外遥情买海,人间奇事挥戈。白头相向,都将瑶想,飞入红螺。驳U社长大词宗教正。戊寅秋,鹍翔呈稿。钤印:半樱六十岁后作、片玉楼 2.廖恩焘(1864-1954)题:雨中花慢。半樱袖示社课仿苏辛二阙,为和仿辛一阕,用原作二句发端。旧雨常来,今雨不来,流年似水。经过为清愁,未袚仍饮亡何池步蛙声阁阁柱题虫粉呵呵。看浮云一片,堆尽峰峦幻。几乎颇、人间世上,山飞石裂悲歌。忍任蹉跎,须更待风晴雨退,重弔铜驼。泪到蛟人散市,争闻蜗众操戈。十洲残画,谁分烟雾,描作旋螺。前调。既和丰樱仿辛之作,榆生复示我用东坡体题湖帆画荷花,读之击节,欣然步韵。鲛泪冰绡,还染点检,潮妆与斗吴侬。漫记浴波,清漪溅露空濛。坑火烧余,池昙散去,简讯难通。只慵黛沁酒,羞鬟改态,为了谁容。茫茫百感,丹青图里,玩赏笑甚冬烘。秋未老、霎时惊眼,又底匆匆。故国飘残粉本,横塘换几西风。不堪犹引,采鸳来见,浪翠浮红。普是我兄大词宗教正。戊寅重阳日,惠阳弟廖恩焘呈稿。钤印:恩焘、家在罗浮四百三十二峰间、忏拓诗余 3.冒广生(1873-1959)题:玉泪留痕,香魂散绮,惊心天外轻雷。见绿蕉红萃,云掩风摧。谁使银潢泻地,陡教金谷成灰。华抒情劫,思量万遍,惆怅千回。汴京西去,传闻灯火连宵。黯冷楼台,任折尽河堤官柳,难赋离哀。料得师师门巷,也应渍透苍苔。繁华锦绣,一场水逝,花也休开。戊寅五月廿四日,同人集訒盦,续举词社,拈得雨中花慢词,时黄河崩溃,居民荡柝不自知,其声之凄异也。疚斋冒广生。钤印:冒广生印、鹤亭、水绘庵老人 4.袁思亮(1879-1939)题:雨中花?荷花生日社集。藻镜凄迷绿绕。出浴亭亭香袅。玉腕丝缠长命缕,结子知多少。一舸闹红人乍到。正六月、下塘春好。况恰有、碧芳新酿熟,莫遣闲过了。前调。前题用书轴体。惊起锦鸳双睡好。正潇洒、露房迎晓。娇重欹风,颦轻蹙雾,梦里归云悄。水殿芳辰逢一笑。刚拾得、冷香盈抱。翠盖量珠,碧筩呼酒,醉晕红铅小。雨中花慢。前词意犹未尽更以长调写之。泼墨云低,跳珠玉碎,陂塘一味凉新。正红衣试浴,罗袜无尘。皎洁羞侪浪蕊,伶俜自倚孤根。嫣然微笑,污宁染我,热不因人。鸳鸯头白,鸥鹭身闲,萍蓬也解相亲。须识得、娇多易泣,心苦难春。吹息生香不断,怜侬幽怨谁论。江湖秋晚,风波无恙,厮守温暧。訒盦老兄词宗社长正派。思亮。钤印:袁思亮印、伯夔长年、餐霞客、闭庵。雨中花慢。索湖帆画荷,鹤亭谓非钱莫致也。再倚此解调之。绿雾吹澜,頳霞绚晚。风光锦藉平川。看萍茵睡鸭,蓉帐栖鸳。十里香云雾霭,千幢宝相庄严。天然画稿,何须买绢,不要论钱。空花在手,陈迹留痕,何如一笑忘也。拼待得、凉生水国,梦老鸥天。薲笛渔歌夕照,菱榔人语秋烟。相思记取,娟娟遗珮,佳约明年。UU老兄词宗正拍。闭庵袁思亮。钤印:伯夔、思亮。余成此词,聊用为戏耳。无一语忤湖帆也。一日广坐中示鹤亭,鹤亭见题云云,即掷稿还,余略不省览。余之褊衷,勿能堪也。抗辞质之,鹤亭拂衣去。明日遣书鹤亭,告绝诣。訒盦示以词且语之,故请削社籍。塘盦出纸属书此词,曰为社中留一故事,因志始末。于此庶几,览者别是非焉。思亮附记。钤印:伯夔、袁思亮 5.金保权(清末民初)题:雨中花慢。U社久辍,戊寅六月,铁尊来自扬州,訒U为招同人重叙,即席拈此调,时正中原沦陷,神州痛陆沉也。江上新愁,云涯旧侣,红桑过眼重看。又惊天石破,卷地波翻,着意年时尊俎。伤心梦里河山,酒悲花怨,翦淞情味,倚偏阑干。况逢逋叟(铁尊别十余年),今得重晤。还忆潘郎(兰史徵君),十年几许悲疡事,争忍说禅。逃白社、客对黄冠,壑外荔枝寄远。雨中梅子含酸,茫茫世事,哀哀情绪,有泪难干。且盦仁兄词伯正拍。子才弟金保权高。钤印:金保权印、子才 6.龙榆生(1902-1966)题:雨中花慢。香汗轻沾檀粉,似怨疑羞,懒问渠侬。怎奈玉肌清减,翠盖冥濛。萦惹千丝,商量九窍,衷素谁通。俯波镜照影,鲛珠掩袂,未是春容。亭亭不染,南薰何处,到此漫想晴烘。香渐远、蝶蜂无赖,去也匆匆。净业还消绮语,残妆任误秋风。若为怜取,野塘相向,暗自啼红。五月仲夏,积雨经旬,普盦词丈招饮,清斋续举沤社,拈得此调,湖帆为画荷花,因用东坡体,赋呈教正。龙沐勋,钤印:龙沐勋印、榆生长寿 7.陈方恪(1891-1966)题:雨中花慢?秋荷。泛玉歌阑,闹红妆褪,野塘零乱斜晖。又凉蝉唱晚,倦柳沦漪。露重瑶房欲坠,烟昏青镜都迷。佳期过却,水天清梦,输与鸥知。锦鳞波远,荡尽兰桡,采香人到应迟。还暗忆、巴池飐雨,潘髩萦丝。蘸影犹怜翠被,余影空想娇姿。西风后夜,寒蛩蓼溆,替写相思。雨中花?戊寅荷花生日社集分赋。太液承欢霞袖翥。禁多少、至酣红妩。宫粉凝妆,仙云并影,缥缈凌波步。一自移盘人暗去。怕荒却、月明千亩。怨笛沉烟,残萤飘水,梦断临平路。陆盦社长先生教政。义宁陈方恪彦通贡草。钤印:彦通、陈 8.袁荣法(1907-1976)题:雨中花?荷花生日社集用王冠柳体。信是良辰非易得。暂倾盖、争传素臆。倩薄霭匀香,凉云收梦,净洗一天碧。三十六陂烟水隔,怕零乱、难成消息。总淡泞心期,苍茫身世,不受春怜惜。前调。玉碗招凉,琼绡约雾,当时一笑相逢。记虹裳缥缈,水佩从容。洛渚空留秀泽,湘皋剩染仙踪。至今还恨,去年南浦,几日西风。素波千里,碎月三更,低徊暗损芳悰。仍叹息、银河路杳,华井云封。孤寄宁辞浪梗,浮生终胜飘蓬。秋痕心上,冷香梦里,知与谁同。訒盦姻世丈词宗吟政。戊寅六月,荣法呈稿。钤印:袁法之印、帅南 9.林葆恒(1872-1950?)题:雨中花?戊寅五月雨中社集,湖帆为画荷花,拈此题之。簷霤夜来喧不住。问翠盖、依然擎雨,金粉阑珊。玉容寂寞,似怨飘零苦。水珮风裳嫞自舞。忍重问、前游南浦。瘦影亭亭,幽香冉冉,谁与同尊俎。雨中花慢。插艾光阴,熟梅节候,无端雨意沉沉。看凉生、金幌润上,瑶琴栀子。空舍粉泪芭蕉,又展新鸢长嬴。风物烟簑雾笠,都负登临。夜来声寂,晓起登楼,湿云还拥遥岑。试一念、江淮万里,浩劫惊心。几处产鼁,有穷许多,巢燕无林。震天U地,侧身吟咏,老泪涔涔。戊寅十月,既将荷花画幅及同人社词裱成长卷,因将拙作附录于后,用志一时鸿爪。訒盦居士识于沪上之U溪精舍,时年六十有七。钤印:U盦 出 版 《方寸之间:梅洁楼藏手卷册页》,梅洁楼,2017年版。 上 款 “讱庵丈”即林葆恒(1872-1950),字子有,号讱庵,福建闽侯人。林则徐侄孙。曾任驻小吕宋(今菲律宾)副领事、驻泗水领事。谙于书史,勤于词学。在天津组织词社,后至上海创建绥社。被誉为八闽词坛后劲。辑有《闽词徵》六卷,自宋徐昌图、杨亿至民国闽籍词人之作,靡不网罗。叶恭绰编《全清词钞》,得其襄助者尤多。有《讱庵词》。 展 览 1.“方寸之间—梅洁楼藏手卷册页”,嘉德艺术中心,2017年11月7-22日。 2.“方寸之间—梅洁楼藏手卷册页”,元创坊(香港),2018年3月24日-4月5日。 题者简介 1.林宇翔(1871-1940),字铁尊,号半樱,浙江吴兴人。清末民初政治人物、词人,光绪二十八年举人,民国十年曾任温州导尹。著有《半樱词》二卷、续二卷。 2.廖恩焘(1864-1954),字凤舒,号忏庵,广东惠阳人。廖仲恺之兄。早年留学美国。1915-1919年任古巴领事。1922年暂代驻朝鲜总领事,后任驻日本使馆一等秘书代办使事。1925年任驻智利使馆代办领事。1926-1929年再任古巴领事,兼任驻巴拿马使馆公使。1934年任马尼拉总领事。1935年回国任金陵(今南京)监督。抗战期间任汪伪国民政府委员会委员。晚年寓居香港。平生工诗词,好倚声,性诙谐。著有《忏庵词》、《半舫斋诗余》等诗文集。 3.冒广生(1873-1959),字鹤亭,号疚斋,江苏如皋人。1889年他历县、州、院三试皆列第一;1894年被录取为举人;担任刑部及农工部郎中,民国历任农商部全国经济调查会会长、江浙等地海关监督;抗战胜利后任中山大学教授、南京国史馆纂修;新中国成立后,陈毅特地聘任他为上海市文管会特约顾问。著有《小三吾亭诗文集》、《疚斋词论》、《冒鹤亭诗歌曲论著述》、《四声钩陈》、《蒙古源流年表》等。 4.袁思亮(1879-1939),字伯夔、一字伯葵,号蘉庵、莽安,别署袁伯子。民国藏书家、学者。袁树勋之子。光绪二十九年(1903)举人,试礼部未中后,遂绝意于科举。民国初年曾任北洋政府工商部秘书、国务院秘书、印铸局局长、汉冶萍矿冶股东会董事等职。袁世凯复辟,弃官归,隐居上海和叶揆初为邻,终日以著述、购书为事。所藏宋元古籍甚多,喜收诗文集。 5.金保权(清末民初), 广东番禺人。光绪二十三年( 1897年) 举人,官江西赣县知县。裴景福弟子。 6.龙榆生(1902-1966),原名沐勋,后以字行,号忍寒。江西万载人。曾任中山大学、中央大学教授,早年从朱孝臧研习词学,后主编《词学季刊》。与夏承焘、唐圭璋齐名,同为20世纪最负盛名的词学大家。编著有《风雨龙吟诗词》、《唐宋名家词选》、《近三百年名家词选》等。 7.陈方恪(1891-1966),字彦通,斋号屯云阁、浩翠楼、鸾陂草堂。江西义宁(今修水)人。陈三立第四子,陈寅恪弟。受家学影响,从小习诗词文章,传承散原老人文脉。师从陈锐、周大烈、王伯沆等名士,又得梁鼎芬、沈曾植、樊增祥、朱古微、郑文焯、陈衍、郑孝胥等诗词名家点拨,诗名在其兄陈衡恪、陈隆恪、陈寅恪之上。 8.袁荣法(1907-1976),字帅南,号玄冰,袁思亮从子,东吴大学教授,历任台湾行政院参议、国防研究院修订史编纂委员,著有《玄冰词》。 来 源 北京2004年秋季拍卖会,第619号拍品。 优游涵泳 大雅正朔——吴湖帆《雨中花》和诗社 1936年夏天,43岁的吴湖帆与夫人潘静淑观赏荷花后,将覃寿平的没骨设色法与八大山人的大写意笔法相融合,开创了没骨荷花新格。此后,吴湖帆所绘的荷花因其无与伦比的艳雅,被称为“吴装荷花”而独步于画坛。只一点点胭脂,笔下的荷花便风神特别,卓卓可观。绘荷花不靠描线,靠烘托和点染,深具烟云飘渺,泉石洗荡之致。整体丰腴之美与雍容之态,将深婉细腻的心迹以纤纤明快的笔调表现出来,带有浓烈的个性化色彩。 吴湖帆对自己能在古法之外标格出新,也是颇为欢喜得意的,时有“吴装荷花”赠予各方友人。一九三八年六月,吴湖帆便作了一幅“吴装荷花”——《雨中花》,以纪念词社社集,卷后数人题词,却记录了一段文坛公案。 一九三八年的荷花生日(农历六月二十四日),沤社创建人之一林葆恒招集社友林鹍翔、廖恩焘、冒广生、袁思亮、金保权、龙榆生、陈方恪、袁荣法、吴湖帆举行社集,是日大雨,各人以雨中花调为题,作词数阙,吴湖帆以此为题,绘荷花志念。林葆恒(1872-1950?)是林则徐侄孙。曾任驻小吕宋(今菲律宾)副领事、驻泗水领事。谙于书史,勤于词学。在天津组织词社,后至上海与人创建弘社。被誉为八闽词坛后劲。叶恭绰编《全清词钞》,得其襄助者尤多。有《讱庵词》。其词艺成就颇高,在民国词坛中占有一席之地。 林葆恒颇热衷于词社交游,主持、加入的词社先后有须社、词社、声社、午社、瓶社等,其《瀼溪渔唱》收词148阙,其中诗词就有62阙。笛社是民国时期的重要词社,1930年秋冬之际成立于上海,社员29人,来自于全国各地,囊括了民国时期著名词学家、清代遗老、民国政要、书画名家、大学教授等。作为诗社的第一代词人,从天津来到上海的林葆恒与社友的交游活动颇为广泛,众多社友均与之有诗词往还。因此也就有了戊寅荷花生日招集吴湖帆等9人参加社集一事。 本是一次平常的社集,不想因吴湖帆的“吴装荷花”生出了一些事端。同行词友、藏书家袁思亮见到吴湖帆独步画坛的荷花,心生欢喜,也请吴湖帆画荷。不料社友冒广生却说不花钱休想得到湖帆的画,袁思亮便作了一阕《雨中花慢•索湖帆画荷鹤亭谓非钱莫致也再倚此解调之》,词中有“天然画稿,何须买绢,不要论钱。空花在手,陈迹留痕,何如一笑忘也。”冒广生看了之后“即掷稿还”,以为对吴湖帆大是冒犯,将袁训斥一顿,袁认为词中“无一语忤湖帆”,“抗辞质之,鹤亭拂衣去。”袁不堪当众之辱,第二天便给冒广生写了一封断交书,退出词社。 在袁思亮《慈庵文集》中可以找到这封断交书,书云:“昨日茗坐中,出示调湖帆词,聊相为戏耳,湖帆见之必不以为忤也。不意兄不审所云为何,遽斥其词不观。虽长官之于下僚,严师之于弟子,亦不至是。弟纵奄奄无气息人,岂能堪此!弟与湖帆交,未若与兄之笃且久也。调之以词,未为侮也。兄且以为不可,乃不恤举长官所不肯加于下僚、严师所不肯加于弟子者,悍然嫚弟于稠人之中。以弟所施于湖帆,与兄所施于弟者较,其乖于久敬之义,果孰为轻重哉?兄有当世重名,弟之无似,不足当一盼。若退而与湖帆絜其长短,弟特不能画耳,其他自问未必出彼下。兄乃抑扬之若天渊,此弟所大惑不解、恚愤而不能平者也。弟律身治业,粗有本末,兄之抑扬,讵足为重?特三十年异姓昆弟,文字道义之交,一旦无端而众辱之,不能不寒心耳。匿怨而友,邱明所耻。不能终事兄矣,亦复何颜更比肩回翔坛空间哉?自甘怯懦,退避三舍,已告子有,除名社籍。弟隙与斋庵游,踪迹至密,论文谈艺,沆瀣无间。不幸以梅泉、病树故,遂成疏逖。尝窃私心痛之。今复以湖帆故,与兄有违言。群而不党,久要不忘其难乎?张陈凶终,萧朱隙末。朋友道丧,自古而然。吾曹所争,其细已甚。自知褊隘,示人不广。以德报怨,或庶几焉。夏雨犹寒,为道自重。” 冒广生见词后对袁思亮有比较严厉的批评,这让袁很是受不了。他耿耿于怀的是:自己与吴湖帆相比,“特不能画耳,其他自问未必出彼下”,而冒却“抑扬之若天渊”,不顾“三十年异姓昆弟、文字道义之交”,“无端而众辱之”。他于是“不能不寒心”,又不愿“匿怨而友”,所以便“自甘怯懦,退避三舍”了。

图片来源于网络、嘉德拍卖行等;文章内容参考自网络、书籍;若有侵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

版权声明:CosMeDna所有作品(图文、音视频)均由用户自行上传分享,仅供网友学习交流。若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删除!

本文链接://www.cosmedna.com/article/58335618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