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游拍岸之十一:孙悟空与六耳猕猴的真与假
在《西游记》中,有三回写了真行者与假猴王的故事,分别是:“第五十六回 神狂诛草寇 道昧放心猿”、“第五十七回 真行者落伽山诉苦 假猴王水帘洞誊文”、“第五十八回 二心搅乱大乾坤 一体难修真寂灭”。
这是个非常有趣的回合,真真假假本是人世间永恒不变的话题,故事从师徒不和开始,到假猴王的出场、真假悟空的争斗过程、结局是在灵山,相当精彩。真假悟空的争斗一路从花果山、落珈山、凌霄殿、唐僧落脚草舍、森罗殿、直到灵山雷音寺,在众人面前,如来佛揭示了真相,说假悟空乃六耳猕猴,最后假猴王伏诛,似乎一切尘埃落定。然而,细心一点的读者会发现,里面机关重重,真相到底是什么?耐人寻味,且容饭后扯扯。
一,老者之姓“杨”的真与假,孙悟空打死的是他儿子吗?
离开女儿国,歼灭蝎子精后,唐僧师徒重新上路,西行途中遇一伙劫匪,孙悟空打死两个拦路强盗头子后被唐僧赶走,唐僧、猪八戒与沙僧前行来到一处庄院,见一老者,那老者自称姓“杨”,这段且看原文:
【······长老才问:“施主高姓?”老者道:“姓杨。”又问年纪。老者道:“七十四岁。”又问:“几位令郎?”老者道:“止得一个,适才妈妈携的是小孙。”长老:“请令郎相见拜揖。”老者道:“那厮不中拜。老拙命苦,养不着他,如今不在家了。”三藏道:“何方生理?”老者点头而叹:“可怜,可怜!若肯何方生理,是吾之幸也!那厮专生恶念,不务本等,专好打家截道,杀人放火!相交的都是些狐群狗党!自五日之前出去,至今未回。”三藏闻说,不敢言喘,心中暗想道:“或者悟空打杀的就是也。”长老神思不安,欠身道:“善哉,善哉!如此贤父母,何生恶逆儿!”行者近前道:“老官儿,似这等不良不肖、奸盗邪淫之子,连累父母,要他何用!等我替你寻他来打杀了罢。”老者道:“我待也要送了他,奈何再无以次人丁,纵是不才,一定还留他与老汉掩土。”······】
大家如果看过前面的拍岸,现在就笑了,杨慎又开始占便宜了,老者姓“杨”是真的,儿子却不是姓“杨”,而是姓“朱”,看一下打波浪下划线的句子,就知道这是指明武宗、明世宗两个小皇帝的不轨行为,杨慎的意图很明显,就是说明武宗、明世宗你俩都是我儿子。为什么只得一个儿子?因为一朝皇帝一般只能一个人做。
老杨的儿子真是朱?后面我们又见证了其真实性,老杨的儿子知道唐僧师徒在家落脚后要杀他们,老杨放风,在唐僧师徒悄悄离开后,老杨的儿子追上,被孙悟空大棒斥候,死的死,伤的伤,好戏又上场,且看原文:
【······行者问那不死带伤的贼人道:“那个是那杨老儿的儿子?”那贼哼哼的告道:“爷爷,那穿黄的是!”行者上前,夺过刀来,把个穿黄的割下头来,血淋淋提在手中,收了铁棒,拽开云步,赶到唐僧马前,提着头道:“师父,这是杨老儿的逆子,被老孙取将首级来也。”······】
古代穿黄的,此处意指:黄袍,行者暗指明世宗,老杨的儿子暗指明武宗。揭示了明世宗朱厚熜占了明武宗朱厚照的大位,以藩王取正位,即逆天了。
二、六耳猕猴到底是谁?
在西游记中,很多人都是综合了多个人的特征,有时候你变成了我,我变成了你,借你的口说你,借我的口说我,为了避人耳目嘛,所以经常看到有些自相矛盾之处,这就是伏笔或者耐人寻味之处,作者该有所指了。
为什么假悟空与真悟空一般无二?大家都辨别不出来?
答案是肯定的,因为两个人都是真皇帝,所以经得起检验。明白了这层含义,书中的情节就很好理解了,真假悟空实际上就是明武宗、明世宗的替身,我们来看:
1,假行者不认沙僧。
在假悟空打倒唐僧,夺走行李后,唐僧派沙僧去花果山讨,沙僧到花果山后,原文有这样的描写:
【······沙僧听得是通关文牒,止不住近前厉声高叫:“师兄,师父的关文你念他怎的?”那行者闻言急抬头,不认得是沙僧,叫:“拿来,拿来!”······】
这个很搞笑,行者为什么不认得沙僧?后面马上从洞里叫出来假八戒、假沙和尚,太逗了。
其实暗指明武宗朱厚照不认建文帝朱允炆(沙僧原身)这条线,因为朱允炆是朱标(朱元璋次子)之子,而朱厚照、朱厚熜乃朱棣(朱元璋四子)的后代玄孙,同祖不同宗。这也是西游记的主旨之一,就是指明世宗朱厚熜不认祖宗,胡作非为,有书为证:
【······孙大圣有不睦之心,八戒、沙僧亦有嫉妒之意,师徒都面是背非,依大路向西正走,忽见路北下有一座庄院。······】
八戒(朱元璋)嫉妒这玄孙(朱厚照、朱厚熜)有吃有喝、行迹浪荡却颇有手段,小小年纪治理国家还是两手的,至少最高统治权始终紧紧在握。
沙僧(朱允炆)嫉妒这两小子得了皇位(唐僧之谅),横行无忌,恨的牙痒痒。
“师徒都面是背非,依大路向西正走”是指虽然各有所图所思,但是皇权之路都是一样的,都是姓朱的天下。
所以又有沙僧花果山受气,到落伽山见观音菩萨告状的数落:
【······沙僧收了宝杖,再拜台下,气冲冲的对菩萨道:“这猴一路行凶,不可数计。······】
2,“不良不消、奸盗邪淫之子”。
在前面孙悟空的原身拍岸中,我们就做了说明,面对明世宗朱厚熜不认明孝宗朱佑樘(算来是朱厚熜的伯父)为父之事,杨慎耿耿于怀,这个心结一辈子都没有解开,因为这个直接造成了大礼议事件,让杨慎流放了后半辈子,所以《西游记》中通篇都是“不当人子”,只要有机会就数落,你看此三回故事中就多有提及,如:
【···老者道:“爷爷呀,一个夜叉,一个马面,一个雷公!”行者闻言,厉声高叫道:“雷公是我孙子,夜叉是我重孙,马面是我玄孙哩!”···】
大家知道马面是指猪八戒(朱元璋),夜叉是指沙僧(朱允炆),雷公是指孙行者(朱厚熜),这不是颠倒辈分了么?书中借行者之口说出:
【···行者近前道:“老官儿,似这等不良不肖、奸盗邪淫之子,连累父母,要他何用!等我替你寻他来打杀了罢。”···】
杨慎心中是恨呀,我们可以换位思考,被一个自己教过、帮过的小子整倒了,一辈子翻不了身,太憋屈了,又无计可施,只能以文发骚,一般人想死的心都有吧。
3,真假难辨。
真假悟空相见,两位开打,打到落伽山,想用紧箍咒来分个真假,书中描写:
【······菩萨唤木叉与善财上前,悄悄吩咐:“你一个帮住一个,等我暗念《紧箍儿咒》,看那个害疼的便是真,不疼的便是假。”他二人果各帮一个。菩萨暗念真言,两个一齐喊疼,都抱着头,地下打滚,只叫:“莫念,莫念!”······】
后面打到见地上的唐僧、八戒与沙僧前,也想用紧箍咒来辨别真伪,书中描写:
【······三藏见了,就念《紧箍儿咒》,二人一齐叫苦道:“我们这等苦斗,你还咒我怎的?莫念,莫念!”那长老本心慈善,遂住了口不念,却也不认得真假。······】
为什么在《紧箍儿咒》前,两人一起喊疼?好像不是装的,为什么?
原因很简单,因为紧箍儿咒是代表皇位的束缚,谁做上了皇位,就要受皇位的约束,比如:早朝,批奏折,朝廷内外多少天下事,皇帝是逃避不了的。这对两个十几岁的孩子来说,太难了,感觉要灭人性呀,因为都是人,绝大多数这个年纪的青少年都是爱自由的孩子,还没有玩够呢,怎么就让我整这些伤脑的事。这里点明了两个人都是受皇权约束的皇帝,所以紧箍儿咒是非常见效的。
另外,唐僧不识真假是有情可原的,观音菩萨不识真假令人费解,是不是有嫌疑,我们后面说。
再看真假悟空又打到凌霄宝殿,玉帝打了个诳,故意叫托塔李天王拿照妖镜来辨别真假,书中写:
【······玉帝即传旨宣托塔李天王,教:“把照妖镜来照这厮谁真谁假,教他假灭真存。”天王即取镜照住,请玉帝同众神观看。镜中乃是两个孙悟空的影子,金箍衣服,毫发不差。玉帝亦辨不出,赶出殿外。······】
照妖镜是非常有用的工具,里面是让人原形毕露的,托塔李天王与玉帝众神都是目光灼灼,却验证了真假悟空的真伪,两人都是真的,都是正神,都是皇帝。因为一个是明武宗、一个是明世宗,此时照妖镜失效了。
再来,真假悟空又打到冥府,惊动了地府十王,引到森罗殿中见地藏菩萨,我们看谛听的表演:
······原来那谛听是地藏菩萨经案下伏的一个兽名。他若伏在地下,一霎时,将四大部洲山川社稷,洞天福地之间,蠃虫、麟虫、毛虫、羽虫、昆虫、天仙、地仙、神仙、人仙、鬼仙可以照鉴善恶,察听贤愚。那兽奉地藏钧旨,就于森罗庭院之中,俯伏在地。须臾,抬起头来,对地藏道:“怪名虽有,但不可当面说破,又不能助力擒他。”地藏道:“当面说出便怎么?”谛听道:“当面说出,恐妖精恶发,搔扰宝殿,致令阴府不安。”又问:“何为不能助力擒拿?”谛听道:“妖精神通,与孙大圣无二。幽冥之神,能有多少法力,故此不能擒拿。”地藏道:“似这般怎生祛除?”谛听言:“佛法无边。”地藏早已省悟。即对行者道:“你两个形容如一,神通无二,若要辨明,须到雷音寺释迦如来那里,方得明白。”······
谛听这只灵兽神通无比,真正的百科全书呀,它的话应该值得信任,我们便明白真假悟空是形容如一,神通无二,地藏早已醒悟,我们也该醒悟了,就是两个同类真皇帝,如假包换。
4,如来佛:六耳猕猴。
最后,真假悟空打到西方灵山雷音寺,如来佛早召集了佛门众人等着,随后开口点破真相,书中写到:
【······如来才道:“周天之内有五仙,乃天地神人鬼;有五虫,乃蠃鳞毛羽昆。这厮非天非地非神非人非鬼,亦非蠃非鳞非毛非羽非昆。又有四猴混世,不入十类之种。”菩萨道:“敢问是那四猴?”如来道:“第一是灵明石猴,通变化,识天时,知地利,移星换斗。第二是赤尻马猴,晓阴阳,会人事,善出入,避死延生。第三是通臂猿猴,拿日月,缩千山,辨休咎,乾坤摩弄。第四是六耳猕猴,善聆音,能察理,知前后,万物皆明。此四猴者,不入十类之种,不达两间之名。我观假悟空乃六耳猕猴也。此猴若立一处,能知千里外之事,凡人说话,亦能知之,故此善聆音,能察理,知前后,万物皆明。与真悟空同象同音者,六耳猕猴也。”那猕猴闻得如来说出他的本象。胆战心惊,急纵身,跳起来就走。如来见他走时,即令大众下手,早有四菩萨、八金刚、五百阿罗、三千揭谛、比丘僧、比丘尼、优婆塞、优婆夷、观音、木叉,一齐围绕。孙大圣也要上前,如来道:“悟空休动手,待我与你擒他。”那猕猴毛骨悚然,料着难脱,即忙摇身一变,变作个蜜蜂儿,往上便飞。如来将金钵盂撇起去,正盖着那蜂儿,落下来。大众不知,以为走了,如来笑云:“大众休言,妖精未走,见在我这钵盂之下。”大众一发上前,把钵盂揭起,果然见了本象,是一个六耳猕猴。孙大圣忍不住,轮起铁棒,劈头一下打死,至今绝此一种。如来不忍,道声:“善哉,善哉!”······】
如来佛在《西游记》中是个大人物,可以洞明前后的,他的身份在其他拍岸中揭示,这里,他凭空造了四类猴,因为这四类猴我们以前没有见过,从《西游记》中才得知的,所以说如来佛法力无边,因为能无中生有呀。
四类猴应该是一个级别的,既然孙悟空是明世宗的代表,就像如来佛口中说的第一类灵明石猴,那其他的猴可以说都是明朝皇帝的代表,因此有:“此四猴者,不入十类之种,不达两间之名。”
然而大家认真看一下,会发现一个有趣的地方,就是真假悟空基本上有四类猴的所有本事,这里如来佛给大家打了个马虎眼,只是名字不一样,如果真要给明世宗之前的明朝皇帝对号入座的话,大概可以分为:
第一类灵明石猴,明世宗朱厚熜等;
第二类赤屌马猴,明英宗朱祁镇、建文帝朱允炆等;
第三类通臂猿猴,明太祖朱元璋、明成祖朱棣等。
第四类六耳猕猴:明武宗朱厚照等。
“孙大圣忍不住,轮起铁棒,劈头一下打死,至今绝此一种。”
这个暗指现实世界中,明世宗朱厚熜以藩王身份袭了不治而亡的明武宗朱厚照的皇位,明武宗与明世宗的本事可以说不相上下。
综上可见,六耳猕猴是明武宗朱厚照的主要代表也。
三,二心竞斗。如来佛一语三关。
看了上面的论述,以为情况已明,然而,在真假悟空打到灵山雷音寺时,如来佛一语三关,书中写到:
【···流通诵读之际,如来降天花普散缤纷,即离宝座,对大众道:“汝等俱是一心,且看二心竞斗而来也。”】
这是暗藏的玄机,我们来看分解。
第一关:真假悟空,真心,假心。
表面上,如来佛说的是有真假悟空争斗,两人心思不同,为了利益或者名位竞争而来,自古以来只要有名利在上,便少不了你争我斗,尔虞我诈,斗心斗法,无论死活。
我们可以看到,假悟空在沙僧打死假沙僧后,并不着急,书中写到:
【···那行者见沙僧打死一个猴精,把沙和尚逼得走了,他也不来追赶,回洞教小的们把打死的妖尸拖在一边,剥了皮,取肉煎炒,将椰子酒、葡萄酒,同众猴都吃了。另选一个会变化的妖猴,还变一个沙和尚,从新教道,要上西方不题。···】
假行者与这些猴子的行为就如明武宗在其喜爱的豹房与镇国府的行为,八只、四条的东西难找,两条腿的人多太多,真真假假,无所谓的,只要能上西方,三界照样运行,另外也暗指朱氏相残,无论死活。
孙悟空与沙僧回花果山,看到假悟空后怒了,书中写道:
【···这大圣怒发,一撒手,撇了沙和尚,掣铁棒上前骂道:“你是何等妖邪,敢变我的相貌,敢占我的儿孙,擅居吾仙洞,擅作这威福!”···】
点明了篡位之嫌,朱氏内祸,他人又何须多言。
然而西行取经之行也是帝王之旅,皇位很多人都向往,前赴后继,无穷匮也,作为明朝创始人的老大,八戒也无奈,只能笑笑说:
【···八戒哈哈大笑道:“好,好,好!应了这施主家婆婆之言了!他说有几起取经的,这却不又是一起?”···】
然后是趁真假悟空打起来的时候,唐僧建议去取行李,八戒自告奋勇,书中写道:
【···沙僧说:“二哥,他那洞前有千数小猴,你一人恐弄他不过,反为不美。”八戒笑道:“不怕,不怕!”急出门,纵着云雾,径上花果山寻取行李不题。···】
猪八戒根本不理会沙僧的劝告,急出门,按理说,每逢山上有妖怪,还有几千个,猪八戒是打死也不敢去的,这次这么急,也不怕,说话也是笑着的,为什么?
因为那些猴子都是他的玄子玄孙,自然不会有闪失,他走得急是怕子孙乱来,丢了社稷江山呀,那些行李是什么?那是袈裟、锡杖与通关文牒,皇位的象征,丢失不得,各有各的心思呀。这也是沙僧只顾自己性命跑了,被水帘隔了视野,拿不到行李的暗示,沙僧是没有得到真正的皇位,卷帘大将卷不起水帘呀。
第二关:孙悟空,人有二心。
在唐僧第一次让孙悟空走人时,书中来了一句:“这正是:心有凶狂丹不熟,神无定位道难成。”
在真假悟空打上西天时,书中又写到:
【···看那两个行者,飞云奔雾,打上西天。有诗为证。诗曰:
人有二心生祸灾,天涯海角致疑猜。欲思宝马三公位,又忆金銮一品台。南征北讨无休歇,东挡西除未定哉。禅门须学无心诀,静养婴儿结圣胎。
······】
这里说了孙悟空的二心,就是说明世宗朱厚熜的二心,“六耳”这个词在《西游记》中只出现过两次,第一次是孙悟空拜师学艺时,打破须菩提的哑谜(六祖惠能典故),菩提祖师传法时,悟空说的,书中言:
【······悟空道:“此间更无六耳,止只弟子一人,望师父大舍慈悲,传与我长生之道罢,永不忘恩!”祖师道:“你今有缘,我亦喜说。既识得盘中暗谜,你近前来,仔细听之,当传与你长生之妙道也。”悟空叩头谢了,洗耳用心,跪于榻下。祖师云:显密圆通真妙诀,惜修性命无他说。都来总是精气神,谨固牢藏休漏泄。休漏泄,体中藏,汝受吾传道自昌。口诀记来多有益,屏除邪欲得清凉。得清凉,光皎洁,好向丹台赏明月。月藏玉兔日藏乌,自有龟蛇相盘结。相盘结,性命坚,却能火里种金莲。攒簇五行颠倒用,功完随作佛和仙。
······】
第二次便是如来喝破假悟空真相时,书中言:
【······如来道:“第一是灵明石猴,通变化,识天时,知地利,移星换斗。第二是赤尻马猴,晓阴阳,会人事,善出入,避死延生。第三是通臂猿猴,拿日月,缩千山,辨休咎,乾坤摩弄。第四是六耳猕猴,善聆音,能察理,知前后,万物皆明。此四猴者,不入十类之种,不达两间之名。我观假悟空乃六耳猕猴也。此猴若立一处,能知千里外之事,凡人说话,亦能知之,故此善聆音,能察理,知前后,万物皆明。与真悟空同象同音者,六耳猕猴也。”······】
这里可以说点破了菩提祖师与如来佛的关系,杨慎教过明世宗,可以说是明世宗的老师,在明世宗以藩王入主前后,杨慎与父亲杨廷和是出过大力的,可以说是心腹参谋,其间过程应该是通晓的,“六耳”在第一次出现时,可以说是第三人,无六耳便是无第三人知道,是密谋,而菩提祖师传的真言是什么?与修道无关,真正的意义是:其一,千万别泄露此事(休漏泄,体中藏);其二,要禁欲收心、英明持政(得清凉,光皎洁);其三,相互照应、君臣同心,这样才能长治久安(相盘结,性命坚)。
当如来佛说破真相,用金钵盂帮助孙悟空擒住六耳猕猴时,结果就是一个:“孙大圣忍不住,轮起铁棒,劈头一下打死,至今绝此一种。”意思是指明世宗袭占了明武宗的皇帝位子。
说到这里,杨慎无疑是说明世宗违背初心,独断妄为,心不同往也。所以书中又有骂言,如:
【······
好大圣,拨回筋斗,那消一个时辰,早至南洋大海,住下祥光,直至落伽山上,撞入紫竹林中,忽见木叉行者迎面作礼道:“大圣何往?”行者道:“要见菩萨。”木叉即引行者至潮音洞口,又见善财童子作礼道:“大圣何来?”行者道:“有事要告菩萨。”善财听见一个告字,笑道:“好刁嘴猴儿!还象当时我拿住唐僧被你欺哩!我菩萨是个大慈大悲,大愿大乘,救苦救难,无边无量的圣善菩萨,有甚不是处,你要告他?”行者满怀闷气,一闻此言,心中怒发,咄的一声,把善财童子喝了个倒退,道:“这个背义忘恩的小畜生,着实愚鲁!你那时节作怪成精,我请菩萨收了你,皈正迦持,如今得这等极乐长生,自在逍遥,与天同寿,还不拜谢老孙,转倒这般侮慢!我是有事来告求菩萨,却怎么说我刁嘴要告菩萨?”善财陪笑道:“还是个急猴子,我与你作笑耍子,你怎么就变脸了?”
······】
这里借孙悟空自己骂自己“这个背义忘恩的小畜生”,“作怪成精”是指石猴成圣,即藩王成皇帝,如今是“你怎么就变脸了?”,这时候善财童子变成了杨慎的语气。
我们又见:
【······那家子又惊又喜道:“是几位腾云驾雾的罗汉歇在我家!就是发愿斋僧的,也斋不着这等好人!”更不计较茶饭,愈加供养,又说:“这两个行者只怕斗出不好来,地覆天翻,作祸在那里!”三藏见那老者当面是喜,背后是忧,即开言道:“老施主放心,莫生忧叹。贫僧收伏了徒弟,去恶归善,自然谢你。”那老者满口回答道:“不敢,不敢!”······】
意指明武宗、明世宗“只怕斗出不好来,地覆天翻,作祸在那里”,即使斗出祸来,杨慎只有“不敢,不敢”的份,其他不表。
第三关:二心菩萨。
真假悟空出现后,孙悟空被唐僧逐走,便到落伽山观音菩萨处告状,观音菩萨数落了几句,不让孙悟空去灵山,此时写道:
【···好菩萨,端坐莲台,运心三界,慧眼遥观,遍周宇宙,霎时间开口道:“悟空,你那师父顷刻之际,就有伤身之难,不久便来寻你。你只在此处,待我与唐僧说,教他还同你去取经,了成正果。”···】
观音菩萨做了担保,铁铁的,孙悟空只好等着,直到沙僧找来,大家看到没有,这里写观音菩萨是通晓宇宙的,法力与如来佛等同,后面真假悟空来的时候,她却辨别不出,很难解释呀,这是其一。
其二,当真假悟空打到灵山时,如来佛正要道破,此时观音菩萨却及时赶到,真巧,见书中言:
【······大众听他两张口一样声俱说一遍,众亦莫辨;惟如来则通知之。正欲道破,忽见南下彩云之间,来了观音,参拜我佛。
我佛合掌道:“观音尊者,你看那两个行者,谁是真假?”菩萨道:“前日在弟子荒境,委不能辨。他又至天宫、地府,亦俱难认。特来拜告如来,千万与他辨明辨明。”······如来不忍,道声:“善哉,善哉!”大圣道:“如来不该慈悯他,他打伤我师父,抢夺我包袱,依律问他个得财伤人,白昼抢夺,也该个斩罪哩!”如来道:“你自快去保护唐僧来此求经罢。”大圣叩头谢道:“上告如来得知,那师父定是不要我,我此去,若不收留,却不又劳一番神思!望如来方便,把松箍儿咒念一念,褪下这个金箍,交还如来,放我还俗去罢。”如来道:“你休乱想,切莫放刁。我教观音送你去,不怕他不收。好生保护他去,那时功成归极乐,汝亦坐莲台。”
·······】
为什么在如来佛正要道破真相时观音菩萨赶到了?天庭凌霄宝殿、冥府森罗殿前观音菩萨为什么不出现?
道理很简单,观音菩萨已经有了私心(二心),大家若知道他的历史原型(武则天)就非常清楚,简单解释如下:观音菩萨不喝破真假悟空的真相是因为:“运心三界,慧眼遥观,遍周宇宙”。真假悟空的争斗其实是皇权的争斗,武则天早就醉心于此,所以在三界早做了安排,指引真假悟空到天上凌霄宝殿、人间唐僧面前、冥府森罗殿等,三界一个不少呀,争夺皇权的道路上,道教势力太强,怎么办?武则天很聪明,借佛教之力来协调,以达到舆论平衡,再暗中培养自己的政治势力,以达政权斗争胜利。这个在观音菩萨的原身拍岸中说明。
我们来看道教势力有多大,书中写真假悟空打到灵山时:
【···他两个在那半空里,扯扯拉拉,抓抓挜挜,且行且斗。直嚷至大西天灵鹫仙山雷音宝刹之外。早见那四大菩萨、八大金刚、五百阿罗、三千揭谛、比丘尼、比丘僧、优婆塞、优婆夷诸大圣众,都到七宝莲台之下,各听如来说法。
那如来正讲到这:不有中有,不无中无。不色中色,不空中空。非有为有,非无为无。非色为色,非空为空。空即是空,色即是色。色无定色,色即是空。空无定空,空即是色。知空不空,知色不色。名为照了,始达妙音。
概众稽首皈依。······】
大家可以看到,真假悟空在天上、人间、冥府打了来回后,打到灵山,可以说三界都是道教的天下,冥府佛教稍占上风,在如来佛面前听法的是:“四大菩萨、八大金刚、五百阿罗、三千揭谛、比丘尼、比丘僧、优婆塞、优婆夷诸大圣众”,没有观音菩萨,道不同么?原来观音菩萨早有自己的天地了。
如来佛说的“不有中有,不无中无。不色中色,不空中空。非有为有,非无为无。非色为色,非空为空。空即是空,色即是色。色无定色,色即是空。空无定空,空即是色。知空不空,知色不色。名为照了,始达妙音。”是什么法?
我们查一下,笑了,竟然佛经中没有记载,却在道经中找到:来自《太上升玄消灾护命妙经》,这又是什么情况?
佛祖竟然在给弟子们说道经,稀奇古怪也,如来佛露出真相来。
《西游记》主旨之一显露无疑,三教明争暗斗,各派势力竞争,以道、佛为明,我们可以看到,观音菩萨弟子只有唐僧(他先是如来佛二弟子金蝉子,此时转世成为观音菩萨弟子,暗指变心(二心)),菩萨在意的是皇位,孙悟空其实是如来佛的弟子,猪八戒与沙僧其他章节再说。所以书中这几回多处写道:
【·····行者只教:“莫念,莫念!我是有处过日子的,只怕你无我去不得西天。”······】
【······行者道:“无我你去不得西天也。”······】
【······如来道:“你休乱想,切莫放刁。我教观音送你去,不怕他不收。好生保护他去,那时功成归极乐,汝亦坐莲台。”······】
【······菩萨道:“唐僧,前日打你的,乃假行者六耳猕猴也,幸如来知识,已被悟空打死。你今须是收留悟空,一路上魔障未消,须得他保护你,才得到灵山,见佛取经,再休嗔怪。······】
这是两派势力妥协的结果,唐僧不明真相,如来佛与观音菩萨才是最高策划人。
在如来佛前,观音菩萨装傻,如来佛世事洞明,真假悟空乃两个齐天大圣之争,可谓“二圣”之争,史书记载,唐朝上元元年(674年)八月,唐高宗称为天皇,武则天称为天后。从此,朝中文武百官都把高宗和武则天称为“二圣”。如来佛本欲说明二心竞争的真相,见观音菩萨来了,不好说破,只编了个四类猴的故事应付大家,耍耍猴,洗洗睡。
四,小结。
综上所述,真假悟空千变万化,真心假心可为万象,六耳猕猴主要代表为明武宗朱厚照,其他人皆有变化影射。
版权声明:CosMeDna所有作品(图文、音视频)均由用户自行上传分享,仅供网友学习交流。若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删除!
本文链接://www.cosmedna.com/article/36851122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