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妆品排行榜
  1. 首页 >
  2. 美妆资讯 >
  3. 美妆 >
  1. 文物界“捡漏”的神话,1亿元购买的古董,7年后2亿卖出

美妆资讯
文物界“捡漏”的神话,1亿元购买的古董,7年后2亿卖出

2009年秋季,一幅名为《局事帖》的宋人书札被拍卖出了1.08亿元的高价,这样的拍卖成绩震惊了整个文博圈。然而,更轰动性的消息还在后面,7年后《局事帖》又以2.07亿元的高价被资本大鳄王中军买走。

两次成交价均过亿,且也是书法界少有的过亿元的拍卖作品,展现了收藏界对这一文物的重视。

很多人好奇,为何这样一幅看似平常的作品,能拍卖出如此天价?其实它的作者并不普通,只是低调罢了。其作者曾巩正是唐宋八大家之一,只不过他并没有传世作品,不像欧阳修、柳宗元、韩愈、王安石、“三苏”有那么广的传播度和知名度。

但正是曾巩的传世作品不多,才让这幅《局事帖》受到了收藏爱好者的疯狂追捧。

20年增值45倍

《局事帖》的初出茅庐还要提到1996年的纽约佳士得拍卖会,当时上海籍富豪张文魁将自己的一件藏品出售,而它正是《局事帖》,这也是它第一次公开展现在大众面前。而后,比利时收藏爱好者以50.85万美元的高价将其买下,折合人民币451.91万元,,因拍卖价高,这幅作品吸引了业内的关注和研究,众多学者也研究其价值。

因《局事帖》是曾巩仅存于世间的佳作,没有直接的参照物,只能从用纸、笔墨、风格、收藏著录等方面进行研究。然而,正因没有其他作品参考,结果对写信时间、收信人等信息,每个专家都有不一样的观点,业内的争议比较大。

不过很快,一个名为尹光华的书画鉴定专家给出了有代表性的观点,他在《曾巩<局事帖>初考》中指出,根据这封书信的内容来看,这封信应该是在元丰三年9月27日撰写的。此外,根据《局事帖》上的印章来看,可看出这封信经历了多个收藏大家流传。

在2009年前,国内从来没有一件书法作品拍卖过上亿元,然而《局事帖》打破了记录,这一年的北京保利秋拍卖会上,《局事帖》再次现身,并引来了众人瞩目。

当时拍卖会方预估它能拍卖出一千两百万到一千八百万元,但最后成交价直接翻涨近十倍,以1.09亿元的天价被上海一收藏者买走,打破了书法作品的拍卖纪录。

然而,这还不算啥,很多人以为那个低调的收藏者脑袋有点问题,至于拿出这么高的价格拍卖吗?然而,谁曾想七年之后的中国嘉德拍卖会“中国书画珍品之夜”上,华谊兄弟董事长王中军以两点零七亿元高价购买《局事帖》。

在拍卖会上,《局事帖》以1.3亿元起拍,最后以1.8亿元成交,加上佣金2.07亿元,比起7年前价格几乎翻了一倍,而比起20年前价格更是翻了四十五倍,它也被认为是文物界的“捡漏”神话,7年时间赚了近一亿元。

《局事帖》的传世之路

很多人不能理解,一件书法作品,竟然能卖出如此天价,其实它之所以能拍卖出如此高的价格,还因除了是曾巩这个“唐宋八大家”之一的孤品外,也和墨宝上有着名人的鉴藏印章,也让《局事帖》传世之路十分清晰,其价值更是弥足珍贵。

首先是何良俊(1506-1573年),根据《局事帖》上所盖的“清森阁书画印”可判断出来。何良俊读书十分刻苦认真,从闭门学习二十年之久,和弟弟并称为“二陆”,嘉靖时担任翰林院孔目,但仕途上不是太顺利,后隐居著作,如《何氏语林》《四友斋丛说》等。

何良俊还有一爱好就是偏爱藏名家书画,并建一个藏书楼,碰到异作,即便饿着肚子也要购买,相继购买4万卷书、百余幅画,直至今天,很多博物馆都有他的收藏书札。

而后,《局事帖》又被项元汴(1525-1590年)收藏,此人是明朝收藏家、鉴赏家,少年时风流倜傥,学识丰富,和风雅之士颇有深交。万历皇帝听闻其名,特意邀请他当官,但他任性拒绝。

项元汴喜欢收藏字画、金石遗文,且本人绘画、书法兼备,他的藏品有1000多件,且多为名作,对宋元作品比较重视,也善于辨别字画真伪。当然,他能有这么多藏品,也因是一个富二代。然而清兵进攻嘉兴时,他的藏品被抢夺一空,存世作品多藏于故宫。

《局事帖》上印有项元汴的“7印”如“项元汴印”、“退密”等,可见他对这幅作品有多么喜欢。

早清时期,《局事帖》又流入到收藏、鉴赏家安岐(1683-1742年)手里,此人也是一代商人,曾经营 盐业,赚取了不菲的钱财,声名显赫一时, 当然他的业余爱好就是收藏古籍、书画,也酷爱鉴赏文物。

安岐为了收藏书画,可谓是呕心沥血,收藏的作品从三国时期到明朝末期,跨越时间之广,数量丰富,且不乏很多精品,他也是公认的清朝2大鉴藏家之一,《局事帖》上就有他的“仪周鉴赏”、“无恙”鹤形印。

之后《局事帖》又流传到了王芑孙(1755-1817年)手里,此人是清代著名的文学家,先是进入仕途,后辞官专心做学问,其文章名震一时,且擅长写诗,其书法清秀俊逸,被称300年不遇之才。

王芑孙也喜欢收藏书籍,其藏书有万卷之多,而在《局事帖》上印有“王孙”两字。

而后,《局事帖》又被曾燠(1759-1830年)所收藏,此人自幼就被称为神童,少年时跟着父亲去往京城游玩,因其诗文秀美,得到了文学家曹宿的称赞。

曾燠的仕途之路比较顺畅,曾担任钦差大臣、两淮盐运使、广东布政使、贵州巡抚。不仅仕途上顺利,也有清代八大骈文大家之称,他也酷爱藏书,《局事帖》上就有“盱江曾氏珍藏书画印”。

后来,《局事帖》又被收藏于费念慈(1855-1905年),此人于1889年高中进士, 后担任翰林院编修,不过因妄议朝政被撤职,回到家乡后以写诗作画、藏书为业,也是晚清出色的金石学家,擅长鉴赏,《局事帖》上就盖有他的“西蠡审定”!

民国时,《局事帖》被许姬传、许源来的“天泉阁”收藏。许姬传是海宁人,长期出任梅兰芳剧团秘书,还喜欢文物的鉴赏以及收藏工作,和吴湖帆、张珩等收藏家交情颇深。

《局事帖》上印有“源来”、“天泉阁”等印章,可见这两兄弟对这幅作品的喜爱程度。

而后,《局事帖》又被友人张珩收藏,此人是鉴赏奇才,其家族祖辈均为收藏名家,在这样的家庭环境下,张珩少年时就对古代书画作品有所了解,在鉴赏方面也有着颇高的造诣,且有着非常丰富的鉴赏经验,还曾是故宫博物院鉴定委员,曾挽救了十万多件流传于民间的书画作品。

在《局事帖》上,张珩印有“张珩私印”,不过新中国前,因其生活发生了巨大变化,贫困潦倒,只好将收藏的书画作品全部变卖,因此《局事帖》就被上海富商张文魁所获得。

此人不仅是经商器材,也是收藏大家,和张珩、谭敬等人交往比较密切。他在《局事帖》上印有“涵庐鉴藏”、“张氏涵庐珍藏”等印章。

正是历朝历代这么多著名鉴藏家的收藏印章,才让《局事帖》显得难能可贵,也证明它从古至今一直是名人们争相收藏的墨宝,其价值自然是不言而喻。

其实《局事帖》并不像其他的书法作品长达数米,但在不足一平尺的纸张上,一百二十四个字,一笔一划都显得十分珍贵,平均单字价格为一百六十七万元,真正达到了“一字千金”之说。

当然,因王中军的特殊身份,《局事帖》不仅被圈内书画家、收藏家关注,也引来了广大网友的注意。而王中军曾表示,他曾以一万美元“捡漏”不少名画家作品,但如今也开始财大气粗起来。

2亿元购买的《局事帖》其实在王中军的竞价拍卖中只能排名第三。2014年11月的苏富比拍卖会上,王中军高价豪掷3.77亿元人民币,拍下了梵高的静物油画《雏菊与罂粟花》,这也是中国人在海外的艺术品拍卖最高记录,同时也是全球收藏最贵名画中排名第3的作品。

2015年时苏富比拍卖会上,王中军又以1.855亿元竞拍了《盘发簪女子坐像》,这幅作品是毕加索所作的名画,在过去70年里一直被戈德温家族收藏,其家族的塞缪尔是米高梅公司创始人,他在1956年时购买下来,不过其去世后,家族继承人将其收藏的25件藏品拍卖,这幅画是其中之一。

不少人质疑王中军是一个“炒手”,但他表示自己是一个终极收藏家,从1992年时就进入收藏领域,他认为艺术品的抗通胀效果好,这才大手笔收购,但后来慢慢懂得欣赏文物的历史、文化、艺术价值。

曾巩到底有多牛?

值得一提的是,另一个收藏大家刘益谦也对《局事帖》十分青睐,他对没有竞拍表示遗憾:“唐宋八大家,只藏有一家,曾巩孤品二次拍卖,拼到了最后还是失之交臂,作为曾巩唯一传世墨迹,今后如果再进入市场,还会创造天价!”

可见,《局事帖》能够拍卖出高价,和曾巩“唐宋八大家”之一的名号不无关系,作为唯一的孤品,也难怪《局事帖》接连两次拍卖过亿元。

只不过曾巩却显得十分低调,相比其他“七大家”,他并没有什么传世的文章,语文教材中找不到他的作品,历史书上也没他的笔墨。正因文史教材书上没有点名,使得他成为最没存在感的一位大文豪,甚至被人认为是凑字数的。

实际上,曾巩是一个王者,就连“千古伯乐”的欧阳修都对他称赞不已。欧阳修推荐的人包括“三苏”、王安石、司马光等,但他最爱的门生还是曾巩。

曾巩公元1019年出生在南丰的官宦家庭中,自幼就表现出了自己的聪明才智,其记忆力超强,从小就和兄长一起吟诗作对,十二岁时就已闻名四方。

父亲对他的教育很是重视,在其十三岁时,就带着他四处游玩开拓眼界。然而,性情耿直的父亲,因得罪人被诬陷,结果丢了乌纱帽,这之后曾家家道中落。

18岁时,苏轼还默默无闻,但此时的曾巩却已声名远扬,和欧阳修、王安石、范仲淹都有交集。这一年曾巩参加科考,大家都认为他能够榜上有名,但谁曾想没摸清“西昆体”这一科考套路,结果落榜了。

落榜的曾巩,找到了一家小酒馆喝闷酒,此时走来了一对父子,年轻的公子见曾巩一个人喝闷酒,便走了上前,两人这么一聊相见恨晚,这个年轻人正是王安石,两人成为了一生的挚友。

然而,公元1041年,曾巩科考再次落榜,而王安石却高中进士。心中郁闷的他,给朝明命官欧阳修写了一封万字长信,得到了对方的赏识,并称:“过吾门者百千人,独于得生为喜。”

曾巩在文学素养上并不输给谁,只是因他擅长的是策论文章,和当时的华丽文辞风格不同。而当时欧阳修就提出了“新古文运动”,因此曾巩得到了他的赏识,并为他写了《送曾巩秀才序》,让他能够适应科考风格。

然而,此时曾巩父亲病逝,他只好选择放弃功名,回到家里照顾继母,抚养4个弟弟、9个妹妹。他一边辛苦种地,一边照顾全家人,一边继续苦读经书。在困苦艰难的生活中,也让曾巩有了更多的灵感,写下很多优秀文章,如《南轩记》、《学舍记》。

不过功夫不负有心人,嘉佑二年,已39岁高龄的曾巩高中进士,同时曾巩一家6人进榜,“一门六进士”也成为了佳话,而苏辙、苏辙、程颐等人也位列其中。

曾巩在仕途上不算出色,没有像王安石那样成为朝廷命官,但也没有像苏轼、韩愈等人一贬再贬。

公元1069年,曾巩被任命为越州通判,不过在上任时当地饥荒,百姓四处流浪,曾巩上任后就要忙着解决饥荒问题,他要求富商开仓赈灾,并制定了各种经济措施,保证了百姓的基本生活。这一时间所写的《越州赵公救灾记》就是实实在在的救灾手段,得到了当地百姓的称赞。

在齐州时,他降低繁重的劳役,让百姓们都能得以生产农事,并废除“渡河钱”,建造桥梁让人们通行便利,又主持减掉6个驿站,节省了大量财力、人力。

当时齐州匪患横行,他上任后就大力肃清那些恶霸,将其发配边疆,并开创了“保伍”制度,短短几年当地就变得和谐安定。

熙宁十年,曾巩又被调到福州当官,当地的寺庙比较多,浪费了政府财政以及百姓钱财,他采取了各种手段进行调控,杜绝教徒的贪腐贿赂,削弱其势力,让百姓回归正常生活。他还提出“为官不能与民争利”的观点,即便是今天这一思想也十分先进。

曾巩在文学造诣上成就颇高,留下了四百多篇散文,他是“新古文运动”的代表人物之一,其特点是“文以载道”,章法严谨,说理兼顾,成为那个年代的标杆,得到了众多学子的模仿,这一风格和曾巩本人性格有关,他待人待事温文尔雅、端正守礼。

多年后,宋明理学大家朱熹读到他的文章后,顿时被其才华吸引,将其推崇为一生的偶像,并称其为“醇儒”,说:“我读曾老文章,每次读完都会感慨无限,世人对曾公了解太肤浅了。”

后来,理学家将宋明理学和曾巩文学特点结合,演变成为明清科考“八股文”。明末时期,“唐宋八大家”概念被提出,曾巩是最受欢迎的一位,张伯行的《唐宋八大家文钞》中,收录了316篇作品,其中曾巩的文章多达128篇。

清朝时,学子们将曾巩文章视为“圭皋”,民国时钱钟书更是评价:“唐宋八大家中,曾巩诗歌好于苏洵父子,绝句风格又比起王安石出色!”

有人可能会说,为何这么牛的曾巩,到了今天反而不显声名了?其实他的文章受冷落是捆绑在科举制之上的,当八股文被推翻后,曾巩的文章也遭到了打压和嫌弃,一直冷落至今。

但不能否认的是,曾巩在文学造诣上成就颇高,早在宋代时就得到欧阳修、王安石、朱熹等名家的高度评价,明清两代更是受人推崇。今天再看他的著作,仍然不能否认他是一代名家大儒。

也正因此,曾巩的作品《局事帖》才能一字千金,单字价值167万元。

《局事帖》真伪遭质疑

据考证,《局事帖》应该是曾巩六十二岁时受到友人的来信,也就是一个担任“奉议”的友人“无党”,应该传递了一个好消息,让曾巩很是高兴,提笔写下了《局事帖》。

内容如下:

“局事多暇。动履禔福。去远海诲之益。忽忽三载之久。跧处穷徼。日迷汨于吏职之冗。固岂有乐意耶。去受代之期。难幸密迩。而替人寂然未闻。亦旦夕望望。果能遂逃旷弛。实自贤者之力。夏秋之交。道出府下。因以致谢左右。庶竟万一。余冀顺序珍重。前即召擢。偶便专此上问。不宜。巩再拜。运勾奉议无党乡贤。二十七日。谨启。”

意思是自从上次听到无党乡贤的教导,今已过去3年之久,自己在偏僻的地方任职,整天忙着公务,哪里有快乐可说。如今距离任期快结束,但接替我的官员并没有什么消息,我日夜盼望着。

如果可以离开这个偏僻的地方,当然也需要你的帮助。等夏秋之际,我便会来到府上当面致谢,以表达我的感激之心,也希望你多保重,早日升职。

学者研究认为,这封信应该不完整,前面还有对收信之人的称谓,但没有保存下来。至于它的创作时间,应该是公元1080年,也就是宋元丰三年。从《局事帖》和史书可见,这一年王安石册封为荆国公,距离新法改革结束还有5年时间。

当时北宋正处在改革中,且“元丰改制”也进入了实质阶段。9月,宋神宗成立了“详定官制表”,推动具体改革计划。与此同时,公元976年被停用的“奉议郎”官名被恢复。

可见,宋神宗渴望能够延续先祖之名,希望能建立一个强大的国家,也希望能成为“圣君”,但因朝廷内各官员对变法的认识不到位,党争激烈,对外也危机四伏,结果变法并没有成功。

当年9月,还在地方担任官职的曾巩,回了这封信后,很快好消息到来,10月份,年过六旬的曾巩调任沧州,途径开封时被宋神宗传令召见,并留在朝廷当官,结束了12年的地方官迁徙生涯。

11月,曾巩上书皇帝,论述了国家财政方面的问题,直言如果还大肆无度支出,财政上的危机就会到来,希望宋神宗节省不必要的开支,并提出富国之策。

然而,《局事帖》真伪遭到了不少人质疑,如学者赵建克认为,这封信写在宋版书残纸背面,上面显示《三国志•魏志•徐奕传》,而其最早的刻本是南宋绍兴年间(1131-1162年)出现的。

《局事帖》疑似是作者从《三国志》上撕下的一页纸,再用其背面书写,那么书信内容必然是南宋绍兴后的。曾巩是北宋人,1082年病逝,怎么可能会出现在南宋时期呢?

同时,“无党”此人又是谁?考古论证他应该是欧阳修门生徐无党,因是同门老师,曾巩和其有过交往,但史书上并没有找到无党担任“奉议”官职的记载,且他是永康人,怎么又能称为“乡贤”?

同时,“无党”只是八品小官,却得到接信人的重视,希望其帮自己摆脱困境,但曾巩从来没当过八品以下的小官,显然也不可能是曾巩。

从内容上看更是如此,作者说任职3年无人接替,而曾巩和王安石政见不同,毛遂自荐去往地方当官,不和挚友王安石正面冲突,但在地方8个州当官,他均是地方最高长官。

而曾巩挚友在襄州任满3年,其他地方一两年就被调走,且曾巩每到一地兴修水利、平定冤屈、政绩斐然,怎么会“一无所事”?且襄州距离京城并不远,怎么也不可能是偏僻之地。

因此从多个角度去分析,《局事帖》似乎都不是曾巩所写。因此赵建克认为,应该是一个叫“巩”的人写信求助八品官员“无党”,和曾巩并不是一个人,而至于“曾巩再拜”是水蜜印章,不符合宋代信简格式,因此它被认为是后人补章。

赵建克的这一质疑,得到了学术界、文博界的认可,但即便不是曾巩之作,但有那么多名人印章,且是宋朝作品,也有收藏价值。

版权声明:CosMeDna所有作品(图文、音视频)均由用户自行上传分享,仅供网友学习交流。若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删除!

本文链接://www.cosmedna.com/article/33563259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