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妆品排行榜
  1. 首页 >
  2. 美妆资讯 >
  3. 美妆 >
  1. 千年活宝:杨贵妃最爱荔枝在四川发现,长相奇葩!味道超出想象!

美妆资讯
千年活宝:杨贵妃最爱荔枝在四川发现,长相奇葩!味道超出想象!

《荔无邪》(作者:雨余天,原名沈荣均)

我们都知道荔枝是杨贵妃的最爱。前几天读过一句标题挺别扭的诗,“有一种夏天叫春天”,读完后,才知道人家说的是杨贵妃吃荔枝。因为贵妃娘娘好这口,她的老公唐玄宗李隆基虽不情愿,也要跟到瞎折腾。皇帝表面不怎么说,内心里却估计是排斥的。荔枝这玩意,长安城根本不产,到哪里去给美人弄?

要我学汉武帝,在长安城种荔枝吗?我李隆基有他那么蠢吗?唐朝皇帝想起了汉武帝吃荔枝。汉武帝的奇葩想法,已经证明这就是个不能完成的任务。

到蜀地四川去弄噻。杨贵妃撒娇。

四川那么远,怎么弄?皇帝显然不是在征求意见。因为,这事从汉武帝时候,就不少折腾过,根本不靠谱。

让你的士兵帅哥用宝马送噻。杨贵妃扑在玄宗怀里。

开什么玩笑,从蜀地跑长安,千里马都要跑死几匹!唐朝皇帝搂着娘子,尽量控制情绪。

杨贵妃听玄宗这么说,态度一下就下来了,丢了一张晦涩的素颜给皇帝:真的不想吃吗?我给你说,这宝贝你一旦破例尝过,别的水果就都是浮云了。那才是人间独有啊!你贵为天子,竟然不知道地球上还有这神物,真的白活了。

尽管杨贵妃极力怂恿煽情诱惑,但在唐玄宗看来,这不过日本动漫的流行台词。

唐玄宗与杨玉环有代沟,看不惯正常。但他是男人,男人就有弱点,更何况像玄宗这个品种的性情男人,那糖衣炮弹的致命感性是他能抵挡的么?

没有办法,玄宗最后还得听了娘娘的枕头风,命令四川的士兵,用千里马,从驿道往长安快递。据说,途中那千里马得不停蹄地奔驰,到了一个驿站,再换另外一匹接力,就跟今天的快递一样。还有说,为了给长安城的唐明皇和杨贵妃送鲜荔,千里马都跑死了好多。虽然唐明皇和杨贵妃吃蜀地鲜荔枝,算是唐朝最为奢侈的口福之一,但一下把荔枝吃红,而且还吃成全球影响力,吃出千年文化来,倒不是他俩预料到的。看来绝对的一线明星,就是有广告效应哦。

吃红和吃成全球影响力,就多不说了。不管你是在南方还是北方,到了夏天,在街头看到最多,最煞风景的风景,就是短膀膀的美女,大口食荔,大快朵颐。

说吃出文化。荔枝本中国原产,后来引种到其他地方的,现在貌似连太平洋那边的美洲大陆都有了。在海南岛和廉江,以及四川、福建,现在尚有大量野生荔林存在,这就是我国作为荔枝原产地的活证。东晋常璩《华阳国志》记载僰道就产一种叫“荔枝”的尤物。晋司马彪《郡国志》也说,先秦时居于蜀地宜宾的僰人“多以荔枝为业,园植万株”。这是说先秦时,已经在尝试荔枝产业化了。宋《太平御览》引《广志》道:“犍为僰道,南广荔枝熟时百鸟肥,其名曰焦核,小次曰春花。次曰胡偈,此三种为美。次鳖卵大而酸,以为醢和。率生稻田间。”此段文字,交代了蜀中荔枝的至少三个品种的性情和滋味。西汉初,南越王尉佗曾向汉高祖贡荔,这是可以找到的最早关于帝王与荔枝的关系史实。后来,到了汉武帝时,皇帝刘彻为了吃荔枝,干过一件蠢事。刘彻算是个书生,按理说他应该知道橘生淮南为橘,生于淮北为枳的说法。水果往往都水土不服,但刘彻不知道荔枝有多娇气。于是,轰轰烈烈筑扶荔宫,搞农业高科技,尝试移植荔枝于长安。刘彻是有想法的,有想法就要允许失败。他的想法当然告吹了。告吹了不要紧,你别迁怒人。刘彻最后对种荔不成的下属,处以极刑,以掩饰自己的不自信。就此事,我对历史学家推崇的汉武帝没啥好感。福建莆田宋氏祠堂有一株已经存活一千二百年的荔枝树,名气很大,叫“宋公荔枝”,今天的名字叫“宋家香”,已经是国宝级别活文物。凭什么说这棵树是唐朝的?有古人的文献记载为证。宋嘉祐四年(1059年),大书法家蔡襄写了篇美文《荔枝谱》里谈道:“宋公荔支,树极高大,世传其树已三百岁。”由此可上溯推测,此树大概植于唐朝天宝年间。

(福建莆田“宋家香”荔枝,始种于唐朝天宝年间)

接着说唐明皇和杨贵妃吃荔枝。为了他们两个皇族的口福,竟然搞了个如此艰巨的“贵妃荔”工程,劳民伤财,负面影响得多大?于是,杜牧看不惯了,作了首《过华清宫绝句》说事。

“长安回望绣成堆,山顶千门次第开。一骑红尘妃子笑,无人知是荔枝来。”(《过华清宫绝句》)

这诗句有名,因为明确告诉你,四川人曾经为长安城里的妃子,快马送鲜荔枝。不过杜牧只是就此事,讽喻唐朝帝王的奢侈。杨贵妃吃荔枝,也被后人作为名人轶事记录于案。《新唐书·杨贵妃传》就说:“妃嗜荔枝,必欲生致之,乃置转传送,走数千里,味未变,已至京师。”注意,走数千里,味未变,乖乖!这说明马真的如风一样快!都晓得,荔枝下树后,不保鲜,一日后色香味俱无。唐人用什么保鲜快运呢?有人研究可能是用竹筒。我想更可能是双层竹筒套筒,中空放一层水,途中不时换冰凉泉水、井水,但又不能弄湿果子,随时保持筒里荔枝处于恒温保湿状态。

品荔枝图的就是个鲜感。唐朝诗人白居易在忠州任刺史(今重庆忠县),请人画巴峡荔枝,并作《荔枝图序》,极尽文字功夫,描绘其色香味。为方便大家欣赏,我把原文引一下:

“荔枝生巴峡间。树形团团如帷盖。叶如桂,冬青;华如橘,春荣;实如丹,夏熟。朵如葡萄,核如枇杷,壳如红缯,膜如紫绡,瓤肉莹白如冰雪,浆液甘酸如醴酪。大略如彼,其实过之。若离本枝,一日而色变,二日而香变,三日而味变,四五日外,色香味尽去矣。元和十五年夏,南宾守乐天命工吏图而书之,盖为不识者与识而不及一、二、三日者云。”(《荔枝图序》)

仙果配美文。《荔枝图序》是我读过的关于水果的最优质的文字,没有第二。不作解释,自己读。不服来辩!

到了宋代,荔枝的影响力已经可以说是名闻天下了。宋人为了让外地人吃上鲜荔枝,也想了些匪夷所思的办法。宋徽宗时,福建人为了给朝廷进贡鲜荔枝,“以小株结实者置瓦器中,航海至阙下,移植宣和殿。”哈哈,这是说挖一棵结了果的小荔枝树,搞个土冰柜,连土带树放进去,送到汴京,供皇帝和后妃们摘吃。这办法算是奇葩到底了。徽宗皇帝赵佶于是写诗,向众书生和后宫人,吹嘘他拍脑壳弄出来的发明:“密移造化出闽山,禁御新栽荔枝丹。”徽宗这办法倒是好,不过叫一次性移植,第二年树就枯了,要吃还得重来。荔枝北移,也有成功的。明代文征明《新荔篇》诗,说“仙人本是海山姿,从此江乡亦萌蘖。”此说的持久性,我保持怀疑。因为之后谁也没听说过长江以北有过移种荔枝。

好了扯远了。继续说贵妃吃荔。杨贵妃喜欢荔枝,是打小的习惯。那时候,她随父亲曾经生活于蜀地,《国史补》就说她“生于蜀,好食荔枝”。这段史料是四川在唐朝时就已盛产荔枝的铁证,当然也是杨贵妃小时候,曾经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在四川生活过的铁证。

那么,杨贵妃吃的荔枝产于四川哪里呢?《华阳国志》、《郡国志》、《太平御览》引《广志》,都说是“僰道”。这个僰道大概就是岷江、金沙江交汇的四川乐山以南的犍为、宜宾、泸州一带水路两旁,当时那居住的土著部落叫“僰人”,今天在两江沿岸和兴文山区,还有他们的崖墓和悬棺。在汉唐宋元时,岷江、金沙江水道就是南方丝绸之路要道。宋代地理志史《太平寰宇记》提到,泸戎荔枝均为供品,戎州贡荔枝煎,泸州供鲜荔枝。宋人罗大经笔记《鹤林玉露》说“唐明皇时,一骑红尘妃子笑,谓泸戎产也”,明确杨贵妃吃的荔枝产于四川泸州和宜宾(宜宾在唐宋时叫戎州、叙州)一带。宋代的《方舆胜览》还专门对蜀中所产的荔枝有过品鉴:“蜀中荔枝,叙、泸之品为上。涪州(今重庆涪陵)次之,合州(今重庆合川)又次之。”(注:涪州和合州也在宜宾、泸州下游长江水道上)

(岭南千年老荔枝)

既然唐宋时,蜀地泸州和戎州荔枝那么有名,自然就少不了文人们著诗文歌咏。列举三五:

先说唐朝人杜甫。

杜甫在永泰元年(公元765年)六月到戎州采风,杨使君就是用当地产红壳荔枝盛情款待了他。

“胜绝惊身老,情忘发兴奇。座从歌妓密,乐任主人为。重碧拈春酒,轻红擘荔枝。楼高欲愁思,横笛未体吹。”(《宴戎州杨使君东楼》)

“忆过泸戎摘荔枝,青枫隐映石逶迤。京华应见无颜色,红颗酸甜只自知。”(《解闷十二首》之一)

再说北宋人黄庭坚。

元符元年(公元1098年),黄庭坚贬至戎州为任,没事就吃荔枝写荔枝解闷,流传下来也有好几篇。苏东坡当年贬岭南,也是吃荔枝写荔枝,还写了句名句:“日啖荔枝三百颗,不辞长作岭南人。”看来,荔枝真的适合文人失意时,当个寄托。

“今年戎州荔子盛登。一种柘枝红出自遏腊平,大如鸡卵味极美。”(《与王观复书》)

“一钱不直程卫尉,万事称好司马公。白发永无怀橘日,六年怊怅荔支红。”“今年荔子熟南风,莫愁留滞太史公。五月照江鸭头绿,六月连山柘枝红。”“舞女荔支熟虽晚,临江照影自恼公。天与蹙罗装宝髻,更挼猩血染殷红。”(《次韵任道食荔枝三首》)

“忆昔谪巴蛮,荔子亲攀,冰肌照映柘枝冠。日擘轻红三百颗,一味干寒。”(《浪淘沙·荔枝》)

“自见来,虚过却、好时好日。这訑尿粘腻得处煞是律。据眼前言定,也有十分七八。冤我无心除告佛。管人闲底,且放我快活ヵ。便索些别茶祗待,又怎不遇偎花映月。且与一班半点,只怕你没丁香核。”(《望远行》)

黄庭坚说的红壳荔枝“柘枝红”,与当年杨使君招待杜甫的是同一种。此果一般六月熟。诗中马湖江即流经宜宾、泸州的金沙江。“丁香核”,就是现在当地仍然还在产的“小米子”荔枝。

(泸州五百年老荔枝,图片来自网络)

北宋人曾巩也写过一首荔枝诗。

“玉润冰清不染尘,仙衣裁剪降纱新。千门万户谁能知,只有昭阳第一人”。(《荔枝四首》之一)

曾巩没到过泸州、戎州、叙州,但他的荔枝诗里提到到“降纱(囊)”,就是泸州合江原产品种。当然,这是种稀缺的小众品,少有人知。但有一个人就知道。谁?“昭阳第一人”杨玉环。唐人杜牧诗中提到的“妃子笑”,名气比“降纱”大,也是泸州合江原产出品。

再来说南宋人陆游。

陆游在蜀地嘉州(今乐山)、叙州(今宜宾所辖)作过地方官,在嘉州时曾作著名的《登荔枝楼》。

“平羌江水接天流,凉入帘栊已似秋。唤作主人元是客,知非吾土强登楼。闲凭曲槛常忘去。欲下危梯更小留。公事无多厨酿美,此身不负负嘉州。”(《登荔枝楼》)

《万州放船过下岩小留》一诗说他在淳熙四年(公元1117年)冬,刚接到朝廷“知叙州(今宜宾辖)事”,未及上任,立马就想到了蜀中荔枝。呵呵,看来美食诱惑真的无人能御啊。

“画船四月满旗风,饮散匆匆鹢首东。醉里偏怜江水绿,意中已想荔枝红。”(《万州放船过下岩小留》)

(泸州汉棺博物馆藏五代至宋石刻荔枝图)

在嘉州时,陆游还写过《感旧绝句》,《剑南诗稿》里另外收录了《荔子绝句》两首。

“鹅黄酒边绿荔枝,摩诃池上纳凉时。冰纨不画骖鸾女,却写江南白纻辞。”(《感旧绝句)

“驿骑星驰亦快哉,筠笼湿露手亲开。不应相与无平素,曾忝戎州剌史来。”“放翁游蜀十年回,病眼茫茫每懒开。怪道酒边光景别,方红江绿一时来。”(《剑南诗稿》·《荔子绝句》)

这几首都是说他怀念叙州、戎州的荔枝。后来陆游离开四川到江南,有朋友送他福州莆阳的荔枝名品“皱玉”、“星球”,但是都比不上多年前在蜀中品过的荔枝。

“江驿山程日夜驰,筠笼初拆露犹滋。星球皱玉虽奇品,终忆戎州绿荔枝。”(《莆阳饷荔子》)

荔枝名品,快递至临安,上手时还是露珠一样新鲜,但是陆游没兴趣,他的记忆只认蜀中出品。

南宋还有一个诗人范成大,在路过泸州合江时,吃荔枝,一吃就来灵感,写了首诗。

“甘露凝成一棵冰,露浓冰厚更芳馨。夜凉将到星河下,拟共婵娟斗月明”(《新荔枝诗》)。

显然,在范成大眼力,泸州荔枝无疑避暑神冰。

(宜宾千年老荔枝)

四川泸州、戎州荔枝真的如文人们笔下描述的,那么叫人难忘么?

前几日,我因为参加一个文艺家重走红军长征路活动,专门到泸州、合江一带考察采风,对此也有点体会。

杨贵妃、杜甫、黄庭坚、陆游等化名人吃过的蜀中泸州、戎州荔枝,其实是一种原生态的野生驯化品种。这种荔枝原产于岷江、金沙江、沱江三江所夹浅山丘区,以及往东延伸到重庆涪陵、合川,以长江为主干,岷江、沱江、涪江、嘉陵江、乌江诸江交汇狭长地带,我取了个名字叫“荔枝走廊”。白居易说“荔枝生巴峡间”的“巴峡”,即位于我说的“荔枝走廊”东段。唐朝诗人张籍《成都曲》提到成都也有荔枝,“锦江近西烟水绿,新雨山头荔枝熟……”我的乡贤苏东坡老家三苏祠,在宋代就植有荔枝树,前些年三苏祠里淘荷塘,还挖了一大棵宋代老荔树根出来,东坡诗文里也提到过他家的荔枝树。估计,乐山、眉山以及更北一点的成都,在唐宋时仍少量产荔枝,属于长江“荔枝走廊”西延段。荔枝的娇气在于它只能抵抗—4℃左右的低温下限。长江“荔枝走廊”满足这个起码条件,应该是中国纬度最高的荔枝原产地,大致位于北回归线与长江重叠地带。此地多江回合,又是四川盆地到云贵高原缓冲区,阳光、雨水和常年气温环境,恰适荔枝生长。

(泸州合江县原生老荔枝林)

(泸州张坝森林公园原生老桂圆和荔枝林)

先秦时,泸州、戎州始驯化野生荔枝,唐宋时,已是大规模引种了。泸州、戎州原生荔枝,直到今天仍存小规模分布。在宜宾和泸州,现在都还有上百棵五百年、一千年以上的古老荔枝树存活,已经被作为文物财富保护下来。在泸州张坝森林公园,在合江,就有规模的遗存,树龄在二百年以上的多达数千棵。张坝、合江的老荔枝,与今天我们吃的荔枝有区别,果子小,酸甜适度,远远都能闻到一种沁人的果香。果子也不像今天市场上流行的那么大那么甜,当地人叫“小米子”、“酸荔枝”,就是古人诗中的红壳的“柘枝红”、“丁香核”,不过今天的叫法通俗,古人的叫法雅致。关键是此物有着梅一样的虬曲,然枝叶茂盛,一棵树就成就一片绿荫,看上去又不像梅花那么嶙峋沧桑,特有生气。宜宾长宁一片竹林中,发现一千年老荔枝,皮剩不到巴掌宽,现在还挂果。更奇怪的它有五根枝桠,三丫挂酸果,两丫挂甜果,谁都搞不清楚是个啥情况。这种原生荔枝大概在农历六月底七月初采摘,比岭南荔枝约迟一月熟。我去泸州张坝和合江考察,正值农历五月中旬。老荔枝树,有的正挂果,有的遇歇年。当地人说,酸荔枝舍不得摘吃的,神仙果哦。千百年来,当地农人就是把它们当绿色神灵供养,才保护到今天的。我趁农人不注意,悄悄溜进林子里偷摘一颗吃,发现味道真是特别:原生态的酸甜,滋味毫无修饰,关键是吃起来,的确有一点点的欲熟未熟,七分酸,两分甜,以及那种不可名状又似曾相识的青涩、野性和生动。那是不是就是诗人常说的,上辈子留下来的记忆碎片?今天市场上的流行品种,已经若干代改良,无论色香味都显夸张,吃三五颗还行,再吃即腻,隔夜,连味道都想不起来了。

(宜宾长宁县千百年老荔枝,图片来自网络)

于是,大约明白了,为啥当年杨贵妃喜欢它。贵妃玉环从小生活于蜀,除了读书学艺,日常吃啥玩啥,规矩都由自己定,无所拘束,好不快活。这跟荔枝的品性一致,温柔,本色,妩媚也是从骨子里随性流淌的,从滋味到色香,从风姿到情怀,都掩饰不住一股子十二三岁少女子的小野性。

文人说这叫存天真,思无邪。

天真,天赐。无邪,无敌。唐明皇这个老头,当年与杨玉环第一次邂逅,就欲罢不能,不正是中了这一毒么?

(宜宾、泸州原生红壳酸荔枝)

好了,今天就说这么多。

谢谢大家点击雨余天头像,免费订阅关注雨余天古陶瓷随笔小说头条号,挖掘更多历史真相,传承优秀传统文化!

版权声明:CosMeDna所有作品(图文、音视频)均由用户自行上传分享,仅供网友学习交流。若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删除!

本文链接://www.cosmedna.com/article/99988641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