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妆品排行榜
  1. 首页 >
  2. 美妆资讯 >
  3. 美妆 >
  1. 推书选读丨卡拉瓦乔的三板斧

美妆资讯
推书选读丨卡拉瓦乔的三板斧
2023-08-05

此部分为《如何看懂艺术》一书节选:

《纸牌作弊者》

, (仿)卡拉瓦乔,创作年代不明,圣约翰骑士团博物馆,伦敦

兰瑟洛特·思韦茨将自己继承来的这幅画作委托苏富比拍卖公司进行拍卖,苏富比在 2012 年 5 月 2 日,将这幅作品按照一件卡拉瓦乔仿品的价格标价,并以超过 5 万英镑的 价格成交。 然而,当购买者带着画作找到卡拉瓦乔的鉴定专家丹尼斯·马洪爵士时,马洪爵士将其 鉴定为一件卡拉瓦乔真迹,价值 1 千万英镑。思韦茨在得知此事后,一纸诉状将苏富比告 上法庭,指控苏富比没能尽职鉴定出这幅画的真伪。 苏富比辩称,自己已经为这幅画找到了足够多的专家,甚至在鉴定时还参考了马洪爵士 ——也就是后来鉴定此画为真迹的专家——在 2009 年撰写的学术文章,该文章称“根据(这 幅画)画法的质量……更倾向于称其为仿品”。 最终,法院裁定,苏富比拍卖行已经尽职履行了鉴定的责任,且目前的证据无法证明这 幅画确凿为真迹,故而驳回原告,苏富比胜诉。

另一位米开朗琪罗

自米开朗琪罗去世后,教皇的日子稍微有那么一点儿不好过。就在米开朗琪罗去世一年 前,为了应对愈演愈烈的宗教改革运动,教会刚刚颁布了《塔兰托会议法令和法规》,规定: “所有主教……首要的使命就是教导人们在向圣徒的祈祷和求助中具有坚持不懈的信 仰……并合理使用圣像……那些描绘在图像中的神迹故事……使他们崇拜和热爱上帝并培 养他们的虔诚信仰。” 简单说,就是教廷愈来愈依赖艺术创作给他们带来的加分。但就在这时候,米开朗琪罗 阳寿已尽,魂归天国。这位“至高的建筑师、雕塑家和画家”留下了一个巨大的空缺,教皇 根本找不到可以替代他的人。 好在,如果说天才真的是由上帝隔三差五派来人间的话,他并没有让人们等得太久。几 十年后,另一个人担当重任,成了整个罗马最值得信赖的艺术家。巧的是,这人也叫米开朗琪罗。 此人名为米开朗琪罗·梅里西。不过,由于他来自一个叫作卡拉瓦乔的小地方,从那里 到罗马即使搭乘汽车,依然需要 9 个多小时。因此,对于从来没听过这么个偏远小镇的罗 马人来说,这个地名反而比他的真名更让人印象深刻。久而久之,“卡拉瓦乔”便成了这个 艺术家的名字。 每当我置身美术馆,在一件件作品面前驻足良久的时候,我常常希望穿越回去,和艺术 家们拍个肩膀握个手,说上一句: “哥们儿,你画得真不错!”但我非常清楚,即便我可以回 到 17 世纪的意大利,但去见卡拉瓦乔之前,我也最好三思一下。因为这位仁兄还有另一个 和他的艺术造诣齐名的能耐——惹是生非。 抛开他好评如潮的艺术不谈,如果我们回望整个艺术史,关于卡拉瓦乔生平的记述从来 都是负面居多。他的人生中充满了各种破事:斗殴、杀人、逃亡、在逃亡途中又闹事、躲各 种仇人和债主……最终于 38 岁早夭。如果说之前那个米开朗琪罗是艺术史上的一块巨石, 那么这位米开朗琪罗就是一道闪电——撕破夜空,凌厉而转瞬即逝,短暂得让人在它消失之 后的一段时间,依然站在原地,只有脸上的表情揭示着刚刚看到的一切。

卡拉瓦乔的三板斧

在梵蒂冈博物馆里,从来不缺少讲述耶稣生平故事的作品。而作为一位 21 世纪的观众, 尴尬之处也正在于此。不管是多么打动人心的内容,如果在一个上午一口气向我们讲个几十 遍,恐怕搁谁也不会再被打动了。不过,即便我们的目的只是尽快把博物馆的路线走完,好 尽快去看西斯廷礼拜堂,但我估计您也仍然会被一幅作品牢牢吸引住目光,在其面前驻足片 刻。而它恐怕正是被讲了无数遍,让人以为再也讲不出什么新花样的《埋葬基督》。 从第一印象来说,这幅作品的风格和本书迄今为止提到的任何一幅作品的差异都非常大。 耶稣的身体虽然是健美的,但是毫无生气,确实是死了。顺着耶稣的身体往下看,他的腿部 已经开始泛出了尸体的青色,而最不可思议之处,就是耶稣脚底板上沾着的泥土。这点儿泥 在寥寥数笔之下看起来尤为真实,简直尚存湿度,仿佛伸手就可以从画中顺着脚趾缝儿抠下 来一般。 用这个方式来描述耶稣,听起来是不是有点儿别扭? 别扭就对了。卡拉瓦乔这“三板斧”的头一斧,便是他使文艺复兴时期的人本主义思想 更进了一步。有人称他的作品为“写实”油画,也就是真人什么样儿,他就画什么样儿。难 道耶稣走路脚上就不沾土吗?既然沾,就给画下来。画面上的细节冲破观众对圣洁的耶稣的 既有印象,彻底让耶稣“世俗”起来。

《埋葬基督》

卡拉瓦乔,1603 年,梵蒂冈博物馆,罗马

当然,将卡拉瓦乔描述为一个单纯的“写实”油画家,是不全面的。因为他最终所实现 的效果,并不是随意捕捉一个生活中的自然瞬间,我们看到的一切都是他精心设计的结果, 用今天的话说,这都是“摆拍”出来的。画面当中人物所处的环境几乎是一片漆黑,而耶稣 的身体却亮得离谱,如同有一个聚光灯打在他身上一样。恰恰是这种舞台感,让我们第一眼 就能注意到耶稣,并顺着他的身体看到和脚面的亮部反差强烈的脚底板。尽管并不是只有卡 拉瓦乔一个人注重画面的构造,但他的确是第一个成功将光影的强烈对比,作为叙事的一部 分融入作品中的画家。这种对画面光影的运用,是他“三板斧”的第二斧。 这最后的一斧,也可以清楚地从画作之中辨认出来。就像好的戏剧会让观众跟着演员“入 戏”一样,卡拉瓦乔运用纯熟的绘画技法,将画面和观众所处的环境融在了一起。这里有一 个必不可少的细节,就是这件作品本来是放在罗马的圣母小教堂的礼拜堂中,在画前面还应 该有一个祭坛。卡拉瓦乔在画面下方特地画了一块直接面向观众凸出来的石板,就好像画中 人物的下个动作就是把耶稣从画中搁到画外的祭坛上一样。 这里也体现了卡拉瓦乔的巧妙用心。在我们熟知的“最后的晚餐”的故事中,耶稣示意 他的门徒们:面包就是基督的身体,而酒就是基督的血。这就是天主教的“圣餐变体”的说 法。卡拉瓦乔为天主教所创作的这件作品,恰恰就是暗示画中的耶稣的遗体,和画外祭坛上 的圣餐之间的必然联系。这么一个听起来有些玄乎的神学概念,就被卡拉瓦乔以一种“看起 来没画什么,但其实什么都在这儿了”的方式阐述出来。他笔下的人物超越了二维和三维的 墙壁,穿越到信徒们的面前。 如果这时再把之前提到的全能大师拉斐尔的同一题材作品拿出来看,不用我说,您肯定 也一眼就能看出来卡拉瓦乔的艺术风格,对辉煌的文艺复兴时代是多么富有颠覆性。值得一 提的是,拉斐尔这件作品恰恰也在罗马,如果顺路造访,一定要记得两张比对一下看看。

《埋葬基督》

拉斐尔,1507 年,博尔盖塞美术馆,罗马

卡拉瓦乔蜕变记

和少年时代就被光环笼罩的米开朗琪罗、拉斐尔不同,卡拉瓦乔的作品从一开始就带有 浓厚的平民色彩。在他完成如《埋葬基督》那样超越时代的作品之前,他是一步一个脚印地 打造着自己的艺术风格。《持果篮的男孩》是他大约 22 岁时候的作品。那时候还是无名鼠 辈的他刚刚来到罗马,想要在这里闯荡出一片天下,而波提切利、米开朗琪罗他们可是被教 皇召唤来的呢。 从这张《持果篮的男孩》上,我们可以看到青年卡拉瓦乔的能耐,以及稚嫩之处。画面 当中的每一个对象,不管是男孩皮肤,还是苹果葡萄,都被描绘得同等水嫩精细。一方面, 这说明卡拉瓦乔在很年轻的时候就掌握了不得了的绘画技能,这是他后面那一切构想得以实 现的基础;但另一方面,这时候的卡拉瓦乔似乎像是一个迫切想要证明自己的孩子,每画一 笔都像是在向观众显摆:“你看,我能画得这么细致呢!”

《持果篮的男孩》

卡拉瓦乔,1593

博尔盖塞美术馆,罗马

不过,卡拉瓦乔的这一番工夫并没有白费,在来到罗马第二年,他凭借《占卜者》找到 了自己人生中第一个重要的金主。名为《占卜者》的作品一共有两张,都是真迹。第一张现 存于罗马,另一张则在卢浮宫。画面的主题是一样的:一个富有的纨绔子弟让一个吉普赛女 郎看手相,女子一边跟他交谈,一边正用手指悄悄把男青年手上的戒指偷下来。

《占卜者》

卡拉瓦乔,1594 年

卡比托利欧博物馆,罗马

《占卜者》

卡拉瓦乔,1595 年

卢浮宫,巴黎

和《持果篮的男孩》相比,《占卜者》中已经有了比较清晰的剧情。我们如果比较这两 幅创作时间相隔一年的作品,就会发现在这一年期间,卡拉瓦乔已经学会了如何利用背景和 光影来讲故事。第二幅《占卜者》背景的光影在墙上形成一道直线,将二人的目光连接起来, 引导我们去猜测二人之间的关系。与此同时,光也集中打在主要人物的脸上,两人的表情也 有了些微的变化。除此之外,卡拉瓦乔还不忘在男子的佩剑等地方秀一下他的“功夫”。到 这一步,他的风格逐渐开始有眉目了,不过仍旧尚未成熟。 随着时间推移,卡拉瓦乔在民俗画领域逐渐站稳脚跟,开始向宗教及历史题材转型。这 一时期,他在努力适应市场的前提下,逐步显示出自己的风格。《赴埃及路上的小憩》是卡 拉瓦乔生涯中接到的第一件大幅作品委托。此时的他还并未完全施展开,整幅作品温和明亮, 和他留给我们的大多数作品相去甚远。这是因为当时他在创作的时候,很大程度上参考了一 位名叫卡拉奇的艺术家的作品。而卡拉奇本人则极为推崇文艺复兴,尤其是拉斐尔的艺术风 格。而在一年后的《犹滴杀死霍洛弗尼斯》上,卡拉瓦乔的“三板斧”都已应用在画面中: 平民化人物演出的刺激瞬间、强烈对比的用光手法以及主次突出的构图,由此几乎可以看到 后来《埋葬基督》时期的样子了。 最终,让他在全罗马名声大噪的,则是 1597 年开始创作、耗时将近三年的《圣马太蒙 召》。本来这张画是想找一个叫作切萨里的艺术家绘制,而正是这位艺术家的工作室给当初 刚到罗马落脚的卡拉瓦乔提供了一份画家工作。此时切萨里实在太忙,因此,卡拉瓦乔的赞 助人就打算借这个活儿把卡拉瓦乔捧红,让他真正创作一件巨幅(长宽均超过 3 米)的教 堂委托。如果能过这一关,卡拉瓦乔就算是鲤鱼跳龙门了。

《圣马太蒙召》

卡拉瓦乔,1599—1600 年,圣王路易教堂,罗马

这件作品的主人公是耶稣的十二门徒之一——马太,据说是《圣经》当中《马太福音》 的作者。根据《圣经·马太福音》的记述:“耶稣从那里往前走,看见一个人名叫马太,坐 在税关上,就对他说:‘你跟从我来。’他就起来,跟从了耶稣。” 《圣经》里的描述简明扼要,这就给了卡拉瓦乔发挥的空间。头顶光环的耶稣从画面右 侧入场,伸出右手指向人群。画面当中的背景一如既往地简略,从右上角射出的一道光也和 《占卜者》中的如出一辙,告诉我们耶稣找的正是被圣光笼罩着面庞的大胡子圣马太。圣马太拿手指着自己的胸口:“你找我?” 这个瞬间极具戏剧性,非常像话剧的剧照。而召唤圣马太的手势则是整幅画的神来之笔。 毫无疑问,这个手势来自米开朗琪罗《创造亚当》里的亚当。此处卡拉瓦乔并不是图省事儿 “山寨”一个姿势,而是用这个手势将整个《圣经》串了起来。亚当是谁?亚当吃了禁果, 是导致人类堕落的关键。而相对应的,耶稣则为堕落的人类带来了终极的救赎。事实上,耶 稣为人类带来的救赎,恰恰是通过他的门徒们广传福音来实现的。圣马太作为四位福音书作 者之一,其地位远不仅仅是十二门徒的随便一人。可以说,一切的缘分,都凝聚于这命中注 定的一指之中了。 由此便可以看出,卡拉瓦乔在《埋葬基督》中所藏的“圣餐变体”的玄机,的的确确是 他特别擅长的叙事手法,并不是我们后人瞎揣测的。

是青出于蓝,还是过犹不及?

当《圣马太蒙召》这件作品于 1600 年画完的时候,基本可以说,卡拉瓦乔在艺术史上 的地位就已经板上钉钉了,他后来的所有作品都是在这个基础上进一步打磨的结果。他那经 典的“三板斧”——写实、光影以及构图,让后来人意识到原来画儿还能这么画。虽然卡拉 瓦乔自己并不注重传承他的“绝学”,但是他的风格却引来无数的模仿者,像野火一样一着 而很难灭,搞得好像有一个专门教卡拉瓦乔画法的学校一样。在意大利的各大小博物馆,都 可以找到和他同时代或稍晚的艺术家模仿卡拉瓦乔风格的画作。 在“卡拉瓦乔模仿秀”中,真正让人觉得“假亦真时真亦假”的,便是阿尔泰米西娅·真 蒂莱斯基了。包括她的父亲在内,父女二人均是卡拉瓦乔艺术的追随者。就像当初朱利奥·罗 马诺学拉斐尔,一定要比善于处理复杂场景的拉斐尔画得更复杂一样,真蒂莱斯基笔下的画 面,也比卡拉瓦乔更为血腥、刺激,更进一步地强调视觉冲击力。 要理解这一点,我们不妨将卡拉瓦乔和真蒂莱斯基所创作的同一题材作品相比对。巧的 是,二人恰好都画过《犹滴杀死霍洛弗尼斯》。这个故事描述的是亚述人霍洛弗尼斯被犹滴 的魅力征服,并决定和犹滴过夜。但在霍洛弗尼斯睡着后,被犹滴切下头颅。 真蒂莱斯基所追求的艺术表现力要比卡拉瓦乔更为极致,从两幅画面中的持刀主人公犹 滴就可以看出来。卡拉瓦乔版的犹滴,不但充满稚气的脸上流露出迟疑的神色,而且整个身 体的姿势是向后仰的,强化了她对自己的行为的排斥。执行杀戮的双手也画得白嫩而柔软, 并不像是一双杀人者的手。值得注意的是,犹滴的姿势显示出,她的胸肌是打开的,这种时 候,胸大肌并没有明显用力的迹象,霍洛弗尼斯被娇小的犹滴从床上拽出来,可以想见他尚 在熟睡,并没有进行什么有效的抵抗,死前仅仅来得及流露出惊讶的表情。旁边的女佣,虽 然面露仇恨之色,却并没有一同上前,而是让犹滴一人完成了她的工作。

《犹滴杀死霍洛弗尼斯》

卡拉瓦乔,1598—1599 年

国家古代艺术美术馆,罗马

然而,反观真蒂莱斯基的版本,几乎在上述的每一点上都较卡拉瓦乔更为强化。首先, 真蒂莱斯基笔下的犹滴从年龄上就比卡拉瓦乔版要大不少,脸上丝毫看不出童真的痕迹。进 一步说,这位犹滴真可谓怒从心头起,一副“老娘砍的就是你”的神情。同时,犹滴肩部高 耸,双臂向内扣,胸肌发力使得乳房都挤压得变形,可见她真是把浑身的力气都用上了。她 的左手也不是拉着霍洛弗尼斯的头发,而是将他的头狠狠地按在床上。可以想见,霍洛弗尼 斯在醒来后试图抵抗求生未遂,是清醒着被杀死的。他试图推开前来协同行刺的女佣的右臂, 也恰恰说明了这一点。霍洛弗尼斯的表情告诉我们他已经无力抵抗,最终血溅当场,鲜红的 血液洒满了整张床单。

《犹滴杀死霍洛弗尼斯》

阿尔泰米西娅·真蒂莱斯基,1611—1612 年

卡波迪蒙特美术馆,那不勒斯

总体来看,从艺术家对光的使用上说,卡拉瓦乔将最亮的部分交给了女主角犹滴充满矛 盾的面部表情和肢体语言,而真蒂莱斯基则把亮光放在了努力反抗的霍洛弗尼斯、犹滴手起 刀落的双臂、胸口以及坚毅的面容上。看到这里,我们基本可以给出结论了:如果卡拉瓦乔 笔下的犹滴算是“智取”的话,真蒂莱斯基的版本则是“力胜”。她笔下的犹滴,使人仿佛 觉得让霍洛弗尼斯在睡梦中死去真是便宜了他,一定要让他亲眼看到自己脑袋搬家,死个明 明白白才行,颇有一丝绿林好汉的味道。 如果说艺术家倾注心血的作品在某种意义上是他们自己内心的写照的话,那么我们便可 以合理地推测,在数百年前,当女性权益很难得到保障的时代,身为屈指可数的著名女性艺 术家,真蒂莱斯基对犹滴这样击败男性的女英雄怀抱着什么样的情感。 单就卡拉瓦乔和他的追随者所画的这两幅画究竟孰优孰劣这个问题,每个人都会有自己 的评判。但从真蒂莱斯基的画面中,我们便可以发现,卡拉瓦乔所创立的绘画法则在表现戏 剧冲突时是多么有视觉冲击力。甚至可以说,卡拉瓦乔这“三板斧”的影响,远不止于古典 绘画时期。这里面包含的很多理念,一直启发着很多现当代艺术家。在整个现代艺术时期中, 多次出现了像“波普艺术”这种将位于殿堂的古典美术回归民间、回归观众的趋势,而创作 艺术的目的也从古典美术时期描绘理想化的美感,变成了表达自己的情感和想法,在作品中 越来越多地融入个人的观念。我们看卡拉瓦乔的作品时就会发现,这些现代主义元素其实早 就已经在那儿了。 由此可见,卡拉瓦乔远不是一个只存在于 17 世纪的艺术家。

希望学习全文,点击 阅读原文购买

版权声明:CosMeDna所有作品(图文、音视频)均由用户自行上传分享,仅供网友学习交流。若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删除!

本文链接://www.cosmedna.com/article/99359485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