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妆品排行榜
  1. 首页 >
  2. 美妆资讯 >
  3. 美妆 >
  1. 资金链断裂 产品更新滞后:解密色彩地带“失色”败局

美妆资讯
资金链断裂 产品更新滞后:解密色彩地带“失色”败局

  文/《化妆品观察》栗晨阳

  如果色彩地带没有出局,当今的中国彩妆市场格局或将是另外一番模样。

  1997年,虽然美宝莲进入中国已有两年,但中国的主流彩妆市场几乎仍是一片空白。在香港土生土长的黄汉威看到了中国大陆彩妆市场空白下潜藏的机会,于是决定利用他在香港的资源组建公司——妍华控股,由大陆工厂进行代工生产彩妆,然后委托代理商进行销售。色彩地带(Colour Zone)就此诞生。后来,黄汉威还创立了另外一个针对高端女性的彩妆品牌“嘉魅儿”(Charming Lady)。

  在市场空白、缺少有力竞争对手的情况下,色彩地带的成长极为迅速。据色彩地带曾经的一位代理商透露,2000年,色彩地带在该省的回款已经超过600万元(人民币)。“这个回款额在当时是顶级的,超过了许多当时知名的护肤品牌。”据了解,2003年,色彩地带在全国已有近80位代理商,销售网络覆盖了全国。

  以武汉市为例,2000年,色彩地带不仅在武汉的各个专营店有售,而且在武汉广场、SOGO百货、汉阳商场、民众乐园等武汉本地百货都有柜台。风光一时无二。

  另外一位代理过色彩地带的代理商告诉《化妆品观察》:“2007年以前,色彩地带在本土彩妆中始终位居市场第一。其生产研发技术、生产能力和品牌形象都远远超过其他品牌。”而据公开资料显示,2007年,色彩地带的母公司妍华控股营业额达6.32亿港元,其中色彩地带是其主要收入来源。

  言下之意,2007年是色彩地带由盛转衰的一个转折点。

  如今,此人已是全国彩妆标杆代理商,至今仍对色彩地带有着特殊的亲近感。“毕竟是色彩地带为我带来了第一桶金。”他表示。

  由盛而衰

  多位在行业沉淀十年以上的彩妆代理商对《化妆品观察》表示,色彩地带的新品研发速度在2007年后明显放缓。“2007年以后,色彩地带的产品更新周期和柜台更新周期开始变慢,对市场需求的把握也开始落后于其他品牌。”色彩地带曾经的华东区域代理商回忆。据了解,当时很多色彩地带的代理商曾根据市场需求建议厂家多研发粉底和唇彩,然而厂家依然坚持以眼影为品牌主打产品。

  “虽然色彩地带眼影的技术和质量已经达到了很高的程度,但眼影毕竟属于低消费率产品,一款产品可以使用一年,终端库存压力大,销量很难提升。”色彩地带曾经回款最高的代理商王丽(化名)也表达了类似的问题,“2007年时流行隔离霜,但厂家没跟上潮流。等开始生产的时候,隔离霜的市场早被其他品牌抢完。”

  从彩妆的细分品类来看,后来面部彩妆和唇部彩妆逐渐成为彩妆的前两大品类,眼妆的份额则逐渐减少。在消费者对彩妆的需求发生变化的过程中,色彩地带逐渐缺位。

  “一个品牌只有真正尊重需求,才有生存空间。”色彩地带华东地区某代理商直言。当然,这种需求不只针对消费者。在他看来,色彩地带在后来的发展过程中同样忽视了代理商和终端店的需求。

  现在回头看2007年到2008年,正好是专营店渠道快速崛起,自然堂、珀莱雅和卡姿兰等品牌在市场逐步确立地位的时期。

  “色彩地带正好在这个时间段倒下并非偶然。”业内专家分析认为,在专营店渠道需要广告拉动,需要更新柜台,需要发放试用装的时候,色彩地带都没能满足这方面的需求。“厂家当时开始减少广告投放,每个季度的政策也被频繁抱怨,热销的单品经常出现断货现象。”王丽回忆道。

  《化妆品观察》了解到,2008年开始,色彩地带逐渐停止在电视媒体投放广告。而色彩地带在巅峰时期曾签约香港明星组合Twins,并在央视、东方卫视、湖南卫视等一线电视媒体投放了不少电视广告。

  值得对比的现象是,如今的本土彩妆领军品牌卡姿兰在2004年签约了张柏芝,并在2008年开始大力投放电视广告。2008年底,卡姿兰的网点数量就达到了8000家,已远超同期的色彩地带。“专营店渠道快速成长初期,广告拉动的作用不言而喻。某种程度上,色带地带就输在了广告投放的缩减上。”王丽分析道。

  当然,广告只是一个侧面,更深层次的原因则是色彩地带没有抓住专营店发展初期的机会。“卡姿兰是第一个在专营店渠道终端统一零售形象,发放体验装的彩妆品牌。而同期的色彩地带却在减少对终端的投入。”卡姿兰某代理商分析认为。

  上市梦魇

  产品、广告投放、终端政策……关于色彩地带在2008年左右出局的原因有多种分析。但比较一致的意见是:2008年前后,色彩地带在各个方面的投入开始减少,网点开始迅速收缩。

  有人分析认为,色彩地带到高峰期后,厂家思路开始保守,投入减少。但在大多数品牌看到专营店渠道机会并大力投入的情况下,“思路保守”显然不是一个合理的答案。

  到底是什么造成色彩地带突然开始减少投入,全面收缩?可能性较大的一个答案是资本运作不当导致资金链断裂。

  查询公开资料可知,2003年,在色彩地带快速扩张、需要更多广告宣传和渠道建设资金的时候,色彩地带的母公司妍华控股在新加坡主板上市,以每股0.28坡元,配售股份8800万股。但上市后的日子却并不好过,2008年的财报显示:妍华控股2008年全年业绩出现亏损,净亏损3亿2816万元(港元),而2009年第一季度营收则下跌54%。

  对于营收的大幅减少和净亏损,当时的财报解释为:“与批发商关系恶化,集团的零售网络缩小,加上中国市场消费的普遍放缓,预计应收账款减值。”

  需要注意的是,2008年正值全球金融危机。当时妍华控股的一位高管向媒体解释说:“金融危机对公司产生了巨大影响,公司的资金链出现困难。”也有代理商认为,妍华控股公司管理层出现了问题。

  由于当时妍华控股面临的困境,甚至一度传出如爱茉莉太平洋等跨国公司与黄汉威洽谈收购的消息。

  2010年4月,由于无力偿还高额债务,妍华控股在新加坡证券交易所除牌。现在已很难深究妍华控股连续亏损、无力偿还债务背后的真正原因。但可以明确的是,母公司资金链断裂、在资本市场折戟,这对于色彩地带的影响无疑是致命的。

  值得一提的是,色彩地带并没有完全退出彩妆市场。据了解,色彩地带近几年一直在进行内部调整,并且还推出了其姊妹彩妆品牌芭咘甜心,主要针对年轻群体。

>>是的,你没有看错,就是这么非主流的一个名字

  事实上,妍华控股并不是唯一一个在新交所除牌的中国公司。据了解,2010年左右,众多在新加坡上市的中国企业纷纷除牌。瑞银投资相关负责人接受《中国企业家》采访时曾分析,新加坡股市的整个零售和消费板块都很弱,上市公司规模偏小。但同时新加坡股市“易进难活”,透明度很高。中国众多中小公司很容易在新交所上市,但也很容易因为财务问题饱受压力而退市。

  历史没有如果,曾风光无限的色彩地带倒在了资本面前,倒在了专营店渠道崛起前夕。如今,把握渠道机会和资本的能力,仍然是本土企业需要耐心学习的一门课程。

版权声明:CosMeDna所有作品(图文、音视频)均由用户自行上传分享,仅供网友学习交流。若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删除!

本文链接://www.cosmedna.com/article/99322148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