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安远
逢年过节、婚庆宴席
餐桌上必有一道不可少的菜肴
假燕菜
假燕菜又名为鱼丝、鱼面,多用农家池塘养殖的草鱼肉捣成鱼泥,和上晒干的芋粉或薯粉、盐,搓团擀成饼状,通过蒸、晾、切丝等程序制作而成。假燕菜是家乡安远的特色美食,也是安远人待客的主要菜品。
假燕菜原叫假意菜。家乡安远是纯客家人县份,男女老少个个敦厚善良、热情好客,却又豁达谦逊,常常以“假假表示个意思”来表达谦虚和待客之诚意。如操办喜事宴请亲朋好友,主人会事先送上请帖,恭恭敬敬地说:“下个月犬子结婚,请大家来我家吃夹萝卜,喝杯淡水酒。”要是盖了房子,安远人也不会叫盖新屋,而是说“做了两间寮仔”,即茅草屋。在席桌上,主人常常会拱手抱拳,弯腰说些“不好意思,请大伙打贱嘴来食”等谦词。这是客家人谦逊的处世之道。因而,最具代表性的鱼丝作为必要菜品冠以了“假意”之名,宴席也便成了“假意饭”。后来,家乡人觉得这名字不雅,就用它的谐音“假燕”来代替。这叫法一直沿用至今。
赣南自古水美鱼肥,鱼食菜品也成了餐桌上的重要角色。关于鱼丝的起源众说纷纭,传说颇多。相传有一排工妻子因思念在外谋生的丈夫,沿用中原面食做法制作“假燕”(鱼丝),以此表达对爱人的思念之情。由于“假燕”(鱼丝)耐储藏、四季皆宜的特点,出门在外的丈夫随时煮而食之,便易勾起对家乡对爱妻的思念。
据湖北《云梦县志》记载,清朝道光年间,云梦城里有个生意十分兴隆的“许传发布行”,由于来这个布行做生意的外地商客很多,布行就开办了一家客栈,专门接待外地商客。客栈特聘了一位技艺出众、擅长红白两案的黄厨师。有一天,黄厨师在案上和面时,不小心碰翻了准备氽鱼丸子的鱼肉泥,不好再用,弃之又可惜。黄厨师灵机一动,便顺手把鱼肉泥和到面里,擀成面条煮熟上桌,客商吃了,个个赞不绝口,都夸此面味道鲜美。以后黄厨师就如法炮制,并干脆称之为“鱼面”(鱼丝),这样,鱼面反倒成了客栈的知名特色面点。后来有一次,黄厨师做的面条太多了,没煮完剩下了很多,黄厨师就把它晒干。客商要吃时,就把干面条煮熟送上,不料味道反而更加好吃。
制作假燕菜的步骤有些繁杂。先把几条大的草鱼除头剔骨,将鱼肉用菜刀剁成肉泥,加入适量食盐,咸淡视口味而定,捣至手抓即滑漏状,掺入适量芋粉,搓成团,取适量擀成米筛大小的圆状薄饼,用米筛背面托置,放入油锅(油锅蒸制其质上乘,亦可用水)蒸熟,晾干至不粘手时,用白纱布包干芋粉,拍附芋粉于薄饼两面,预防互相沾粘,切成丝状,晒干放在瓷缸储存,食时放在锅里用热水煮软煮透即可。通常做好这道菜,需要一套手艺娴熟的人马,相互之间还要配合默契,这样做出来的假燕菜鱼香味浓厚,鲜嫩滑溜,健脾开胃,滋补养颜。
20世纪80年代初,由于经济不太富裕,普通百姓一年到头难得吃上一回假燕菜,一是鱼的价格比猪肉、鸡鸭等更贵,二是做这道菜还需请专门的师傅,所以只有等隔壁邻舍娶亲嫁女办酒席时,才能吃上这道菜。
记忆中,在我7岁读小学一年级的那年冬天,母亲拉着我的小手一路小跑五六里的山路去亲戚家吃酒席。赶到那里正好正午12点,我和母亲早已饥肠辘辘。刚坐定凳子,便上菜了。我记得第一道便是假燕菜,它被盛在一大瓷碗里,上面浇了层香菇和肉沫,热气腾腾,鱼香四溢,看得我和旁边的小女孩早就垂涎三尺,口水都快流出来了!
但我们谁也不敢乱举筷,因为父母出发前便有交待,说小孩子从小要学会礼数,不可乱食。做父母的看到我们这样其实也很心疼,但他们很有礼节,从年纪最小的开始夹,再按岁数大的夹,小孩子多些,如此一一分配。所以,不到三分钟,这道菜就被分光了。我们小孩子哪懂得什么品尝,猪八戒吃人参果一样,不知贵贱,囫囵吞。大人们才一小口一小口咀嚼着,时不时点头,说这道菜做得味道鲜美,富有韧劲,鱼料充足,主人肯定用了心思下了一番功夫。在家乡人眼里,假燕菜代表了整桌菜,这头道菜做好了,整个酒席就算是办成功了。
如今,斗转星移,家乡人民生活水平越来越好,再也不像以往那样一年到头难得吃一回,只要亲朋好友来,随时就可吃上。再加上现在鱼丝都可以工厂化生产了,假燕这道菜便已成为家乡人民的家常便菜了。
假燕假燕,其实一点也不“假意”,它是家乡人民为人处事、待客如亲的真情厚意!吃掉这世上的虚情假燕,换你我真心实意!
来源:赣南日报
作者:杜德萍
编辑:谢东宸 校对:赖咏娟
值班主任:明心武
编审:李忠生
版权声明:CosMeDna所有作品(图文、音视频)均由用户自行上传分享,仅供网友学习交流。若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删除!
本文链接://www.cosmedna.com/article/98114918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