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妆品排行榜
  1. 首页 >
  2. 美妆资讯 >
  3. 美妆 >
  1. 王无能:唱戏讽刺杜月笙,杜门弟子要报复,杜月笙却赏他两百大洋

美妆资讯
王无能:唱戏讽刺杜月笙,杜门弟子要报复,杜月笙却赏他两百大洋
2023-08-05

在上世纪二三十年代的上海,滑稽界的鼻祖王无能嘲讽黑帮巨头杜月笙的趣闻在市井百姓间传的可谓是沸沸扬扬,这件事也成为百姓茶余饭后的笑料。

如果不是因为一出滑稽戏,那么无论如何,一个滑稽戏子和上海滩的风云人物是八竿子也打不到一起的。

在当时灯红酒绿、纸醉金迷的十里洋场——大上海滩,杜月笙可是能呼风唤雨的黑帮巨头,势力不容小觑。

这位上海滩的大佬除了整日里带着他的小弟们干事业之外,还有个特别的嗜好——京剧。

杜月笙爱京剧可是到了如痴如醉的程度,不仅爱听京剧大师们的戏曲,偶尔还会自己扮上唱。

在那个物质匮乏的年代里,能吃饱饭都成为一种奢侈,百姓的文化生活更是缺乏,能看一场京剧就更是弥足珍贵了。

有钱有势的杜月笙结识了很多京剧大师,更是拜名师金文中学习京剧,但是却因自身缺乏天赋,闹了不少的笑话出来。

俗话说“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杜月笙是土生土长的浦东高桥人,这么多年的浦东“乡音”也一直没有改掉。

1924年的齐卢之战爆发后,杜月笙不忍看着这么多百姓流离失所,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于是当机立断决定举办赈灾义演。

为了吸引到更多的人加入义演,筹集到更多的资金,杜月笙决定将自己的京剧首秀献给此次义演。

国家兴亡,匹夫有责。毕竟自己也是中华民族的一份子,如今国家有难,杜月笙岂有置身事外之理。

为了让演出尽善尽美,杜月笙可是费尽心思,虽然只出场四次,但是他却给自己定制了四身行头。

行头可是京剧的脸面,一身做工精巧的行头会让观众眼前一亮,也会大大提升舞台的美感。

杜月笙给自己定制的这四身行头,个个都是光彩夺目,服饰上绣的都是精致的湘绣,头盔上镶满了耀眼的水钻。

前期可是做足了准备,赚足了噱头,为了更能凸显出自己的良苦用心,杜月笙更是将自己的戏曲安排在了压轴出场。

若是想看杜老板唱戏,得花十块大洋,这可比看当时的梅兰芳先生的戏还要贵。

可是谁成想,这唱戏首秀最终却落得个虎头蛇尾的凄凉下场!

在演出当天,杜月笙唱第一场《黄天霸》时,竟然在台上没多久就忘词了,观众席一片唏嘘。

本以为是杜月笙第一次在台上唱戏,过于紧张,但是谁知唱第二场时他就因体力不支,连走路都走不稳了。

看来“欲戴王冠、必承其重”,不是谁都有能力戴上这镶满水钻的头盔啊。

在唱杜月笙的得意之作《打严嵩》时,台下观众再也忍不住了,彻底被杜月笙浓重的浦东口音逗得哈哈大笑起来。

一时间,场面十分混乱,恐怕杜月笙自己都没有想到,自己的京剧首秀竟然被自己的浦东口音搞砸了。

此时,台下有一位特别的观众,在看了杜月笙的滑稽表演之后,突然计上心头,他就是当时的滑稽戏鼻祖——王无能。

王无能觉得杜月笙用浦东口音唱京剧的这个素材简直太好了,他便以此为材,模仿杜月笙,编了一出《浦东打严嵩》。

滑稽戏可比京剧更受市井小民的喜爱,而且王无能模仿杜月笙的浦东腔调那可谓惟妙惟肖,没过两天,这件事就传的人尽皆知。

天下自然没有不透风的墙,这件事情很快也被杜月笙知晓了,他的一帮手下气的脸红脖子粗,抄起家伙就要去收拾这个不知天高地厚的王无能。

要知道杜月笙作为上海滩有头有脸的人物,谁敢不给他脸面,他哪里受过这种侮辱。

但是杜月笙十几岁就出来混社会,积累了这么多人脉也是有自己的为人处世之道的,毕竟“宰相肚里好撑船”。

杜月笙拦下了要为自己出气的小弟,还说:大家都是在上海混口饭吃的,千万不要去为难人家,不过他既然这么有能耐,不如将他请到我这里,让我也看看《浦东打严嵩》有多精彩!

杜月笙还担心手下乱来,就特别叮嘱手下,万不可对王无能无礼,要恭恭敬敬地给请来。

当王无能得知杜月笙邀请自己去家里表演《浦东打严嵩》时,一向大大咧咧的他心里也犯起了嘀咕,不知该去不该去。

杜月笙的手下看出了王无能的顾虑,便给他说:王先生不必顾虑,杜先生说了,只要先生表演的好、模仿得像,他就高兴,绝不会追究先生。

王无能一听这悬着的心也就放了下来,毕竟杜月笙好歹也是上海滩的大人物,他说话自然可信。

杜月笙为了让王无能好好施展实力,化解尴尬,还特地叫来了众多亲友与自己一同观看。

王无能入场后,台下已是座无虚席,虽说也在社会上摸爬滚打许多年,什么事情没经历过,但是王无能还是头一回在这么有脸面的人物跟前表演呢,心里不免犯怵。

杜月笙就坐在观众席的中央,他的心里可是无比期待着这出戏,他倒想看看学得有几分像!

只见王无能换好服饰之后,嘴里哼着锣鼓经“呛才呛才”就登场了,一出好戏马上就要开演了。

但是这观众底下坐着的可是这出戏的主角,大上海滩有头有脸的人物,王无能的表演就显得格外拘谨,甚至有些动作根本放不开。

杜月笙似乎也看出了王无能的顾虑,于是灵机一动,带头鼓掌,并大声喝彩:好!

四下里的观众也跟着杜老板附和,这演出的氛围一下子就被打开了,王无能见状也就不紧张了。

眼见表演已经渐入佳境,王无能表演的更加卖力了,当他操着一口浓重的浦东腔唱着“忽听万岁宣应龙,在午门来了我保国忠”时,台下一片哄堂大笑,连杜老板自己都笑出了眼泪。

台下观众笑得越欢,台上的王无能表演的就越有劲,一句“劝顽童,休流泪,你免悲声,邹老爷是你的报仇人”又惹得观众前仰后翻的哈哈大笑,杜老板也非常高兴,还不忘点评:“学的蛮像,蛮像!”

一出精彩的《浦东打严嵩》过后,王无能的表演就结束了,在结尾王无能还特地加上了一句话:我唱的是杜派,杜先生已经自成一派了。

毕竟王无能在当时只是一个戏子,他自知自己无权无势,所以只能尽力地去讨好这些权贵,以免丢了饭碗,引火烧身。

杜月笙听罢,哈哈大笑:“我成为杜派,戏台只好搬到高桥去了!”

虽说这王无能编这么一出戏来嘲讽自己,但是杜月笙并没有与之计较,反而觉得王无能表演的活灵活现,当即赏了二百现大洋给王无能。

王无能听到杜老板给了自己这么多赏钱,大为震惊,此时他又有些许的敬佩杜先生的为人了。

王无能演过这么些戏,也扮演过许多角色,真真假假,假假真真,他早已看透人性凉薄、社会黑暗,却头一回遇到杜月笙这样“有本事、没脾气”的人。

之所以这么说,那是因为王无能虽然有了今天滑稽戏鼻祖的成就,但是当年也是为了能有一口饭吃不至于饿死而被迫学的艺。

戏子优伶自古以来都是地位极其低下的人,他们的存在只为取悦一些达官显贵们,说不好听些,就是有钱人家的玩物而已。

哪里有清白人家肯去送自己的孩子学艺,若不是为了不被饿死,谁又愿意整日赔着笑脸哄人家开心呢。

在当时那个战火连天的年代里,能活着都已经很好了,幼年的王无能因家中贫困、家徒四壁,便跟随父亲到上海打拼谋生。

本以为偌大的上海总有他们的一席之地,可是此时的上海已是风雨飘摇,“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的悲惨景象时有发生。

为了让儿子能活下去,王无能的父亲还是决定让王无能辍学去学艺,虽说不是什么体面的事,但是穷人哪里有资格提脸面呢。

深陷疾苦的人,连活着都已经是拼尽了全身的力气。

刚开始接触戏曲的王无能就展现了惊人的天赋,他简直就是为表演而生的奇才。

刚出道的王无能就能独自唱《空城计》,他演的司马懿那叫一个惟妙惟肖、活灵活现,深得观众喜爱。

俗话说: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王无能学成之后就专攻丑角,登台唱文明戏,而且风格洒脱,口齿伶俐。

最绝的还是王无能的方言,他特别善于用各种方言唱戏,还会即兴编词,常常逗得台下一片欢声笑语。

虽说滑稽戏在这时还不是很成熟,但是王无能在演出方面的过人天赋也为他日后成为滑稽戏鼻祖打好了坚实的基础。

台下一分钟,台下十年功。除了自身的天赋,王无能在平时的训练上也是从不偷懒,没少下功夫。

放在当时的上海滩,王无能怎么也算得上一位流量明星了,还是家喻户晓的那种。

老天打开一扇窗,势必要关上一扇门,所有命运的馈赠,早已在暗中标好了价格。

就是这样一位奇才,本来前程大好,却将生命永远定格在了四十一岁,连死后都没没有留下棺材钱。

这又是怎么一回事呢?

原来王无能虽是有才之人,却染上了鸦片这么个嗜命的玩意,不仅吃垮了身体,连家当都吃空了。

别看王无能顶着个滑稽戏鼻祖的名号,看似光鲜亮丽,实际上却一生穷困潦倒,全都是拜鸦片所赐。

鸦片害人匪浅,不管多好的人只要染上鸦片这个要命的玩意,就只会日渐消瘦,萎靡不振,而且不管家产多么雄厚都会在短时间内败光。

在那个年代里,除了四起的战火硝烟夺走人的生命,更可怕的是看不见的鸦片在毒害人心、消磨人的意志。

王无能凭借着这样的才艺,在上海滩不说混得风生水起,不愁吃喝还是可以有的。

但是为了有更多的钱吸食鸦片,他与好友自筹资金拍了滑稽影片《到上海去》,本想着从中捞上一笔,却因卖座不佳亏得血本无归。

也许此时的王无能已经意识到自己的身体被鸦片掏空,生命进入了倒计时。

但鸦片吸食太久,毒已攻身,此时回头已经为时太晚。

堂堂滑稽戏鼻祖本是多么荣耀的事情,但是王无能却没有好好珍惜,就连身边的好友都深感惋惜。

王无能拖着病躯却还在为钱财四处奔波,他在《申报》上刊登滑稽堂会广告时,距离他离世还有三天。

即使王无能真的想在滑稽戏上继续表演,虚弱的身体也已经让他力不从心了。

也许王无能在弥留之际,回想着如戏一般的人生时,也曾真的悔恨过,若没有沾染鸦片,那么这一生该会是不一样的结局吧。

最起码不会落得个如此凄凉的地步,连自己的棺材都是好友众筹来的钱买的,差点就横尸荒野、无人问津。

本是一手的好牌,却被王无能打得稀巴烂,“可怜之人必有可恨之处”说的是一点没错了。

一代滑稽戏之王的人生就此落幕了,他这一生又何尝不是一出滑稽戏呢?

与他有过交集的杜月笙与他也有着相似的出身,但是选择不同,最终的结局也是大相径庭。

父母双亡、家境贫苦的杜月笙十几岁就在上海滩上混了,也许是因为命运悲苦,也让杜月笙比别人更豁得出去。

为了站稳脚跟,他拜了当时的陈世昌为头,从此正式进入了青帮。

谁也不会想到,就是这样一个毛头小子,最后竟然成为了上海滩叱咤风云的人物。

能有这样的成就,跟杜月笙平时的为人处世之道是分不开的。

俗话说的好,做人留一线,日后好相见。

即使王无能编排这样一出戏来嘲讽杜月笙,杜月笙非但没有计较,反而将人请到家中邀亲友一同观看,演罢还给了二百块大洋作赏钱。

杜月笙的气度可见不同常人。

虽说杜月笙是一个有争议的传奇人物,在他的身上,众说纷纭,褒贬不一。

但未经他人苦,也莫劝他人善。

在当时复杂的政治社会环境里,人人都为自保而努力地过活着,杜月笙虽说是上海黑势力巨头,但深知百姓疾苦的他也从未为难过任何一个小百姓。

即使成为上海滩的大佬,他也从未忘记家乡的人民,他每年都会给邻里乡亲们送去棉衣棉被以及生活用品。

在路上遇到乞讨的落难百姓,杜月笙也是十分慷慨,从不随意打骂赶走他们。

一些素未谋面的人上门借钱,杜月笙也是能帮就帮。

这些小恩小惠虽不算什么,但是却为杜月笙积攒了很好的名声,杜月笙散播出去的钱财,也都成了来日百姓嘴中对他的称赞。

当杜月笙走上这样一条路时,他就知道自己的这一生已经注定了结局,行了再多的善,也不能掩盖他沾满鲜血的双手。

但是乱世浮沉,谁又能真的独善其身、兼济天下了呢?

况且杜月笙最终也落得了个善终,算是对得起这跌宕起伏的一生。

版权声明:CosMeDna所有作品(图文、音视频)均由用户自行上传分享,仅供网友学习交流。若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删除!

本文链接://www.cosmedna.com/article/96399259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