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先,让我们乘坐小叮当的时光机,回到遥远的八十年代 -- 一个迄今仍被许多理想主义者怀念、讴歌和凭吊的时代。
这是一个连公交车售票员都在读萨特的年代,而且,不是为了发朋友圈。
这确实是一个美好的时代:各种思潮的兴起,观点的碰撞,文化的复兴,思想的解放。。。如同火焰般在每个劫后余生的人心中熊熊燃烧。这也确实是一个让人嗟叹的时代:有些思想过于先锋,走得太快的人,一不留神就从先驱变成了先烈。
那会儿在家里组织舞会的人,无不被扣上“作风不正”的罪名,有的甚至因此付出了生命的代价
现在,让我们认识一下媛媛,一个生活在80年代的普通姑娘。
八十年代女青年的典型群像,在有限的信息资源和物质条件中,追寻自己理想的生活方式和精神家园
像当时大部分高考落榜生一样,媛媛成为了一个待业青年。受时代氛围的影响,她喜欢读书,渴望成为一个文学青年。雪莱的诗,托尔斯泰的小说,莎士比亚的戏剧。。。都让她如痴如醉。除了欣赏优美的文笔,浪漫的情节,她也对书中描写的“西方资产阶级的生活方式”格外倾心。
相比揭露上流社会虚伪冷漠自私的本质,显然他们纸醉金迷的生活方式更令年轻人感兴趣
除了严肃文学,她也读海子的诗,还有顾城和北岛。
“姐姐,我在德令哈。今夜我不关心人类,我只想你”--这样真挚平实的爱情宣言令她心潮澎湃。
“我渴望在情人的眼睛里度过每个宁静的黄昏,在摇篮的晃动中等待着儿子的第一声呼唤。。。这普普通通的愿望,如今成了做人的全部代价” —这其中蕴含的悲愤和叹息又让她潸然泪下。
文学和思想领域里,感性的赞美和理性的批判共存,是一个时代进步的标志
谈起八十年代的通俗文学领域,有个始终绕不过去的人物就是王朔。有人说他的作品是“痞子文学”,其实无论从思想境界还是洞察力、前瞻性,王朔都堪称是时代的先锋。他的很多作品迄今仍具有现实意义。
当时很多人看不懂王朔的《顽主》和《橡皮人》,觉得他无聊扯淡。但媛媛就特别能理解里面那些人物的状态:看似游手好闲,无事生非,其实内心一派天真,自然、单纯,活得特别真挚,洒脱。
电影《顽主》。青葱年华的三个大腕儿,成功演绎了现实生活中典型又非典型的小人物群体
随着思想的解放,音乐的天空也逐渐宽阔和明亮了起来。媛媛听邓丽君也听张蔷,朋友还从广州给她带过谭咏麟《爱在深秋》的磁带。她格外喜欢崔健的《一无所有》。经常有很多姑娘站在这位后来被誉为“中国摇滚音乐教父”的歌手家楼下,迟迟不肯离去。听说有个外地过来的小姑娘还哭着说“我要给他生个孩子”。
1986年5月9日,崔健在北京工人体育馆举行的百名歌星演唱会上演唱了《一无所有》,宣告了中国摇滚乐的诞生
当年香港歌手卖出5万张唱片就算一个“白金”销量,而张蔷随随便便就能卖出去50个“白金”
大街小巷传唱的《路边的野花不要采》,曾一度因“格调低俗”而被列为“精神污染”的范畴
漂亮时髦的姑娘身边总是不乏大献殷勤的男人,而高干子弟和海外华侨正是姑娘们心中的钻石王老五。他们有特权可以使用小汽车,还有外汇券能购买进口商品和紧俏物资。媛媛的追求者里面就有不少这样“有实力”的男人。
友谊商店,最早的涉外商业地标,流通货币是外汇券和兑换券,里面的商品普通人有钱也买不到
早期的可口可乐属于“奢侈品”,主要在北京友谊商店出售
渐渐地,媛媛喜欢上了去涉外酒店跳华尔兹,去新侨饭店吃番茄关门牛肉,去友谊商店买进口巧克力和白兰地。而她那个老实巴交的工人男朋友显然是跟不上潮流了,连刀叉都不会用,跳舞还总踩她的脚,这些都让憧憬“贵族”“洋派”生活的媛媛大为不满。
那会儿的西餐厅都是俄式菜肴一统天下。可是能去一次老莫或者新侨,也是非常奢侈的享受
有一次,一个在旱冰场认识的“哥们儿”请她到家里开舞会,看“内部资料片”。在那个大院子弟的家里,她第一次接触到了Penthouse这种杂志,内心受到震荡,觉得大洋彼岸的世界充满诱惑。
这是一段典型的对当时家庭舞会现象批判性的描写
《荷东》系列的Disco舞曲在时髦的年轻人中非常流行,堪称最早的夜店风格音乐,也常常是家庭舞会暖场的曲子
Penthouse,译作“阁楼”(也有译作“披屋”),上世纪60年代创办的美国著名成人杂志,是《花花公子》的主要竞争对手
当年女明星最好的出路不是嫁豪门或者自己当豪门,而是出国留学镀金
在大家都用海鸥洗头膏和白猫香皂洗头洗脸的时候,媛媛已经开始去蒙妮坦美容院做美容了。在那里,她接触到了全套的护肤流程,还纹了眉。尽管蒙妮坦创始人郑明明女士发明的扎针眼纹眉法使用了含有重金属的色素,让她的眉毛在20多年后变成了青绿色的毛毛虫,不得不用激光清洗掉,可在当年,那是走在潮流最尖端的白富美的象征。
蒙妮坦的创始人郑明明女士,堪称“中国当代美容教母”。通过她的传播,人们才知道原来护肤有洁面、精华、日霜、晚霜这样的品类划分
80年代中期的纹眉,都是先画好眉毛轮廓,再用针一针一针往框里填色,与现在的半永久纹眉不可同日而语
蒙妮坦美容美发学校还培养了很多出色的造型师,其中不乏李东田这种教父级的大师
慢慢的,媛媛在护肤上有了仪式感的雏形:她在家用安安黄瓜洗面奶,奥琦增白粉蜜。出门的时候她擦永芳高级美容霜和美国1号粉饼,嘴上涂着变色口红,身上穿着玫瑰红的蝙蝠衫,戴着蛤蟆镜并且没有撕掉标签。
奥琪是较早把祛皱和美白的概念介绍给国人的护肤品品牌
永芳是源自马来西亚的品牌。它的美容霜有类似于粉底霜的功效,算是彩妆品类
最早的国产变色口红是绿色的,擦在嘴上以后会变成柔和的淡红色
蛤蟆镜上的进口标签是要保留的,不然不足以证明自己的时髦与矜贵
那时,审美是一种集体意志,标新立异的人很容易成为一个巨大的箭靶子。然而,媛媛根本不在乎街坊大妈们在背后交头接耳,指指点点。她的尖头高跟鞋在马路上踩出清脆的声音,回响着叛逆和我行我素的精神。她就是人们口中的“大飒蜜”。
所谓“飒蜜”,除了形容一个姑娘漂亮,还有夸奖她硬核性格的含义
曾经一度,街头歇斯底里地流行过黄色连衣裙。而且必须是“明黄色”,杏黄、橘黄都不“正宗”
1985年,北京日报社出版了一本教育手册《姑娘,要警惕啊!》,旨在揭露“西方资产阶级醉生梦死、腐朽没落的人生观、恋爱观”,警示“社会主义新时代的青年要从别人的痛苦经历中吸取教训,提高辨别是非、美丑的能力”。
里面有十几个小故事,都讲的是女孩子如何被坏人欺骗失去了贞操,用今天的话说:就是被渣男骗了PAO。女主角大多不到20岁,共同特点是:单纯、虚荣、不安分、爱打扮、好吃懒做。。。
别吃惊,那个年代,讲吃讲穿就是一个好姑娘堕落的预兆
看着好眼熟啊!这不就是媛媛的写照么。。。
按照书中情节的发展,“爱慕虚荣”的媛媛应该被一个花言巧语的骗子冒充高干子弟/归国华侨/现役军官骗财骗色,然后悔愧不已,天天以泪洗面度过余生。
“华侨”、“香港”、“收录机”、“资料片”这些字眼,是那个年代渣男诱骗虚荣姑娘的几大法宝
然而,像一切不安于现状然而又头脑冷静的利己主义者一样,不愿困在狭小的牢笼里,总想去外面世界看看的媛媛后来毅然嫁给了一个真正的华侨,移民去了美国。她寄给家人朋友的越洋信件里有很多和朋友开圣诞派对,开着敞篷车旅游,在黄石公园的温泉煮鸡蛋这样的照片。她的世界仿佛是另一个星球,神秘而遥远,充满了跃跃欲试的新奇。
八十年代,很多人对美国当代社会的了解主要是通过央视和地方台引进的几部电视剧。总体的印象是:美国家家有车,有热水洗澡并且男女关系非常开放
多年后,媛媛出现在国内某个中美文化交流主题的酒会中,身边陪伴着一个显然年纪小她很多的小伙子。没有人知道她何时回来的,又为何回来。她用流利的英语谈笑风生,透着见过世面的从容和随和,穿着低调名贵的套装,仍然有当年大飒蜜的风采。很多出国镀金的人因为忍受不了文化的差异和社会地位的颠覆而在若干年后选择了回流。留下来的人也大多过着波澜不惊的平静日子
媛媛的故事讲完了。属于她的时代虽然已经翻篇,但留下许多雪泥鸿爪供后来者追寻、凭吊。那些印迹有的成为金光闪闪的里程碑,有的黯然褪色已不知所踪,还有的在接踵而至的未来重焕生机。
媛媛是她所处的那个时代的见证者,也是很多与她一同度过青春期的姑娘们生活状态的缩影。她的世界观,人生观,对“高级”生活方式与美丽外表的追求,映射了整个时代大环境的变化带给人们的震荡和渴望。
按照当时的价值观,媛媛的人生是逐步走向堕落,通往灭亡的。然而,正是因为有这些渐渐“变坏了”的姑娘们不安于现状,不断努力进取,才为后来的女性追求自身独立、解放、自由和美好的生活杀出了一条血路。
版权声明:CosMeDna所有作品(图文、音视频)均由用户自行上传分享,仅供网友学习交流。若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删除!
本文链接://www.cosmedna.com/article/95863246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