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14至18日,第十五届“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终审决赛在上海大学举行,浙江大学入围决赛的6件学生作品获得特等奖1项、一等奖3项、二等奖2项,以总分390分的优异成绩捧得“优胜杯”。
据悉,本届“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由共青团中央、中国科协、教育部、中国社会科学院、全国学联上海市人民政府共同主办,上海大学承办。自3月启动以来,得到了全社会高度关注和热烈回应,共有全国2000多所高校的200多万大学生参加了校级竞赛,经过省级比赛、全国初评和复审,最终314所高校的755件作品脱颖而出,进入终审决赛。
浙江大学高度重视“挑战杯”竞赛,校领导多次关心和指导学生竞赛团队,校党委副书记郑强专程赴上海进行现场指导。在过去的一年里,通过院系初赛-类别复赛-学校决赛-省级决赛,组织选拔、培训、辅导、答辩,选拔推荐6支团队参加全国决赛。期间,校团委会同多个部门,强化校院联动,充分对接和发挥各院系重点实验室、指导教师的优势和资源,从项目选题、项目培育、项目展示等方面进行全面系统的培训和辅导,各参赛同学认真备赛,刻苦努力,积极拼搏,在比赛中培养能力、锤炼品格、收获成长。
最终,控制学院屠德展等同学的《管道医生——智能泄漏检测定位球》获得特等奖;物理系劳观铭等同学的《基于相位调控的新型光束传输特性的理论研究与实验验证》,化学系、化工学院范磊等同学的《关于下一代高能量密度、大功率锂二次电池电极材料的研究》,经济学院邵婧儿等同学的《农村学校布局调整:效率与公平的权衡——基于安徽省四个县的实地调研》获得一等奖;能源工程学院林国鑫等同学的《“射频探碳”—— 射频谐振法检测DPF碳载量装置》、生命科学学院肖雨曦等同学的《人类睾丸癌诊断指标与治疗新靶点——马达蛋白》获得二等奖。
新时代开启新征程,在“双一流”建设过程中,浙江大学以“挑战杯”大学生课外学生科技作品竞赛为工作依托,充分发挥学科资源和优势,积极鼓励更多教师参与指导学生科研能力训练,发挥竞赛的育人功能,进一步完善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和创新型人才激励机制,鼓励支持各学院建立科技创新中心,不断营造学生“崇尚科学、追求真知、勤奋学习、锐意创新、迎接挑战”的浓厚氛围,致力在学校人才培养过程中发挥更加主动和积极的作用。
浙江大学获奖作品简介
特等奖:《管道医生——智能泄漏检测定位球》
该项目研发了一种智能泄漏检测定位球,可对城市地下供水管网漏损点精准检测与定位,并对管线布局进行三维地图构建。
提出了多传感器融合的管内泄漏检测方法;采用惯导和RFID组合定位方式,进一步提高泄漏点定位的精确度;结合数据库技术和三维技术,直观显示地下管线的空间层次和位置,以仿真方式形象展现地下管线的埋深、形状及走向。
系统具有灵敏度高、定位准确、安全便捷等优势,有助于提高城市管网管理水平。受理国家发明专利2项、实用新型专利1项,授权软件著作权4项,曾获得第45届日内瓦国际发明展最高荣誉:特别嘉许金奖。
一等奖:《基于相位调控的新型光束传输特性的理论研究与实验验证》
该项目提出了三种新型光束,并且提出来了级数解法来求解复杂光场的问题。一是在理论上结合了波动光学中的菲涅耳衍射的基本原理,通过计算机程序模拟以及实验验证,证明了通过求和级数来表达光场分布的方法是可行的;二是给出了一种新颖的模拟光束传输变换的方法,而这种算法将可以提高光场分布的计算准确度。研究成果以4篇SCI论文的形式发表在国际著名期刊上。
《关于下一代高能量密度、大功率锂二次电池电极材料的研究》
该作品致力于利用纳米技术解决锂二次电池领域相关技术难题,提升锂二次电池能量密度以及安全性能。通过制备复杂结构的金属氧化物纳米纤维,解决高能量密度锂离子电池负极体积膨胀的问题;利用纳米聚合物缓冲层与人工固态电解质界面膜,增加电池循环寿命与安全性能;通过构筑三维纳米结构氯化物-碳纳米纤维复合载体,大幅度提升锂硫电池容量与循环寿命。研究成果以第一作者在能源化工领域权威期刊(Adv. Sci; J. Mater. Chem. A; Ind. Eng. Chem. Res)正式发表SCI论文3篇(IF>20),小修1篇(Adv. Energy Mater., IF=16.721),在审1篇,申请专利3项。
《农村学校布局调整:效率与公平的权衡——基于安徽省四个县的实地调研》
该作品以安徽省四个县大量的事实案例为论证基础,客观评价在实施农村学校布局调整时取得的积极成效、特色路径和存在问题。通过建立博弈模型,从定性和定量双重视角出发分析博弈方的行为逻辑和策略选择。结合地方基础教育办学特征,设计了一套理想化撤并标准,以提供布局调整规范、促进当地基础教育均衡发展。
二等奖:《“射频探碳”—— 射频谐振法检测DPF碳载量装置》
该项目开发了一款用于检测柴油车尾气中碳颗粒物的累积程度的装置,通过射频谐振法精准检测,可有效减少33.3%再生期间油耗和35.5%的颗粒物漏排量。装置已通过广通客车试用,与众泰汽车签订合作意向,并获邀在全球重大挑战峰会学生日活动展示。作品核心技术已申请5项国家发明专利和3项实用新型专利。
《人类睾丸癌诊断指标与治疗新靶点——马达蛋白》
该项目集中研究在细胞内负责物质运输的三种马达蛋白:沿微丝运动的肌球蛋白Va和沿微管运动的驱动蛋白KIFC1和KIF3b在肿瘤形成过程中发挥的作用。利用分子生物学和细胞生物学方法证明了三种马达蛋白在促进正常有丝分裂,增强肿瘤细胞增殖和迁移方面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为未来生殖系统癌症的诊断和治疗提出了新的指标和靶点。相关成果以学生第一作者发表7篇SCI论文。
图文来源:浙江大学团委微信公众号
本文编辑:禾穟
版权声明:CosMeDna所有作品(图文、音视频)均由用户自行上传分享,仅供网友学习交流。若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删除!
本文链接://www.cosmedna.com/article/93899948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