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妆品排行榜
  1. 首页 >
  2. 美妆资讯 >
  3. 美妆 >
  1. 173期云·时尚 有问必答!云涛老师解答洗洗更干净!

美妆资讯
173期云·时尚 有问必答!云涛老师解答洗洗更干净!

网友:现在好多洁面产品,光听名字就脑袋发晕的,像我们这样的情况到底应该怎么去选择?

云涛老师:洗面用品通常可以分为洗面乳和洗面皂两大类。洗面乳和洗面皂都可再分为含皂化和不含皂化两种配方。

网友:那具体的分类是怎样的,听起来很专业?

云涛老师:★皂化配方的洗面乳:与洗面皂的成分相似,制造原料为碱剂和脂肪酸,将洗面皂中动植物油用脂肪酸代替。

★不含皂化配方的洗面乳:主要原料为人工合成的界面活性剂,其次是防腐剂、色料和香料,其他成分按需要添加。

★洗面皂:主要是以动植物油脂和氢氧化钠、氢氧化钾等碱剂作用成皂基。由于洗面皂的PH值偏碱性,不易滋生细菌,因此不需要另外添加防腐剂。

听起来有些复杂,但是在购买的时候还是要注意这些细节,因为不同的皮肤适合不同的产品。

网友:那我们应该怎么选择适合自己的洁面产品呐?

云涛老师:洗面用品需要依据个人的肤质来选择。如洗面皂和皂化配方的洗面乳,它们的清洁力和去油脂能力比较强,适合油性肌肤的人使用。中、干性肌肤的人就比较适合选择较温和的不含皂化配方的洗面乳。

网友:但是每次去商场,还是有些搞不太清楚,总是被柜台的BA的推销搞不清楚状况,我们在购买的时候应该注意些什么?

云涛老师:1、购买产品时选择有信誉的、可靠的厂商。

2、按需要来选择洗面用品。

3、依照产品保质期限来判断防腐剂的添加量。

4、最好不要选择有额外功效(美白、保湿等)的洗面产品,其效果不大,只会给肌肤增加负担。

5、不要选择卸妆、洁面二合一的产品,细小的卸妆成分会阻塞毛孔,长期使用会造成痘痘和粉刺。

6,购买洗面用品时要看清成分标示,对肌肤有刺激的成分为SLE、SLES、Paraben类、甲醛等。通常选购的时候需要避免含有这类成分的产品。

网友:因为平时会化些淡妆,所以有朋友建议我买洁颜油就足够清洁和卸妆使用。但是这几天却发现脸上总是油油的,该怎么处理?

云涛老师:从植村秀第一瓶洁颜油开始,这种“以油去油”的洁面品越来越受到关注和喜爱。但值得注意的是:洁面油的使用方法和乳化情况会影响到肌肤。如果洗脸水温度过低,没使用40摄氏度左右的温水,或洁面油乳化不完全,或清洁不彻底等因素都有可能导致皮肤有油油的感觉,甚至会滋生痘痘。

网友:那每天具体的洁面时间怎么把握。

云涛老师:选好洁肤时间,是重要的一步。清晨洁肤,可及时清除夜晚附着在脸上的油脂和代谢废物,保持皮肤清爽,有利于皮肤呼吸、排泄和吸收营养;晚上洁肤,有利于彻底清除日间尘埃、细菌等残存物,去除堵塞毛孔的污垢,有益皮肤的修复和获得营养;一天中,应在下班后增加一次洁肤,可尽快清除在工作环境中沾染上的各种污染物,这是保持肤质靓丽的一个秘诀。

网友:一次看到同学竟然用大米清洁皮肤。

云涛老师:同学的这种做法是可以的,因为米饭这类淀粉类食品,具有一定的吸附作用,用它在脸上揉搓,确实有一定的清洁、护肤作用,不仅可粘去皮肤表面的灰尘、油脂及其他污物,令皮肤细腻洁净,还可以给皮肤补充营养,适合油性及毛孔粗大的皮肤进行彻底的面部清洁。但是这样的做法太浪费,不提倡。

网友:我喜欢用力的洗脸,感觉才可以把皮肤清洁彻底。

云涛老师:用力洗脸的做法是不对的。我们洁肤动作要轻柔。洁肤过程一定要细心和轻柔,特别要避免粗糙的清洗动作,避免习惯性的搓、扯、擦等动作,以免损伤皮肤的纤维组织,纤维组织能够使皮肤保持弹性和紧凑。

推荐产品:

1.旁氏清痘亮白磨砂洁面膏

10效合一赶走痘痘,长效控油,细腻温和,有效去除老化角质,特别针对黑头、白头,淡化痘印,提亮肤色。

2.肌研去角质控油洁面乳

全系列均蘊含AHA及BHA去角質軟化成分,溫和去除黑頭及毛孔內的污垢,改善暗啞及粗糙肌膚。此外,控油潔面乳及抗痘潔面乳更注入不同的植物精華,潔淨同時減少油脂分泌,針對各種肌膚問題,輕鬆就能洗出蛋白般細腻。

3.迪奥玫瑰花蜜洁面皂

主要成分加入了格蘭玫瑰精華油,能發揮紓緩和保護的特質,加上注入獨家煥膚微粒子,大大提升肌膚的接觸面,從而徹底卸妝,減省按摩時間,輕易去除各種污垢,潔淨效果理想。

4.SHISEIDO资生堂悦薇珀翡焕活洁面膏

抗老化洁面膏,能起出丰富的如奶油般的泡沫,有效去除造成肌肤伤害的污垢和老旧角质。带来滋润光滑、有透明感的素肌。添加包裹保湿成分透明质酸的颗粒,洗后持续保持肌肤滋润。具放松效果的美丽优雅花香味,能产生丰富浓密且容易洗净的泡沫,洗脸后30分钟仍维持水嫩。促进后续护肤产品的吸收。

版权声明:CosMeDna所有作品(图文、音视频)均由用户自行上传分享,仅供网友学习交流。若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删除!

本文链接://www.cosmedna.com/article/93331823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