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早慧才女,被父所弃李冶出生的具体年份已经无可查询,她有记载的人生是从一个花园开始...." > 一 早慧才女,被父所弃李冶出生的具体年份已经无可查询,她有记载的人生是从一个花园开始....">
化妆品排行榜
  1. 首页 >
  2. 美妆资讯 >
  3. 美妆 >
  1. 读诗 -她是唐朝最美最有才的道姑,却被皇帝下令乱棍打死?

美妆资讯
读诗 -她是唐朝最美最有才的道姑,却被皇帝下令乱棍打死?
2023-08-04

资料转载来源于:席华裳

//p1-tt.byteimg.com/origin/pgc-image/539c5c45b0e34bc894427575318513d4.jpg" style="width: 650px;">

一 早慧才女,被父所弃

李冶出生的具体年份已经无可查询,她有记载的人生是从一个花园开始的。

那年她六岁,被父抱于庭院,看到蔷薇花开,父亲便让她以蔷薇为题,做诗一首。

大凡才女,似乎都有一语成箴的童年,比如:薛涛八岁时吟诵枝迎南北鸟,叶送往来风,鱼玄机十二岁写出根老藏鱼窟,枝底系客舟,这两位女子都不幸沦落风尘,而李冶则更加早熟,六岁时她写出了这首《蔷薇诗》:

经时未却架,心绪乱纵横。

花架还没搭好,蔷薇的枝叶却已经肆意纵横了。

因诗中的“架”与“嫁”谐音,她父亲感到心惊,认为此诗不祥,小小年纪就知道待嫁女子心绪乱,长大后恐为失行妇人。

为了预防女儿不守妇德,败坏家风,便在十一岁时将她送到湖州玉真观出家,改名李季兰。

李冶不幸的一生由此拉开了序幕。

二 初恋和尚,亦友亦兄

唐代因道教老祖姓李,所以定道教为国教,朝廷大力支持,“凡道士给田三十亩,女冠二十亩”,女道士除了衣食无忧之外,还可以与男子自由交往而不受法礼约束。因女道士都头戴黄缎道冠,故又称为“女冠”。

离开家的李冶在道观里诵经、作诗、写字、弹琴……日子过得既快也慢,不知不觉就到了十六岁,少女出落得婷婷玉立,肌肤胜雪,好似一朵盛开的白莲:

绰约小天仙 , 生来十六年。

姑山半峰雪 , 瑶水一枝莲。

晚院花留立 , 春窗月伴眠。

回眸虽欲语 , 阿母在傍边。

寂寞的道观,锁住了少女的芬芳年华,却锁不住她的浪漫情思,玉真观虽地处偏远,但景色迷人,因而不时有一些文人雅士前来游玩,见到观中风姿绰约的小女冠,偶有大胆之士暗中挑逗,李冶并不嗔怒,反而流露出“回眸虽欲语,阿母在旁边”的神情,故人称“风情女子”。在观主和观规的约束下,虽不敢有什么过份的行径,但从她的一首七律《感兴》中,略可窥视出一些心思:

朝云暮雨两相随, 去雁人行有返期。

玉枕只知长下泪, 银灯空照不眠时。

仰看明月翻含意, 俯眄流波欲寄词。

却忆初闻凰楼曲, 教人寂寞复相思。

哪个少女不怀春?暗怀春情的李冶,早已浸润在爱情的渴慕中,她盼望在寂寞的日子里有人可以让她相恋相思。终于在十八九岁的时候,迎来了人生的初恋,一代名僧皎然。

皎然,俗姓谢,字清昼,浙江湖州人,唐代著名诗僧,谢灵运的十世孙。他是文学、佛学、茶学的集大成者。

皎然25岁时出家,安史之乱爆发前,回到老家躲避战争,所栖身的妙喜寺就在李冶所在玉真观的附近。

高僧皎然不仅精通诗茶,颜值还很高,李冶大约是在一次诗会中遇见了皎然,那时皎然也不过才三十五岁左右,清俊优雅,李冶与他相识不久后,就春心萌动,大胆地开启了“诱僧“之旅,凡是皎然在的地方,她一定出席;凡是皎然的书,她一定买;凡是买来的书,一定找机会探讨,久而久之,两人成为了好友。天性浪漫热情的李冶表白了:

尺素如残雪,结为双鲤鱼。

欲知心里事,看取腹中书。

皎然回了一首诗,借用佛经的典故拒绝了她:

天女来相试,将花欲染衣。

禅心竟不起,还捧旧花归。

其实,真正不动情的人是不会留诗对答的。但皎然对李冶更多的应该是友情,所以用诗意婉转的表达谢绝,戏谑而庄重,精确又微妙,充满了怜香惜玉之情。

也许正是这种态度让李冶很快地走出了失恋的痛苦。

三 两段感情, 无疾而终

安史之乱以后,一大批文人南下避乱,在江南形成了特有的诗人圈。风华正茂的李冶自带光芒融入其中,成为最夺目的明星。

阎伯均名士和,是著名文士萧颖士的门人,排行二十六,所以又叫阎二十六。他在大历、贞元间很活跃,与许多文人都有交往,可惜本人诗仅存几首联句。

他是皎然的好友,对李冶一见钟情。李冶对他也用情很深,我们从她的诗中可见深情:

流水阊门外,孤舟日复西。

离情遍芳草,无处不萋萋。

妾梦经吴苑,君行到剡溪。

归来重相访,莫学阮郎迷。

这是一幅优美如画的春日送行图, 苏州阊门外, 碧水流落, 孤舟远行, 正是暮春时节, 芳草遍地, 临别依依,值得注意的是李冶在诗中对自己的定位, 完全像一个充满了柔情与柔弱的小妻子, 患得患失,这说明他们当时的感情已近乎夫妻。她劝自己的爱人不要学那东汉时的阮肇, 误入桃源, 遇到了仙女就移情别恋,乐不思返。

阎伯均走后不久来了书信, 她忧喜交加, 写下了《得阎伯均书》:

情来对镜懒梳头, 暮雨萧萧庭树秋。

莫怪阑干垂玉筋, 只缘惆怅对银钩。

这里少妇的愁怨之心已经明白无误了,对他们的恋情,作为好友的皎然并不什么看好。他曾写下《诮士和别》:

今日同,明日隔,何事悠悠久为客。

君怜溪上去来云,我羡磷磷水中石。

暗示阎伯钧如溪上行云,飘忽东西,不是专情之人。也果真如此。阎伯均书此后就没有什么消息了,这段感情最终不了了之。

阎伯钧如此,朱放也是如此。

朱放,字长通,襄州南阳人,安史之乱初避乱南下,先隐东山, 再隐剡溪,大历年中,曾任江西节度参谋。辛文房的《唐才子传》说他“风度清越,神情萧散,非寻常之比”。他与李冶都被辛文房赞以“神情萧散”,同道中人,所以一见如故。

朱放写过一首诗叫《别李季兰》,大抵记载了当时二人情深意笃、难舍难分的时光:

古岸新花开一枝,岸傍花下有分离。

莫将罗袖拂花落,便是行人肠断时。

同样,李冶也有一首《寄朱放》:

望水试登山,山高湖又阔。

相思无晓夕,相望经年月。

郁郁山木荣,绵绵野花发。

别后无限情,相逢一时说。

情是真情,诗是好诗,可李冶这次又错付他人。朱放在离开湖州前往江西为官后就杳无音讯,这段感情也无疾而终了。

“士人重官婚”在唐朝非常盛行,读点书的男子都想娶有门第的女子为妻,不独阎伯均,朱放如此,后来的李贺之于长安歌女董娇娇,元稹之于名妓薛涛,白居易之于邻女湘灵皆如此。这也是阎伯均,朱放在湖州和李冶离别后,再无诗书往来的主要原因,据说他们后来都娶了高官之女为妻。

经历了情伤的李冶变得风流而洒脱,和大诗人刘长卿开起很污的玩笑,和高僧皎然谈诗论道,高兴的时候弹弹琴,写写相思,写得如水如月,清清朗朗:

离人无语月无声,明月有光人有情。

别后相思人似月,云间水上到层城。

不高兴时写写世态人情,写得深入骨髓,痛彻心扉:

至近至远东西,至深至浅清溪。

至高至明日月,至亲至疏夫妻。

她是那样的热闹,身边有众多的蓝颜知己:刘长卿,房明府、皎然,韩揆之、萧叔子和崔涣等等,个个有名;她又是那样的寂寞,世俗的偏见,身份的始然,无一人能与之相知,无一人能和其相守。

终于,陆羽来了,来得那样迟,来得那样真。

四 茶圣陆羽 如期而至

陆羽原是弃婴,三岁的时候由龙盖寺积公禅师拾于竟陵西湖之滨,后寄养于李姓人家,相传这李姓人家就是李冶的家人。所以就有了他们从小相识,青梅竹马之传说。

传说的真假已无从考证,但李冶与陆羽相识,是经皎然引见,由一杯茶开始的是有记载的。

初次见面,李冶向陆羽敬献了贡茶顾渚紫笋,茶是好茶,没想到陆羽只向杯中看了一眼就说:“久闻李道姑以诗才著称,没想到尚未摆脱庸俗之气。”

李冶吃了一惊:“我们尚未交谈,何以断定我未脱庸俗之气?”

陆羽说:“从这杯茶就可以断定了!”

李冶不解地问:“你还没有喝这杯茶,怎知雅俗?”

陆羽说:“茶水煮开时,小滚为鱼目,大滚为蟹眼,唯有鱼目与蟹眼,茶叶才能显味,你用尚未开透之水泡茶请我,以致茶叶浮水、茶香未出,显露出你泡茶的时候心不从容、意不平宁、志不专一,这不是和俗人一样吗?”

李冶听了顿有所悟,看着这半干半湿半绿半黄的茶叶浮在水面,想到这不正是她半生的写照吗?才比天高,身为下贱,心不从容,意不平宁……徒有虚名,羞愧难当。当即拜陆羽为师,专心学习茶艺。不久之后,李冶不仅诗才知名于天下,烹茶煮茗的技艺也震动八方。

这段亦师亦友的相处对李冶的影响很大,她此后一直未曾离开过茶,由她开拓创新的“擂茶”技艺一直流传至今。

在李冶所有相识的男子当中,她对陆羽的感情是最为复杂的,我们来看这首《湖上卧病喜陆羽至》:

昔去繁霜月,今来苦雾时。

相逢仍卧病,欲语泪先垂。

强劝陶家酒,还吟谢客诗。

偶然成一醉,此外更何之?

上次是深秋,这次是浓雾,陆羽两次来看望生病的李冶,时间相隔并不太长,可见挂念之深。病中憔悴不堪的李冶看着同样身世孤苦的陆羽,“欲语泪先垂。”想要说些什么却最终什么也没说,只是强颜欢笑地一杯一杯劝酒。

陆羽是个什么样的人,也许李冶最清楚。他自幼被人所弃,所以对感情最为慎重,他早年当过优伶,专演逗人笑的角色,所以最知道戏谑之后的虚无;他与人有约,哪怕虎狼当道,冰雪千里,也绝不食言;他心里难受郁闷的时候,就一个人到密林深处去痛哭,以杖击木;这样一个痴傻较真之人,除了和他一醉方休之外,还能有什么念想呢。也许早些年,李冶还有勇气,但现在,她有多珍惜他,陆羽也许永远也不知道。

李冶不说,陆羽更不会说,此后的十多年他们以友相称,习茶论道,不曾想皇帝的一纸诏书竟成了两人的永别。

五 一夜白头 因诗而亡

公元783年,唐德宗闻知李冶的诗名,下旨召见,此时李冶已过不惑之年,她既为这种难得的殊荣而高兴,又为自己衰老的面容而伤感,临去长安前,留下这首《恩命追入,留别广陵故人》:

无才多病分龙钟,不料虚名达九重。

仰愧弹冠上华发,多惭拂镜理衰容。

驰心北阙随芳草,极目南山望归峰。

桂树不能留野客,沙鸥出浦漫相峰。

唐德宗原以为会见到一个美丽的少妇,没想到是位俊俏的老太太, 先前的想法自然也就没了。留她在宫中住了一个多月后, 就“优赐甚厚, 遣归故山”了。

但没等到李冶返回湖州,就发生了“泾原兵变”,朱泚称帝,唐德宗仓皇逃至奉天避难。李冶因诗名显著,被朱泚抓到,要她写诗为其歌功颂德,李冶被迫作诗呈献。

第二年,德宗收复长安,追究从判者,李冶被判入狱,一夜白头。

公元784年8月,李冶被德宗下令乱棍打死。

近些年来,学者们发现了李冶身陷长安时所做作的《陷贼后寄故夫》:

日日青山上,何曾见故夫。

古诗浑漫语,教妾采蘼芜。

鼙鼓喧城下,旌旗拂座隅。

苍黄未得死,不是惜微躯。

兵变来得如此之快,长安沦陷和德宗出逃都是瞬间发生,她根本来不及做出选择,不是不思故国,只是身不由己而已,这样还因“言多悖逆”被扑杀,着实冤枉。

然而不管怎样,一代风流才女就此香消玉陨了,在所有美貌才情的女子中,她死得最为惨烈,被乱棍打死,想想都疼。

纵观李冶这一生,唯美、壮丽,轰轰烈烈,有这大唐也遮不住的风流豪放,但在盛世繁华的表象下,是它的残酷冷漠,是她的孤苦无依;时代赋予她最极致的绚烂,又将她推入最悲戚的深渊,这就是第一位女茶师李冶的故事。

我是席华裳,高级茶艺师,茶文化爱好者,请跟我一起走进历代茶人的世界,感受他们的喜怒哀乐,悲欢离合。

版权声明:CosMeDna所有作品(图文、音视频)均由用户自行上传分享,仅供网友学习交流。若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删除!

本文链接://www.cosmedna.com/article/88712991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