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度暴徒》是继印度“国宝”阿米尔·汗的系列电影之后又一部动作兼喜剧的贺岁片,其电影背景产生于1795年的印度,是英属东印度公司掌权的时代,英国人在印度领土上压迫人民、残杀无辜、以暴制暴。人民要重获自由只有一个选择就是反抗,这种抗争精神震慑了英国人,东印度公司将抗英志士称为“暴徒”,抗英志士则自称为“阿扎德”,它代表着自由和精神,而我把抗英志士称为“不戴镣铐的自由人”。
从人物形象的塑造来看,作品中贯穿着几个重要人物,即阿扎德、菲尔吉、克莱夫,这三个人分别是正、亦正亦邪、邪,菲尔吉滑稽周旋于正与邪中间,像泥鳅般“自由”地活着,电影以他作为依托为观众献上了一首反抗压迫的自由史诗。在我看来,这些“不戴镣铐的自由人”以阿扎德和菲尔吉为首。“阿扎德”代表的是信念和精神,代表的是勇敢正义、反抗压迫的印度人民。而说菲尔吉也是不戴镣铐的自由人存在两个轨迹,起初“不戴镣铐的菲尔吉”,是“无信誉的无耻小人”,他的无耻建立于“活着”基础之上,为了自由地活着,菲尔吉“见人说人话,见鬼说鬼话”。他会为了钱财出卖同胞,也会为了潜意识中的正义与善良出卖东印度公司。之后不戴镣铐的菲尔吉是因为他天性的改变,“无耻”的欺骗并不是他不能改变的天性,他已在阿扎德精神的熏陶下“暴露”了其正义的本性,虽然他表面看似“甜言蜜语,见招拆招、亦正亦邪,真假难辨”,但内心早已在“小我”与“国家”、“邪恶”与“正义”之间选择后者,选择做不戴镣铐的“阿拉德”、不戴镣铐的“自由人”。
从电影叙事的层面来看,该电影有五场战争戏;两场吹笛戏;两场歌舞桥段。五场战争戏分别是影片开头阿扎德、扎菲拉与东印度公司的战斗;阿扎德、扎菲拉与菲尔吉三人与英的战斗;扎菲拉与菲尔吉两人抗英;英国海船攻击阿拉德战队;最后一场又是阿扎德、扎菲拉与菲尔吉三人的反抗斗争。五场战争戏主人公的不同与剧情的反转、再反转,再反转一脉相承,体现了不戴镣铐的自由人的信仰、精神与忠诚,体现了这一史诗性的英雄主义。两场吹笛戏的出现暗示了菲尔吉潜意识中的正义天性,第一场吹笛戏是菲尔吉以吹笛暗号引出“暴徒”抢劫,之后又出卖暴徒;第二场吹笛戏是菲尔吉以吹笛暗号引出“阿扎德军队”与英对抗,同时这两场戏中,阿米尔·汗饰演的人物服装也有细节的变化。第一场是头戴洋式帽,身穿洋服,第二场穿上了印度服饰。细节的变化暗示了这位“不戴镣铐的菲尔吉”已经做出了改变,已经在正与邪两者之间选择了前者。此外就是两场歌舞场面的出现,秉承印度电影一贯的风格,两场欢快的舞蹈的出现所演绎的歌词也是不同的,不论是歌词演绎,抑或是出现的情节点,都体现了追求自由的阿扎德精神的延续。阿米尔·汗作为这部电影的亮点与看点,创作者集中于刻画他如何在信任与欺骗、忠诚与背叛、自由与奴役之间做出改变,而对于人物情感的升华略微匮乏和含糊,比如菲尔吉和苏莱雅·杨、和扎菲拉的情感表现暧昧不明,含糊其辞,也就是说菲尔吉这一人物形象还欠缺饱满性。整体来说,阿米尔·汗在这部2018年年末献映的影片中为我们带来了些许欢乐、轻松与幽默。
版权声明:CosMeDna所有作品(图文、音视频)均由用户自行上传分享,仅供网友学习交流。若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删除!
本文链接://www.cosmedna.com/article/82625142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