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21日消息称,广州女装品牌Mo Co.在进入香港市场三年后,宣布破产清盘。
自2015年在香港注册薇愛有限公司,后更名为V&A FASHION CO., LIMITED,Mo&Co. 及同名童装Little MO&Co. 和高端女装系列MO&Co. Edition 10 于2016年下半年先后在香港的知名购物中心,如尖沙咀海港城、铜锣湾FASHION WALK等开设门店。
香港零售地产方面消息人士透露:Mo&Co. 系列品牌在香港本土缺少受众,其作用主要仍然是面向内地游客销售,同时作为营销作用,“即使没有宏观环境的巨变,长久来看亦难以维持”。
该消息人士同时表示,香港的高租金要求必须有高坪效,若内地品牌在内地无大规模的销售,在香港市场无论是销售或营销都是“坏生意”。
香港统计处公布的最新数据显示,零售业8月跌幅23.0%,为1982年有记录以来最差的单月表现,自2月份以来,已经连续下跌七个月。与此同时,8月份访港游客暴跌39.1%至3,590,571人次,较7月4.8%的跌幅大幅恶化。期内,内地访港客跌幅42.3%至2,782,897人次。
包括周大福珠宝(1929.HK)、六福集团(0590.HK)和莎莎国际(0178.HK)等香港标志性零售商,上周都发布了腰斩的港澳市场表现,服装零售商包浩斯(0483.HK)此前发布盈警,而佐丹奴(0709.HK)三季度报显示,港澳销售大跌四分之一。
V&A FASHION清盘通知
周六在走访Mo&Co. 位于香港屯门V City门店的时候,门店已经拉闸,并贴有清盘提示。
根据招贴,于10月16日根据香港《公司(清盘及杂项条文)条例》第32章,V&A FASHION CO., LIMITED已经破产清盘,即时生效,同时聘请谭竞正会计事务所担任临时清盘人,处理后续事宜。
V City门店是Mo&Co. 在香港的第三间门店,开业于2017年5月,迄今仅仅两年半时间。
如此迅速的“快进快出”,一方面由于香港本地市场的环境极具调整,不过内地服装市场低迷的原因可能更加重要。今年4月份,中国服装行业限上单位出现10年首次负增长,同比下滑1.1%,若撇除2009年2月服装销售下滑的农历年因素,4月份服装销售增速更创2003年5月3.5%负增长来16年新低,若撇除价格因素,该表现更是创下历史新低。
10月21日晚间,EPO集团发表声明表示前述消息不属实。
EPO集团称,所谓的香港公司破产,实则为其合作的香港地区代理商V&A公司出于对香港服装零售市场未来发展的考虑而做出的关店决定。
截至目前,该代理公司已关闭了EPO集团旗下MO&Co.、little MO&Co.以及Edith品牌在香港市场的共14家门店。
EPO特别强调,此番关店,只是该集团“暂时退出”香港市场的动作,而该退出动作“不会影响EPO集团旗下的品牌在内地市场的健康良性发展”。
EPO集团成立至今15年,目前旗下有包括核心女装品牌MO&Co.、中高端女装品牌Edition、童装品牌little MO&Co.以及男装品牌Common Gender在内的多个服饰品牌。EPO未曾公开其财务数据,但在声明中,它称集团每年始终保持“双位数的强劲增长”。
声明最后,EPO集团表示香港消费者仍可通过EPO集团官网以及天猫官方旗舰店购买其下属品牌产品。
MO&Co.2019年全国门店预计将突破1000家,EPO集团向外延展出延展出完整的品牌矩阵,包括中高端女装Edition、童装little MO&Co.、男装Common Gender和彩妆品牌REC。
集团预计在2022年底旗下品牌覆盖中国的大部分城市,整体营收将进入100亿俱乐部。
阅读延伸:MO&Co是哪个国家的服装品牌?
品牌介绍:MO&Co,中文名摩安珂,2004年在巴黎注册,但服装生产、设计均出自于广州。母公司原来是广州爱帛服饰有限公司。EPO集团旗下有MO&Co、edition 10这两个中高端女装品牌,和little MO&Co这个童装品牌,还有一个彩妆品牌REC和今年刚刚推出的男装品牌COMMON GENDER。
风格定位:个性、摩登、潮流,主打偏中性风,以灰黑白为主调
国产品牌Or洋品牌?
第一次看到这个品牌,我想不少人应该有和我一样的感觉,MO&Co,这个牌子看起来非常像意大利品牌MAX&Co,甚至还有一些人认为MO&Co是青春版的MAX&Co。
但实际上,MO&Co的创始人却是来自浙江温州的金霓女士。正如金霓女士在MO&Co.十周年专访时所说:就是对每一件衣服的执着,有了今天的MO&Co.。
虽然MO&Co的创始人来自浙江,但是这个牌子却应该定义成广州的本土品牌。公司总部在广州,创立当时也是在广州进行销售,更别提现在在广州的店面是全国最多的。
强大的后盾支持
MO&Co这个品牌创立的原因听起来非常drama,创始人金霓女士说,创办这个品牌的初衷是因为“找不到喜欢的衣服”。
开头我们说了,EPO集团有个彩妆品牌,叫REC,后面我发现,这个品牌是娇兰佳人旗下的。
因此,答案也水落石出了,娇兰佳人和MO&Co其实是一家人。而金霓女士和娇兰佳人的老板,蔡汝青先生,本来就是夫妻关系。
金霓从小就喜欢时装,大学毕业后,在李宁品牌做设计工作,做了两年之后就打算回家帮忙家族生意。
原本是打算做个买手,将国外一些品牌买些款式回来,做成时装精品店。财大气粗的蔡先生却说,做买手和小商小贩一般,要做就做自己的品牌。于是几个月后MO&Co这个品牌就成立了。蔡先生是她最坚实的后盾。
做个品牌哪这么简单,虽然一开始赚了些钱,但之后的两年一直在亏钱,原因不外乎,加盟商多了起来,什么建议都有,服装失去了自己的风格,销售也没有做好。
即便亏成那个样子,蔡先生一句责怪的话也没有说,继续容忍自己的妻子不断在这个品牌上烧钱、砸钱。MO&Co这个品牌才勉强撑了过来,后来靠着性冷淡的中性风确立了自己在国产时尚女装的地位。
品牌的定位准确
不同于其他品牌,谁火请谁,用明星的影响力来彰显自己的财力和品牌风格,MO&Co一开始给自己的定位,就是精品女装。
在2010年,请了当时国内知名度很低,但是在国际超模界非常有名的Freja Beha Erichsen,一合作就合作到了现在。
更不用说还请来了刘雯、吕燕这些在享誉国际的超模,以及在国外时尚圈、娱乐圈混得还不错的韩火火和朱珠等。谁都能看得出她当时的野心。
国内品牌请代言人的眼光尤其一致,一向是谁火请谁,想要依靠国民度高的明星来带货,这点无可厚非,但事实上,请了大明星代言,但是最走向没落甚至死亡的品牌不少。
MO&Co早年间没有学其他品牌,跟风去追大火的明星,而选择了相对小众的国际模特,不知道这算不算是坚持自我的胜利?
不敢说MO&Co都归功于代言人,但是她能在早年间就眼光毒辣地用这些国际上比较火的模特和潮人来包装自己,这一点就比早年间请了大火的明星,后面转型不成功的品牌要高明不少。
时代在变,固守的传统模式不变,死是早晚的事。而模式改变的前提是,思维要变,要敢于打破固有的认知,只有越早看到这点,才有可能站在有利的位置。
不至于等到危机来临之时不知所措,亦或是只能亲眼看着自己的“孩子”慢慢死去。
随着近来经济大环境不景气和市场趋于饱和,竞争日趋激烈,纺织服装行业目前已经到了一个彷徨焦虑的十字路口,但是困境与机会并存,纺织行业需要质变型的突破,快速的综合转型,才能适应“优胜劣汰”的市场规则。
(来源:网络)
免责声明:本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为尊重知识产权,化纤邦尽量标注每篇文章的来源,若不愿转载或侵权,请通知我们予以删除。
版权声明:CosMeDna所有作品(图文、音视频)均由用户自行上传分享,仅供网友学习交流。若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删除!
本文链接://www.cosmedna.com/article/78419996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