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上周连续看了北京几款新豪,从最南边的棠颂别墅、三环的中国玺,到西边的独栋燕西华府、北城的中骏•天宸,再到朝阳公园的霄8,还有奇奇怪怪的景粼原著。
一个显著的变化是,跟年初不同,北京豪宅市场正在告别1500万+时代,冲刺3000万+。业内的朋友说,一大波过亿的产品正在一路小跑赶来,年底将要碾压1500万+、3000万+。
可能很多人不愿意面对,或是极力否认,社会正在分化,富人正在分层,你的房子正在透露这个秘密。
很残酷吧,人类几千年来一直如此,全世界都一样。
接下来,财富阶层比拼的是,你是1500万+的房子,3000万+的房子,还是1亿+的房子。以后不再谈刚需和改善了,这也直接打了很多“控总价”伪豪的脸——啪、啪、啪,打脸声清脆而又响亮。
北京顶豪今天的格局,让地产大哥想到一部经典的心理学电影《美国精神病人》。这部影片很真实地记录了美国的豪宅分级现状,哪怕两幢房子同处纽约中央公园。
(提前说一下,这篇文章可能有点长。要了解顶豪分级的真相,就一定要了解富人的生活方式,以及生活细节昭示的心理变化。富人阶层的分化,北京顶豪市场的新走向,一篇千字短文,真的很难说清楚。)
1
两幢公寓的区别
电影故事的主人公叫Patrick,27岁,哈佛大学毕业,本硕连读,穿华伦天奴设计的西装,戴奥利华式的眼镜,华尔街的骄子,英俊迷人,谈吐风趣幽默,年轻有为的他每天给自己的客户们赚进无数的美元。
一切看起来完美的让人嫉妒。更让女孩尖叫的是,“他爸是李钢”,富二代,有钱任性。
他住在美国花园大厦81号西街11楼。这是一栋漂亮的高档公寓,白色简洁有品味,就是下面这套房子:
但是,意外出现了。
在一场炫耀名片的游戏中,一位更优秀的同僚——Paul,让Patrick很没面子。
Patrick杀了Paul,并且住进了后者的公寓。
就是这套房子:
没有比较,不知道谁更好。“临时女友”先是看到了白房子。
不知情的“临时女友”,没有给Patrick面子,“这套房子比那一套更好。”
实在是太没面 了
临时女友都能一眼看出两套房子的高低,这让Patrick颜面扫地。
其实,他早已经知道:
按财富实力, Patrick更有经济实力,住更好的房子。其实这只是一道选择题,选A或选B的问题。
2
奢侈背后的缺失
区别又在哪里?和财富量级没有关系。影片中说,只是Paul“更优秀”。
不过,按心灵鸡汤文章的观点,Patrick Bateman完全符合今天男神的标准。岂止是符合,而且是超标:
面膜、SPA、健身,超级讲究,上流社会的完美版。
先看美容:
(欧舒丹沐浴和护肤、发朵的美发用品、ysl的香水,比女人还讲究,面膜有点像雅顿的葡萄籽面膜,电影里说的是草本薄荷,但是考虑到里面提到雅顿的脸部护理,有点植入广告的感觉。)
再看美食:
影片中的多西亚餐厅,专供社会财富阶层,提前预定都不一定有位子。地产大哥的朋友升爷,在北京西大望路,开家叫“老粤西”的店,类似“多西亚”。作为高端生活方式的标配,中国版的多西亚将越来越多。
再再看健身:
如果说Patrick没有品味和艺术审美,也不完全对。
影片中,他对音乐似乎又有特殊的爱好和独特的见解:
不过,电影中,“完美男”有些细节,比如不允许别人在他的房间里抽烟,极度洁癖,自我保养的高标准,等等,都在暗示着,他的神经始终在紧蹦。
这些鲜被公众知晓的财富阶层生活细节,描绘出一副美国上流社会的浮世绘,也不时地抖出美国上流社会的黑色幽默:
绝望和伤痛居然来源于订不到一家高级餐厅位子的尴尬;
或者看到同僚印制更精美的名片时,产生的嫉妒。
当嫉妒的毒蛇啮咬着Patrick的内心,他试图冲进洗手间里掐死同僚,结果同僚却柔情万种的转过身来亲吻他的手,倾诉衷肠说,我注意你好久了,我注意到了你看我的眼神,你火辣的身材,在那次Arizona的酒会上,你系着一条酒红色的阿玛尼领带。
最要命的是,摸他的手,居然刚刚完小便,Patrick拼命在洗衣池里洗啊洗,洗的居然是手套,然后夺门逃窜……
故事情节描绘出一个典型的躁狂症病者特征:精力充沛,自命不凡,爱说爱笑,又极其容易恼怒,翻脸快,别人一点小冒犯会让他产生极端愤怒,有极其的购物欲、性欲和征服欲。
在美国的上流社会,没有人关心你是否拥有灵魂,又真正喜欢什么,面目模糊是正常的存在。大部分都是如此。
Patrick自己说:
“除了贪婪和厌恶,我内心深处发生了可怕的变化,但我不知道为什么,我属于黑夜的嗜血恶性蔓延到了白昼,我感到了垂死的气息处于狂怒的边缘,我想我理智的面具就快跌落了。”
“我的痛苦恒久而深切,我不希望世界为任何人变得更好,不希望谁能幸免。可即使我坦言相陈,我依然没有得到纾解,我无法逃脱我的罪罚,也不能再深刻地认识自我……”
地产大哥以前一直搞不明白,为什么有钱人喜欢换房,不停地换。
从Patrick的美容、美食、健身等生活方式上,很难找出答案,而他的自白,更似乎是无解的答案。
3
“这就是禅”
幸亏地产大哥热衷中西方建筑史。从这个角度解读,两套公寓却无意间泄露了 Patrick的心理秘密。
先说这套白房子是典型的现代简约风格。
代表大师就是被称为“世纪宅男”的理查德•迈耶,他在自己的形式躯壳中孤芳自赏,热衷于光与影的游戏,在不同的空间里捉迷藏。他设计很多的“空中楼阁”,让欧洲的天空弥漫一片“白色恐怖”。
理查德•迈耶是现代主义的旗手。之前,是比他大47岁的勒•柯布西耶。
后面这套房子装修是新古典风格。
所以有人称,新古典主义才是顶豪们的最爱,并举出一堆例证。
比如,意大利的极简大师皮埃尔•里梭尼,自己家里的装修古典风格,家具也是古典家具。
甚至有人拿纽约公园的豪宅来说事,声称,真正代表顶豪品味的是中央公园西路15号公寓,那里是掌控亿级对冲基金老板的扎堆聚集地。恰恰又处处弥漫新古典风。
也因此,有人说北京顶豪操盘手言不离432 Park Avenue、ONE 57,是多少 Low逼的一件事情啊(声明,完全没有指责北京壹号院的意思。)
上述说法,多少有点断章取义。无论是现代派,还是新古典,无不师从赖特,都在用建筑语言,教会人如何出尘入世。
所以说,当下顶豪市场的争论,有点像20世纪初建筑界的大辩论:
要古典,还是要现代;
要么是巴洛克式花俏的外观,要不然就是追求这种包豪斯实用的钢筋混凝土的技术流。
大辩论的背后,是建筑美学与功能性要分离还是要融合,更是心灵归属的寻找。
影片中的两套不同风格的高档公寓,实际上也是说这个事。
这场大辩论同样引发日本建筑大师隈研吾的深思:
建筑作为人类的庇护所,竟是如此脆弱,人和自然之间的距离也越来越远,我们的建筑应该是这样的吗?
隈研吾常讲一个故事:
有一次,日本禅宗始祖道元到了中国来,去了一个庙里面,拜见一位德高望重的老和尚,却见老和尚自己在做饭。
道元就问,“你都坐这样高的位子,为什么你还要亲自做饭呢?”
老和尚说,“这就是禅”。
在这一瞬间,道元和尚顿悟了。
回到日本之后,他发展出了日本禅宗的要义就是,禅宗与生活一体化。
隈研吾也由此顿悟到,建筑与文化,艺术和技术,与我们的生活,也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
地产大哥为什么说建筑界的辩论,有断章取义之嫌疑。
就拿查德•迈耶来说,其实就是一位标准的自然主义者。
他自己这样描述自己的作品:
光线
一大早,晨光就从东方照进来,到了下午,光线就从另一方照进来,这样的房子里总是充满阳光,光线在一个表面被反射后照射到另一个表面,光线随时间不断变化,落后的景色都像上了镜框,外面的海景、房子、蓝天等景色从房子各处观赏景色都很好看。你会感到自己在欣赏风景,你会欣赏周围风景的色彩,而房子反映着这些色彩、反映着绿草、大海和天空。
这段话,放在影片中的白房子里,多么美妙。可惜的是,Patrick白天工作,白色公寓只属于夜晚。
还有一个例证:
查德•迈耶有一个很出名的作品,叫道格拉斯。
从远处瞭望,这座住宅就像是一艘浮游在绿林间的白色游艇,建筑与自然的融合竟然如此完美。
所以说,无论是现代简约的白房子,还是新古典的公寓,它们是主人内心的选择,它是时尚,代表潮流,却未必能够释放真正现代财富阶层的内心冲突和煎熬。
无论是财富升级的富人一族,还是老豪,都需要“隈研吾式”的顿悟答案。自然山水是最好的心灵慰藉,山水别墅是富人们最佳居所。
设想一下,如果Patrick住在一套家族别墅,有亲情相伴,他还会沉迷于夜场酒吧忘返吗?而且,别墅依山傍水,亲近自然,是最佳的心灵顿悟之所。
就以这次跑盘的独栋燕西华府为例。
先说市场上的主流看法。对独栋的认识,多是从稀缺上认知。
老实说市场上的纯独栋产品,其实很有限。
顶豪的第一梯队,只有朝阳区的润泽御府、远洋lavie、九章别墅,还有中央别墅区的丽宫和财富公馆,京西只有燕西华府。
这些项目都是8•31大限前的规划产品,保持别墅的原汁原味尺度。
这种说法,不能说不对。但或多或少,这种解读,误读了独栋别墅的真正价值。
物以稀为贵,
稀以好为尊,
谓之尊贵。
别墅少,独栋别墅更少,这是共识。
还有一个共识是,老豪不缺,新豪口味变化不一,比如上面提到的现代简约和新古典的争论。尊比稀,还缺,在当下更重要。
让老豪和新豪都满意,更是难上加难。某种程度上说,独栋和稀缺无关,只和好不好有关。
燕西华府的独栋,是不错,比如6.5米的中庭挑高,一显老豪作派,同时也却新主张。
燕西华府现房实景
在中央别墅区或是奥北别墅区,独栋别墅的车库,通常放在地面,或以花架遮挡荫凉,或藏之地面车库。但燕西华府采用地下整体开挖的方式,将车库收在地下,爱车的湿度和温度,都有了保障。同时,出入社区,走地下通道,保护隐私。这一点,在其它独栋别墅中并不多见。
但是这并不是地产大哥想表达的重点。
地产大哥特别想强调的是,社会财富阶层分化、生活方式变化,最终回归心灵居所的方式。
所以,地产大哥不想过多解析产品,只是借燕西华府,集中分析顶豪们财富分化后,在置业上的终极选择。
在燕西华府,地产大哥找到一个关键建筑元素——光线。
神说要有光,于是有了光。
燕西华府却要让别墅室内全部都要有自然光。
为此,燕西华府采用大开窗尺度,每个房间都能拥有自然景观,近距离感受千年西山。
从窗户中投射进来的光线经过墙壁的折射,让地产大哥在恍惚中迷失方向。在燕西华府,窗户可以任意地设置在任何地方,墙面会因此而变得开阔而又充满生机,这是一幢敞开胸怀的别墅。
中午时光,天花板的晴云浮雕在室外光线的作用下,会随时间的流逝而呈现出流动的形态,时间的概念被引入到建筑实体,也是我们常说的四维空间,温暖着主人的视觉神经。
燕西华府对光线的处理,让你能感受到暖阳和流淌的生命,或许会由此想到超现实主义大师高迪。
其实大师高迪早就说过了,你知道我师从哪一位老师吗?就是那窗外的树,一切都来自大自然的伟大教科书。
晚上,没有红尘烦恼,只有异想天开的流星坠地,你会想,这又是哪首坠落凡间的天使之歌,或是哪位不世出的天才、不醒世的疯子又将在人间诞生……
此情此景,我们感谢大自然的馈赠与相处之道。
让地产大哥意想不到的是,在一楼客厅和二楼廊道中间,燕西华府设计了一个景观天井,看似装饰,实则是自然通风系统,既节省又环保,这让所有的空调设备都相形见绌。
地产大哥只是感受到古典主义和现代主义的完美融合,抽象艺术的含苞待放,一切都像是信手拈来,却又充满了人类的惊喜。
借用燕西华府这个案例,地产大哥想说的是,顶豪们终极的选择是,令眼睛身体舒适的房子,与自然近距离的聆听。
在城市的钢筋森林中,拥有最好山水资源的独栋别墅,就像一杯绿茶,一缕清风。
富人们在关注自己内心同时,还会把更多的精力放在家族的传承上,在山水之间,子孙受到好的教育。
还以燕西华府为例,有人大附的标签,从小学、初中到高中,解决下一代的教育问题。
这也是北京顶豪的分化趋势,优质的教育资源更是加剧了这种分化。
富人们的置业选择,正在透露这个秘密。
版权声明:CosMeDna所有作品(图文、音视频)均由用户自行上传分享,仅供网友学习交流。若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删除!
本文链接://www.cosmedna.com/article/77457185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