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妆品排行榜
  1. 首页 >
  2. 美妆资讯 >
  3. 美妆 >
  1. 凤凰艺术|她将500年前的丢勒木刻版画搬进了大使馆官邸

美妆资讯
凤凰艺术|她将500年前的丢勒木刻版画搬进了大使馆官邸

德国·丢勒木刻版画展

近日,“丢勒木刻版画作品展——来自杨好女士收藏”在德国驻华大使馆官邸(北京)开幕。展览由德国驻华大使馆主办,展出的11幅木刻版画均为丢勒在艺术史上最具代表性的木刻版画系列。以下是“凤凰艺术”为您带来的相关报道。

2017年10月30日,“丢勒木刻版画作品展”在德国驻华大使馆官邸(北京)开幕。展览的11幅木刻版画出自杨好的私人收藏,均为丢勒(Albrecht Dürer)代表性的版画系列作品。其中包括丢勒在艺术史上著名的《启示录》《小受难》和《圣母的一生》系列的部分作品,也有单幅的《逐出天堂》。

德国驻华大使柯慕贤(右一)及大使夫人柯黛兰(中),艺术史学者、收藏家杨好(左二),策展人艾墨斯(Thomas Eller,左一),艺术家缪晓春(右二)

“丢勒木刻版画作品展——来自杨好女士收藏”开幕现场

本次展览由德国驻华大使馆主办,德国驻华大使柯慕贤和大使夫人柯黛兰,艺术史学者、收藏家杨好,本次展览策展人艾墨斯(Thomas Eller)及艺术家缪晓春等文化艺术界人士出席了开幕式。

阿尔布雷希特·丢勒,《羔羊崇拜·启示录》(局部), 1511,393 x 282 mm

阿尔布雷希特·丢勒,《第七封印和鹰的哭喊·启示录》, 1496-1498,直板纸,391 x 280 mm

阿尔布雷希特·丢勒,《耶稣别圣母·小受难》, 1508-1509,130x100 mm

丢勒是德国文艺复兴的大师,是艺术史上最出色的木刻版画和铜版画家之一。版画,帮助15世纪的丟勒取得了巨大的名望,他不断尝试表达的人性情绪和范式深深影响了整个艺术史。达芬奇、提香、鲁本斯……都受过他的启发。丢勒最具代表性的木刻版画系列《启示录》共有15幅,此次展出有4幅,而垂青艺术史的《小受难》系列展出有5幅。

阿尔布雷希特·丢勒,《圣母怜子·小受难》, 1509-1510,130 x 100 mm

阿尔布雷希特·丢勒,《圣母荣光·圣母的一生》, 约1502,直板纸,297 x 213 mm

阿尔布雷希特·丢勒,《逐出天堂》, 1510,127 x 98 mm

作为一个文艺复兴时期的艺术家,丢勒相信艺术家必须要深入观察自然和竭力发现宇宙的秘密,以揭示和表现美。但与此同时,他又坚持其半中世纪的信念,认为艺术家连同其艺术应是上帝的工具。当米开朗基罗以大卫雕像(1501-1504)展现人的完美和新生时,丢勒以同样高超的技法创作了蚀版画《圣尤斯塔斯》(1501),将这位殉教者与神迹相遇的景象表现的如人间乐园。不过,他在那个时期的代表作则是稍早一点创作的《启示录》木刻组画,其在内容和表现风格上更明显带有哥特式教诲性小型画像的特征。

德国驻华大使柯慕贤在开幕式上致辞,右为大使人柯黛兰

德国驻华大使柯慕贤称杨好的丢勒木刻版画收藏是“中德文化友谊的结晶”。大使在致辞中说道:

“在丢勒之前没有一个艺术家像他一样,可以这么仔细的观察、捕捉到自然界。而在他之后也鲜有画家能做到这样。丢勒作为一个木刻版画大师,是前所未有的。

现在是数字变革、网络的时代,是扎克伯格、马云等人引领着这个时代的变革。现在的数字革命对我们的生活会有怎样的改变?我们会不会看到第二个文艺复兴?也许现在和当时一样,我们可以从艺术家的作品中了解这些影响。”

艺术史学者、收藏家杨好在开幕式上致辞

收藏家杨好在谈到与丢勒的不解之缘时,说道:

“这种奇妙的观看体验正如我童年在书本上第一次看到丟勒的作品。虽然是尺寸不大的印刷品,但那张1498年26岁丟勒的自画像穿透纸张、时空和国界,他的双眼仿佛一直注视着我,神圣又世俗,热情又悲悯。这目光一直伴着我成长,让我坚信艺术和美自身的力量。

丟勒确实是全世界的。他属于我们大家。五百年后,我们依然可以感受到——他不断游走在理性和直觉之间,在形式与现实之间寻找更好的表达方式,也不断徘徊在文艺复兴的自我和中世纪的谦虚之中。在所有的成就中,他的版画不仅连接了艺术和知识的大众传播,打通了技能和创造的通路,在版画里,他不断尝试的表达人性的情绪和范式深深影响了整个艺术史。”

德国驻华大使柯慕贤和艺术史学者、收藏家杨好一起观看丢勒作品

“这次展览里的十一张丟勒是五百年前的木刻版画。有趣的是,木刻版画,和纸张的发明以及印刷术一样,最早起源于中国。13世纪开始,来自中国的印刷术传播到了欧洲,随后发展的木刻版画,成为了欧洲老版画的最古老的技术类别。而欧洲艺术与中国的镜像关系,也使我和策展人Thomas Eller先生达成了共识,萌生了关于丟勒的一系列想法。今天在这里看到的这些木刻版画透露着强烈的叙事意味,他们来自于西方的几个经典文本——《启示录》《小受难》和《圣母的故事》。丟勒用独特的明暗对比、透视和计算过的构图透露了人性,也透露了视觉的秘密。”

德国驻华大使柯慕贤及艺术史学者、收藏家杨好一起观看丢勒作品

杨好作为一位艺术史学者,她从艺术史的角度成系统地收藏了西方大师画系列,她说道:

“艺术从来不是私有化的,所有的收藏者都只是艺术品暂时的保管者。收藏艺术品的背后是我们人类漫长而广阔的文明。从丟勒和他同时代文艺复兴的人文主义者开始,他们和我们一样,不断在探究这个世界如何变得更好。我坚信收藏,特别是跨文明的收藏,需要被分享,艺术之美只有在分享的时候,才能实现它的普遍意义。丟勒确实是全世界的,他属于我们大家。”

德国驻华大使柯慕贤(右)和大使夫人柯黛兰(左),艺术史学者、收藏家杨好(中)

杨好认为人文与艺术的观看与输出是相互作用的,她从原作中观看欧洲大师画,又从艺术史回归到艺术收藏中。同时作为“一好阅读”出版人,杨好希望艺术收藏与书籍的互动传播不仅可以帮助知识普及,更重要的是建构有品位的文化生态。她谈到,

“丟勒的家乡在纽伦堡,是德国当时活跃的商业城市和人文中心。我曾多次拜访德国,这个国家的音乐、艺术、哲学、文学一直吸引着我,我也曾因为这份热爱跑去歌德学院学德语。也许正像歌德所说,科学和艺术属于整个世界。”

开幕式上,策展人艾墨斯(Thomas Eller)致辞

本次展览的策展人艾墨斯(Thomas Eller)成长在丢勒的故乡德国纽伦堡,他在发言中表示:

“追溯中国接受德国木刻版画的历史,中国著名作家鲁迅在1931年将德国画家凯绥·珂勒惠支的版画作品《牺牲》介绍给中国读者……而今晚我们可以在这里,观看入口旁的丢勒第一幅作品,裸露着的亚当和夏娃,是如何从天使长加百列被逐出天堂。您今天在现场看到的这副人体画,它的美学绵延至今日,它艺术沉淀物也沉淀于当代文化中。”

歌德学院中国分院院长柯理博士(Dr. Clemens Treter,中),德国驻华大使馆文化参赞郝志强(Enrico Brandt,右)

德国驻华大使馆文化参赞郝志强(Enrico Brandt,左),诗人王家新(中)、蓝蓝(右)

艺术家、策展人秦思源

艺术家、策展人秦思源(中),艺术家冯梦波(右一)

“丢勒木刻版画”展览现场观众

对话 “凤凰艺术”

初见杨好,会被她秀外慧中、东西合璧的独特气质所吸引,原来她还拥有八分之一的法国血统。对于杨好已取得的这些成就,会让人不由自主地感叹于她的年轻。毕业于英国圣安德鲁斯大学和伦敦苏富比学院的杨好,获得了艺术史和艺术商业双硕士的学位。她长期专注于文艺复兴艺术史的研究,成系统地收藏了包括丟勒、勃鲁盖尔、德拉克洛瓦在内的欧洲大师作品,她认为人文与艺术的观看与输出是相互作用的。2016年起,杨好还作为特聘讲师,开始在中央美术学院教授艺术史。

其实,杨好最大的兴趣还是致力于文化实业的有机建立,作为“一好阅读(Boundless Books)”的出版人,她已经出版了《费顿经典:时间的回归》、《从A到Z:当代艺术关键词》等一系列精品图书。

《从A到Z:当代艺术关键词》,“一好阅读”出版,2017年9月

开幕当晚,收藏家杨好与德国驻华大使馆文化参赞郝志强(Enrico Brandt)在现场分别接受了“凤凰艺术”的专访。

杨好 X 凤凰艺术

(以下为了方便阅读,“凤凰艺术”= Q)

杨好,艺术史学者、收藏家、“一好阅读”出版人

Q: 你收藏的丢勒作品第一次在国内正式展出,为什么是选择在德国大使馆官邸呢?

杨好:其实也是机缘巧合,我们和德国这边在想明年办一个比较大型的展览——中国当代艺术和丢勒的作品并置。我觉得丢勒回到大使馆宅邸,虽然是一个半公开的展览,但其实有着一些非常有趣的连接:一个中国人收藏德国的丢勒,这批版画又在北京的德国驻华使馆官邸得以亮相,具备着地理和时空上的特殊意义。

Q: 这属于中德文化交流的范畴吧?

杨好:对,是中德之间的文化交流。我非常欣赏德国的音乐和哲学,甚至在里面能够感受到很多和中国相通的地方。艺术是属于全世界的,它们都具有相同的灵光。

Q: 关于丢勒版画的真假与版次等一直以来会一些争议,你是怎么看待的呢?

杨好:丢勒版画在文艺复兴时期就非常有名,所以一直到17世纪、18世纪,甚至19世纪都有它的仿造品。很多人都说拥有丢勒的版画,但其实不一定是文艺复兴时期的丢勒原版。

鉴别丢勒板块的真假,其实是一个非常专业的工作。木刻如果一旦版本不一致,它的深浅是不一样的,所以我们收藏偏重于符号意味比较多的形象。一旦它的版数不够好的话,图像会过于糊,或者过于浅,就是有一些线条表现不出来。那这样其实会失去丢勒木刻版画的意义,因为它的明暗对比非常强烈。

Q:丢勒的木刻版画做得确实非常精湛。

杨好:没错,即便是特别小的作品,从远处看也能看到明暗对比。

Q:听说你从小就博览群书……

杨好:嗯,看书比较早。

Q: 还以前曾有娱乐公司想签你当明星,是吗?

杨好:因为我之前是学电影专业的,也有过电视台实习的经历。我们这个时代成名的方式有很多种,但是能做成实事的方式却很艰辛,我觉得还是做一些实事吧。

杨好,艺术史学者、收藏家、“一好阅读”出版人

Q: 随着互联网时代的到来,传统纸媒与实体书面临着困境,你为什么还要在这时候致力于出版纸质实体书呢?

杨好:可能就是早熟吧。我一直也在寻找自己的出口,但是后来觉得有一种强烈的愿望,想为文化做一些什么,想建立一些真正能够影响到实体发生的事情,于是就选择了出版这件事情。在我看来,出版把所有的思想和文字都落实在一个产品上,它其实是工业和文化的结合。

做出版是非常辛苦的一件事情,它听起来浪漫,其实做起来一点都不浪漫。刚开始我也没有接触过这些,但随着后来慢慢地去跑印厂,去一遍一遍抚摸不同的纸张,我才觉得出版是一个大有学问的事情。它非常古老,但是在电子时代,出版被赋予了一种不同的意义,它绝对不会消亡。纸质阅读是我们的刚需,如果我们有一天连纸质阅读都不需要的话,那有可能我们对自己灵魂就没有追求了。

Q:我一直觉得你是一个思维上挺超前的女孩儿,但是你选择的却是古典艺术,对文艺复兴的研究。你怎样看待这个选择呢?

杨好:您用的这个词概括了我的性格。我是想做一些可能看起来有一些超前的事情,我一直觉得我们这个时代也许最古典的就是最前卫的,而且我并不想从古典语境出发去研究古典。我们毕竟是一个当代人,不可能放弃掉自己的当代生活去看古典,那样其实也没有意义。因为所有我们现在看到的古典、经典在当时也是非常前卫的。所以我觉得我们要以当代人的眼光去看待古典。

Q:接下来,你的方向除了做展览和活动,还有出版,有一些具体的项目吗?

杨好:我们还在开实体书店,想做大家实际能够感受到的,能把文化带走的事情。

《从A到Z:当代艺术关键词》,“一好阅读”出版,2017年9月

《费顿经典:时间的回归》系列(《提香》《卡拉瓦乔》《安格尔》),“一好阅读”出版,2017年1月

Q:类似于单向街的创始人许知远,还有方所的创始人毛继鸿等,以及你做“一好阅读”……如今的世界已跨入了互联网+大数据时代,我特别感兴趣的是你们却还在认真做实体书店,到底是怎么想的?

杨好:首先肯定是对实体书有一种迷恋,我觉得在大都市里,其实我们是需要这样的栖息之所。在英国有几家纸质的阅读实体书店,它也是永远不倒的。这个时代其实更多的是多元化,我们可以兼容古典,兼容当代。我们既可以在书店旁边有酒吧,也可以在最嘈杂的地区拥有一间最安静的书店。

Q: 今天这个展览就是古典与当代的对话,也是德国和中国,丢勒与缪晓春的对话。

杨好:这个你应该问一下策展人艾墨斯(Thomas Eller)。我们两个人当时说如何把德国古典,或者说西方古典和中国当代有一个连接,其实他们之间有径向的关系。其实缪老师今天拿来的这张画是我在柏林每一次必看的一张画,当然也是策展人的主意,没想到这么巧合。

是卢卡斯·克拉纳赫的《青春泉》,或者是《不老泉》,我认为他们之间是有这样一种跨越时代,跨越国家的传承关系。其实文化之间的对谈,或者文化之间的对撞,我们不用把国界那么狭窄的规定下来,他们之间有一种心灵相通。

Q:你现在还很年轻,你觉得将来你的理想还会有所转变吗?

杨好:我会有方方面面兴趣与爱好的不同转变,但是出版这条路肯定会坚持下去的。还有,关于当代和古典的碰撞,这是我从小就拥有的想法,无论在哪个领域,这个想法不会变。

郝志强(Enrico Brandt) X 凤凰艺术

(以下为了方便阅读,“凤凰艺术”= Q)

德国驻华大使馆文化参赞郝志强(Enrico Brandt)

Q:德国大使馆经常做一些文化活动,是什么样的机缘使得这个丢勒版画展在这里举办呢?

Enrico Brandt:这一次因为我们在中国展览丢勒的作品,所以我们一开始在构想,怎样能够体现丢勒和中国的一些关系,怎么能体现出来他在中国的一些影响。我们进行了一些研究发现,丢勒在他的年代,他对他身边周围的环境做出了一种表现和反应,这是他的一个特点。

丢勒对于德国人在那个年代来说,是他们对于社会的反思,一种文艺复兴的表达,他们在丢勒身上找到了这点。我想通过丢勒和缪晓春老师为代表的这些艺术家之间的关系,看出中国人对于中国现代社会是一种怎样的反馈和怎样的反思,中国有没有经历这样的过程。

缪晓春,《返老还童》(F),2007年,艺术微喷

Q: 你谈到过,像丢勒这样一位德国艺术家在中国的影响力非常大,会不会有一些中国艺术家在国外也有相同的影响力。可以具体谈谈吗?

Enrico Brandt:德国的艺术家在中国比中国艺术家在德国更加有名,从这个观点来说,有它一定的历史原因。尤其是以丢勒为代表的,从文艺复兴时期开始的欧洲,他在历史上实际上是不断扩张,不断庞大的形象,而中国其实从那时候开始相反,它是在不断地内敛,我们也知道发生了很多内部的一些问题。

但是我们要认识到一点,中国和欧洲之间的联系和桥梁一直没有断过,我们在欧洲到处都能找到中国的影响和文化痕迹。许多人都提到这两个文化之间的互相影响是成波浪状的,有一个阶段欧洲对中国的影响比较强一些,我们相信肯定再有一个阶段,中国对欧洲的影响会更强一些。

展览信息

“丢勒木刻版画”展览海报

丢勒木刻版画作品展——来自杨好女士收藏

艺术家:丢勒(Albrecht Dürer)、缪晓春

策展人:艾墨斯(Thomas Eller)

展场地址:德意志联邦共和国驻华大使馆官邸(北京)

(凤凰艺术 北京报道 采访/Sophie 责编/芒果儿)

红色预警,高能来袭!

“凤凰艺术”的有盐君又来搞事情啦!

这是一个不无聊的群,

现在加入“有盐1001种生活”微信群,就可以:

随时抢到DIY、插花、陶艺、音乐、戏剧、亲子等活动优惠券和大红包哦!!

第一时间Get各种好玩又不贵的活动!!

扫有盐君二维码,带你入群哈!!

这么好的新展览 不点图去看看?

点击长按图片保存,识别二维码,关注“凤凰艺术”

版权声明:凡本网注明“来源:凤凰艺术”的所有作品,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如需获得合作授权,请联系:xiaog@phoenixtv.com.cn。获得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凤凰艺术”。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

版权声明:CosMeDna所有作品(图文、音视频)均由用户自行上传分享,仅供网友学习交流。若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删除!

本文链接://www.cosmedna.com/article/72987176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