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 雷剑 消费研究
点击上方蓝字,关注我吧
编者按:“大头娃娃”抑菌霜背后其实折射出的是西药成分的滥用,不仅仅是食品、保健食品、药品、消毒用品,甚至连化妆品、牙膏等都添加西药,令人悲哀的是,以上产品很多时候都是拿纯中药当做“幌子”,无怪乎有人戏称“中药负责广告、西药负责疗效”。这一切就如同“皇帝的新衣”,业内的人都知道,却不说破,反而“正气凛然”地说什么要“振兴中医药”。当然,“消费者的知情权”更不被人所重视,他们唯一关心的是“利润”。
不断有“消”字号用品被检测出非法添加激素类西药成分。
2021年1月7日,网上曝出有家长从市面上购买“嗳婴树”品牌的“益芙灵多效特护抑菌霜”,给5个月大的孩子使用后出现“大头娃娃”现象:发育迟缓、多毛、脸肿大等。后经检测,产品中含有30mg/kg以上的激素(氯倍他索丙酸脂)。据了解,该产品已取得“(闽)卫消证字”许可证号。
1月17日,漳州市卫健委发布通报称:经有检测资质的第三方机构检测,已确认召回的涉事产品“益芙灵多效特护抑菌霜”和“开心森林一抹舒宝宝皮肤抑菌霜”含有氯倍他索丙酸酯,企业涉嫌生产、销售伪劣产品。根据目前产品检测结果和调查情况,欧艾婴童健康护理用品有限公司生产、销售伪劣产品,涉嫌犯罪。公安机关已立案侦查,并对相关嫌疑人采取刑事强制措施;卫健部门依法吊销涉案企业《消毒产品生产企业卫生许可证》;市场监管部门依法吊销涉案企业营业执照。
2月9日,江西省樟树市消息称,针对网传青岛出现“大头娃娃”一事,经有检测资质的第三方机构检测,确认江西真润健康产业有限公司生产的“七草两叶抑菌膏”非法添加丙酸氯倍他索。调查组认为,涉事企业非法添加丙酸氯倍他索行为已违反相关规定,当地拟依法对其处没收违法所得34800元,处货值10
倍罚款,共计罚没477450元,并由原发证部门吊销消毒产品卫生许可证。
“消”字号产品随意添加西药成分,以上只是暴露出来的冰山一角,而其背后则折射出全行业的西药滥用及中药的尴尬处境。
西药成分使用普遍
实际上,丙酸氯倍他索并非什么洪水猛兽,作为皮质类激素药物的一种早已经被收入了《中国药典》。
“激素类药物”一般指的是“肾上腺糖皮质激素类药物”,包含氢化可的松、可的松、泼尼松、泼尼松龙、甲泼尼龙、地塞米松、倍他米松、曲安奈德等几十种。像我们熟知的“三九皮炎平”、“派瑞松”、“氟轻松”等药物都含有不同类别的激素类药物。
激素是一类应用广泛、治疗效果显著的药物。但同时,由于药理作用复杂,如若应用不当,也会带来各种不良反应。
不良反应是在所有西药中普遍存在的,有些药物不良反应明确,有些还不明确。因此,中国的药品管理法对药品的审批做出了严格的规定。不过由于西药的疗效快、效果显著,因此很多时候就成为了非法添加的对象。
大家所熟知的“伟哥”其实有效成分就是一种原料药——西地那非,即使熬点棒子面粥加点这玩意也能让你一展雄风。而减肥药很多都是添加西布曲明、奥利司他等西药成分。现在的社会,男人都希望自己阳刚生猛、女人都希望自己身材苗条,因此这两类产品就成了非法添加的重点。
近几年公安部“打四黑、除四害”中很多案子就是因为非法添加了西地那非、西布曲明等西药成分之后作为壮阳药和减肥药来出售。比较出名的那个案子是赵本山那个叫胖丫的女徒弟,因为在卖的那个减肥药中添加了西布曲明被法院判了一年徒刑。
西药有效不能随便用
很多时候,合法与非法的边界只有细细的一条线。
“奥利司他”对减肥有效果,仁和药业生产奥利司他胶囊是合法的,因为这样的添加是经过了有关部门的批准。
“氯倍他索”消炎杀菌也是有效果的,但是加入“抑菌霜”里却是非法产品,因为国家禁止在消毒产品中添加西药成分。
同样的事实也很多,“万艾可”添加“西地那非”成分就合法,一片药卖好几十块;成人用品店的“壮阳药”添加“西地那非”就属于“四害”范畴,弄不好还得进监狱。
实际上,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有二,第一是许可审批制度,国家批准你生产添加你才可以生产某种药物,否则便违反法律法规;第二是安全性,在人们普遍认知中,西药有副作用,因此在每一种西药的说明书中都列举了大量的禁忌及注意事项,以免造成安全隐患。比如,“氯倍他索”是禁止使用在婴幼儿身上的。
作为合法生产的西药,其说明书也是经过严格的审批。而那些非法生产的产品往往不会下这么大工夫给予安全的提示,因此从这方面处罚,非法产品不具有安全性。
但是一个事实是,合法产品造成的不良反应案例不比非法产品造成的不良反应案例少。
2019年,全国共报告药物不良反应案例近151万多例,当然这都是合法企业通过正规途径上报的。
相较于西药不良反应或者说副作用的频发,大多数中成药的“不良反应”和“禁忌”都被标成了“尚不明确”,这似乎给了大众一个印象:中药没有副作用。
因此,很多的非法产品都给自己罩上了一件“中药”的外衣,以试图掩盖添加西药的真相。
中药负责广告、西药负责疗效?
一个很有意思的现象是,尽管添加了西药成分,但是所有的厂商都把中药、草本、纯天然等当成自己的卖点。
胖丫卖的那个减肥胶囊号称是“纯中药减肥胶囊”,绝大多数壮阳药肯定号称自己是添加了什么鹿鞭、虫草、淫羊藿等精华而成;而那些大头娃娃“抑菌霜”在成分里都无一例外的标明了什么蛇床子、血竭、黄柏、三七、苦参等等中药材的名字,有的还刻意在名称中加上什么“云南百草”云云。
2018年10月份,有医生网友爆出云南白药牙膏中添加了一种“氨甲环酸”的西药成分,而该西药目前为处方药,药理学上有止血、美白等功效。实际上不光是云南白药牙膏,在很多号称中药功效的牙膏中,如片仔癀牙膏、云南三七牙膏中都能找到“氨甲环酸”的身影。
尽管云南白药集团在声明中一再坚持“氨甲环酸”添加符合国家标准,该成分广泛应用于功效牙膏,且云南白药牙膏有很好的功效性和安全性。不过似乎声明中有意无意地遗漏了一个重点,即云南白药牙膏突出的卖点中的“防止牙龈出血”到底是“保密配方云南白药”还是“氨甲环酸”起的作用?实际上到底是谁起的作用,吃瓜群众应该是心知肚明的,只不过多数时候只能“呵呵呵”了。
在中国作为一名消费者是一件很痛苦的事情,这种痛苦很多时候来自于信息不对称。很多人都经常有牙龈肿痛的病症,中医也把这种现象叫“上火”,到医院一般医生都会给开一种“甲硝唑”的药物,胶囊或者片剂,效果多数时候不错。不过你要是到药店,工作人员多数时候会给你推荐“人工牛黄甲硝唑胶囊”,说这个效果更好。
如果你有一个医生朋友的话,他肯定会建议你不要买“人工牛黄甲硝唑”的,毕竟真正对病症起作用的是成分“甲硝唑”,至于“人工牛黄”,很多人把之称为“智商税”,当然是不是,只有用过才知道。
现在问题的关键是,因为有了“人工牛黄”的存在,其药物的价格就高了十几倍,普通的甲硝唑可能几块钱一瓶,100片的那种。而“人工牛黄甲硝唑胶囊”的价格,随便百度一下就知道什么叫“不菲”了。
那些“中药”牙膏也是一样,因为披上了“中药成分”、“纯天然”的外衣,具有了很好的“卖点”,其价格往往也能翻上数倍,让厂家大赚特赚。因此,业内流传一句戏言,“中药负责挣钱、西药负责疗效”。
历史原因
西医西药大约是清初进入中国的,民国之后开始普及。在发展历程中,中、西医之争一直存在。
在新文化运动中,陈独秀在《新青年》撰文严厉抨击中医,“不解人身之构造,不事药性之分析,惟知附会五行生克寒热阴阳之说,其术殆与矢人同科。”在陈独秀看来,“杀人以中医与弓,有以异乎?”鲁迅先生也曾在《呐喊》中写道,“中医不过是有意无意的骗子”。
1912年,北洋政府颁布《壬子癸丑学制》,并将中医排除在正规教育系统之外。教育总长汪大燮公开表示:“吾国医毫无科学概要根据、余决意今后废去中医,不用中药。所请立案一节,难以照准。”而后北伐成功,1929年,南京国民政府中央卫生会议做出“以四十年为期,逐步废除中医”的决定。
解放后,国家提倡恢复中医。当时的中国医疗界提出“中西医结合”,基层也有很多尝试,当时对中西药复方制剂的审批比较宽松,有“中药好、西药好,中西药结合效果更好”的说法。在这个指导思想下,有人就理解为既然中西医要结合,那么中西药就得合治。于是产生了中西药复方制剂。
在2000年版的《中国药典》中还有近400种中西药复方制剂,如感冒类中药中普遍添加乙酰氨基酚(扑热息痛)和马来酸氯苯那敏(扑尔敏);止咳平喘类中药普遍添加盐酸麻黄素、氯化铵、氨茶碱、扑尔敏、磺胺类抗菌药等成分;降压类中药里一般含有氢氯噻嗪等西药;而降糖类药物如消渴丸一般都标明含有格列本脲。
所有这些西药成分都合法地添加进中药里。
实际上,中西药复方制剂没有现代医学、药物学的理论依据,也不能用传统中医理论解释。中西药复方制剂既不符合中药的标准,也不符合化学药品的标准。至今没有确切证据证明表明中西药复方药品和单用化学药品疗效的差异,药物之间相互作用的研究也几乎空白。
国家卫计委全国合理用药监测系统专家孙忠实指出,中西药复方制剂既不是中药,也不是西药,只能叫“中西合成药”。他认为,这种药的存在既不合理也不科学。“中成药内添加西药是对中西结合的错误理解和应用的产物”,孙忠实对于国内现存大量中成药中添加西药成分的做法并不赞同。他认为,中药和西药可以同时使用,但“中西结合”绝不等于中药中添加西药成分。
版权声明:CosMeDna所有作品(图文、音视频)均由用户自行上传分享,仅供网友学习交流。若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删除!
本文链接://www.cosmedna.com/article/72375557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