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妆品排行榜
  1. 首页 >
  2. 美妆资讯 >
  3. 美妆 >
  1. 「燕赵风骨」话说“邯郸出美女”

美妆资讯
「燕赵风骨」话说“邯郸出美女”
2023-08-05

作者:高振东 /李绍健

自古以来,就有“邯郸出美女”的说法,特别是在中原区域,这种说法尤为流行。据有关学者初步统计,在悠久的邯郸历史上,仅见诸史料记载并产生过较大影响的美女才女奇女,就有五六十名之多。

邯郸出美女,并非仅是流传于人们的口头上,在许多文史资料中,也有比较确凿的记载。《史记》卷一二九《货殖列传》曾对战国秦汉时期的赵地民俗进行概括:“中山地薄人众,犹有沙丘纣淫地余民。民俗懁急,仰机利而食。丈夫相聚游戏,悲歌慷慨,起则相随椎剽,休则掘冢作巧奸冶,多美物,为倡优。女子则鼓鸣瑟,跕屣,游媚富贵,入后宫,遍诸侯。”历史学家孙继民先生在《战国秦汉时期赵俗例证》一文中据此加以引申,探讨了战国秦汉时期赵地民俗的特点和形成原因,指出赵地女俗以擅长弹奏琴瑟,善踏脚尖舞步,游媚富贵,大量涌入诸侯后宫为妃构成了自身的特点。孙先生还列举了大量事例,诸如秦始皇之母赵姬、赵悼襄王后、邯郸梁蚡持女献汉江都王刘建、南越王赵婴齐之后邯郸樛氏女、汉文帝慎夫人、汉文帝皇后窦氏和尹姬、汉武帝王夫人和李夫人以及钩弋夫人等,以此印证赵女确实具有“入后宫,遍诸侯”的特点。实际上,除以上所举例证外,历朝历代还有许多赵女“入后宫,遍诸侯”的典型例证,如战国时期赵国武灵王之皇后,即赵惠后吴孟姚;楚国考烈王的王后邯郸人李圆之妹;汉代馆陶公主的女儿、汉武帝“金屋藏娇”的皇后陈阿娇;西汉赵国邯郸人江充之妹妹(因其善操琴歌舞而嫁赵太子丹);汉元帝刘奭的皇后、王莽的姑母王政君(大名元城人);《新唐书》中唐武宗李瀍的宠妃王贤妃;五代时郭威的皇后柴氏等等,都是出生于赵地或曾生活在邯郸之地的美女。还有汉代司马相如苦苦追求的祖籍邯郸的才女卓文君,被曹操重金赎回并安居邺城的旷世才女蔡文姬,魏文帝曹丕的三位宠妃甄宓、郭女王、薛灵芸,明代绝世名妓苏三、民间艺人李赛儿等都以其姿色和才艺卓绝而名载史册。近年在永年县唐代墓志和宋代石刻中发现有关“貂蝉村”的记载,为貂蝉故里可能在邯郸的永年提供了考古实证。

说到近代的美女,有邯郸大名藉集美丽歌喉与姣好容貌于一身的世界华人歌后邓丽君;1991年中国首位荣获“世界足球小姐”称号的邯郸美女孙庆梅;2011年问鼎“中华小姐环球大赛”冠军的邯郸女孩艾楚怡等等,一个个国色天香的佳丽,犹如颗颗璀璨的宝石,镶嵌在邯郸的历史长卷中。

古代诗词中吟咏邯郸美女的名句史不绝书,如《古诗十九首》中说“燕赵多佳人,美者颜如玉,被服罗裳衣,当户理清曲”。汉代《吴楚歌》中“燕人美兮赵女佳,其室则迩兮限层崖”,是说燕赵美人近在身边而难接近,如隔着高山峻崖,只能遥望和思念。《古诗源》中建安才子曹植的《名都篇》开篇即称“名都多妖女”,该书的编者清人沈德潜作注:“名都者,邯郸、临淄之类也。”梁代大诗人沈约诗中所谓“朝日出邯郸,照我丛台间,中有倾城艳,顾影织罗纨”,是说邯郸美女有倾城倾国之貌。对邯郸民间采桑女罗敷的咏赞更是连篇累牍,如汉乐府《陌上桑》“日出东南隅,照我秦氏楼。秦氏有好女,自名为罗敷”“行者见罗敷,下担捋髭须。少年见罗敷,脱帽著帩头。耕者忘其犁,锄者忘其锄。来归相怨怒,但坐观罗敷”。唐代大诗人李白曾慕名来邯郸游览“罗敷潭”,留下著名的《游罗敷潭》诗。他还在另一首诗中写道:“清虚一鉴湛天光,曾照邯郸宫女妆。”唐代诗人岑参在《邯郸客舍姬》中有云:“客从长安来,驰马邯郸道。伤心丛台下,一旦生蔓草。客舍门临漳水边,垂杨下系钓鱼船。邯郸女儿夜沽酒,对客挑灯夸数钱。酩酊醉时月正午,一曲长歌垆上眠。”齐代诗人陆厥在《邯郸行》中写道:“赵女擪鸣琴,邯郸纷躧步。长袖曳三街,兼金轻一顾。有美独临风,佳人在遐路。相思欲褰袵,丛台日已暮。”清代文豪纪晓岚有诗:“桃花马上舞惊鸾,赵女身轻万目看。不惜黄金抛作埒,风流且喜见邯郸。”清代康熙皇帝过邯郸诗曰:“邯郸古来佳丽地,征歌选舞搊银筝。”清代著名河朔派诗人领袖申涵光有诗句“赵女临窗调宝瑟,楼前走马黄金羁……又不见,垆边娼,花鞋凤髻明月珰。旧城寥落荆榛里,楼台粉黛皆茫茫”,这些都从各个侧面描述了邯郸当年美女如云的盛世景象。

邯郸之所以能够美女如云,我们认为,自有其历史与政治的原因,也有其地缘与文化的客观条件。

首先是民族大融合导至人体遗传基因的优化,是邯郸盛产美女的重要因素。

邯郸,在历史上就是一个北方游牧民族与中原内地族群交流和融合的大舞台。战国时赵武灵王实行胡服骑射改革,使赵国成为战国七强之一。之后不断拓疆扩土,邯郸成为北方各少数民族交流迁移的目的地,是民族融合的大熔炉。从赵到两汉期间,邯郸作为赵国国都和侯国的都城兴旺繁荣了四百多年,外来人口大量涌入都城,促进了族群人种的交往和融合。从十六国到南北朝时期,邺城先后为后赵(羯族)、前燕(鲜卑族)、前秦(氐族)、东魏和北齐(鲜卑族)等少数民族统治中原的政权的中心。明初大移民潮流,又有山西大批的移民进入,融入到当时的族群混合体中,奠定了邯郸一带种族交流的基因优化。按照自然进化论中优胜劣汰的规律,使得异域人种在相互交合过程中,无论人的内在体质还是外部形态,都会不断地得到改良和优化,因而产生出更为优良的结果。这种历史进化的影响,形成邯郸女子既有北方人身材高大丰硕、相貌端庄、性格敦厚豁达的气质,也有南方女子温良和善、聪慧灵巧的特点。

其次是国都、陪都、郡州府治所的都市繁华,是形成美女聚集的客观原因。

早在3100年前,邯郸作为一座城市就已经形成。在殷商时期,这里就曾建有离宫别馆。战国时期赵国在此建都,拓疆扩土,成为战国七雄之一,盛极一时。两汉时期又相继在邯郸设立侯国,历任二十二代赵王。邯郸周边的临漳邺城曾为六朝古都;大名在春秋战国时期曾为魏国陪都,后唐李存勖和大齐国刘豫两次建都,唐时为魏郡治所,五代和北宋时久为陪都。宋代以后大名、磁县、永年先后作过州、道、府治,都形成过人口聚集、经济发达、生活富足的繁华盛地。申涵光在《邯郸行》中说“我闻邯郸全盛时,朱楼银烛光琉璃”,反映出当时邯郸富足繁华的都市生活景象。明代文学家何景明在《邯郸行》中也说:“邯郸道上车马多,行人夜火渡漳河。邯郸女儿年十五,能弹琵琶善歌舞。青灯朱户夜当垆,垆头酒熟唤客沽。玉壶有丝为君系,不妨醉向邯郸途。”这些对邯郸古时华美世相的生动写照,无不与邯郸的城市地位有重要的联系。

再就是,深厚的文化底蕴,是培养和造就美女的重要基础。

邯郸有三千年的建城史,在历史的长河中形成自身独特的文化体系。邯郸的女娲文化、磁山文化、赵文化、太极拳文化、磁州窑文化、古邺文化等一系列文化类型昭示着邯郸这座文化金矿的丰厚蕴含量。有道是“腹有诗书气自华”,在邯郸发展的历史过程中,地方文化的内力和气氛弥散渗透到社会生活的每个角落。邯郸的女性由于长期经受这块文化沃土的浸润,往往从骨子里透出一种不俗的气质,从而更加丰富了“美女”这一词义的内涵。

还有自然与地理环境也对美女的成长不无影响。

常言道“一方水土养一方美女。”邯郸的自然与地理环境亦有益于美女的成长,此说目前虽然未能得到科学的证实,但自然环境因素对人生长的影响,却是早已被各界所公认的。邯郸地处河北省最南部,地势自西向东呈阶梯状下降,属温带半温润大陆性季风气候,四季分明,年平均气温在摄氏13.8度,降水量平均550毫米左右,无霜期180~200天。邯郸水土丰饶,物产丰富,盛产小麦、玉米、棉花,素有“冀南粮仓”“冀南棉海”之称。

良好的地理条件,使得邯郸成为北方最适宜人类居住的地区之一。早在八千多年前,邯郸西部的磁山地区,就有了人类群居生活的痕迹,出现世界上最早的谷物(小米、黍子)和家禽(鸡、猪),说明在那时候这里就具备了人类居住的良好条件。邯郸域内河流纵横,湖泊相连,有滏阳河、沁河、输元河、漳河、渚河流经,生活在这里的人特别是女人受到大自然的滋养,因而多数出落得体健貌美,风姿绰约。李白的《邯郸南亭观伎》则是对邯郸美女的最好注脚:“歌鼓燕赵儿,魏姝弄鸣丝。粉色艳日彩,舞袖拂花枝。把酒引美人,清歌邯郸词。清筝何缭绕,度曲绿云垂。”

邯郸美女,是大自然给予燕赵大地的慷慨馈赠,我们应当珍惜并借助这个独特的文化资源,以名媛美女文化为核心,打造“四美”(美女、美景、美俗、美食)旅游城市,把邯郸的文化旅游事业推向新的高度。

版权声明:CosMeDna所有作品(图文、音视频)均由用户自行上传分享,仅供网友学习交流。若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删除!

本文链接://www.cosmedna.com/article/71331298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