赋闲在家,不经意间瞟到《唐诗三百首》,便索性拿来看一看。
只一眼,便再挪不开目光。
众多朝代中,唐诗独为一大家,其篇篇皆为精品,不知为何却选择了将张九龄的一首《感遇》置于篇首,淡雅如斯。
作为宰相,他声名不及李林甫;同为诗者,李杜诗篇万口相传,他却尤为沉寂安然。就连其脍炙人口的名句“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世人传诵至今,却鲜少有人知晓作诗者为何人。
他如一株草木立于世间,宠辱不惊,至极淡然。
他说“草木有本心,何求美人折?”
草木,草木。
草木之心,如有人性。草木之心,恰似人心。
曾有诗云“草木本无情。”他却说“草木有本心。”
草木何为其本心?
他官场不顺,仕途多舛,遭遇贬黜之后既有心伤,却于诗句中尽显平和与凛然。被贬谪之人大多抱怨时局,愤懑世事,抑或消沉度日,自我流放,郁郁而终。他静坐于一隅平和中,“自尔为佳节”与风坐成相悦之姿。
即使面对官场黑暗,面对尔虞我诈,面对惊涛骇浪。
不必向所有人诉说着高风亮节,不必寻求芸芸众生皆得以理解。
何以求得所有人都理解?
世人皆逐以私利,于盘虬错节中汇集各种虫豸秽物。当社会形成对某项事物的既定评价之时,便忘记理智与思考的能力,主动融入那个看似安全的乌合之众,凝聚成一股强大的力量。
这力量单纯而愚昧,却极具杀伤力,成为无形的枷锁困住人的灵魂。
“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
“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
“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
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悟出了治学的三重至境,却深陷囹圄,跌入这世间深渊,粉身碎骨,万劫不复。
是这世间无形的绳索,是讽刺刻薄的话语,是不屑置疑的眼神,是无数次的遍体鳞伤和心力交瘁。
是难以寻觅的理解与认同。
当他没于湖水,被藤蔓缠绕,被黑暗包裹,没有人知晓他所思所想;当一切归于沉寂,当风平浪静,当时过境迁,世人也只能报以惋惜,报以哀叹。
何不成长出一颗草木般的心? 《华严经》说“不忘初心,方得始终。”
每个人的心里都有一株草木。
是陈与义在醒来寻诗相遇“乔木峥嵘明月中”的欢喜。
是李煜在更行更远中的离恨还生不休。
是王维在“返景入深林”中觅得的空寂与冲淡。
……
他们说的不是草木,而是本心。
草木尚有本心,更遑论人?
草木易折,草木却也最易重生。
草木慈悲,草木却也最是无情。
草木有一颗被层层包裹的心,就如同龙卷风中心的世界。
平静而执著。
坦然而坚韧。
能够承受所有的厄运与苦难,于一片倒伏荒凉中重新成长发芽,于无声无息中吐出一片生机盎然。
诗人亦能。
不仅仅是能承受,还能报之以歌还之以乐。
故此“感遇”,感遇的不止风景,还有荆棘。
版权声明:CosMeDna所有作品(图文、音视频)均由用户自行上传分享,仅供网友学习交流。若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删除!
本文链接://www.cosmedna.com/article/66857163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