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程可能是丰富多样的,但起源大可以是简单,甚至看起来是无聊的,乃至偶然的。
交流作为日常生活不可缺少的一部分,表现形式也是丰富多样的。就最直接的表达方式来说,人与人之间的交谈是交流,书信来往是交流,甚至有才艺于身的人另有音乐、美术、摄影、冥想等各种形式。倘若相互之间心有灵犀,亦或自身领悟能力、共情能力非常之高超,仅仅眼神的交互、动作的一举便也可以将对方的心思了然于胸。
在这长达数百年的历史长河中,交流亦已不仅仅局限于日常生活。纵观历史的脚步,征伐混战造就伟大的时代与帝国,但民风教化也培育了诸多鼎盛王朝。除此之外,宗教的出现在引导一定范围民众的凝聚力的同时,也在一定的程度上体现出某一些普世的,实用的价值,甚至很大程度上影响人类历史发展轨迹与进程,诸如十字军东征的事件,又如欧洲国家权力交接。
但作为普通的民众来说,交流仅仅满足自身生活需求即可,过多或者说过大范围的交流会严重影响正常的生活轨迹。
众所周知的是,时间一如长河东去,而人的机体也如长河之流不可复返。在着滚烫的生活现实下,虽不及大国之间的相互博弈,但人与人之间,人与自然之间,乃至自身与自身之间也难免会有一时不可和解的时候。
然而,问题的产生在大部分的情况下终究会找寻到解决的答案,在种种解决办法之中,向外寻求帮助解疑答惑或许是最便捷的方法。似乎,就是在那么一瞬间,因为旁人的一句话就如醍醐灌顶,茅塞顿开。而这个时候,有一个细微且不常用但能够听到的词会被心思敏感的人所感知,那就是哲学。
哲学发展至今,已然成为了一个体系严谨且派别明晰的、系统化的学科,作为普通人来说,是不会奔赴在研究哲学的最前线的。那么,既然这样,是不是可以将关注点的范围再进行缩小以方便探寻?
“哲理”或许可以是一个很好的跌代词汇。那么,什么是哲理呢?
按照中国古老的习惯,中华民族擅长于将先贤奉为圣人,将其著作言思定位哲学思考。其中,按照派别来说,最为著名的当属儒家先祖孔子,其学生之多,言行流传之广为世上所罕见,不少言辞至今仍有保存。因其主张礼制,在历代帝王的御国要术中均有或大或小的体现,因此,儒生也成为了一个褒贬不一的词汇。而道家将老子奉为先祖,其所主张的清静无为则充分适应战后国家的修复,因此,在汉朝时期,黄老学说一度盛行。至于李斯所推崇的法制同样在同一片大地,不同的时期被帝王所不同程度的使用。
作为普通民众,我们纵然无法实际了解探寻帝王的心理活动。但我们与帝王之间的共同点在于我们同属于人的范畴,更精准的说,帝王处理的国家大事归落到我们自身,如何完好地解决生活的事情也是一项重要的活动。
再如在与人交际时,孔子所提倡的爱人,我们就可以接受并使用。在独处时,老子的清净就可以帮助我们学会剔除内心不健康的心理活动。亦如在学习之时,将李斯所推崇的法制进行简化演变成守时,同样可以极大地促进我们对时间的掌控。
大抵事物繁杂,其内芯道理总有相通之处。
而将哲理从书籍资料中剔除出来,试着去了解哲理的特点或许可以更好地对其有新的认知。也因为如此,才使我禁不住去思考哲理地特点是什么。
根据自身的经历,曾几何时在疑惑不满的之际,面对偶获的一句,便发出“好有哲理”的感叹。据此,当时这句话的出现绝不是偶然,它一定是直接或间接解决了我某一个当时无法解决的问题,给予了明确的方向。但它的偶然性也在不是每一个问题被解决时都被说出来。那么,我们是不是可以定义哲理与平民化之间拥有某种从属的联系,即哲理包含着平民化,但平民化不完全是哲理。
一如以上所说,哲理性的来源于个人的生活之间。观察如今生活状态,农业俨然一如既往地承担着重要的责任,或许如今很多人已经无法真正了解农作劳动的时令节气,但播种、浇灌、防寒、收割仍是每个人能够脱口而出的词语。相较于我们不用亲身劳作的劳动者而言,对于季节时令的把控,他们有着更为精准的判断与认知。那么,作物缺水时的浇灌,杂草丛生时的清除无不都是为适应作物而演变出来的人工措施。据此,我们是不是仍然可以认为,适应性也属于哲理的一个重要特征。
但生活不仅仅是劳作,有时思维方面的跳跃反复通过浇水是解决不了的。在解决这一过程中的沟通一如上所说指明方向和道路的这个过程也是在为“金句”进行铺垫,最终获得答案。倘若将事件拟化成篝火的燃烧来看,火苗的产生就是哲理的出现。那么,哲理在一定程度上体现出其结果性的实现,而堆叠木柴的过程则是结果的前期需求。那么,是不是又可以认为,哲理性的特征仍然包含有需求性的痕迹。再者,为寻求温暖而挑选木柴的干湿及助燃物的品类,只要条件充足,火苗一定会出现,那么从这个方面来说,哲理又具备了出现的必然性。
正如上所说,不同名人大家的思想在不同的时代被运用,按照这个问题不去继续深究,而是进行反观疑问,为什么同为适应性的哲思会不能保持流畅的使用?在此条件下,是不是和当时的社会环境存在某种联系?教育化人,儒家礼制可以提供良好的控制力量。工事修筑,法家严刑可以提供强有力的需求保障。而太平年间民生恢复时,顺其自然、适时指导又可以极大恢复生产力。因此,再次基于这种理念,哲理又具有一定的思辨性与选择性。
生活在神州大地上的中华民族是一个善于学习总结的民族,得益于这一特征,结论的被运用也决定终将会有文字的出现,而历经多年,文字不在仅仅被记录于兽骨、竹简、碑石之上,直至纸张的出现使得不少名人典籍得以方便、快捷地保存。也得益于此,我们作为后人来说可以借助典籍文藏的力量来体验学习先人思想。著名的焚书事件在同一全国思维的同时也导致不少古本的消亡,因此,我们目前的认知范畴总是存有缺憾,这是不可弥补的损失。但另一方面,一如西藏等地区的史诗则采用代代传诵的方式使其流传至今,在这个过程中,不同代之间的口诵将其进行传承,然而我的关注点在于其传承的方式不用有善本的遗失。因此,综上所述,哲理的存在还需要载体,换一句话来说,哲理拥有对载体的需求性及流传性。
但在生活中,不是每一句话都被奉为圭臬。例如,“我早上吃饭了”、“我心情不好”,没有人会将其视作哲理,即使想提高其存在高度,也只会被认为是个人行为的一种表达,再深一点,包含的是个人劳动能力正常的体现。反观名人大作,其所作学思也不完全是吃喝玩乐等事件。因此按照这个基础,哲理在一定程度上因其指导性的原因又决定了其珍稀性的特征。
长江、黄河发源于我国西部,途径各种山地险要,最终汇入大海,成为大海的一部分。而崇山峻岭拔地而起无一不是砾土堆积直至云霄。参天巨木深根盘结直至顶部发力直指九天。其共同之处都在于其有始有终,那么哲学或者说哲理是否也是如此?在事物分析的面前,回头看、划分看总是一种别有趣味的方法。提出假设的反论证可以帮助我们更快的解决问题,因此,不妨假设哲理是有尽头的。那么,为什么一件有尽头的存在历经多年仍然滋生众多其它思想?时至今日,仍然有不少的思想在出现。所以,是不是又可以说哲理没有重点,起码放到现在的生活环境来说,哲理没有终点。
现在社会环境变化之剧烈非人人都能适应,各式各样新奇事物的出现在制造焦点的同时也决定其范围性。或许,有时候将自己同诱惑性的事物中偶尔脱离出来会有别样的体验。
版权声明:CosMeDna所有作品(图文、音视频)均由用户自行上传分享,仅供网友学习交流。若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删除!
本文链接://www.cosmedna.com/article/65915674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