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妆品排行榜
  1. 首页 >
  2. 美妆资讯 >
  3. 美妆 >
  1. 鉴赏京派玉雕大师李东的“国学玉雕”文化

美妆资讯
鉴赏京派玉雕大师李东的“国学玉雕”文化

李东/中国玉雕艺术大师/中国青年玉雕艺术家/北京工艺美术大师

个人简介

李东,男,汉族,1967年出生于北京。中国玉雕艺术大师、中国青年玉雕艺术家、北京工艺美术大师(一级)、高级技师、2012年获北京市政府特殊津贴、2015年获国务院特殊津贴、世界华商珠宝协会理事、亚洲珠宝联合会会员、中国宝玉石协会会员、北京工艺美术学会会员。1983年就读于北京玉器厂玉器学校,先后师从姜文斌、郭石林(国家级工艺美术大师)、宋世义(国家级工艺美术大师),同时积极向北派玉雕的其他几位顶级大师学艺,积累了丰富的创作经验,2002年毕业于北京艺术学院,2008年毕业于清华美院工美大师研修班,2009年毕业于北大国学班。2001年被评为北京市工艺美术大师。主攻北派玉雕,玉风质朴大气、浑然天成,大胆尝试并潜心钻研玉雕艺术与国学精髓的融合,在实践中积累经验,虔心探索玉文化的精髓。

任职机构

中国宝玉石协会会员;

北京工艺美术学会会员;

北京工艺美术协会理事;

世界杰出华商协会理事会理事;

世界华商珠宝企业家协会副会长;

北京国际版权交易中心玉雕艺术顾问;

全国工商联金银珠宝商会玉石专业委员会常务副主任

获奖荣誉

2016年 白玉《天地尊者》, 百花玉缘杯,金奖

2015年 《欲·为系列--为》, 《欲·为系列--欲》, 玉龙奖,金奖

2015年 《墨玉四灵》, 百花玉缘杯,金奖

2015年 《始祖》, 百花奖,金奖

2014年 《(天地尊者)降龙伏虎罗汉》, 天工奖,优秀奖

2014年 《天瑞》, 天工奖,优秀奖

2014年 《大喜事》, 神工奖,银奖

2014年 《饮中八仙》, 神工奖,铜奖

2014年 《观音》, 中国工艺美术“百花奖”,金奖

2014年 《云中君》, 中国工艺美术“百花奖”,金奖

2014年 《天籁》, 百花玉缘杯,金奖

2014年 《心与物游》, 中国玉雕神工奖组委会(神工奖),金奖

2013年 《五虎上将》, 天工奖,优秀奖

2013年 《古币》, 华宝奖,优秀奖

2013年 《猪龙》, 华宝奖,铜奖

2013年 《黄洋界上》, 红色创意大赛,入围奖

2013年 《跨虎入山》, 中国玉器百花奖,金奖

2013年 《永受嘉福》, 中国玉器百花奖,金奖

2013年 《智勇双全》, 神工奖,金奖

2013年 《仓颉造字》, 陆子冈杯,金奖

2013年 《十八罗汉》, 北京工美杯,金奖

2013年 《梦蝶》, 北京工美大师书画大赛,鼓励奖

2013年 《玄机》, 北京工美大师书画大赛,鼓励奖

2013年 《剑胆琴心》, 中国工艺美术“百花奖”,银奖

2013年 《黑财神》, 中国工艺美术“百花奖”,金奖

2013年 《孔子》, 中国工艺美术“百花奖”,金奖

2013年 《诸葛亮》, 百花玉缘杯,铜奖

2013年 《天瑞001》, 陆子冈杯,金奖

2013年 《卧佛001》, 玉龙奖,金奖

2013年 《庄子三件》, 玉龙奖,优秀奖

2012年 《剑胆琴心》, 百花玉缘杯,银奖

2012年 《物我两忘》, 陆子冈杯,优秀奖

2012年 《四爱》, 陆子冈杯,银奖

2012年 《翡翠《开天辟地》001》, 陆子冈杯,金奖

2012年 《龙之归》, 中国工艺美术“百花奖”,铜奖

2012年 《四美》, 中国玉器百花奖,金奖

2012年 《福报贵人》, 国际版权博览会,最佳创意奖

2012年 《泰和001》, 中工美博览会 ,铜奖

2012年 《珠联璧合》, 陆子冈杯,银奖

2012年 《不射的神箭》, 陆子冈杯,银奖

2012年 《将相和》, 陆子冈杯,金奖

2012年 《黑财神》, 神工奖,银奖

2012年 《十八罗汉》, 神工奖,金奖

2012年 《墨玉四灵》, 玉龙奖,金奖

2011年 《道隐无名》, 工美杯,铜奖

2011年 《奉天承运》, 中国玉器百花奖,金奖

2011年 《三阳开泰壶》, 中国玉器百花奖,优秀奖

2011年 《禅来烦去》, 中国工艺美术百花奖,金奖

2011年 《福音》, 百花玉缘杯,金奖

2011年 《群英会》, 天工奖,优秀作品奖

2010年 《竹品(郑板桥)》, 百花玉缘杯,金奖

2010年 《泰》, 上海玉雕神工奖,创新金奖

2010年 《积健为雄》, 苏州玉雕精品大奖赛,金奖

2010年 《庄子四件》, 中国玉器百花奖,金奖

2009年 《提梁卣》, 百花奖,银奖

2009年 《竹品(郑板桥)》, 百花奖,银奖

2009年 《心与物游(套牌)》, 百花玉缘杯,金奖

2009年 《二郎神》, 天工奖,铜奖

2009年 《气贯乾坤》, 百花奖,银奖

2009年 《积健为雄》, 百花奖,金奖

2009年 《谦和天下》, 神工奖,银奖

2009年 《鬼斧神工001》, 神工奖,金奖

2009年 《积健为雄》, 上海玉雕神工奖,最佳工艺奖

2009年 《黄财神》, 北京工美杯,优秀奖

2009年 《国学思悟》, 北京工美杯,银奖

2008年 《兽头双耳活环瓶》, 百花奖,银奖

2008年 《谦卦牌》, 天工奖,最佳创意奖

2008年 《鬼谷下山》, 天工奖,铜奖

2008年 《五虎上将(套牌)》, 百花玉缘杯,金奖

2008年 《黑天护法》, 东方金钰杯,优秀奖

2008年 《庄子(套牌)》, 百花奖,铜奖

2008年 《四爱(套牌)》, 百花奖,铜奖

2007年 《云中君》, 百花奖,铜奖

2007年 《典藏版围棋》, 人文奥运设计大赛,最具收藏价值金奖、创意设计金奖

2007年 《汉风》, 百花奖,优秀奖

李东老师部分作品鉴赏

南红《钟馗嫁妹》

作品规格:10×5.3×2厘米

作品重量:178克

作品介绍:在玉雕文化中,钟馗代表的是斩妖驱邪、镇宅除魔。同时,钟馗亦是神威的形象、正义的化身。玉雕中常见的有钟馗捉鬼、钟馗醉酒、钟馗嫁妹等题材表现。南红材质,色赤质坚,温润细腻,含蓄内敛。其色赤,红色五行属火,红色是驱邪之色与钟馗神通相合,红色也是喜庆之色,与嫁妹的主题相合,玉石材质与作品表现内容相得益彰。作品里钟馗瞠目虬髯、阔口剑眉、长袍衣裤,左手持烛台,为即将出嫁的妹妹梳妆照亮。馗妹身形婀娜,左手扶几,右手托腮,似有不舍出阁之意。树根形的梳妆几案上置一铜镜,其下一对蝙蝠送福,上有丹凤呈祥。把握之间,人物、动物、家具、器物,乃至服饰、发饰、眉宇表情神态,俱都刻画的细致入微,定格于馗妹出嫁前梳妆打扮的时刻。把馗妹既有对出嫁的憧憬对未来的期盼,又有不舍与兄长分别的矛盾心理表现的淋漓尽致。红色美玉与喜庆驱邪的题材完美融合。

钟馗嫁妹是我国流传已久的民间传说故事,讲的是钟馗有个同乡好友杜平,为人乐善好施,馈赠银两助钟馗赴试。钟馗因面貌丑陋而被皇帝免去状元,一怒之下,撞阶而死。跟他一同应试的杜平便将其隆重安葬。钟馗做鬼王以后,为报答杜平生前的恩义,遂亲率鬼卒于除夕时返家,将妹妹嫁给了杜平。这就是著名的“钟馗嫁妹”。

“钟馗嫁妹” 表达的是人们扬善除恶的决心及对爱情忠贞不渝的追求,所以成为绘画、戏剧、电影等的一个重要题材,受到人们的普遍欢迎。由于钟馗自古被誉为禳灾祛魅的神人,古今画家都喜欢以钟馗入画,除了喜欢画他捉鬼,也喜欢画钟馗嫁妹。玉雕中的钟馗也是用以驱魔辟邪。

钟馗,唐初长安终南山人,生前才华横溢、满腹经纶,平素正气浩然,刚直不阿,待人正直,肝胆相照。因相貌奇异生得豹头环眼,铁面虬鬓,故高中状元而不得录用。心怒之下,以头撞殿柱而亡。后因托梦相助唐明皇驱鬼祛病,被敕封为“赐福镇宅圣君”。

明朝《天中记》录《唐逸史》所载的钟馗故事,说的是唐开元年间,唐玄宗有一次从骊山回宫,身体不适,太医治了一个多月,也不见效。一天晚上,玄宗在高烧不退中昏昏入睡,忽见有个小鬼走进殿内,穿绎色衫,长个牛鼻子,光着一只脚丫,穿一只鞋,还有一只鞋悬在腰际,插一把竹骨纸扇在后领中,伸手便盗走了杨贵妃的绣香囊和玄宗的玉笛。玄宗气恼,叱问:“你是谁?”小鬼油腔滑调地说:“我是虚耗。虚者,望空虚中偷别人的东西,如同儿戏;耗者,专耗人家的吉庆喜事,让他们变喜为忧”。

玄宗大怒,正要由武士来驱鬼,只见又有一个大鬼奔进殿来,长得蓬发虬髯,面目可怖,头系角带,身穿蓝袍,袒露一臂,皮革裹足,一伸手便抓住小鬼,剜出眼珠后一口吞了下去。玄宗吓得魂不附体,忙问:“你又是谁?”这大鬼向玄宗施礼道:“臣是终南山的钟馗。高祖武德年间,因赴长安应武举不第,羞归故里,触殿前阶石而死。幸蒙高祖赐绿袍葬臣,臣感德不尽,遂誓替大唐除尽天下虚耗妖魅!”其声如洪钟贯耳,一下子把唐玄宗吓醒了。摸摸身上,竟出了一体冷汗,疟疾霍然而愈。

皇帝把名画家吴道子召到宫内,将夜来所梦告诉他,要他如梦中所见画一幅图。吴道子奉旨,仿佛亲睹一般,下笔就画成了,呈给玄宗看后,玄宗瞠目结舌了半晌,感叹道:“难道你也和联做一样的梦吗?怎么画得这样像!”吴道子说:“陛下忧劳宵旰,所以疟疾才得趁机侵犯。现在果有辟邪之物,卫护圣德,是陛下千秋万岁的瑞兆啊!”这话中听受用,玄宗赏了吴道子一百两黄金,又在画上提笔批道:灵祗应梦,厥疾全瘳。烈士除妖,实须称奖。因图异状,颁显有司,岁暮驱除,可宜遍识。以祛邪魅,益静妖氛。仍告天下,悉令知委。有司奉旨,即将吴道子所画钟馗捉鬼图镂板印刷,连同此图由来因果,广颁天下,让大家都在岁暮除夕时贴在家门上,“以祛邪魅,益静妖氛”。

南红《钟馗嫁妹》作品背面

和田白玉《关关雎鸠》

作品规格:16×7.5× 4.2厘米(座:9×7×8.5厘米)

作品重量:631克

作品介绍:这件作品选用一块完整的和田白玉撒金黄皮籽料设计雕琢,材质体形较大,品质上佳。作品内容取材于脍炙人口的《诗经·关雎》,优雅的玉质和浪漫的诗歌完美结合,展现出一段浪漫的爱情故事。

作品依据原料外形,把《诗经·关雎》中的意境用玉雕艺术的手法,定格于青年男女浪漫的爱情故事的具象场景,带给人纯粹的美的享受。少女上身赤裸、下着树叶裙,身姿婀娜,秀发飘扬,双目微闭,低眉俯首深情的注视着半跪着的如意郎君。健康、美丽、天真无邪又对未来充满无限憧憬的可爱美少女的形象展现在面前。下面半跪着的俊逸美少年,同样上身赤裸,下着皮裙,长发垂肩,后背健壮的肌肉凸显。少年头微扬,深情的注视着少女的目光,似乎在向少女倾诉。此时二人四目相对,场面温馨而浪漫,其实已经不需要语言。这一对少年情侣背依高山相伴流水,互诉衷肠、共吐情话,大自然中和谐浪漫的场景,预示着未来的美满幸福生活。作品背面利用皮色巧雕的雎鸠鸟翩翩起舞,留白处用潇洒俊秀的行书字体镌刻出“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的优美诗句。

这是一件堪称完美的玉雕艺术作品,品质完美的玉石、意境优美的诗句有机的结合,与其说是一件玉雕作品,不如说是一首凝固的诗篇。

《诗经》我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而《关雎》又是《诗经》的开篇第一首,“关关雎鸠,在河之州。窈窕淑女,君子好逑。参差荇菜,左右流之。窈窕淑女,寤寐求之。 求之不得,寤寐思服。悠哉悠哉,辗转反侧。参差荇菜,左右采之。窈窕淑女,琴瑟友之。参差荇菜,左右芼之。窈窕淑女,钟鼓乐之。”这首意境曼妙优美的诗词早已成为经典,而用玉雕艺术的形式再现经典的难度是可想而知的。作者构思诗经题材的玉雕作品,从当初的《云中君》到这件《关关雎鸠》已经历时五六年的时间了。作者一直以来所倡导并努力实践着的的国学玉雕,就是希望用玉雕这种艺术形式,把国学经典展现出来。这些年来作者已经完成了一系列涉及到儒释道以及其他国学经典玉雕作品的创作,从牌佩把件到巨型山子的国学玉雕艺术作品都有所涉猎,但是《诗经》的作品历经五六年的时间,包括这一件在内也仅仅完成了两件,可见其创作难度之大。这不仅是因为完美玉石材料的难得,更加困难的是大家知道诗歌的美在于意境,尤其是关于爱情这一人类永恒的诗歌题材,她更加强调意境和朦胧。玉雕艺术是写实的具象的艺术,怎么样用写实的具象的艺术表现出写意的抽象的意境,是作者反复不断在思索的问题。

这件作品对作者而言是在国学玉雕艺术作品的创作中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把诗词的朦胧的意境用写实的玉雕艺术语言表现出来,是在国学玉雕艺术创作中找到了一条新的思路。从多年前的《云中君》主要采用浮雕的技法,到这件《关关雎鸠》的圆雕技法的运用,作者认为自己的玉雕艺术创作已经迈上了一个新的高度

和田白玉《关关雎鸠》作品背面

和田白玉《天籁》

作品规格:长11cm宽5.5cm厚1.6cm

重量:200g

作品介绍:作品精选和田羊脂白玉籽料,色度白、油性好、密度大。作者经过缜密构思,依据原料的形状,力争让作品外形浑然阳刚、一气呵成。作品创意来自于剑格和古琴,根据原料特点加以变形,中部为乳钉纹饰璧,上有夔龙盘踞玉璧之上,阐发意蕴,下有隶书镌刻的“天籁”点名主题;既有飞龙在天的意境,又有天籁之音的律动。玉璧飞龙皆为上苍,天音徐徐出于古琴。手握这样的作品,通过人与玉的沟通,可以读出上天的声音,成为上天的知音。“天籁”出自《庄子?齐物论》,以天籁、地籁、人籁对应天、地、人三才,作者希望用玉雕艺术的语言阐释自己对《庄子》的解读。作品以留白处隶书阳文镌刻“天籁”点明作品的主旨,中部玉璧代表玉为天赐,上部结合夔龙和汉代飞熊的图案加以整合变形处理,喻飞龙在天。中部借剑格图案,在此以剑喻鉴,剑锋部分无锋而内敛,暗喻藏锋养锐的道家明鉴。因此作品中又蕴含着“积健为雄”的意境。这样的作品或佩于身侧或握于掌中,思之以修心,抚之以养生。作品蕴涵一种精神,是属于雄性的明鉴的结合,既有道家之进取,也有儒家之中庸。

“积健为雄”语出唐司空图〖诗品二十四则?雄浑〗:“大用外腓,真体内充。返虚入浑,积健为雄。具备万物,横绝太空。荒荒油云,寥寥长风。超以象外,得其环中。持之匪强,来之无穷。”

“雄浑”自古以来就是艺术家竭力追求的艺术境界。“返虚入浑,积健为雄”是从欣赏者感受的角度对这种虚幻空间的直接描述,即对欣赏者而言,艺术境界仿佛使入进入到一种浩淼、虚空的艺术空间,作自由无碍的“翱翔”;“积健为雄”与“真体内充”一样,是对前一句的一种辩证的补充,是说在这样的“返虚入浑”的艺术遨游中,并不是真的“虚幻”之旅,在这种虚幻的空间里,有一种艺术的真力健满、有一种恢宏的气韵。应当说这也相当契合境界的特点,在看似虚幻的艺术虚空境界里,确实有一种艺术的真力和雄浑的气韵。

《积健为雄》这件作品在创作上追求“返虚入浑”的境界的同时,也在努力追求积少成多,积弱成强,以期达到“积健为雄”的境界,是“厚德载物”所需要内在的精神动力,于是作品就在这样的一种概念下诞生了。

《周易》写到:“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自强不息,厚德载物”被尊为清华大学的校训,“天行健”的“健”和“积健为雄”的“健”应有相同之处。

清代杨廷芝《二十四诗品浅解》解释“雄”为:“大力无敌”。可见“为雄”是日积月累、学深养到、实实在在、不可作伪,也就是“积健”的结果。 所谓:积土成山,积水成渊,积善成德,积健为雄。

《诗品》是诗歌理论,是论诗之诗,更是陶冶人的胸襟,提升人的人格上的诗。司空图崇尚老庄,而老庄哲学认为,宇宙的本体和生命是道。因此,司空图认为诗的意境必须表现这个宇宙的本体和生命。没有对宇宙的本体和生命的把握,一切无从谈起。诗人体道,要如老庄之言,“心斋独忘”、“涤除玄览”,主体必须保持虚静的状态。“素处以默,妙契机微”,“虚伫神素,脱然畦封”,“体素储洁,乘月返真”,这些都是强调诗人必须超越世俗的欲念、成见的干扰和束缚,使心灵处于虚静的状态,从而提升精神境界。文学艺术多有相通,诗人需如此,玉雕艺术创作独不遵此乎?

雄浑者以“反虚入浑”为本义,流动者以“返返冥无”为本义,从虚无入实情,察无形而得明象,都无不是在如雾似烟般四周涌现一种灵境的表现。清人的一段画论曰:“笔致缥缈,全在烟云,乃联贯树石,合在一处者,画之精神在焉。山水树石,实笔也,云烟,虚笔也。以虚运实,实者亦虚,通幅皆有灵气。”正是在这实者虚之、虚者实之的化境间,诗人的情与象融合无间,缘心感物,应会神通,心与物冥,天人合一,指象一种呈现于物而见于心的澄怀致远的境象“超以象外,得其环中”的美学意义,正是指意境的表现,意境是没有办法用语言描绘出来的,是超越事物实体之外的无言之美,以期把握宇宙万物与我们个体生命之间的共鸣。这种共鸣是虚无的、无物的,虽然它并不离物而存在。但它本质上是虚、是空、是无,于是我们只能在空无处见真美。

和田白玉《天籁》作品版面

和田白玉籽料《道家三玄》之老子观井

和田白玉籽料《道家三玄》

作品规格

老子观井:9×6× 4厘米 重量:377克

逍遥游:9×4.5×3.5厘米 重量:188克

奇门遁甲:11.5×5.5×5厘米 重量:369克

作品介绍:作品选用优质和田白玉籽料精心设计雕琢,这套作品由三件各自独立的作品组成,既可以单独把玩,自成一体,又可以组合在一起,形成一套在内涵上具有内在联系的有机整体。三件作品选用同一块和田白玉撒金黄皮籽料精心设计雕琢,用料考究、随形设计。名称分别为《老子观井(又名“上善若水”)》、《逍遥游》、《奇门遁甲》。三件作品分别以道家的代表人物,老子、庄子和道家思想的经典《易经》的最高层次应用的“奇门遁甲”为设计主题。《老子观井》:老子通过观察井水,悟出“上善若水”的真谛,也成为道家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作品中突出刻画老子的面部,神情安详又充满睿智,双目似闭非闭,若半梦半醒之间,一手伸食指指向下方,高深莫测。怀着童子手拿拨浪鼓,抬头仰视老子,可爱活泼。老子手指处,井中浪花翻滚,井沿变形为玉璧之形,意喻老子揭示出“水善利万物而不争”的真谛。老子面容的细腻刻画,充分展现出老子“学识渊深而莫测,志趣高邈而难知;如蛇之随时屈伸,如龙之应时变化”的伟大的哲学家的神采。

《逍遥游》:庄子的“逍遥游”则揭示出道家所向往的一种人生境界。“逍遥游”的境界就是精神自由解放的境界。庄子之道乃自然之道,因此作为“体道”、“闻道”的“逍遥游”必定是自然之游。作品中庄子神态恬静安详,须发随风飞舞,又显现出庄子的潇洒飘逸。身下鲲之鳞,头上鹏之翼,身侧水浪翻卷升腾化为祥云瑞气,庄子身在其中,似御风而行。下部留白以阳文隶书镌刻“逍遥游”标明作品主题。庄子推崇的人生境界是无物无我,他说:“若夫乘天地之正,而御六气之变,以游无穷者,彼且恶乎待哉!故曰,至人无己,神人无功,圣人无名”。

《奇门遁甲》:奇门遁甲是中华民族的经典著作,也是奇门、六壬、太乙三大秘宝中的第一大秘术,为三式之首最有理法,被称为易经最高层次的预测学,号称帝王之学。作品在设计创作上分别采用了圆雕、透雕和浮雕的工艺技法,既有利于对所表现题材的诠释,也有利于对美玉质地的完美呈现。雕工细腻,比例匀称,人物威猛庄严,线条或阳刚或柔美,雕工的繁复和简约和谐有机的共存于一件作品之中。作品中人物形象结合了神佛仙道的形象重新加以整合,塑造出作者心中的帝王之象。眉生炽火、发若祥云、手捻长髯、虎目圆睁,目视远方,运筹帷幄之中,决胜千里之外。其余大部分留皮采用多种雕刻技法,上部夔龙纹龙翔九天,下部骏马嘶鸣,隐喻九五之尊。背面采用竹简形式,行书白文镌刻“九宫排,天地人。北斗八门干支神。气引日月星,玄藏宇宙行。三奇甲乙丙,值符谓六仪。五日天气换,六十甲子旬。此皆和合术,冥中自天机。”道出奇门遁甲的妙处。

和田白玉籽料《道家三玄》之奇门遁甲

和田白玉籽料《道家三玄》之逍遥游

和田白玉籽料《月下独酌》

规格:9.8×4.6× 2.6厘米;重量:204克。

作品介绍:撒金皮的半月形和田白玉原料,充满整幅画面的大诗人李白的形象,手持酒樽,诗人与酒与月相伴,一幅不乏浪漫又带有些许悲凉的的图景呈现出来。“花间一壶酒,独酌无相亲。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月既不解饮,影徒随我身。暂伴月将影,行乐须及春。我歌月徘徊,我舞影零乱。醒时同交欢,醉后各分散。永结无情游,相期邈云汉。”把诗人这种酒月情结发挥到极致的,就是这首《月下独酌》。单看作品一面或许有些孤寂、悲凉,但是也符合这首诗的意境。作品另一面,运用巧雕技法,写意画的构图,一轮明月高悬,一棚茅屋隐映山中,山石秀美、林木茵茵,一幅静谧祥和的浪漫图景。

这首诗通篇的出场人物只有李白自己一个人,却通过独白的方式,在心灵的深处掀起了一层又一层的感情波澜,既跌宕起伏又率性天然,历来被认为是李白诗歌的激情代表之作。

“永结无情游,相期邈云汉。”这“无情”怎么成了“永恒、自然”了呢?《庄子·德充符》:“惠子谓庄子曰:人故无情乎?庄子曰:然。惠子曰:人而无情何以谓之人?庄子曰:道与之貌,天与之形,恶得不谓之人?惠子曰:既谓之人,恶得无情?庄子曰:是非吾所谓情也。吾所谓无情者,言人之不以好恶内伤其身,常因自然而不益生也。”朱谏注:“无情者,月与我虽曰三人,然月与影本无情也。”他们都是自然永恒的物象,人可以寄予情,但此情其实是“人情”而非“物之情”。庄子反对世俗好恶之情,倡导自然真性,所以这“无情”反倒是一种真挚的永恒的感情了。

这首诗是酒月情结的极致,以美玉为载体,更是相得益彰。自古以来,诗与玉就有着不解的情缘。

屈原《九章?涉江》中有:“登昆仑兮食玉英,与天地兮同寿,与日月兮齐光。”说明美玉之精华,可与天地一样长寿,像日月一般光辉。“良玉假雕琢,好诗费吟哦。诗句果如玉,沈谢不足多。玉声贵清越,玉色爱纯粹。作诗亦如之,要在工夫至。辨玉先辨石,论诗先论格。诗家体固多,文章有正脉。细观玉轩吟,一生良苦心。雕琢复雕琢,片玉万黄金”这是宋代戴复古的《题郑宁夫玉轩诗卷》。

诗书画有机结合,完美的融于玉雕作品之上,始于陆子冈,被文人雅士视为上宾,《苏州府志》载:“陆子冈,碾玉录牧,造水仙簪,玲珑奇巧,花茎细如毫发。” 徐渭《咏水仙簪》:“略有风情陈妙常,绝无烟火杜兰香。昆吾峰尽终南似,愁钉苏州陆子冈。”直到今天,刻有陆子冈款的玉器仍有许多流传于世。

中国的玉雕艺术拥有悠久的历史,丰富的文化内涵。它在艺术表现形式上追求超越形似之外的神韵,与中国的传统书画艺术有着异曲同工之妙。古往今来,在中国几千年的文化熏陶之下,中国的玉雕艺术也是众彩纷呈,无论是人物动物还是山石花草,在雕琢的过程中,有如诗画一般,具有“意外之韵”。在当代的玉雕艺术中,随着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继承,一些好的玉雕作品表现出以神统形,以意融形,形神结合乃至神超形越的艺术境界。

尤其随着科技的发展,新的技术和手段都可以运用于玉雕创作之中,甚至可以达到心有所想、物有所成的境界。可以雕琢的薄如蝉翼、可以给人感觉到吹弹得破,但是万变不离其宗,根植于中国传统文化的玉雕,还应该是立足于传统的创新,否则则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末。中国的诗书画讲究的是意境、意蕴,玉雕同样如此,但此外,小件的把玩的雕件,还应该是可以摩挲把玩,使人与玉可以亲密接触、相互交流。

这件源自李白诗意的玉雕作品,没有繁缛的纹饰、没有玲珑奇巧、细如毫发。外形圆润拙朴,意蕴悠远绵长,摩挲把玩间可以体味美玉的温润,可以感触诗意的情怀,可以吟诵不朽的诗篇,可以懂得珍稀永恒的情感。

和田白玉籽料《月下独酌》作品背面

松石《元吉戏猴》

作品规格:高8.5 厘米,宽5.8厘米,厚4.8厘米

(含座:11×9×5厘米)

作品重量:194克

作品介绍:作品生动的刻画出北宋画家易元吉离家远游,师法自然,寄居山野,揣摩自然风物的典故,再现了元吉于山野中与猕猴相戏的场景,说明了艺术创作师法自然的重要性。依原料外形设计,元吉居中,须发飞扬,目光睿智而慈爱,三只小猴围绕左右,一只攀肩、一只抱臂、一只蹲身前,或好奇或沉静,表情各异。一幅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场景呈现出来。这件玉雕作品里还蕴含了祥瑞的概念,猿是元的谐音,所谓三元是指科举考试的乡试、会试、殿试,第一名分别为解元、会元、状元,合称为三元。三元及第指的是科举时代乡试,会试,殿试都是第一名,反映的是民间希求前程美好的愿望意识。同时作品并没有因为民间祥瑞概念化的理解而丧失了写生的野趣。三猿在神情上的亲和友善,环境的寂寥清幽,隐喻了读书人的心境与志向。

易元吉,字庆之,北宋画家。自幼临摹古人名画,绘画功底扎实。他以自然为师,离家远游,寄居于山野人家,每天观赏自然风物,经多年悉心揣摩,易元吉技艺日进,所绘花鸟动植物都很有特色。易元吉所作的画,尤其以獐猿特别生动逼真,呼之欲出,他因此而名闻天下。易元吉一生创作了大量绘画作品,仅《宣和画谱》就著录了245件当时御府所藏的易元吉作品,其他文献资料所载还有100余件。

易元吉之所以能取得这样的成就,既在于能师法自然,又在于能从古人那里汲取养料,充实自己的画艺。因而人们评说:“元吉平日作画,格实不群,意有疏密,虽不全拘师法,而能仗义古人,是乃超忽时流,周旋善誉也。”这是颇能说明易元吉绘画艺术高超奥秘的。

易元吉写生,是深入自然写真切的生活感受。《阁画见闻志》卷四说他尝游荆湖间,入万守山百余里,以觇猿狖獐鹿之属,逮诸林石景物,一一心传足记,易元吉的写生全身心浸透荒野山林自然原味。除了深山生活外,易元吉又在家中营筑写生环境:尝于长沙所居舍后疏凿池沼,间以乱石丛花、疏篁折苇,其间多蓄诸水禽,每穴窗伺其动静游息之态,以资画笔之妙。(《图画见闻志》)故其写生得心应手,达到了故写动植,无出其右的程度。

这件作品表现出易元吉在僻静山野在嶙峋山石以及蕉叶掩映下与一尽猿猴相戏的场景,配以古树荒木底座,无穷空远的环境气氛中,铺展了猿猴在特定环境中的动态,记载中易元吉画猿猴的写生传神之功,于此可见一斑。

对于易元吉画猿的具体传神生动,前人多有题咏。如宋人秦观的《观易元吉獐猿图歌》云:参天老木相樛枝,(上山下欺)山欺空怪石衔青漪。两猿上下一旁挂,两猿熟视苍蛙疑。萧萧丛竹山风吹,海棠杜宇相因依。下有两獐从两儿,花餐草囓含春嬉。艺老笔精湖海推,画意忘形形更奇。解衣一扫神扶持,他日自见犹嗟咨。金钱百万酒千鸱,荆南将军欣得之。老禅豪取橐为垂,白昼掩门初许窥。房栊炯炯明冬曦,榛丛羽革分豪厘。残编未终且归读,岁暮有间重借披。《太仓梯米集》卷三十七《题赵悴家獐猿图》云易生画手妙,幻出猿与獐;双猿挂树枝,二猿四目光。乌衣白面两臂长,雌雄相逐争跳梁,秋山果熟腹自饱,云嶝路绝人谁伤。下临长嘯颇自得,那愁解舞绯衣郎;二獐惊怪久睥睨,深羡两猿高踞烟林藏。这些题咏,从文字的角度,描述了易元吉画猿的神态之妙,体会出易元吉画獐猿动态的精微。

元吉戏猴的故事对我们玉雕从业者的启示更重要的在于玉雕艺术创作要在师法古人,继承传统的同时,也有师法自然。

松石《元吉戏猴》作品版面

白玉籽料《乾坤牌》

作品规格:12.5×9.5×1.6厘米

作品重量:308克

作品介绍:作品选用随形白玉籽料,运用作者对国学《易经》的理解,以“乾、坤”二卦,表现天地之道,立天之道曰阴与阳,立地之道曰柔与刚,立人之道曰仁与义。《黄帝内经·素问》说:“阴阳者,天地之道也,万物之纲纪,变化之父母,生杀之本始,神明之府也。”人为天地之精,万物之灵。阴阳相交以育人,人顺阴阳之理,应阴阳之变,通达天地,法乎自然,方为立人之本,合乎君子之风。作品表现“乾”“坤”两卦。依据古人苍璧礼天,黄琮礼地的理念,一面雕为乳钉纹饰璧,璧上饰以游龙,天之阳气是万物资生之本,又制约,主宰着整个世界。天有开创万物并使之亨通,正固的“功德”,元、亨、利、贞被称为乾之四德。《易经》“九五:飞龙在天” 《象》曰: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飞龙在天,大人造也。”右侧上下部分别为乾卦卦象和卦名,其中间为大篆字体镌刻的“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另一面精心雕琢为“青龙、白虎、朱雀、玄武四灵”,四灵喻四方,四方喻大地。彖曰:“至哉坤元,万物资生,乃顺承天。坤厚载物,德合无疆。” 象曰:“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左上为坤卦卦象,右侧为卦名,其间为用大篆字体镌刻的“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

玉璧在我国古代是礼天的圣物,《周礼·春官·大宗伯》“以玉作六器,以礼天地四方:以苍璧礼天,以黄琮礼地……”《说文》对璧的解释是“璧,瑞玉环也”。《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有秦“愿以十五城请易璧”的记载,可见玉璧的神圣、祥瑞和价值连城。

“四灵”源于“四象”指水,火,木,金分布四方之象。《易·系辞上》说:“两仪主四象。”两仪即阴阳或天地。春秋战国时期,由于五行学说盛行,根据《黄帝内经》五行与五色的搭配关系,木为青色,木叶萌芽之色 ,火为赤色,篝火燃烧之色,土为黄色,地气勃发之色,金为白色,金属光泽之色,水为黑色,深渊无垠之色,所以四象也被配色成为青龙,白虎,朱雀,玄武。两汉时期,四象演化成为道教所信奉的神灵,故而四象也随即被称为四灵。

中国先民在长期的生产实践过程中,逐渐产生了方位观念,并用“东、西、南、北”进行表示。其中,四灵法就是中国古代广为使用的一种表示方法,它渗透于古人生活的各个方面,并在今天亦有着重要的影响。有文字记载的四方观念可以追溯到殷商时期,殷墟卜辞有曰:“已卜,王,贞于中商乎方。”商代王畿称为“中商”、“中土”,将其以外的四个方向分别命名为东南西北。帝乙、帝辛卜辞有曰:己巳王卜贞岁商受。王曰吉。殷墟甲骨卜辞的有关记载表明,最迟至殷商时代,我国就已产生了明确的东南西北四方观念。

《三辅黄图?汉宫》说“苍龙、白虎、朱雀、玄武,天之四灵,以正四方,王者制官阙殿阁取法焉。”这就是指风水堪舆中讲究的“四神兽模式”。有此四神环绕之地被视为福泽之地。后逐渐演绎为确切的地理概念,即前方面水、背后靠山,左有龙形,右呈虎状。大到宫阙、川泽,小到饰物、窗户,处处可见四灵的身影,例如寻常百姓家南面的窗户也称为“朱鸟窗”,并频频出现在古人的诗词歌赋中。唐朝诗人王翰的《古峨眉怨》中有“白日全含朱鸟窗,流云半入苍龙阙。”李峤的《赐口脂表》云“青牛帐,未辍轳香,朱鸟窗前,新调铅粉。”南朝人徐陵《玉台新咏序》中亦有“至如青牛帐里,馀曲既终,朱鸟窗前,新妆已竟。”

四灵观念,渗透于整个古代人际关系和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成为我们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甚至在今天人们亦可以感受到它的影响,体味到它久远而神秘的文化魅力。

纵观整件作品以作者对《易经》的研读和理解,选取作者认为《易经》中最具代表性的卦象,表现天人合一的辨正关系。以具有中国特色的具象的形象,用玉雕艺术的表现形式,诠释《易经》抽象的概念,表达出作者“君子谦谦,佩玉镪镪”的玉雕创作理念,是一件倾注了作者心血的蕴涵有丰富国学文化内涵的极具探索性的文化玉雕艺术作品。

白玉籽料《乾坤牌》作品背面

《欲•为》系列之“欲” 正面

和田白玉满红皮籽料《欲•为》

作品规格:15×10×3.5厘米/件(14.5*9.5*3、15*10*3.5)

总重量:1363克(492克、871克)

作品介绍:作品精选和田白玉满红皮籽料,皮色美丽含蓄,玉质细腻油润。原石一分为二,一件设计为佛家的代表人物释迦摩尼和达摩,名曰“欲”;一件设计为道家代表人物老子和庄子,名曰“为”。其寓意修佛需无欲,修道要无为。作品两面施以工艺,分别采用高浮雕和薄意技法精心设计雕琢而成。两件作品即可独立成章,也可合而成套。以对中华思想和文化最具深远影响的两大学说为题材,内涵丰富、意蕴深邃。

“欲”:一面高浮雕,留皮为龛,净肉为佛。佛祖左手结禅定印,左手结与愿印,结跏趺坐于蒲团上,上有菩提树婆娑,身后如意祥云氤氲,背光里莲花掩映。佛祖面相丰润,唇角内敛,蕴含亲切的笑意,圆肩宽胸,衣裙刻画洗练流畅。另一面满留皮以浅浮雕技法雕琢为达摩面壁的形象,面对石壁端坐,两腿曲盘,两手作弥陀印,双目下视,五心朝天入定。作品名曰“欲”,实为无欲,没有贪嗔痴,境由心生,而非心随境转的境界,才是修行的法门。好的心态,重要的是有智慧,有智慧才不会受到外界物欲的干扰和影响,不在乎得失。想得到智慧,学佛是一种方法,在生活中修行,体察世事人心,就会发自内心对佛的学说产生信心。有了信心,继续实践,修正自己错误的观念和行为,会体悟到快乐,发现自己以前在意的现在不在意了,心就更有智慧了。总之,既要学习佛法,也需亲身实践。学佛不是求佛而是解脱,如果执着追求佛法,也会误入歧途。学佛是学佛的修为,佛的做法,佛经上说你放下执着就成阿罗汉,放下分别就成菩萨,你看完了要照着做,都放下了就成佛了。把万念都放下,宇宙真相就会展现在眼前,佛陀的示现就是如此: 追求真理,结果发现越追越不对,最后索性坐在树下,一下就觉悟了,顿悟了。佛教中有缘觉众,是在没有佛法的地方自己觉悟。其实佛法只是工具而已,告诉我们宇宙真相,怎么成就,追求,没用。

“为”:老子安坐牛背,身处山间,叠瀑流泉、瑞气升腾、虬枝伸展、幽兰吐馨。一派自然祥和的图景。另一面满皮浅雕庄周梦蝶,双目似闭非闭,状若半梦半醒,神情怡然,庄周物我两忘之神跃然而出。作品名曰“为”,实为无为,此为“道”的实践方法。“道常无为而无不为。候王若能守之,万物将自化。化而欲作,吾将镇之以无名之朴,镇之以无名之朴,夫将不欲。不欲以静,天下将自定。”大道看似飘渺不定,其实就在我们身边,道家时时刻刻都以它尖锐的亘古不衰的思维影响着社会。更是通过自身的种种深度悖论,精辟地展现了人与自然之间和人的存在之中所蕴含的一系列深刻张力。道的“无为”,一是崇尚天道即自然法则,人与自然界之间的自然无为。“道法自然”“天地生万物,然生而不有,为而不恃,长而不宰”。 二是崇尚人道,即人类活动应与天道般自然无为。提出“辅万物之自然,而不敢为也”。这又有两层意思,一即提倡人应顺应自然界,随缘而动,不要随意破坏自然的和谐与平衡;二即社会人际关系方面,提倡效法“道”的自然无为精神,简化社会的各种制度与规范以保持民间民风纯朴。养生也是这样,需要做的只是“致虚极,守静笃”,这是符合“道”的无为。之后就会“万物并作”,只要静静地做个旁观者,不去干扰它就行了——“吾以观其复”。至于以后种种神妙的境界,功夫到了自然就会呈现,火候不到强求也是枉然。无为不是无所作为,《淮南子·原道训》:“无为为之而合于道”。 道家的“无为”,是清静自守之义,是道家以“道” 修身所要达到的“合于道” 的理想境界。能达到这种理想境界便无所不能为。

两件作品出自同一块原料,分别表现出佛教和道教代表人物的修行状态,名之曰《欲·为》,实则表达的是“无”的境界,无中生有,有中化无。看似风马牛,实际上都是在表述无的状态,阐释无的境界,生发无的精神

《欲•为》系列之“欲” 背面

《欲•为》系列之“为” 正面

《欲•为》系列之“为” 背面

和田白玉籽料《门当户对》

作品规格:8.5×4.8× 3.5厘米

重量:251克

作品优选和田白玉籽料随形精心设计雕琢,在完美呈现出美玉气质的同时,用新的视角,采用玉雕的形式诠释了一句大家耳熟能详的成语:门当户对。门当户对这句成语本意指男女双方的社会地位和经济情况相当,很适合结亲。作品上部采用刚毅硬朗的线条刻画出夔龙的威猛雄姿,同时加以变化又形成门楣的形式,下部则采用柔美律动的线条勾勒凤凰舞动的身姿。一阴一阳一柔一刚,对比强烈,带来视觉的冲击,同时按照传统对门当户对的理解诠释了龙凤相配美满和谐。另一面则在保留原料完美皮色的同时设计为竹简的形式,道出开卷有喜的新的意境。上面采用白文隶属镌刻:“文厚需从典籍来,九霄降瑞;品高皆自伦常起,銮殿呈祥。”

门当户对过去主要是指青年男女成婚的前提条件之一,当然现在也有一定的现实意义,所谓“侯门一入深如海,从此萧郎是路人”。但是作品想表现的不仅仅是这样一种相对侠义的意思,希望通过这件作品把这样的意思加以放大到更广泛的层面和高度。诚然,爱情可以一见钟情、可以有白马王子和灰姑娘,但是那更多的是在文学作品影视偶像剧中才会出现的情节,现实的婚姻生活中,两个人的受教育程度、学识、经历、家庭背景等等因素最终会导致婚姻的走向。所以对于爱情,每一个人都追求无拘无束,每一个人都追求浪漫自由。然而,爱情是浪漫的,婚姻是现实的。当浪漫遭遇现实,往往是现实占据上风,这是门当户对这句成语的现实意义,这里不再赘述。

作品想把这句成语放在更高的层面进行阐述,那就是在整个人生的经历中的更广泛的层面上。人是社会的动物,人一定会生活在人群之中,人的出生不能选择,但是人的未来在很大的程度上是可以自己做主的。

在网络上流行着一段很富有哲理的段子:“跟着苍蝇找厕所,跟着蜜蜂找花朵,跟着富翁挣百万,跟着乞丐会要饭!”这其实是对门当户对的另类的现实的解说。现实生活中,你和谁在一起的确很重要,甚至能改变你的成长轨迹,决定你的人生成败。和什么样的人在一起,就会有什么样的人生。

有人说,人生有三大幸运:上学时遇到一位好老师;工作时遇到一位好师傅;成家时遇到一个好伴侣。有时他们一个甜美的笑容,一句温馨的问候,就能使你的人生与众不同,光彩照人。生活中最不幸的是:由于你身边缺乏积极进取的人,缺少远见卓识的人,使你的人生变得平平庸庸,黯然失色。有句话说得好:你是谁并不重要,重要的是你和谁在一起。

如果你想像雄鹰一样翱翔天空,那你就要和群鹰一起飞翔,而不要与燕雀为伍;如果你想像野狼一样驰骋大地,那你就要和狼群一起奔跑,而不能与鹿羊同行。正所谓“画眉麻雀不同嗓,金鸡乌鸦不同窝。”这也许就是潜移默化的力量和耳濡目染的作用。如果你想聪明,那你就要和聪明的人在一起,你才会更加睿智;如果你想优秀,那你就要和优秀的人在一起,你才会出类拔萃。

读好书,交高人,乃人生两大幸事。

因此作品上镌刻了一副对联:“文厚需从典籍来,九霄降瑞;品高皆自伦常起,銮殿呈祥。”意思是读好书才会格调高,格调高才会优秀,自己够优秀才能够和更出类拔萃的人交上朋友。优秀的朋友越多,意味着自己的价值越高,对自己的事业帮助越大。人生的奥妙之处就在于与人相处,携手同行。生活的美好之处则在于送人玫瑰,手留余香。人生就是这样,想和聪明的人在一起,你就得聪明,想和优秀的人在一起,你就得优秀。

和田白玉籽料《门当户对》作品背面

―――― 出版/文案/专访 ――――

守住手工艺 传承汉文化

《守艺中国》工艺美术平台,更多玉雕资讯精彩等着您哦!

感谢关注,欢迎转载……

微信订阅 “守艺大师” 请关注公众号:sydashi ,了解更多玉雕资讯!

版权声明:CosMeDna所有作品(图文、音视频)均由用户自行上传分享,仅供网友学习交流。若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删除!

本文链接://www.cosmedna.com/article/64479317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