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寻历史遗迹,了解古建筑的那些故事。近日,东南大学建筑学院暑期社会实践队来到泉州,用脚步丈量泉州古厝庙宇,寻找泉州的文化之魂。
视频加载中...
位于市区裴巷的这座小洋楼,距今已有近百年的历史了。中式的围墙与庭院,搭配着南洋风格的屋顶和柱子,让东南大学建筑学院暑期社会实践的同学们感慨,这简直是让时间暂停的艺术。十天的测绘工作,更让同学们觉得越是在古巷里穿梭,抚摸着出砖入石的岁月痕迹,越能感受到泉州的古建筑中,充满了泉州劳动人民关于建筑风格的智慧和天人合一的环保理念。
东南大学建筑学院大四学生 卞翔宇
裴巷这条街上,其实有很多碎石的墙面。我们发现是用砖头加上石块的方式构建的。我们猜想这些砖头,从下就是从墙根到墙顶 是一个越来越疏的状态,就是地下的砖头是平的方的,上面就立起来了,我们想是跟受力有关。包括很多的碎石,我们觉得是建筑废料的利用,感觉这个房子是不怎么产生建筑废料,很多东西都会在后面利用起来。
在泉州师院美术与设计学院师生的介绍下,东南大学的同学们在泉州中心市区里选择了四个点,包括了土地后、白狗庙、富美宫等。在同学们看来,建筑不仅仅是人生活的场所,更是承载着人的日常行为的文化遗产。而泉州的宫庙和古厝,更是集中体现了闽南人关于家族观念和邻里关系的精神世界。
东南大学建筑学院大四学生 卞翔宇
关于泉州这面一个大的家族的观念,像这边这个房子,是几个房子之间的关系,是由一代人生下一代人做出的改变,留下的痕迹。
本次东南大学建筑学院暑假时间团队,一共有12名同学和4名助教来到泉州,是寻访“海丝泉州”系列活动的其中一项。在出发之前,他们以为自己做足了功课,然而到达实地之后,依然被泉州的建筑和人文所折服。
东南大学建筑学院助教 丛佳仪
从85年泉州被发现了这个遗产价值,到21年进入了世界遗产,我认为泉州还有很多没有被研究到 没有被发现的闪光点。可以通过对实体的物质空间和人的行为 和泉州非常有趣庙宇住宅发生关系,通过实地考察调研,来加强对物质本身和人的活动和家庭的了解,不仅仅是对建筑本身的一个认识。
为期十天深入细致的采访和调研,让同学们对于红砖白石的保护和管理,有了更深层次的理解和感悟。社会实践结束后,同学们将用文字、照片、影像等手段加以整理,制作成宣传片,带着大家一起走进古韵绵绵的红砖厝,一同守护这份埋藏在内心深处的动人回忆。
版权声明:CosMeDna所有作品(图文、音视频)均由用户自行上传分享,仅供网友学习交流。若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删除!
本文链接://www.cosmedna.com/article/63758977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