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ECOONER壹可医研在微博上饱受争议:有网友指其多项产品查不到进口备案,为“三无产品”;也有网友指称,壹可医研的面膜及某些医美项目在自己身上毫无效果……一时间群情激愤,不仅铺天盖地的负面评论将官方微博挤得毫无招架之力,山呼海啸般席卷而来的退货和质疑更是让其天猫店铺不得不暂时关闭。如此一来似乎更坐实了“做贼心虚”的行为逻辑,壹可医研也一下从一个曾被多位大V、主持人推荐的专业医美品牌,变成了求美者们的众矢之的。
对于种种非议,壹可方面一直没有正面回应,让围观者更加愤怒。直到昨日晚间,壹可在其官方微博上发布九宫格长图,详细解释了网友所质疑的众多疑点,并再度澄清备案、合作专家、合作医美机构等多项问题,怀疑声浪才稍有缓和。但从壹可被“讨伐”事件不禁让人疑惑:一个发展势头正猛的医美品牌为何一夜之间变成如此模样?
讨伐背后,是狐假虎威?
在这场风波中,首当其冲收到指责的就是壹可医研的多项产品“没有备案”。然而美容界人所共知的是,产品的一般贸易备案只是行政审批层面的问题,却硬是被某些别有用心者曲解、带歪到三无产品上。因为进口通路的备案问题很容易在消费者眼中被混淆为品质问题,“三无产品”之说就此产生。其实仔细想想,那些找人代购海外化妆品的人们,有很多品牌和产品甚至根本不曾引入国内,更谈不上贸易备案一说,但众人依然买得乐此不疲兴致勃勃。为何此时却突然对备案如此执着?
而就在壹可医研发布了如此内容详尽、证据丰富的内容,仍有好事者吹毛求疵。仿佛原本对品牌颇有忠诚度的粉丝,一夜之间成为了抽丝剥茧的私家侦探、质检专员,一丁点蛛丝马迹都逃不过他们雪亮的眼睛:与壹可合作的台湾化妆品行业资深人士的论文为什么在网上查不到?为什么有的产品有备案有的产品没有?与壹可合作的某网红到底是不是真的白富美……
众所周知,同行相轻,如此大规模有组织的讨伐事件,说是没有幕后操盘手,恐怕稍有公关运作常识的人都不会相信。只是可怜了众多无辜的网友,用自身的激愤为他人做嫁衣裳,让同业对手从中渔利。
品牌双刃剑:得也人望,失也人望
塑造一个品牌,需要成百上千人的辛苦劳动,付出无数的努力都未必能有尺寸之功。然而毁掉一个品牌,只需要制造出一个看似合理的罪名,随意扣两顶帽子,引发围观人士的愤怒即可。此前已经有无数大大小小的品牌,用血泪教训书写了一个真理:得也人望,失也人望。
还是以壹可医研此次事件为例:护肤品的使用感受因人而异,医美的效果也是千人千面,揪住“为什么我效果不明显”这样的问题质问商家,无异于一个渴极了的人喝了几口矿泉水就后对商家破口大骂“为什么已经喝水我却还是渴!?”这样的单独差评看似无害,但批量席卷之时,对品牌造成的伤害则是难以估量的。于是这才催生了淘宝上无论如何都要买家给好评的“好评客服”。而从网友们罗列“合作专家论文谷歌上搜不到”等疑点来看,更是令人啼笑皆非——在岛内确有其人的大学教授、化妆品行业资深专家、同时拥有自己的化妆品品牌,仅仅因为岛内外的消息渠道隔阂而被认为是“冒牌”,实在是“有辱斯文”。
如果仅以“网络能不能搜到,搜到的结果多不多”作为某一事物真伪评判标准,那么当初“魏则西事件”中受到搜索引擎竞价排名的诱导、导致病患过早撒手人寰的惨祸发生也就不足为奇了。公众对于信息的分辨缺乏理性的分析和判断,仅从搜索引擎搜索的感性认识来进行评判,显然是片面而缺乏理论根据的。由此产生的所谓“带节奏”等等,也不过是周边看客的跟风和人云亦云而已。但当负面舆论形成声浪,众口铄金、积毁销骨也只是时间问题了。
经此一役,壹可医研因为各种实锤在手,暂时稳住了舆论。但还有多少品牌经得起这么个“败”法?御泥坊曾被曝造假,阿芙精油被曝使用不合格原材料,虽然在被监管部门查验后都用事实自证清白,但在消费者心目中,这一段“黑历史”已经形成,想要洗白怕是要花上数倍于之前推广期的代价,也未必能换回失去的人心。
对于品牌而言,宣传自身固然重要,但在如今市场上想要“独善其身”,怕是还要更加完美无瑕才行。而对于普通网民而言,形成自身的辩证思考体系,不轻易跟风也不轻易盲从,才能避免被有心者“拉大旗作虎皮”,白白浪费了感情,成全了他人利益。
版权声明:CosMeDna所有作品(图文、音视频)均由用户自行上传分享,仅供网友学习交流。若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删除!
本文链接://www.cosmedna.com/article/63653144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