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看之前本来是想写点轻松的吐槽,毕竟本就是娱乐爆米花电影,看个乐呵便是。
只是看罢,乐肯定是乐呵了,詹姆斯古恩把一手反高潮的反差玩得炉火纯青,人物弧光极其完整且完美,剧情节奏舒服,特效做得很好,动作场面也不错,有几个很有创意的镜头...
但是,看完后,总有一些如鲠在喉的感觉,仿佛电影缺了一些什么。
仔细想想,这电影用过于华丽,血腥,炫彩,娱乐的外观,将某些越线的东西轻描淡写地呈现出来,并引以为乐。乐着乐着,这电影就没了心。
我不知道你们是怎么看待血腥运动与和平使者之间的杀人比赛的。
当一个个人被两人轮流以各种方式虐杀,甚至女人,甚至睡梦中的人,都难逃两人的魔爪时,我甚至想到了当年南京大屠杀时两位比拼百人斩的鬼子们。
而影片,将杀掉众多无辜之人这样天大的乌龙(这可是屠了村啊),化为了一个云淡风轻的吐槽“典型的美国做派”的笑话,仿佛所有的过错就可以用“不小心搞错了”这样的话抵消一般。
并不是说电影中就不能随意杀人,本来小队名字就带着敢死队的意味,也尽是一帮坏人,可但凡找找那些反英雄的电影就会发现,反英雄们也是有底线的,知道人不能乱杀,触碰底线的角色在电影后面往往都会受到惩戒,哪怕因为力所不及而造成误伤,主角也定然会受到内心的煎熬。
哪怕是《小丑》这样几乎纯粹的反派电影,他也更多是报仇,反抗着社会的不公,他也不会随意杀死和自己无冤无仇的路人,他最后成为的是一个反抗资本的形象而不是一个滥杀无辜的魔头,电影至少要有这点底线。
可是本片呢,看上去只是尬住了而已。
于是其后对美国行径的吐槽,便尤为无力,看上去倒像是某种洋洋得意的自嘲。
有了这点发现,当我们再纵观全片之时,便不难找到一些不安的点。
哈莉被卢拉总统接到后,影片直接来了一段童话般王子与公主的故事,最后美梦幻灭,哈莉手刃卢拉。
这一切看起来并无问题,坏蛋伪装成好人骗取美人信任,春风得意,却一时口瓢马失前蹄。
但是为了这个反转所做的牺牲,却是巨大且令人不解的,哈莉一看到美美的妆容,一看到漂亮的衣服,一看到城堡,一看到帅哥,就把持不住自己,投怀相送,甚至不介意成为一个“反对美国”的标志,她并不介意自己被物化,她只想要陪着帅哥。
而最后虽然她亲手开枪结果了卢拉的生命,却也不是因为觉醒了自己的独立意识,而是因为“坏人”越过了某条哈莉定下的道德红线。
杀死孩子触犯了红线,随意屠杀一村之人难道就很正常吗?作为女性独立代表的哈莉见帅哥就直接委身大概也很奇怪。尤其是当这个所谓的帅哥的手下,刚刚埋伏你们杀掉了你的一大堆伙伴。
看上去影片有一个道德准绳,然而在更多的时候,这条准绳却被随意拉低,让你觉得仿佛他标榜的道德,也不过是一则玩笑罢了。
玩笑越发过火,到了结尾海星那里,便更无可救药。老调重弹的“政府阴谋”演变成硬盘争夺战后便已毫无意义,而最后这所谓的证据,最终也演变成了某种与政府交涉的谈资,三十年来秘密实验的受害者们,此刻便无足轻重,刑房里那些残忍的实验,半截的残肢,在整部电影夸张的血腥呈现下,更是只成为血淋淋的恶趣味。
毕竟谁会真的在意那些被控制的人呢?他们被海星抱脸的那一瞬间就已经死去了,他们不过是为了制造一个主角被群攻的场景罢了。
那如若这样,旗队的牺牲,捕鼠者拼命护卫的硬盘,又有什么意义呢?仿佛他们揭露政府的阴谋并不是为了拯救这些被荼毒的民众,而是觉得这个事是个大瓜,能让政府丢脸。
其实阿曼达沃勒的脸早就被丢光了,当她被手下一棍子撂倒时,你就知道她前面的算无遗漏是多么可笑,这副狠毒面具下的她又是多么不堪一击了。
说起来,米尔顿的死倒也很嘲讽,明明是一个普通人,也想着为了自由解放做一点微小的贡献,然而被打死后除了波点人外却没人在意,哈莉甚至不记得这个人的存在,就像是这部电影一样,它并不关心这些小角色,甚至大角色的存亡,只要他们的死能奉献出笑话或是令人惊喜的反高潮,那就足够了。
仿佛为了再揭一次伤疤似的,哈莉结尾又搞混了米尔顿这个名字,这已经不像是幽默,而是某种毫无敬意的恶俗了。凭心而论,这部电影是不错的。
有很多很有趣的桥段,比如那个和平使者头盔反射的打戏就非常有创意,其余很多动作场面,愚蠢却又有趣,有种看速激系列的既视感,一些反高潮的布置也很精妙...
只是在那么多精巧的设置之下,那些关键时刻的含糊其辞与敷衍便更加显眼,捕鼠者的那群平日被人嫌弃,看不上眼的老鼠成为了击败海星的关键,但是影片中这群努力争取解放的人们,却成了填补动作戏的背景板,成为了笑料,或是被草草略过。
这让我不禁疑惑,这些究竟是无心为之,还是因为无心,而为之的呢?
版权声明:CosMeDna所有作品(图文、音视频)均由用户自行上传分享,仅供网友学习交流。若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删除!
本文链接://www.cosmedna.com/article/62228512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