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妆品排行榜
  1. 首页 >
  2. 美妆资讯 >
  3. 美妆 >
  1. 1953年,扑克传到我们庄

美妆资讯
1953年,扑克传到我们庄
2023-08-05

作者:白文和

来源:《故乡忆事》/乐亭故乡人网站专版

题图来自网络,仅为配图,和本文无关

我们村时兴玩扑克好像是在 1953 年的正月,有在外地工作的人带回一副扑克牌,教大家玩“岔王八”(憋王八)游戏。四样牌中每样从 A 到 K 共 13 张,7 是中间张,上、下各有 6 张。每样牌先出 7,然后依次往下、往上挨,往下从 6 挨到 A;往上从 8 挨到 K,直到四样牌的 13 张都挨着出齐了,只剩大、小王落在一人手中,这人就当“王八”被岔(憋)住了。

具体玩法是,参加人(二人以上,多者可达五、六人)依序将 54 张牌抓光,然后由抓到黑桃 7(有的规定红桃 7)的先出,下家如有黑桃 6 或 8 可出一张,没有这两张有其它 7 时亦可出 7;这几样都没有的话,就得向上家要一张牌。上家当然要选择最不易出手的牌给你了,有大、小王时,先给大、小王,没大、小王时则给 A 或 K 等。要过一张后,由下家出牌。下家也没牌可出的话,就得向你要,你则可将大、小王等牌转到下家手中,接着往下出牌。总的原则是有牌出时则出牌,没牌出或有牌却不想出时就向上家要。乍一听好像挺简单,甚至有人认为是凭运气,谁抓的牌好谁就赢,其实不然。初学乍练的,一般都是直来直去,有牌则出,没牌则要。而老手儿、滑头则不按常规出牌,有时有牌出也向上家要,一次次要了不少,将有用的留下,使手中的牌能连接成串,这时他可就“该出手时则出手”了。因为牌已连成串,每次都有出的,而你却没得牌出,只好一次次向他要,他将没用的都甩给你。最后,他顺利将牌出光,而你当初只图一时之快,认为顺一张是一张,走一张少一张,少一张就离胜利近了一步,这正应了那句“人无远虑必有近忧”的古语,活生生被憋住当了“王八”。

在玩儿的实践过程中,有的规定:抓完牌后出牌时,四个 7 要先落地,凡手中有 7 的要最先拿出来。没这项规定时,有人只要有别的牌出,7 就在手里攥着,硬是憋着别人出不了牌。还有的规定:大、小王可以当“惠儿”去顶任何一张牌,被顶的牌则成了大、小王。一般情况下,谁被岔住当了“王八”大家哈哈一笑则洗牌重来下一把,而有的则要求:被岔住的“王八”必须学做王八状在地上爬一圈儿才过关。

“岔王八”时兴了一阵子后,又传来一种叫“打怕司”的活动。所谓“打怕司”就是上家出了牌后,能跟的则跟,有怀疑时可将上家牌揭开看看真假,既不跟牌,又不怀疑,可空过一轮儿,叫做“怕司”。具体玩儿法是,抓牌前由庄家抽张牌明插到牌中间,谁抓住这张牌谁先出牌。出单儿、出对儿、出仨、出四个均可,大、小王可顶任何一张牌,所以最多可出到六个,只是你出的牌数要喊出来。如:一个 3(两个 8,三个 10,四个 Q……),下家可以跟着往下出,同时喊出数来,如:一个 4(两个 9,三个 J,四个 A……),总之上家出几张,你就跟几张,而且牌的点数要超过上家。如果你怀疑上家出牌是假的,可掀开看看,若是假的(跟他口里喊的不一致),则退给上家,自己往下出牌;若是真的,你自己将牌收下,这时还由上家重新出牌。你不想跟,又不怀疑,则可叫“怕司”,由下家接着出。一圈里谁也没怀疑,就一直跟下去。跟到一定时候,有人产生怀疑了:“哪有那么多 N 呀?”于是掀开一看,果然是假的,这时,一大堆牌都由刚才出假牌者拿走;如果掀开一看,是真的,则由掀者全部兜着。如果轮了一圈儿没人跟了,将下边一堆牌拿到一边儿,由最后跟者重新开一轮儿。如此循环,先净手者为赢,最后手中剩下牌者为败。

“打怕司”就是真真假假、虚虚实实,看谁吹得不露声色,能迷惑人。所以后来有人就给“打怕司”起了另一个名称——“吹牛皮”。

翌年,又从外地传过来“打百分”活动。开始是四个人打对川儿,俩儿人一伙儿。打法分带 2 与不带 2,带 2 时,2 由最小变成了王以下的大牌。2 又分为主 2 和副 2,主 2管副 2,副 2 之间谁先出谁大。四人打对川儿时,每人 12张牌,底下剩 6 张扣着,从庄家开始要分儿,谁要的分多由谁打。如果带 2,一般要分儿在 75-85 之间;不带 2 的,一般要分在 60-80 之间。打家根据手中牌和底牌情况确定打啥主,再扣下 6 张底牌。对阵的结果分为打成了、打破了;光秃了和抠底(牌抠或拣够 50 分),成、破一样价,光、抠是成、破的两倍价儿;而打 100 分成、破(拣到 5 分以上即为破)与光、抠一样价儿。

为了解决打对川儿两人之间经常发生矛盾的情况,有人提出了群打一的办法,逐渐被人们采用。群打一往往都要带 2,要分儿一般在 55-65 之间。要到 70 分价钱就翻番,捡到 70 分算抠底。这样打家自己作主,成破怪不了别人;几个人伙起来对付一人,矛盾相对减少了许多。

扑克的兴起,把我们从扔坑儿、伐滚儿吸引过来,成了最抢手的娱乐。寒假开始了,伙伴们见了面就学着大人的口气:“坐儿上咧”!“坐儿上咧”是大人们游胡、打扑克的行话。一说“坐儿上咧”,几个人就凑到某家,炕上放桌子,人四平八稳骈腿一坐,悠然自得地玩着牌。孩子们接过大人的话茬儿,有人提出:“坐儿上咧”,其他人就响应。但开始大家都为地方发愁,因为哪家大人也不会让一群孩子到自家炕上去玩儿。很快大家物色了一个好地方——两间长时间没人住的屋子,正好土炕没拆,上边铺张报纸,四个伙伴打起了百分儿。由于刚入门儿,瘾头大着呢!有大孩子们的地方必然招来小孩子。当我们玩儿上以后,一群十来岁的小孩子来看热闹。有的趴在炕沿儿上,有的上了炕,蹲着的、跪着的、拄着大哥哥肩膀的,人人伸长脖子眼巴巴瞅着大哥哥们出牌。他们的到来,为冷屋子也增添了不少人气。即使是冷灶屋,年轻火力旺,身上不觉冷,屁股不觉凉,衣服上蹭得都是土也不觉脏。打方一心想打成,破方一心想着破,双方思想高度集中。看吧,小伙伴儿有的头上冒着热气,有的鼻尖儿上浸出汗珠儿;偶尔有人出错了牌,咯叽几声,甚至冒出两句国骂,但一会儿就过去,和好如初。有时下午玩儿到天黑看不清牌了才结束,这时家里晚饭早已开过,各自回家吃口冷饭也乐此不疲。有时某人从家悄悄拿来半截蜡,也凑到一块儿干到蜡燃尽后无奈地分开……

当年,我们对玩扑克就是这样地痴迷。但好景不长,这样的快活只延续了两三个寒假。后来人们上学的上学,务工的务工,各奔东西,再也没到一起玩过扑克。

在后来的学习、工作期间也没少玩儿扑克,而且花样更多,什么捉娘娘,什么打升级,拱猪牵羊,五十 K,斗地主……但始终没有找到儿时伙伴儿们玩牌的感觉……

版权声明:CosMeDna所有作品(图文、音视频)均由用户自行上传分享,仅供网友学习交流。若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删除!

本文链接://www.cosmedna.com/article/61979885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