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下的教育推进文化管理,其核心语素已经不是管理,而是文化;不是管理科学,而是人文追求。人文精神才是当下教育,乃至整个社会最需要的。人文与科学,传统与现代,可以在学校里相汇。在传统精华中追寻人文,向发达国家学习科学,这样的结合才可能是中国特色现代化的发展之路,也是中国教育现代化的根本。
“以水为师”,中国文人一直都在坚持,道、儒传承中都有。道言“不争”,儒说“不弃”。老子说“上善若水”,孔子说“君子如水”。水之德,倍受推崇。水之性,至柔则至刚。以水为师,应该是学其德。学其德,必先观其形,识其性,得其意,悟其义。“读书人(文化人)皆以水为师”的时代已经过去了,现在如果主张水文化,最重要的是要“师生一起以水为师”。当下中国教师的人文精神也有问题。
“水之德”,中国文人的终极追求之一。“以水为师”是终身的。“做君子”与“成上善”,应该是人生终极追求,可以作为“初心”一部分。对于“如水、若水”,个人感觉不适合做阶段性人生目标。但从小就种下一颗水之德的种子,不断地提醒我们“以水为师”,这应该是正确定位。
水之形,水之象的文化表达,常常听到或看到。水滴,阳光下的水滴。
娄江实验学校的办学理念是“每滴都最美”。相信每一滴水都可以折射出太阳的光辉,尊重每一个生命,善待每一个孩子,激发每一个孩子的潜力,要让每一个孩子都能做最好的自己。这已经不是以水为师,而是化身为水。再读,才知道娄江人其实并不在乎“水”,他们在乎的是“每一个”。“关注每一个”,是新教育实验的精髓。四川南充市西河路小学“让每一滴水都折射出七彩光芒”。说白了,再下一层文化解读与“水之德”已经无关。
水之德,水之品的文化还真有,所以这个世界上一直缺少努力者。
扬州江都区龙川小学“若水”文化:徜徉在“水”韵绵绵的校园里,师生与“水”对话,感悟“水的品格”——宽广的胸怀、谦逊的品格、与世无争的情操、宽厚诚实的作风……“若水”教育,正是师生对“水”文化校本化的探索和文化表达。嵊州市三江小学若水校园文化:“上善若水、不争有为”让三江师生享有了“若水”的校园生活,也将激励着学校继续探索“水文化”。
水之用,水之能的文化是不是贴合当下学校要斟酌,做“润”文化很多。
临沂第十实验小学秉承“润育潜质,成就未来”的办学理念,不断深挖校园“润”文化,于传承中发展,在守正中创新,力求以“润物无声”的课堂,厚植爱国爱校之情;以“润物化人”的环境,潜移默化地滋养孩子的品格,让“颗颗水滴都闪亮”。只是“润”是关于教的。文化建设的关注点如果还是“师向生”的行为表述,这就理念落后了。当下的校园文化建构,一定要让学生成为文化表达的主体或主语。学生归根到底是自己长起来的。“润”可以是作为措施或途径存在,表示一种服务与支持。
文化化人,文化润人。文化似水,润泽心田。水德文化,润人似水。水之德,水之润,水之形。以德为基,以润为行,以形为果。即以“清澈小水滴”为办学目标,以“水之德”为核心品质,通过“润之道”助其成长。在“何为清澈,何为水德,何为润泽”上做文章。学到什程序(清澈),学什么(坚韧、乐观、不争等等),如何学(师润生长)。
愿你清澈!学生清澈、教师清澈、学校清澈、社会清澈。
版权声明:CosMeDna所有作品(图文、音视频)均由用户自行上传分享,仅供网友学习交流。若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删除!
本文链接://www.cosmedna.com/article/59913386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