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妆品排行榜
  1. 首页 >
  2. 美妆资讯 >
  3. 美妆 >
  1. 华夏文明的摇篮一一封龙山在昭唤

美妆资讯
华夏文明的摇篮一一封龙山在昭唤
2023-08-04

(一)龙山文化的源头活水一一封龙山。

龙图腾,是中国汉族的民族图腾。中华龙成为我们这个历史悠久,文化灿烂的伟大民族的精神之柱,直到几千年后的现在,中国人仍在骄傲的说自己是“龙的传人”。龙山文化时期,属于新石器时代晚期,在夏商周文明历史之前,距今已有4000多年的历史。

帝喾高辛氏,黄帝之曾孙也。帝喾生而神灵,自言其名,居帝位七十年,寿一百五岁,都偃师。【轩辕黄帝传】,元妃嫘祖生三子,长子名玄嚣,次子名昌意,少子名龙苗。长子玄嚣遂父姬姓,降居泜水,生帝喾,是为高辛氏。

帝喾令尧与民烧陶於泜水,发明了许多烧陶的新方法,是以封尧为陶侯。

《路史·疏仡记·黄帝》曰:“玄嚣姬姓,降居泜水,生帝喾,是为高辛氏。”泜水就是契河,帝王之河即昭明居住的砥石洨河。

“帝喾春夏乘龙”。前人分龙为四种:有鳞者称蛟龙;有翼者称为应龙;有角的叫螭龙,无角的叫虬。上下数千年,龙已渗透了中国社会的各个方面,成为一种文化的凝聚和积淀。龙成了中国的象征、中华民族的象征、中国文化的象征。对每一个炎黄子孙来说,龙的形象是一种符号、一种意绪、一种血肉相联的情感。

“龙的子孙”、“龙的传人”这些称谓,常令我们激动、奋发、自豪。龙的文化除了在中华大地上传播承继外,还被远渡海外的华人带到了世界各地,在世界各国的华人居住区或中国城内,最多和最引人注目的饰物仍然是龙。因而,“龙的传人”、“龙的国度”也获得了世界的认同。龙是华夏民族的代表!

封龙山又名飞龙山,山名来历有多种,《河朔访古记》记载:元氏县西北三十余里,曰封龙山。《星文图》曰:“山应轩辕十星,屈折若飞龙之状,故云。三十里封龙山下,其庙两两相对,若泰阶六符之状,盖三台近于轩辕故庙于此山。也就是说封龙山的形状和轩辕星宿的星图很相近,轩辕星宿图是飞龙形,所以封龙山也叫飞龙山。封龙山上旧有轩辕黄帝庙。

山不高有仙则名;水不深,有龙则灵。封龙山历史文化璀璨,在太行山以东一马平川空旷的平原上,往西方向望去,会看到一道从西侧突兀出来的山峦,它好像是从太行山横亘出来的,走向正与纵向的太行山相对,主峰高812米,看上去仍很高大恢弘,山脉东西走向,西接太行群山顺天岭,东临华北平原,山势巍峨,峰峭石奇,宛如奔腾的巨龙,俯向绿色原野,所以又称飞龙山。每年农历六月十三日为封龙山庙会,届时有情男女在山上聚会,因此民间又称风流山。

古人命名山川多取直观、会意或象形,封龙山最早的名称就为横山,以后逐渐演变成恒山。汉代《说文解字》说横之本义为阑木也,古多以以衡为横,衡与横相通。封龙山《祀三公山碑》有东就衡山之句,这里的衡就通横。恒,《说文》谓常也,义同长,所以恒山即长山,与横出来的山意思是一致的。公元前414年的战国时期,位于今河北中部的中山国曾设立封龙邑,当因封龙山而得名。封字在大汶口陶文中属于会意文字,即象在一方形土块上树立植物之形,应释为从木从土,土地上长植物,含有丰的意思。这样解释封龙山的本意,似乎比封禅之意更为准确些。人们经常虔诚地祭祀它,祈求风调雨顺、社稷丰收,因而又称其为封龙山。远看封龙山,颇似盘桓欲飞的一条飞龙。

封龙山不但自然景色优美,而且由于人文内涵丰厚而成为著名的历史文化名山。比较著名的有六通汉碑、四大禅林、三大书院、三大石窟、两大道观,历史名人荟萃,研究成果斐然,在中国文化史、科技史封龙山占有重要地位,遗留下极为丰富的历史文物和寺庙遗址。五月帝尧站立龙山峰颠封禅,华夏以龙作为图腾崇拜的象征从此开始,封龙山就是华夏文明的摇篮。

汉碑:封龙山颂,这里原来是帝尧的古都,巨岳雄伟峙立,大河奔流不息,高大重迭的山峦,有的像在拥抱,有的像在蹲坐,千万条沟渠汇聚形成众多湖泽。太行山高高耸立,河水连续不断,流向平原,大河上存有夏禹的木撬,地下埋藏虞舜的玉壁。夏禹治水八年,洪水退了,土地平整了。五月站立封龙山顶,东望是古时的大陆泽,放眼望去,碧波荡漾,连绵无际,波涛拍岸,铿锵有声,茭蒲艾荷在微风中沙沙作响,野鸭游来游去,声声发出悦耳。大泽一直延伸到观津地界,围绕着平棘古城,渔船上传出渔夫的歌声……

(二)封龙山是帝尧封禅的华夏第一岳,从此恒山,恒水,恒山郡而冠名。

汉碑封龙山颂记载:夏禹治水八年,洪水退了,土地平整了。五月站立封龙山顶,东望是古时的大陆泽,广阔的平原肥沃千里,万顷平川如巨龙之龙首,站在龙首峰颠,古恒山峰谷叠翠,特别是封龙山之北,无数山峰象大军列队南北排列成行从远方而来,观南北山脉酷似游龙纵贯连绵起伏。封龙山分出太行,高高地隆起在大麓平原横亘东西。

在广阔的平原西望巍巍封龙山更显得雄伟壮观,如活灵活现的巨龙腾飞,封龙山虽然海拔不高,但从一马平川的平原西望,依然是高大挺拔,峰峦重叠,恢弘伟岸,所以人们敬畏它,神化它,把它的主峰称为龙首峰,把它称为龙山,一切和龙联系在一起,古代山神崇拜大山是神灵居住的地方,体现了万物有灵的神道思想。

尧看这里风水宝地是理所当然的,我们称尧为帝尧,为了加强对各部落的领导,设置了四岳官名,南北四岳来考查四方诸侯,尚书记载:四岳大事办理的很好,尧关心百姓,遇到重大事情听四岳的意见,白虎通说岳:天子巡游四方,每到大山之下,对大山进行祭祀,这坐山就成为岳。只有在太行山独树一帜山峰,奠定封龙山为岳的主要原因,封龙山是尧的封山。

岳:本意是考制诸侯。古人所说的“岳”,本作“嶽”,义为“山之尊者”,也就是有名的大山,而“渎”,则指“大川”。“五岳”“四渎”,就是“天下”的象征,所以古代帝王才要“封禅”。

司马迁在《封禅书》里说:“自五帝以至秦,轶兴轶衰,名山大川或在诸侯,或在天子,其礼损益世殊,不可胜记。”

说文解字:封,意为帝王把土地或爵位给了亲属或官僚,帝王筑坛祭天地为封禅,祭天为封、祭地为禅。封龙山就是帝王的封山,山上有禅房院。

帝尧时期,四岳作为重臣,向尧推荐了首先治水的鲧,以及最终的接班人虞舜。《尚书 尧典》:帝曰:“咨!四岳,汤汤洪水方割,荡荡怀山襄陵,浩浩滔天。(岳):天下分九州,各州都有镇山(岳),是上古一个重要的概念,有山必有岳。岳之所指有两方面含义,一者为山,一者为人。

岳如果指上古圣人,就是领地在冀州的四岳、伯夷;岳如果指一座山,就是冀州之镇山封龙山。

《史记,封禅书》几次提到恒山,称舜“岁二月,东巡狩,至于岱宗。岱宗,泰山也。……五月,巡狩至南岳。南岳,衡山也。八月,巡狩至西岳。西岳,华山也。十一月,巡狩至北岳。北岳,恒山也。皆如岱宗之礼。中岳,嵩高也。五载一巡狩。

《尚书禹贡导山》记载秦始皇东巡时过“太行、恒山,至于碣石,入于海”。秦始皇走太行恒山到碣石。时至今日太行、恒山的名称依然如此,说明北岳之山,横亘绵长。《周礼•职方氏》记载:当时天下“九州各有镇山,恒山,正北并州镇山”。《尔雅•积山》也有关于五岳的记载,且称“恒山为北岳”。《汉书•地理志•常山郡》载:“恒山北谷,秦汉时期设恒山郡,就是因北岳恒山在其辖区内而得名。

当年古人登临此山,东视平野千里,沧海桑田;西视山势苍茫,气象万千”。又说:“古者天子巡狩,常以岁十一月至于北岳”。

《史记,封禅书》中有一段重要记载:“常山王有罪,迁,天子封其弟于真定,以续先王祀,而以常山为郡,然后五岳皆在天子之郡。”这里的常山王为刘舜之长子刘勃,其弟为次子平。史载,此事发生在汉元鼎三年(前113年),常山除国为郡,并分常山郡置真定国,下辖正定、绵曼、藁城、肥垒四县。郡治在恒山石家庄东故城,原为恒山郡,汉高祖三年(前204年)置,汉文帝元年(前179年)为避文帝刘恒名讳而改为常山郡。按司马迁记载的“五岳皆在天子之郡”这一句话理解,恒山当在常山郡管辖范围之内,而当时常山国的范围不包括后来恒山的所在地上曲阳。

从以上记载中我们清楚的知道,秦始皇到封龙山祭祀过,因山贼骚扰而草草离开,汉武帝及他的子孙常山王祭祀的场合就是封龙山。

(三)六通汉碑彰显封龙山祭祀文化源远流长。

古代人们对于自然和宇宙的了解极度有限,对于自然界感到非常神秘,也对一些自然现象极度恐惧,因为农业社会的发展对于自然环境的依赖性相当高,所以为了祈求风调雨顺、丰衣足食,人们便寄希望于上天的保佑,有着极为强烈的自然崇拜,无论是帝王将相还是民间百姓,都会有祭天地的仪式。

封龙山祭祀仪式和自然崇拜源于商周巫祝礼乐文化,并有鲜虞中山天神崇拜之遗风。河北中南部太行山东麓一带是古人类活动的重要区域,是先商的发源地和商王畿地区。

《史记?孙子吴起列传》:“殷纣之国,左孟门,右太行,常山在此北,大河经其南。”常山即恒山。我们知道,商人敬祀鬼神之风尤盛,周代则远鬼近人崇礼,但礼的核心还是祭祀。封龙山下石邑城是帝尧之都。

封龙山庙会的悠久历史。可追溯到汉晋时期。起初的庙会,与古代的祭祀活动有关。届时,在庙祠内摆设牺牲(祭祀用的牲畜),祭祀诸神,逐渐形成了定期的庙祀活动。有学者认为,汉代在山麓诸庙祠举行的祭山活动,就是封龙山庙会的渊源。晋唐以来,常山郡治所北迁,山北麓的宗教文化随之兴盛,寺庙祠坛崛起,祭祀活动频繁,庙会随之盛行。

封龙山庙会影响范围大,辐射地域广。每到庙会之时,北至保定、南至邢台、西至山西平定、东至冀县,方圆数百里的香客游人云集山间。从其范围分析,既有汉晋山郡政区的影响,也有汉末张角太平道的余脉,更有近世民间宗教的延续。

四方时客,八方游人,或骑马骑驴,或乘车坐轿,或携老带小,或夫妻并行,或推车担担,或背振褡裢,纷纷来赶封龙山庙会。近几年,又有骑摩托车或自行车的情侣,也有包车而来的群群青年,还有不辞劳苦徒步走来的老叟老妪。一时间漫山遍里,万头攒动,使寂静的山林,变成喧哗的人间闹市。有人跳神烧香,乞福求财;有人访古寻踪,题词留诗;有人行商售货;有人登山赏景。更有对对男女青年双双偕游,嬉戏于山野。

封龙山庙会,近现代一直由山北麓的南故邑村主办。每年三次,即农历三月十六、六月二十三和十月十五。春、夏的两次庙会,直接源于古代祭山求雨的传统祭祀、祈祷活动,秋季庙会可能与古代庆丰祈天活动有关。

六通汉碑,祀三公山碑、无极山碑、三公山碑、白石神君碑、封龙山颂碑、等六通汉碑,最有历史价值的就是一座东汉时期的碑刻:封龙山颂碑。

惟封龙山者,北岳之英援,三条之别神,分体异处,在于邦内。磥硌吐名,与天同耀。能烝云兴雨,与三公、灵山,协德齐勋。国旧秩而祭之,以为三望。亡新之际,失其典祀。延熹七年,岁贞执徐,月纪豕韦,常山相汝南富波蔡?长史甘陵、广川沐乘,敬天之休,虔恭明祀。上陈德润,加于百姓,宜蒙珪壁,七牲法食。圣朝克明,靡神不举。戊寅诏书,应时听许。允敕大吏郎巽等,与义民修缮故祠。遂采嘉石,造立观阙,黍稷既馨,牺牲博硕。神歆感射,三灵合化,品物流形。农实嘉谷,粟至三钱,天应玉烛。于是纪功刊勒,以照令问。其辞曰:天作高山,实为封龙。平地特起,灵亮上通。嵯峨竦峻,高丽无双。 神耀赫赫,理物含光。

赞天休命,德合无疆。惠此邦域,以绥四方。国富民丰,穑民用章。刻石纪铭,令德不忘。

通过封龙山颂,有“北岳之英”之说,只是抠掉省略了“援”字,也是四字句习惯使然,可以理解。英解为杰出,精英之意,好理解,援,引也。——《说文》,引,开弓也,箭之在弦,由此可以理解“北岳之英援”,为北岳杰出的引导,开路前锋,进一步讲,可以理解为北岳的渊头。

称北岳之英。说文解字“英”是事物的精华杰出,佛道的解释事物的提纲即用神,彰显,荣耀,清楚,也叫三世英,过去,现在,未来。

(四)帝喾筑伏羲台,是易经八卦的源头,龙山文化的标志。

《路史·疏仡记·黄帝》曰:“玄嚣姬姓,降居泜水,生帝喾,是为高辛氏。泜水即恒水源出封龙山。

易经是中华文化的总源头,说的是宇宙社会、数是数理,万事万物都在数理中,变是最普通最平凡的道理,历史上人们一直用它来指导安邦,治国,齐家,修身。

中国的思想文化、伦理文化、社会科学、自然科学,都和《易经》有着密切的关系,所谓“易道广大,无所不包”。

易经是从原始社会末期,经奴隶社会到封建社会,从夏、商、周、春秋战国时期,历时五千年文化的集大成,在任何历史时期都是中华文化的主干,直到现在仍然在广泛地影响着人们的思维和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

帝喾时期开始在伏羲台上祭祀人祖伏羲氏。伏羲台,位于河北省新乐市区北郊2公里处的何家庄村之东隅,是新石器时代三皇之首伏羲氏繁衍生息发展壮大的地方,伏羲台、金水河、葫芦头、剌孩草是伏羲时期留下的遗物和遗迹。

作为新石器时期的古遗迹、伏羲氏成长生活的地方,伏羲台有着悠久的历史和文化内涵。

史料记载:帝喾巡游此土,见伏羲之圣迹,集四方之民而化导养育之故。而筑台修庙以祀之。故而,自帝喾时期始,人们就已经在伏羲台上祭祀人祖伏羲氏。

《周易·系辞下传》讲:“古者包牺氏之王天下也,仰则观象于天,俯则观法于地,观鸟兽之文,与地之宜,近取诸身,远取诸物,于是始作八卦,以通神明之德,以类万物之情。”《史记·太史公自序》讲:“余闻先人曰,伏羲至纯厚,作《易》八卦”。《三国志·魏志·高贵乡公传》也记载有“包羲因燧皇之图而制八卦”的传说。这表明孔子和司马迁等人都认为八卦是伏羲发明的。

《易经·系辞上传》讲:“易有大极,是生两仪,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这里的大极也称太极,太极生两仪,指的是太极生阴阳。两仪生四象,四象是最简易的表现形式,也是最复杂的神秘世界。

什么是四象?就是阴阳变化的四种方式。举例说明:一对夫妻,都面向太阳不动,他们是合二为一,是一点,是一个原始太极。

一对夫妻,同时动都背靠太阳,他们是阴阳互动,是二点,是少阴,少阳合体。

一对夫妻,都面向太阳,然后女人不动,男人动背靠太阳为O,为老阳动。

一对夫妻,都面向太阳,然后男人不动,女人动背靠太阳为X,为老阴动。

世间就是二进位制的四种演化过程,1,11,0,X,这种表现方式叫数理,也叫四象。上有父母老阴,老阳。下有儿女少阴,少阳。

四象生八卦,乾,坎,艮,震,巽,离,坤,兑。它象征世间万事万物。

人生三问?我是谁?我从那里来,我到那里去。易经八卦是古人对世间万事万物的科学总结,也是打开世间神秘之门的金钥匙。

河出图,洛出书,圣人则之。有人说在河南,这是张冠李戴,混淆历史,它不知道商族的迁徙里程,华夏的历史文化源头在这里,伏羲台帝喾筑台修庙以祀之,要说在河南文王演八卦也是周朝以后的事了。

昭明居砥石, 帝喾生泜水,昭示着华夏龙山文化的源头活水是封龙山。

(五)石邑城古代叫砥石,帝尧古都。

汉碑:封龙山颂开篇就讲,这里原来是帝尧的古都,封龙山周边那座城池是帝尧古都呢?唯有沉睡四千多年的“华夏第一王都”石邑城。《获鹿县志》记载,石邑城是春秋战国时期的名城,当地人俗称窦王城。在县西南封龙山下故邑乡之西,至村一里。城周围三里,旧址断续,尚有城形,中有石高三丈,原名万聚山,当地人俗称万岁山。

春秋战国时期,石邑城就是军事城的建制,当时属中山国。因地属太行山麓、井陉隘口,是当时关中陕西,通往山西再通往燕赵河北,山东等地的交通要道,地理位置十分重要。

穆王五年约公元前988年《获鹿县志》记载:穆天子传,穆王癸丑,猎于铏山之西河,至于铏山之燧,升三道之磴。记载的是石邑城西井陉山。

汉碑封龙山颂佐证:这里是陶唐氏之故都,大河上存有夏禹的木撬,地下埋藏虞舜的玉壁。这里有万岁山,有砥柱石,这里有大禹治水,覃怀底绩,至于衡漳的禹贡河,洨河就是流向泜湖的契河帝王河,也是古恒水。

石家庄:一座城的前世今生,文中介绍:据查证,中国最早的“商人”,始于一个部族——商,商汤祖先。因为他们七世祖王亥最早在易水河畔进行贸易,所以商人就与商业联系起来。商,就成为商贸、商业的称谓。商祖起源于滹沱河流域崇尚玄鸟(燕子)的一个古老部落。商人的始祖契是大禹时代的部族首领,契的母亲简狄是母系社会领袖,对此史学界早已取得共识。商的祖先来自何处?历代学者根据古代传说有许多种揣测。

但如今不同了,我们有了越来越多考古学的证据。司马迁《史记》记载“契居蕃”,契之子昭明居“泜石”。史学家考证“蕃”,就是蕃吾(今黄壁庄水库附近)。泜石,即元氏的泜河流域。近年来,从石家庄市区时光街、鹿泉、平山发现的4000多年前先商文化遗址,到新乐、无极、正定、藁城、赵县等地诸多商代聚落遗址,系统地展示了滹沱河流域从先商、早商到商代青铜文明的历史脉络,构成系统反映商族起源、发展的历史博物馆,证明平山、鹿泉、元氏一带,就是商民族祖先契及其儿子昭明的聚居地。我始信“先商文明从这里走来”不是一句妄语。

石家庄权威人仕证明昭明居泜石在元氏获鹿平山这一带,中国科学院院长郭沫若也证实昭明居泜水。

大陆泽又名泜湖,昔在楚、汉,韩信东入,余拒之于此,不纳左车之计,悉众西战,信遣奇兵自间道出,立帜于其垒,师奔失据,遂死汦上。泜水因背水一战而名声大噪。

《水经注》:井陉水,世谓之鹿泉水。东北流,屈经陈馀垒。又东注绵曼水,即泜水也。韩信斩陈馀于此。

土门关韩信庙,石柱上刻有楷体楹联:汉庭有冤狱,泜水想英风。上联中的“泜水”指“泜水河”,获鹿县志载:城南五里张庄南面为泜河,一直到下游宁晋泊为泜湖。

大周建德六年岁次丁酉十一月庚午朔十五日甲申张氏墓志:明确标名绵汦河[世祖助秦石之交平棘侯,因居于县北,绵汦河之]。

临城南泜水,元氏北泜水都是本地河,为小河流。临城及元氏的泜水读音为(脂)水,太平河古恒水的泜水读音为(砥)水,但真正的泜水在石邑境内,泜湖的名字也是用砥石,砥柱而冠名。古有泜石水之称, 昭明所居, 既在其处, 故谓之泜石。

临城泜水,元氏泜水,背水一战的绵蔓水也叫泜水。从这里我们知道,太行山东麓的河流入泜湖都可称泜水。

历史上争论不休的砥石在那里?砥柱在那里?龙门在那里?请朋友们详细看鹿泉《羊角庄村志》记载,可知北故邑村东河中大石名曰砥柱,以东三四里,两岸都是大石,河岸有高至十数丈者,飞流湍激,声闻数里,谓之响闸,远望飞瀑像一块巨大白布。响闸之下为龙窝。龙窝在村南洨河,有大潭,周围十数丈,黢黑幽深,深约有丈余,波光粼粼,洨水千万年冲刷盘旋,鬼斧神工,形成大潭,谓之龙窝。东侧有一个一丈多高的巨大石柱,直径六七尺,矗立水中,巍峨壮观,经常有龙蛇盘绕于上晒太阳,合称龙窝砥柱。

《史记·五帝本纪》:“帝尧者,放勋。其仁如天,其知如神。帝喾次子,初封于陶,又封于唐,故有天下之号为陶唐氏。”

洨河,大陆泽九流汇入为契河,是帝王之河,又称大陆泽九流汇入为恒水,因封龙山为恒山,水出恒山而冠名恒水,大陆泽称泜湖,是帝喾生泜水,昭明居砥石,帝尧古都石邑城有砥柱石而冠名泜水。

商人是善于迁徙的民族,自契至汤有记载的迁徙有8次,契自毫迁居蕃为一迁,昭明自蕃迁居砥石为二迁,昭明自砥石迁商三迁……汤始居毫为八迁,契居蕃,昭明居砥石。

帝喾生泜水,昭明居砥石, 是唐尧古都,华夏第一王都是石邑城。

(六)天灾人祸,及古驿道改线,恒山,恒水,恒山城,石邑城湮没在历史的长河中。

天灾人祸能改变历史,能改变地理地址原貌。封龙山古恒山是多灾多难的。到过封龙山西山森林公园的朋友们就知道,慈悲阁旁边有帐棚石、棋盘石,蛤蟆石,他们的周长都在50米以外的独立巨大石头,好像人为把它们摆放在那里一样,但懂地理地质学的同志就知道,是山体垮塌泥石流大自然的杰作。

从慈悲阁往上走到冷泉,人们会惊讶,半个山体被挖开了,那样鲜活,好像是近几年来才发生的一样,冷泉这里山体崩塌的地方,当地人名叫镰劐沟。

寻根探源,揭开历史谜案。汉宣帝传,记载有两次大地震,地节元年公元前69年。“往者天尝连雨,东北风,海水溢,西南出,浸数百里,九河之地已为海所渐矣。”

夏四月壬寅,郡国四十九地震,或山崩水出。诏曰:「盖灾异者,天地之戒也。朕承洪业,奉宗庙,托于士民之上,未能和群生。乃者地震北海、琅邪,坏祖宗庙,朕甚惧焉。丞相、御史其与列侯、中二千石博问经学之士,有以应变,辅朕之不逮,毋有所讳。令三辅、太常、内郡国举贤良方正各一人。律令有可蠲除以安百姓,条奏。被地震坏败甚者,勿收租赋。」大赦天下。上以宗庙堕,素服,避正殿五日。

水经注记载,这次洪水泛滥造成海浸,当年秦始皇过太行恒山到碣石山,碣石山没有踪迹,按当时北海、海水溢、西南出、浸数百里,也就直指西南部太行山区。就是这次大地震,大洪水(山崩水出)造成封龙山,山体崩塌,太平河改道,恒山,恒水,恒山郡及蔓葭城,东垣古城,九门等,在滔滔洪水中淹灭的重大自然灾难,造成人们说不清理还乱遥远的历史谜案。

明朝石珤:登封龙山赋! “美乎佳哉此陶唐氏之故都也。”巨嶽雄峙,长河骏奔,崇冈复阜,如抱如蹲。万壑海流,汇为九泽,太行崛立,溢出平原。川横夏后之橇,地藏虞舜之壁。八年于外,地平天成,五月朔巡,诸侯万国。天文别野,星当昴毕之区,土壤分州,域界幽并之宅。川纡岭迥,郁郁崔崔,峭壁耸秀,丹峰凝辉。晴瀑挂百寻之长练,颠崖转万谷之惊雷。‘上有蔽日于霄之古树,下有陵迁谷变之寒灰。俗有避秦,山多入晋,岳被重封,川经几浚。

登封龙山赋帝王朔巡之山,下有陵迁谷变之寒灰告诉我们,坏祖宗庙城郭就发生在这里,从此岳被重封,川经几浚。

天灾摧毁了封龙山的庙宇城郭但摧不垮封龙山,可是人祸把封龙山破坏的面目全非,看过《三国演义》的朋友都知道,开篇 “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是英雄镇压了黄巾起义,公元172—184年汉末天下大乱,巨鹿张角创立太平道,封龙山就是太平道在常山郡的传播中心,他的遗迹就是大公庙、药王庙、张角庙、当时封龙山及附近太行山区农民起义群聚之地,发动了著名的黄巾起义,两年内遭到残酷镇压,东汉王朝严禁道教的活动宣传,诸事老子,妖医卜并皆废之。封龙山一切历史文物遭到灭顶之灾。

北魏太平真君七年,公元446年下诏灭佛,使得境内各州郡所有寺院全部被毁,常山郡的寺院受到彻底破坏。寺院毁坏遗迹皆无,使后世对前代寺院情况难于祥考。唐武宗灭佛,封龙山佛教寺院受到严重破坏,民国期间倡导破除迷信,打击宗教势力,封龙山寺院再度受到冲击僧民减少,房屋秃废。

北岳恒山的兴哀于古驿道的变迁改线,井陉口战略位置的北移,石邑城逐步失去西扼太行的战略地位。

是古恒山及石邑城逐步走向衰落的主要因素。

《周官职方氏》所称冀州,其川漳即此。钘山脚下。钘山,晋代郭璞注:燕赵谓山脊为钘,即井钘山也,今在常山石邑县。

石邑城西古驿道的历史可追溯到人猿相辑时代,道路与人类从古猿、早期人、晚期人、到现在经历了几百万年。

公元前22O年秦始皇下令修筑驰道,以咸阳为中心扩展,实现了庞大的交通网络。原来古驿道从微水走金良川到井陉山隘口,到石邑城这条古驿道废弃。改走从天长镇到蔓葭城通过平望过土门关秦皇古道。古驿道的改线北移是造成石邑城逐渐秃废的原因。

石邑城历史上是兵家必争之地,是晋国、魏国、赵国争相觊觎,反复争夺的地方。史书有着许多诸侯国争夺中山国及石邑城的记载。也是军事要塞,战乱及城毁人亡是古城消失的主要因素。

但是最主要的还是公元前69年壬寅大洪水及地震“坏祖宗庙城郭”封龙山遭山崩,水出把北岳恒山改迁,恒山郡城另立它处的主要原因,更是造成冀州境内那座山是恒山,那条河是恒水的历史疑案。

(七)北岳恒山北迁大茂山,北岳庙的飞石就是石邑城砥柱石。

恒山,五岳之名山。山西浑源有恒山,河北曲阳有恒山,都有传说,都能引经据典。历史上明清两朝多有争辩,谁是正宗恒山,20世纪80年代成书的“中国历史地图集”载明,自春秋到明朝早期,北岳恒山一直在河北,也曾称常山、大茂山。明朝后期和清初,恒山才注在山西省浑源,清代顾炎武先生的《北岳辩》尤为突出。

公元前69年壬寅大洪水及地震“坏祖宗庙城郭”封龙山遭山崩水出,才有北岳恒山改迁,恒山郡城另立他处的主要原因。

汉宣帝神爵元年(公元前61年),祭祀五岳四渎已成为定制。北岳庙位于曲阳县城,是历代封建帝王祭祀古北岳恒山的场所。

《大宋重修北岳庙碑铭》也承认“天下之五岳,独有北岳名不著”。岳有词“不知废于何代,今庙曲阳由唐以来,记刻皆不载废迁之由”。

《隋书地理志》记载明确, “恒阳(旧指曰上曲阳),后齐去上字,开皇六年改为石邑,七年改曰恒阳,有恒山、有恒阳溪”。

曲阳县志载:隋文帝开皇六年(586年)曲阳县因盛产石料改名石邑县,次年改名,恒阳县。

从此隋书地理志记载,公元587年从石邑改迁到上曲阳,上曲阳改为石邑,石邑城改为窦王城。

但北岳庙设飞石殿,这个“飞石”从那里来?为什么把封龙山下几千年的石邑县冠名别处,定是皇家权威律令。大宋重修北岳庙碑铭清楚的告诉我们:因为名不正言不顺,人们不知道它的出处,追根溯源建飞石殿。

飞石殿考:飞石殿的建立,是人们接受了飞石来自北岳恒山飞来的传说,又通过飞石将北岳和北岳庙联系在一起。

从上曲阳县,改成石邑县,北岳庙建飞石殿我们不难理解,通过飞石殿和北岳庙有了内在的联系,封龙山就是古北岳。

石邑城古称砥石,有砥柱石,在曲阳北岳庙建飞石殿,是人们怀念古北岳封龙山,也就有了砥柱石飞来之说。

曲阳北岳庙内的飞石殿就明确地告诉我们:大茂山的北岳恒山就是从常山郡的古北岳封龙山改迁过来的。

朋友们!邀你登上古北岳封龙山颠峰,居高临下,远跳天际,定是心潮澎湃,神情激荡,憾慨万千。

华夏文明的摇篮,古北岳恒山封龙山,你是飞向光明的一艘巨龙,让我们一起乘飞龙吧!

神龙似像天马,两翼披装彩霞,九州穷驰骋,五洋任腾跨,生化、造化,文明播撒天下。

朋友你不相信,那你亲自到曲阳北岳庙飞石殿,看来自石邑城的砥柱石,让它告诉你历史的真相。

(八)三皇五帝之一帝喾生泜水,它的孙子昭明居砥石,泜水在那里?及泜水读音辩!

临城有泜水,元氏有泜水,鹿泉也有泜水,谁是正宗泜水呢?

《新华字典》第623页载:“泜 zhī 泜河,水名,在河北省邢台”;2012年12的(第五版)《新编学生字典》第500页载:“泜 氵部 8画 zhī 泜河,水名,在河北”。

然而,1989年缩本《辞海》第1031页是这样记载的:泜 ㈠(chí迟;又读dì帝)水名。见泜水②③。从新华字典及辞海“泜”现在我们读脂音,古代读砥音。

泜水探源:历史地名词典网:泜水源有二,①即今河北隆尧县北泜河。临城县西南发源,东南径顺德府内丘、唐山二县界,又东南径隆平县南,至任县入滏阳河。

今名泜河。源出河北临城县西,东流至尧山镇西,故道折南至任县界入漳河,清康熙初改经镇北折南入南泊,近代又改经隆尧县北东至宁晋南入滏阳河。

②在今河北元氏县西南。源出封龙山,东南流经元氏县西南六里纸屯村入槐河。

槐河。源出河北赞皇西南,东流经元氏南至宁晋南,折南入滏阳河。《史记·张耳陈余列传》:汉三年,“遣张耳与韩信击破赵井陉,斩陈余泜水上”,即此;一说指今之泜河,误。

人们惯称之“北沙河”、“南沙河”,学名乃“槐河”、“泜河”也。槐河古称泜水、泜河,商末周初有“軧国”、西汉有“袛侯国”、北齐有路众墓志铭所记“底河”为证,发音皆为“dì”。今人,“北沙河”“槐河”的古名“泜水”的“泜”仍发“dì”的音;而不知何时“南沙河”“泜水”的“泜”却变成“zhī”了。

由此可见:今之槐河,古之泜水的“泜”字,读音确实为“dì”。古、今之泜水的“泜”字亦当读作“dì”矣!

然而,字的读音也有“从众”一说,读错的人多了,也就将错就错了!

太平河古泜水改道消失,及史料的缺陷,文人骚客的张冠李戴,是造成石家庄区域内历史上说不清,理还乱诸多冤假错案。要想知道正统的泜水是那条河,就必须知道太平河古泜水改道消失的历史真相,及大陆泽为什么叫泜湖的历史背景。

大陆泽实名大麓泽又名泜湖,大麓实指太行山东边平原以西山麓,又指太行山古驿道。石邑城西钘山就是古驿道口,这里称怀麓。

鹿泉的由来:建在河道里的村落,以群雄逐鹿而冠名。怀鹿县在公元前69以前是一片大水泊只有隔台店露出水面,头泉这里是井陉渡,有南龙池北龙池,下边是潭沟、沙隔仰,海子沟、海山岭,都是水中的痕迹,从海子沟,到海山岭都是湖泊,海的世界。

据古书记载,鹿泉横山村当时“距北沚见海中一山,晨出泽国一片汪洋”。横山村志告诉我们,在汉朝时,站在翠屏山往北看鹿泉这里真实的一幕,鹿泉俗称湖芦。符庄村志,郑庄村志告诉我们:泜水跳出太行山进入平原这里是九龙口。

巨鹿县名由来:巨鹿原作钜鹿,钜鹿之名源自大陆泽,《后汉书·郡国志》载:“钜鹿故大鹿,有大陆泽。”大陆泽又名广阿泽,《太平寰宇记》释云:“广阿泽一名大陆,一名钜鹿,一名大麓,一名沃川……,

束鹿县的由来,束鹿原名鹿城。自古就有“金束鹿”的美名。鹿即鹿泉水,有束缚鹿泉水之称,“安定城,卧金鹿,纵得祸,束得福。”

大麓泽它的冠名与巨麓,束麓,怀麓的麓泉水密不可分,从三县的由来我们清楚的知道,历史上的泜水是流向大麓泽最大的河流。

麓泉水就是绵蔓水即泜水,公元前69年以前流向大麓泽,因为改道遗留下了,从西起井陉的头泉村井陉渡,到鹿泉区台头的黄石岗,到市区东岗头西岗头和振头,再到栾城区的岗头村,蜿蜒数百华里的沙土卧龙高岗,它是大自然的产物。也是古泜水太平河在遥远的历史长河中滚滚洪流,滔滔河水冲积带的伟大杰作。

大陆泽又名泜湖,昔在楚、汉,韩信东入,余拒之于此,不纳左车之计,悉众西战,信遣奇兵自间道出,立帜于其垒,师奔失据,遂死汦上。

泜水因背水一战而名声大噪。《水经注》:井陉水,世谓之鹿泉水。东北流,屈经陈馀垒。又东注绵曼水,即泜水也。韩信斩陈馀于此。

土门关韩信庙,石柱上刻有楷体楹联:汉庭有冤狱,泜水想英风。上联中的“泜水”指“泜水河”。

获鹿县志载:城南五里张庄南面为泜河,一直到下游宁晋泊为泜湖。

赵县,大周建德六年岁次丁酉十一月庚午朔十五日甲申张氏墓志:明确标名绵汦河[世祖助秦石之交平棘侯,因居于县北,绵汦河之]。墓志的绵泜河就是绵蔓水即泜水。

临城有泜水,元氏有泜水,在史书上称南泜水和北泜水。

临城泜水,元氏泜水,背水一战的绵蔓水也叫泜水。从这里我们知道,太行山东麓的河流入泜湖都可称泜水。

古泜水太平河是跨区域河流,是冀州内注入大陆泽流量最大的河,公元前69年(四月壬寅)山崩水出的大洪水,造成太平河古泜水改道,是大陆泽逐渐消失的主要原因,也是太平河古泜水在史书中消失的主要因素,又是造成这里叫泜水那里也叫泜水,真假泜水说不清理还乱的历史疑案。

更为离奇的是,背水一战古战场有些志书上标称在什么临城泜水,元氏泜水上,真是以讹传讹,指鹿为马,天大的笑话。背水一战古战场在井陉土门关,绵蔓水出井陉口也就是上岸村下岸村,“即古泜水,韩斩陈馀处” 。据“白皮关”碑文记载,楚汉相争,汉将韩信伐赵下井陉设“背水阵”,与赵将陈余(乡人称白面将军)交战,陈败退于此毙命。为纪念白面将军,修陈余墓,建陈余祠,将村名冠以“白”字改称白王庄。

古代文献还记载:契的儿子昭明居住在砥石。昭明继承父亲职位,协助大禹治水。《世本》记载:“昭明居砥石。”砥石在哪里?

郭沫若先生认为,昭明所居砥石,在河北省元氏、高邑一带泜水、石跻水流域。商民族的祖先契居住在黄壁庄水库一带的蒲吾,他的儿子居住在元氏、临城一带。说明,商民族的祖先,从滹沱河一带,向南迁徙,到了泜水河畔。

[探寻河北古都源头],近年来,从石家庄市区时光街、鹿泉、平山发现的4000多年前先商文化遗址,到新乐、无极、正定、藁城、赵县等地诸多商代聚落遗址,系统地展示了滹沱河流域从先商、早商到商代青铜文明的历史脉络,构成系统反映商族起源、发展的历史博物馆,证明平山、鹿泉、元氏一带,就是商民族祖先契及其儿子昭明的聚居地。我始信“先商文明从这里走来”不是一句妄语。

石家庄权威人仕证明昭明居泜石在元氏获鹿平山这一带,中国科学院院长郭沫若也证实昭明居泜水。

这些历史记载,得到考古学越来越多的证据。

临城南泜水,元氏北泜水都是本地河,为小河流。临城及元氏的泜水读音为(脂)水,太平河古泜水的泜水读音为(砥)水,但真正的泜水在石邑境内,泜湖的名字也是用砥石,砥柱而冠名。古有泜石水之称,帝喾生泜水, 昭明所居, 既在其处, 故谓之泜石。

泜湖九河注入水系有契河。契是三皇五帝之一帝喾的儿子,昭明是契的儿子,即洨河就是泜水,汉碑:封龙山颂开篇就告诉我们,这里原来是帝尧的古都是石邑城。

版权声明:CosMeDna所有作品(图文、音视频)均由用户自行上传分享,仅供网友学习交流。若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删除!

本文链接://www.cosmedna.com/article/59657723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