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妆资讯
缺口超10万,化妆品行业“人才荒”
栽下梧桐树,引得凤凰来。新年伊始,多数化妆品企业开门第一件事就是“招兵买马”。青眼调查发现,目前化妆品质量安全负责人、法规专员、备案专员、化妆品检测人员成为了热门岗位。同时,部分企业的招聘启事上,还首次出现了“化妆品功效评价工程师”这一岗位。总的来说,在法规政策下,化妆品行业门槛不断提高,行业对专业人才的需求普遍增大,供不应求也迫使行业出现“人才荒”。
化妆品专业人才缺口超10万
青眼调查了解到,目前,质量安全负责人依旧是招聘的热门人选之一。据悉,这与化妆品包装上不得再出现“出品人”“监制”“品牌方”“联合出品”等引导语有一定关系(详见《备案大地震!品牌“消失”了》)。众所周知,此前很多品牌方由于没有化妆品质量安全负责人,因此采取了将品牌授权给工厂进行产品注册/备案的方式,然而在这一路径被斩断后,不少品牌方企业为了掌握主导权,自己做备案人/注册人,便又开始了对质量安全负责人的招聘。此前就有上海某新锐品牌的创始人告诉青眼,“如果以后不能这样做了,我们也只好收回授权,即便是付出较高代价,也要自己备案了。”青眼在智联招聘、前程无忧、BOSS直聘等招聘平台上看到,不少化妆品企业均在招聘这一岗位,其中不仅包含了化妆品代工厂还有不少品牌方企业。且此类岗位的薪资大多集中在1-2万元/月,部分企业甚至开出2.5万元/月。企业实力大比拼
毋庸置疑,招聘是一项企业与人才的双向选择。有能力者自然会受到企业的垂青;而实力较强的企业,也更容易吸引到有志之士的加盟。与此同时,专业且优秀的人才也将进一步促进企业的发展,可谓是良性循环。在上月《化妆品生产质量管理规范》出台时,就有不少行业人士表示,化妆品的门槛提高了很多,不少环节均需要专业的人才。事实上,上述多个岗位的招聘“盛况”,实际已体现出了化妆品行业的“抢人大战”正在上演。上海一家ODM工厂的负责人即告诉青眼,公司培养多年的一位配方师已被一家品牌公司以3倍的薪水“挖”走了,公司只能再培养。他说,“目前,我们对于这种配方师、质量和法规方面的专业人才,会优先选择安家在公司附近的人进行重点培养,以寻求稳定。”此外,部分实力雄厚的企业更是提前在人才方面布局。譬如,上美集团去年就推出了名为“星计划”的管培生项目,意在吸引海内外知名高校的优秀应届毕业生等,该公司还与多所国内高校共建了实习教学基地,目的均是为企业发展注入新鲜血液。无独有偶,近期珀莱雅生产总部发布的一则招聘启事中,也包含了“储备干部”的岗位,其目的也是对人才进行提前储备和培养。不可否认,有实力的企业自然能拔得头筹,更容易吸引人才。因此,不少业内人士也认为,吸引人才的长久之计还是在于“练内功”,形成企业的气场。正所谓“栽下梧桐树,引得凤凰来”。人才建设任重而道远
虽然部分有实力的企业能通过自身的战略或企业魅力吸引人才,然而,就整个化妆品行业来看,专业人才的短缺已成为不争的事实。尤其是《化妆品监督管理条例》实施以来,专业化妆品人才稀缺的问题正日益凸显。众所周知,国内高校中设置化妆品相关专业的并不多,相关专业人才一向是供不应求。据青眼此前的不完全梳理,目前合计有21所高校设立有化妆品相关专业,且这21所高校去年与化妆品相关专业计划总招生人数仅为2054人(详见《一大波化妆品人才要来了!》)。不难发现,虽然多个高校均设置有化妆品专业,但全国整体计划招生规模对于行业的需求而言,依旧是杯水车薪。而据一位资深行业人士透露,仅中国台湾地区,设置有化妆品相关专业的高校就已近50所,两者相形见绌。他还表示,“同时,目前含有化妆品专业的高校中,相关的教材、教程设置等是否会与新法规脱节,专业教师队伍的培养是否充足等也是值得关注的问题。”因此,不少企业负责人均持有“人才招聘和内部培养两条腿走路”的观点。上海优康化妆品有限公司副总经理彭远宝告诉青眼,“由于公司很早之前就重视企业员工的内部培养,因此,新规所带来的人才需求变化,几乎没有对公司造成较大的影响。”牵一发而动全身,化妆品行业“基本法”的落地,带来的不仅是行业自身的大洗牌,行业长久良性的发展,同样离不开教育体系的支撑。“目前行业中科班出身的人几乎可以说是凤毛麟角。”张太军说道。从这一角度来看,化妆品行业的人才建设依旧是任重而道远。1999元/年 成为青眼情报个人会员,行业情报抢鲜知。点击此处 青眼情报会员版权声明:CosMeDna所有作品(图文、音视频)均由用户自行上传分享,仅供网友学习交流。若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删除!
本文链接://www.cosmedna.com/article/59446187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