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从吃荤到食素,从敬畏到自律,国人的饮食文化一直在改变。
当味蕾的需求不再唯一,精神追求便成了最好的践行标准。
营养均衡、效果显著、食用方便,这种由重到轻的转变,让“轻食文化”掀起浪潮。
遍地的身材焦虑,盘活了千亿“代餐”市场。
据欧睿国际的报告:
中国是全球增速最快的代餐市场,预计2022年市场规模将达1200亿元。
集营养、方便、高效等优点于一身,自面世以来,得到众多减肥瘦身人士的喜爱和欢迎。
据第一财经商业数据显示:
谷物代餐,近一年来市场渗透率超过40%,消费者增速超过60%。
女性消费高速上涨,近一年来女性代餐消费规模是男性的2.5倍。
女性追求边吃边瘦,男性则追求健康更突出,年长的追求无蔗糖,95后对口感更偏爱。
市面上的代餐形式多样,但瓶装奶昔、即食冲饮是代餐主流的食用方式。
“工作太忙没时间吃饭。”
“想配合运动控制饮食。”
外卖单调营养素缺乏。“
无论是养生、健身、减肥,代餐场景符合时下快节奏生活方式,也满足了大众追求的健康生活方式。
朋友圈被微商刷屏,抖音、小红书上更是随处可见明星们的带货视频。
代餐的欢迎程度可见一斑。
目前,市面上常见的代餐可分为两大类别:
日常代餐和功能代餐。
不过,无论是从营养健康,还是减肥塑身出发,代餐发挥的功效真的这么大吗?
未必。
食品与营养信息交流中心主任阮光锋表示:
目前市面上的代餐并不具备减肥功效,那些号称“减肥神器”的产品,也只是起到帮助人节食的作用。
部分人吃代餐产品之所以能瘦下来,是因为减少了热量摄入,但这种减肥方式并不健康。
在同样的热量上,正常的饭菜含有很多膳食纤维、脂肪、蛋白质,可以延缓胃排空。
而代餐特别是代餐粉这种流食却把胃排空的时间大大压缩了,对于餐后血糖控制并不利。
即便抛开被神化的功效外,代餐产品本身也是一大天然困境。
深圳市消委会发布的《2020年轻食代餐粉比较试验报告》显示:
中粮天科、Smeal、网易严选、碧生源四款代餐粉的部分营养指标,实测值与其标示值不符。
未达到GB 28050-2011《预包装食品营养标签通则》的要求。
也就是说,代餐主打的低脂、高蛋白、高营养的功效还是存疑的。
被抽查的大品牌尚且如此,又如何确保那些小品牌的品质保证呢?
2
代餐产品最早出现时,只对准于专业运动员、健身人士等。
2015年后,新生代消费人群的加入,将颜值管理、体重管理、健康管理贯穿到了日常生活中。
代餐也被重新赋能。
但百亿市场规模背后,却隐藏着不少问题。
曾有报道:
宁波市23岁的女孩小宋为了减肥,通过微商购买了代餐粉和代餐饼干。
食用半个月之后,小宋一直出现腹胀等不适反应,多器官衰竭症状,最终不得不进行肝移植。
代餐用高膳食纤维等食品增加饱腹感,代替正餐食物摄入,达到减重的目的。
但一些网购的代餐食品为实现快速瘦身效果,违规添加了对人体有害的药物成分。
对肝脏、肾脏等器官造成很大损害。
即便不是功能性代餐,日常代餐也有着营养成分单一、营养成分标注不明的问题。
中国营养学会曾在《代餐食品》团体标准中建议:
长期食用代餐的人群,每日需最低摄入能量800kcal、蛋白质50g,另包括维生素A、维生素D、叶酸、钙等19种营养素。
而有些奶昔代餐产品,能量均不足300kcal\\瓶,也没有明确标注产品含有多少种营养素和每种营养素的含量。
大众无法从中获知代餐产品的具体营养成分。
可产品却宣称:
“一瓶代一餐,哪餐都可以代。”
从营养学的角度,全营养配方的代餐产品是可以替代正餐的。
但是,需要科学配比。
低脂、低糖、低盐、高膳食纤维。
一般企业很难做到,尤其是一些小企业。
如果完全代替正餐,长期下来不仅会造成营养不良,还会给身体带来不可逆转的危害。
湖南一位19岁女孩,三餐只吃一块代餐饼干,再搭配些青菜、水果。
坚持两个月后,她突然晕倒失去意识,待120急救医生赶到时,她已停止呼吸。
据悉,她一日三餐吃代餐饼干,导致严重的低血钾。
即使康复,也极有可能是个植物人。
许多人为了达到减肥的效果,采取极端的方式过度减肥。
殊不知,过度减肥真的会害死人。
正常人的血钾是3.5mmol/L~4.5mmol/L,如果长时间不进食会导致严重的低血钾,引起呼吸肌麻痹,心律失常,最终导致心脏骤停。
错过最佳的抢救黄金时间,会造成严重的缺血缺氧性脑病,甚至大脑不可逆性的损伤。
目前,市场上有部分代餐产品没有标注成分、出产地,也没有经过规范的临床验证。
有些代餐产品为了更快达到效果,违规添加导致腹泻、影响胃肠道功能的药物。
长期食用,对身体都百害而无一利。
丁香医生数据研究院在报告中也提到:
没有明确的国家标准是目前代餐行业的威胁之一。
目前市场对于代餐品类的定义不明确,存在多、散的情况。
大部分代餐品牌都是新兴品牌,消费者认知还较为模糊,需要权威界定行业标准,占据品类心智。
央视曾调查代餐市场,并将不同品牌的五款同种代餐奶昔产品拿到实验室。
分别检测了其中的碳水化合物、脂肪和蛋白质的含量。
最后,实验结果表明:
一瓶代餐奶昔不足以提供正常一餐的能量。
我们的体重不会平白无故的下降,只有制造能量的缺口,体重才会下降。
制造缺口,就需要减少摄入和增加消耗。
根据中国营养学会的推荐:
我们国家成年女性一天的热量摄入在1800千卡。
成年的男性在2250千卡。
如果一日三餐都喝代餐奶昔的话,必然会造成能量缺失。
这样的减肥方式尽管可能有效,但是也会将我们自身的营养均衡和食物膳食的平衡打破。
对身体造成危害。
3
近两年,随着“养生”浪潮的风靡,各种借势养生概念应运而生。
“抗糖饮食法”就是其中之一。
抗糖本身是针对糖尿病患者,如今,没有得糖尿病的人也加入到了抗糖大军中。
“要想永葆青春,就要抗糖。“
在很多爱美人士的眼中,糖是头号杀手,吃糖过多容易长斑、长痘。
更会使皮肤松弛、下垂、长皱纹。
所以阻止一切糖份的摄入,就连主食、水果也不能吃。
为了包装这一概念,许多新兴产品纷至沓来。
抗糖药、抗糖丸、抗糖口服液,甚至是抗糖洗面奶、抗糖面膜……
可“抗糖饮食法”真的可以让我们更年轻吗?
研究表明:
糖化的确与皮肤衰老有关,导致很多皮肤问题的产物是AGEs。
它会破坏胶原蛋白,加速皮肤老化。
但是,糖化并不是老化的主要因素,它只占其中很小一部分。
皮肤老化主要来自于两方面:
一是自然老化
二是光老化
其中,光老化占了80%的比重。
BBC的一部纪录片《驻颜奥秘》中,曾揭示了皮肤是怎样衰老的。
首先是日晒:
日光中的UVA具有很强的穿透性,而且无处不在。
皮肤老化问题中,有将近3\\4的原因,是由日晒造成的。
其次是氧化:
大部分的氧气会帮助我们消化食物,产生能量。
但也有小部分的氧气会攻击我们的基因,使皮肤老化。
最后是糖化:
科学家通过600人的对比发现,高葡萄糖组别的人看起来要比低葡萄糖水平的人老,而糖尿病人看起来要更老一些。
也就是说,并非所有糖化反应都对皮肤有害。
糖类是人体能量供应的主要来源,摄入不足同样会对身体产生巨大的负面影响。
盲目“戒糖”,可能没保住皮肤先伤了身体。
市面上大部分抗糖产品都没有经过专业验证,能不能抗糖尚无科学依据。
其实,糖化在日常生活里无处不在,通过饮食也会摄入AGEs,尤其是油炸食品。
日常饮食结构和食物烹饪方法也会影响AGEs的累积。
除了饮食上,我们的情绪、睡眠、环境污染、免疫功能等,都会造成皮肤衰老。
“抗糖化”面膜,是很多网红极力“安利”的。
这类面膜的有效成分一般有这三种:
人体寡肽EGF
EGF不仅很难通过皮肤屏障被吸收,还可能会引发其它潜在安全性问题。
国家食药监局在《化妆品监督管理常见问题解答》中,明确说明禁止在化妆品中添加EGF。
羊胎素
羊胎素的功效研究目前大多是在细胞或动物身上进行的。
和人体皮肤没太大关系,自然和抗糖化的作用也相差甚远。
肌肽
国外一项对糖尿病人的研究显示:
糖尿病患者每日口服1g肌肽,14周后血液中AGEs水平有所下降。
但对于健康人群来说,尤其是面膜中的肌肽能否渗透人体肌肤,发挥相应的作用,还需要数据支持。
真正的抗糖化,是在一切合理的前提下有序进行的。
合理膳食、合理护肤、合理运动,而不是盲目戒糖、断食、用药。
4
如今,年轻人对养生保健的狂热,已不亚于老年人群。
在今年618购物节,购买营养膳食补充剂的人群中,95后、00后占比超过25%。
90后现在已成购买保健品的主力。
有些人把保健品当药吃,宁愿相信药物作用,也不肯相信合理饮食的好处。
BBC纪录片《健康饮食的真相》曾讲述什么才是好的食物。
能够增强人体免疫系统的枸杞、能预防心脏病的开心果、能帮助我们燃烧脂肪的椰子油、能让人远离癌症的甘蓝、还有时下最火的谷物有机红藜麦。
这5种“明星食材”,一共花费BBC研究员313元。
花这么多钱购买的东西,预期真如所想那般吗?
有没有更合适的替代呢?
实际上,枸杞和草莓含同量维生素C。
富含Ω-3脂肪酸的亚麻籽、菜籽油、大白菜、珍珠大麦。
也就是说,普通的日常食材能给你提供的营养价值也一点不差。
而且价格便宜很多。
超级食物的背后,隐藏的是庞大的营销系统,但是从健康的角度看,它们和普通食物对比,并无显著功能。
同理,如果你本身是一个饮食均衡的人,那么昂贵的保健品补充剂对你来说,就像是制造一种昂贵的尿液。
你不需要的那部分维生素,就会随着尿液排出体内。
有时,我们透过昂贵的价格和概念的包装,很容易达成心里的预期。
但是保持健康没有任何捷径可走,任何配方、神药都是不存在的。
想要吃得好也无需花大价钱,只要每天保持摄入蔬菜水果,保证营养的均衡性和丰富性,其实你就已经让自己的身体保持在巅峰状态。
版权声明:CosMeDna所有作品(图文、音视频)均由用户自行上传分享,仅供网友学习交流。若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删除!
本文链接://www.cosmedna.com/article/58373156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