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BG读书群是一个纯粹的营销知识分享交流群,为营销从业人士在实践之余提供一个能给自己充电、学习和交流的平台,此群将源源不断的输出高质量的营销知识和实践经验。欢迎直接点击右上方的蓝色标示,关注“HowBrandsGrow非传统营销”公众号,后台回复“报名”可入群。
HBG13周读书计划已结束,之前连续13周我们每周都邀请一位营销界大咖或品牌操盘手对《HowBrandsGrow-非传统营销》的一章内容进行深入解读。
第9周周日晚上我们有幸邀请到了前宝洁销售经理、Olay品牌总经理、“花皙蔻”品牌创始人、Nivea中国市场总监、现东方风行静佳美妆CEO Steven GAO先生围绕主题“广告如何起效的?”进行了一次深入的分享,群友也进行了热烈的讨论,讨论汇总如下:
分享正文:
在回答下面问题的时候,大家不妨在开头把两个重要因素记在心里:广告内容本身和媒体投放。
PART1: 怎样评估一支好广告?广告如何对销售起作用?
作为品牌营销人员,在做市场实操的时候,通常把上面两个因素分开来看。如果说广告有效,那么又将如何评估呢?通常情况下,在广告投放之前预测广告对销售的效果或者是投放市场半年、一年之后来回顾广告对销售的带动作用时,我们最重要的指标,一般不会只看短期的销售结果。奏效的广告,能对我们的目标群体有一个购买倾向的引导。因此,一个广告是否有效的指标,是去评估广告播出后,这个对品牌或产品知名度的影响,而直接对销售的带动作用,一般作为次要指标去衡量。
对于广告行业而言,近十年随着电商的兴起,出现了诸多新的界定与名词。诸如精准广告、效果类广告,这个跟大多数消费品品牌(如宝洁)所做的传统广告,有本质区别。精准广告、效果类广告一般针对于电商平台或者销售类公司,他们希望通过投放广告带来直接流量,从而产生直接的购买,完成转换。对于品牌方来讲,我们播放一条广告是长期的,只要它能带来非常好的购买倾向的提升,那么他就是一支好广告。
也就是说,不管在宝洁、妮维雅,还是在别的企业也好,对于传统广告的评估,对于广告拉动销售的作用,我们的结论是:第一它是有效的,第二它是长期的。这个不仅是书中的理论,也是在其他公司的实战经验,我非常同意这样的观点。
那么,对于营销人而言,我们在一个品牌公司或者在一个企业,当我们来负责营销,负责广告的时候,我们有什么样的方法,在广告播出之前来评估它的有效性?在广告播出之后来衡量它对销售的拉动作用?
这里面同样有一些指标,但这些指标很难用直觉去判断,因此我们会花钱请更为专业的市场调研公司去帮助我们监测数据。在大量广告投放的案例中,一般认为,如果一个广告在三个月内能够使得广告知名度、产品知名度达到峰值,而这个峰值又大于等于以往广告均价,我们就认为这是有效广告。
在宝洁,我们有一套媒体监测工具,有专门的广告媒体投放有效性的评估标准。我们每个月都会检测投了这个广告之后,在目标受众中,它的知名度达到了什么样数值。当然,这个报告会拆分成很多细分的项目,每个项目对于销售影响效果都有作用。最重要的无非是两个:第一个,这条广告能否带来产品的知名度提升;第二个,这条广告对于品牌、产品相关性的评估打分。
以上介绍的这些,归根结底无非是过程中一些的评估标准。回到生意本质上来讲,最终的评估,需要看市场份额、或者说是销售的变化。这个最终才能盖棺定论说我们的广告战役,投入的钱是否物有所值,是否达到了我们的期待值。然而市场份额、销售额的变化,刚才我也提到,它是间接的,它是长期的。
本书的170页,聊到了一些观点,有几句话我想单独和大家单独聊一下。
1.大多数广告的目的是保持市场份额。
这一对,对也不对。对于成熟品牌来讲,保持市场份额只是结果,广告主最初播放广告的目的绝对是期待增长市场份额。他们绝对不会为了保持市场份额,花上千万、上亿的钱去投广告。当市场是充分竞争的市场时,你投广告别人也会投广告。当别人投广告,你不投,那么你的市场份额不可避免的就会拱手相认。短期来看,变化可能是轻微的,但长期来看是致命的。所以你不得不投放海量广告。也许很多情况下,切实的效果可能是保持市场份额。但对比不投广告,你要丧失一定的市场份额,其实它还是一个增长。综上所述,投广告还是值得的。
2.广告的销售效果需要花一段时间才能看到。
非常对的结论。我们对广告要有正确的期望。一般情况下,我们在大众广告的投放,有几个原则:第一持续性,对于大众品牌,持续三个月广告曝光是必要的持续时间。好的广告投放六个月,甚至一年,效果还能持续发酵;第二,阈值,即达到广告播放的密度和周期才能达到广告效果。不同行业的阈值不一样,更直白来讲,有的品牌需要花比多的钱才能达到效果。
假如是大品牌,我投了600万买了三个月电视媒体或者互联网贴片,那么你的期望值就应该是这些广告投放不会产生任何效果。因为相应于你的生意规模和受众广度,600万起不了任何作用。
也许你投三个月的广告需要六千万,甚至需要两亿,才能达到或者高于阈值,这时候广告才能起到作用。所以说广告的方法千变万化,但必须要知道广告适用于什么样的生意规模,适应于什么样的品牌品类。
当然在实践中,这些谈到的理论和经验都是大而化之的一些概念性的东西。在实际操作中,我本人也经历过,广告短期播出一两个礼拜,在某些地方就能看到强烈的反应。例如在2006年,玉兰油推出了一个全新产品线,由张曼玉代言,包装升级。对于老顾客,这个广告传递的信息意义重大。当我们在广州实地调研,广告仅仅播出两个礼拜,在专柜点名购买的客流增加一倍以上。这个就是非常乐观,营销人愿意看到的结果。
但是对于一个像玉兰油这样体量,全国覆盖、全国销售的品牌来讲,一个专柜、一个城市的单点监测,并不能代表整个生意结果的预测。真正定量来判断广告战役,是否能带来预期效果,还是需要更长时间、更大范围的销售数据的回馈才能判断。
PART2: 传统广告与促销哪个更有效?
普通类型的广告和促销广告对于销售都有影响,但起的作用是不一样。
价格促销这样的信息,针对的用户是对购买优惠非常介意的群体,这种介意发生在真正的购物的场景之前;而对某一个品牌的购买倾向,一定是一个长期、间接的积累,那么这个时候,传统的广告就会更有效。
PART3: 广告的核心,是赢得消费者心智
讨论这节,我们先看173页的一个观点。
观点:消费者往往认为广告影响不了他
非常赞同,曾经做过一个市场调研,了解消费者购买产品的理由。广告通常被他们放到排名靠后的位置。他们更相信朋友推荐、KOL推荐。我一个观点:这是一个悖论,消费者宣称的和他的实际行为有的时候是不一致的。可能需要经过大量实践才会有一个准确的判断,这只能说是从业人员做了这么多年的一个直觉。
实际上,广告潜移默化地影响了消费的记忆,从而影响了他们的购买行为。
广告对购买概率的影响是通过记忆发生的,这个也佐证了在营销领域,很多大公司经过不断实践和修整,他们认为:媒体一条广告片至少要投放三个月,最好是超过六个月,第二年产品热门季节的时候甚至还可以用同一条广告片。
资深的营销人,通过他们千锤百炼的实践,他们认为一条广告片可以持续发生作用,可以播放很长时间。这个在宝洁的媒体分析当中,同样得到被验证。一条好的广告片,累积播放12个月它的效果依然存在。作为营销人员,不要在消费者厌烦前,你就已经厌倦。记忆需要一定频次的轰炸,才会在消费者脑海形成记忆点。这样的情况下,你之后只要能够有个导火索,就能唤醒消费者的记忆。
举个例子来讲,海鸥洗发膏是我小时候的产品,当时除了肥皂,能用海鸥洗发膏是一件非常幸福的事情。在我的同龄人中谈到海鸥,大家对它印象都非常好,所以经年累月,它依然存在于我们记忆之中。如今它已经没有了品牌动作,如果能在出现在消费者视线里,一定会受到我这代人的追逐。
PART4: 如何增强广告记忆点?
就传统广告而言,我们会从看两个方面:
一,广告信息是否被处理,即广告播放的创意是否好。
好的创意一定是结合我们的品牌,提炼出长期属性,留下深刻的记忆点。七八年前宝洁的洗发水有一个高端方向延伸的营销策略,潘婷那时候推出了一个沙龙级的产品,同样经过了大规模的广告投放,但结果销售不尽人意。后来我们研究分析,发现了致命的问题:新推出的包装和母品牌包装差异过大,消费者基本上没有记忆联想。
二,广告和品牌的关联度。没有关联度,也无法带来正向记忆。
我曾在牙科医院看过一个彩妆投放的广告,对于营销人来讲,这个是低级错误。这个环境的消费者是来看牙的,对于彩妆来讲就没有任何意义。这个就是很简单的例子,投放场景一定要对。还有一个案例是我在服务玉兰油时,试图把广告投放做的更细。中国这么大,南北气温不同差异不同,对于防晒霜而言,可以考虑安排先后的投放顺序,抢夺市场份额。
以上就是结合我的经验对书中内容的解读,谢谢大家!
版权声明:CosMeDna所有作品(图文、音视频)均由用户自行上传分享,仅供网友学习交流。若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删除!
本文链接://www.cosmedna.com/article/57659923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