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上下五千年,有着璀璨多姿的文明和源远流长的历史。同时,在我们祖先长期的生产生活过程中,也发明创造了各种民间传统手工艺技能。传统的手工技艺是人类文化的基本内容之一,体现了中华民族传统科的学技术观念、传统的价值观念和审美观念。但是,我们在看到,随着全球一体化的变化,中西文化交流融合加快,现代文明正在蚕食着古老的艺术和欣赏,这是一种看不到的危机。今天,小编给大家盘点下,我们正在流失的民间传统技艺。
一、吹糖人
吹糖人是吹糖稀作人形,可供儿童食用或玩赏。以其制作简单,常用以比喻作事容易。吹糖人的是旧京一个行业,小贩们肩挑挑子走街串巷,挑子一头是一个带架的长方柜,柜子下面有一半圆形开口木圆笼,里面有一个小炭炉,炉上有一个大勺,中间放满了糖稀(据说是麦芽糖溶化所得)。 糖画,顾名思义,就是以糖做成的画,它亦糖亦画,可观可食。民间俗称“倒糖人儿”“倒糖饼儿”或“糖灯影儿”。这一颇具四川地方特色的工艺距今已有400多年的历史。相传它是在古代“糖丞相”制作技艺的基础上演化而来的。
二、密写术
《啸红笔记》中记载过这么一件事:金中都被围困,完颜承晖以矾写奏告急。为防中途失密,承晖没用墨写而用矾写,实在极为高明。金人发明的密写术,制法为:用矾及胶与铁钉共煮,用这种煮出的水写在白纸上,视之无迹,但只要将墨涂在纸背,纸面上的字便跃然而显。曾有人在康熙三十年得到一卷诗稿,有诗四十二首,自达官贵人,以至山村隐逸,一时名士,大抵皆备。初以为是拓本,细审时发现笔有浓淡,晕痕显然,这才知道是承晖用矾水所书。
三、偷盗术
有一路人,穿着一双新靴上街闲逛。突然有人向他走来,深深作揖,行礼寒喧。着新靴者感到莫名其妙,说:"我与你素不相识,因何行礼?"那人怒骂道:"你这人穿了新靴,便忘了故人。"随掀其帽掷于瓦上而去。着新靴者以为这人是吃醉酒了,不与其计较,正在彷徨间,又有一人走来笑着对他说:"前面那人怎能做此恶戏呢?尊头暴晒于烈日之下,又为何不上屋取帽呢?"着新靴者说:"没有梯子,怎能上去?"那人说:"我一贯喜欢做好事,我以肩当梯,你就踏着我的肩上瓦取帽吧!"于是蹲在地上,耸肩说: "快上!"着靴者很感激,正要上肩时,那人却发怒说:"你这人真太性急了,你的帽子固然可惜,我的衣衫就不可惜了吗?你的靴子虽然是新的,但靴底有不少泥土,你忍心弄脏我的衣衫吗?"着新靴者表示歉意,再次谢了那人,并且将新靴脱下,交给他拿着,只穿着袜子踏肩而上。那人等他上瓦取帽时。竟拿着新靴逃走了。上瓦者虽然拿到了帽子,但高居瓦上,势不能下,街上行人见此情景,以为他俩是好朋友在开玩笑,无人过问。失靴人在瓦上哀求街邻,说明缘由,有好心人寻得梯子,失靴人始得下来,而骗靴人早已不知去向。
四、木版水印
木版水印(古代彩色版画印刷术)水印字画是中国汉族特有的版画印刷技艺。
它集绘画、雕刻和印刷为一体,根据水墨渗透原理显示笔触墨韵,既可用以创作体现自身特点的艺术
作品,也可逼真地复制各类中国字画。木版水印字画在我国具有悠久的历史。
远在唐代,单色木版印刷已经具有相当水平。明末以十竹斋为代表的‘短版’、‘拱花,等套色叠印,表明技术有了更大的进步。由于这项技艺始终基于手工进行,所以中国目前纯粹作为非物质文化溃产予以继承和发展。
民间流传一个段子,说有人曾将《雁荡山花》真迹与采用木版水印方式复制的《雁荡山花冷作品摆
在一起,让作者潘天寿辨认真伪,不料,潘天寿却把那张复制的作品当成了自己的真迹。他的理由
是,复制的作品看上去颜色更鲜艳·。这样的段子还有一些。主角都是齐白石之类的大家。代代流传,也就增加了木版水印的神秘性。倘若你到现场看,也很难相信这是一些印刷品。的确,不论采用什么先进技术,也不管用什么纸,只要是用油墨代替国画颜料,就只能是薄薄的一层油墨浮在纸的表面,不可能有木版水印画的厚度、水感和层次。
这一点,决定了木版水印在今时今日依然在生活中有续存的意义。
五、拉洋片
“拉洋片”,老北京的玩意。一个箱子、几幅画片、一面扁鼓、一副小钹,家伙式儿虽不多,既唱又演的本事却能让观众见景又“听”景。 小窗口呈现老天桥天桥具有六百多年的历史,以其丰富多彩的杂耍说唱,风味独特的北京小吃,行业繁多的店铺摊商而驰名中外。天桥这块被称为“杂八地”、“穷人乐”的地方除了有众多的杂耍外,还是各种说唱与戏曲的荟萃之地,他们在这里百家竞技,各显身手,培育、锻炼出众多的艺术名家和身怀绝技的艺人。民间技艺“拉洋片”的历史悠久,清朝同治年间的“拉洋片”就以其表演方式的独特,道具新颖,集响器、画片于一体,其操作均由一人完成,或以历史传奇为题,或以社会现实为题,针贬时弊、自编自唱,唱词通俗易懂,寓教于乐的绝技,被列为天桥八大怪之一。
六、提线木偶
提线木偶〔解释〕木偶戏的一种,表演时,艺人用线牵引木偶表演动作。根植于历史文化名城泉州的提线木偶戏古称“悬丝傀儡”,又名“丝戏”,民间俗称“嘉礼”,乃流行于闽南语系地区的古老珍稀戏种,数百年形成了一套稳定而完整的演出规制和700余出传统剧目。在全国各类木偶戏中,泉州提线木偶戏又是唯一仍有自己剧种音乐“傀儡调”的戏种,至今仍完整地保存将近300支曲牌旋律曲调及南鼓(压脚鼓)、钲锣等古乐器。泉州提线木偶形象结构完整,制作精美,尤其是木偶头的雕刻、粉彩工艺,独具匠心,巧夺天工,泉州木偶头轮廓清晰,线条洗练,继承了唐宋雕刻、绘画风格,当代木偶头制作,在师承的传统技艺基础上,更侧重于夸张与变形,尤为强调性格化和表现力,乃驰名中外的民间工艺珍品。泉州提线木偶形象,一般都系有16条以上,甚至多达30余条纤细悬丝,线条繁多,操弄复杂,与我国多数传统木偶戏相比,技巧表演难度最高。
七、火树银花
在热门综艺《爸爸去哪儿》有一期就接触到了这门神奇的民间技艺。关于它的来历,有一个民间传说,相传在北宋年间,驻马店确山县有一年大旱,为了解除旱情,老百姓想铸一口大钟放在庙里,各家各户就把自己家的铁器拿到场上,由铁匠们把铁器熔化成铁水。这时飞来一群乌鸦,它们盘踞在头上哇哇乱叫,怎么也轰不走。于是人群中走出一位老人,他从地上拿起两根柳树枝,蘸了些铁水,把柳木向上一击。铁汁溅起了十几米高的火花,如同焰火一般照耀了天空,乌鸦受惊纷纷跑了。当大家都为这突如其来的奇景惊叹不已时,老人已经不见了。至此,一项群众喜闻乐见的民间传统娱乐活动“打铁花”流传了下来。根据资料显示,最低温的铁水温度是1534℃,最高温的铁水温度是2750℃。打铁花的艺人们在打到高兴时,甚至会赤膊上阵,穿梭在金火银花中。高达一千多度的铁水,落在皮肤上,艺人们为什么能安危无恙呢?秘密在于手法。真正身怀绝技的铁花艺人,在击打花棒的时候,用力非常巧妙,开出的铁花很大,漫天的花雨却非常细小,落下来以后变成非常细碎的铁屑,温度迅速降低,即使落在身上,也不会造成太大的伤害。当然,真刀真枪检验真本事。仔细观察就会发现,长年累月地穿梭在漫天银花中的艺人们,身上多多少少也留下了灼伤的痕迹。
这项技能在当地本已濒临灭绝,但经过确山县文化局打铁花代表性传承人杨建军,二十年来的发掘整理,推陈出新,重新焕发光彩,并于2008年被列入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八、点翠工艺
点翠工艺是中国一项传统的金银首饰制作工艺。 它是首饰制作中的一个辅助工种,起着点缀美化金银首饰的作用。
翠,即翠羽,翠鸟之羽。点翠是我国传统的金属工艺和羽毛工艺的完美结合,先用金或镏金的金属做成不同图案的底座,再把翠鸟背部亮丽的蓝色的羽毛仔细地镶嵌在座上,以制成各种首饰器物。
据说,翠羽必须由活的翠鸟身上拔取,才可保证颜色之鲜艳华丽。翠羽根据部位和工艺的不同,可以呈现出蕉月、湖色、深藏青等不同色彩,加之鸟羽的自然纹理和幻彩光,使整件作品富于变化,生动活泼。后来,也由于保护鸟类及制作工艺的残忍而在清末民初由烧蓝工艺取代。当然,从纯工艺的角度看,两者差距是显而易见的,想象下,光可鉴人的头油,配上这亚光且富于色彩变幻的点翠头面,那一个个戏中的人物是如何的出彩惊艳啊!而烧蓝,本身的釉色不是与发色相得益彰,反有喧宾夺主之虞。
虽然没有宝石的炫亮华丽,但是点翠制成的饰物,自有一种艳丽拙朴之美,体现了东方饰品注重细节,讲求工艺的精细、含蓄之美。
用点翠工艺制作出的首饰,光泽感好,色彩艳丽,而且永不褪色。它的制作工艺极为繁杂,制作时先将金、银片按花形制作成一个底托,再用金丝沿着图案花形的边缘焊个槽,在中间部分涂上适量的胶水,将翠鸟的羽毛巧妙地粘贴在金银制成的金属底托上,形成吉祥精美的图案。这些图案上一般还会镶嵌珍珠、翡翠、红珊瑚、玛瑙等宝玉石,越发显得典雅而高贵。
点翠的羽毛以翠蓝色和雪青色的翠鸟羽毛为上品。由于翠鸟的羽毛光泽感好,色彩艳丽,再配上金边,做成的首饰佩带起来可以产生更加富丽堂皇的装饰效果。
由于翠鸟已是国家保护动物,现在生产的点翠首饰,均以采用代用品。会此工艺的人已经很少。
自古的帝王服装王后的凤冠,就采用翠鸟鸟羽作为装饰,经历漫长岁月仍是鲜艳闪亮。所以,羽毛点翠工艺这项传统的金银首饰制作工艺在我国流传久远,其工艺水平不断提高,发展到乾隆时代已达顶峰。由于翠鸟已是国家保护动物,目前生产的点翠首饰,均以采用代用品。而点翠工艺也日渐式微。这种中国传统的首饰制作工艺,正渐渐的淡出人们的视线。
九、夜画秘术
《昨梦录》记载南唐李后主有一幅"牧牛图",献于宋太宗,图中日间见一牛食草栏外,而夜间则见牛宿栏内。太宗以询群臣,为何如此,皆莫知之,独有僧人赞宁说:"这是因为,用海南珠脂调和色料画的,因此只有夜间能见;用沃焦山石磨色画的,则只在昼间能见,此画是用二色各画一牛所致。"据我所知,珠脂别无经见,沃焦山亦非人迹所能到达之处,恐怕这是灵机一动,一时采取的辩解之说,以应对答吧。邱至纲《俊林机要》则以为,取含胎尚未结珠的大蚌中如泪之液,取出后立即和墨,欲使日见者于日下画之,欲使夜见者于月下画。此说法似尚近理,然而,珠泪恐怕也难得到,此事毕竟未经亲自试验,不敢盲目断其是非。
九、心动移物术
魏国陈思玉有特异功能,他可以运用自己的意念使无生命之物品、器具按照他的思想活动起来,人们称他为神思。例如,当他做一个上面刻有鸭头状的舀酒的勺,浮在九曲酒池里,发出意念,劝鸭头回来,鸭头则回转向着他游过来。又如,制鹊尾勺,其柄长而直,陈思玉意念所到之处,鹊尾勺可以在酒上旋转。
版权声明:CosMeDna所有作品(图文、音视频)均由用户自行上传分享,仅供网友学习交流。若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删除!
本文链接://www.cosmedna.com/article/57162294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