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过很多次日本,每次都能发现很多好玩又实用的小玩意儿。只要生活中遇到什么小烦恼,去药妆店里逛一圈就能解决,惊喜程度就像哆啦A梦的藏宝袋~
比如出门在外不想坐公用的马桶,一张能瞬间消毒的湿巾就能救果酱的命!
遇到一些臭臭的公厕,不用费力憋气,只要一小滴,厕所的异味瞬间就会消失
滴一滴在洗手池里,就连洗过的手都是香香的~(这个小东西是我最喜欢的,等下告诉你们是什么!)
把果酱的生活安排妥妥当当的,就是这个日本国民品牌——小林制药!
拥有近百年历史的小林制药是日本国民级的品牌,冠名了日本各大综艺节目和热播剧,街头巷尾的药妆店、便利店随处可见他们的产品。
看名字可别以为它只是家制药公司,除了各类非处方药品,小林制药还生产各种日用品,绝对是“日本旅行必购清单”中的头牌。
第一次买小林制药的产品时好后悔!后悔为什么没多买一些带回来!因为真的又好用又便宜!当时就应该塞满整个行李箱才对!
今天果酱挑了几件必备的小林制药好物,给大家来一波平价实用的种草~
小林制药 1 滴消臭元
小林制药一滴消臭元,别看它长得跟眼药水似的,可是绝对是神器。
对于害怕公厕气味的人来说,一滴消臭元简直就是他们的救星,只要一小滴,洗手间的异味瞬间就会消失。
作为短时间去除异味的首选,随身携带非常方便,可以常备一支在包包里。用之前滴一滴在马桶里,香气会分解掉厕所的臭味,只留下一股淡淡的清香。
上完厕所后顺手一滴,赠人「玫瑰」,手有余香,还缓解了臭味的尴尬。(注意一定要滴在水里,否则无法发挥它强大的作用)
别看只有小小的一管,但是用量非常省,一瓶大概可以滴600次左右。一次买一瓶,一瓶用一年,不是开玩笑的。
小林制药 sawaday 藤条香薰棒
无火香薰现在已经是非常流行的空气清新用品了,不仅可以舒缓疲劳,还可以释放压力、放松心情。
作为常年挤地铁的上班族,打开房门后扑鼻而来的香味常常会让我有种置身于普吉岛度假酒店的错觉。
从高价到低价,可供选择的范围很广,小林的香薰就是「平价大碗」界的代表。一瓶香薰的留香时间往往可以持续1.5到3个月,平均一天算下来只用花1块钱。
使用起来不要太方便,往瓶子里倒入香料,再插上香薰棒,很快就能闻到一屋子的芳香了。
这款香味还分有前中后调,也是高级。一打开瓶子就能闻到一丝甜甜的花果香,放久了,果香就会变成清爽的兰花香了,好闻不腻人。
小林制药 经血专用内裤洗涤剂
不得不说一句:做女生真的好难。在生理期不仅会痛经,还要时刻担心裤子会蹭到血渍,活动起来都变得小心翼翼。
小林的这个「姨妈神器」简直是广大女性朋友的救星!
只需要把它滴入水中,再把裤子放在水中浸泡20分钟左右,稍微搓搓揉揉,血渍马上就跑光光!不留痕迹!
含有渗透力超强的界面活性剂SAS,低粘速融。遇水就可以迅速释放活性分子,深入渗透内衣裤纤维,并迅速溶解高效洁净,带走顽固污渍。
易洗易漂,不需要大力揉搓,放置20分钟后就可轻松洗去污渍。如果姨妈渍放的时间久,或者量多,可以延长浸泡时间,去渍又杀菌,姐妹们值得入手一瓶!
小林制药 竹炭消臭元
如果担心香薰还是无法解决异味过重的问题,那这款拥有竹炭成分的升级版香薰棒一定不能错过。
对比上款香薰的成分上多了竹炭和色素,能够对异味进行更好的处理。
这和市面上的竹炭产品是同样的作用原理。利用竹炭的吸附功能,吸掉臭臭的味道,再通过藤条扩散香气,能快速地改变屋子里原有的氛围。
这款产品对于想快速改善生活品质又不想大价钱的人来说是家中的必备产品哦。味道很好闻,不是劣质清新剂的那种刺鼻香料味,而是治愈的檀木香,闻着就很容易让人的心情沉静下来。
附赠的陶瓷瓶子很可爱,作为小摆件,放在客厅、走廊、办公室和卫生间里都很合适。
精油用光还可以倒入其他香薰二次利用,小林真的是当之无愧的平价之光了。
小林制药 马桶坐便圈清洁湿巾
现在公共设施里蹲式厕所越来越少了,但是清洁措施却没有跟上。每次逛商场看见不干净的公用马桶都会让我望而却步,强忍着尿意回家。
直到果酱发现了这款清洁湿巾。
这款湿巾中添加了酒精和抑菌成分,擦一遍就能够清洁掉坐垫圈上的大部分污渍,除菌率高达99%!
在火车站、商场这些人多的地方,只需要掏出一片薄薄的湿巾就能收获满满的安心感。
因为是特殊的水溶纸,使用完后可以直接扔进马桶也不会造成堵塞哦。这款清洁湿巾还非常贴心地出了家庭装和便携装,满足不同的使用场景。
家庭装是断点抽取,便携装带有封口,使用起来都非常干净卫生,还可以防止有效成分干透。
看完是不是想惊叹:“斯国一,竟然还有这样的操作!”小林制药的产品覆盖到了生活的方方面面,你想到的想不到的产品,它竟然都能做出来!
好用又大碗,最便宜的只要十几块钱,还在等啥,看准了就赶快入手吧!
*本文部分图片来源于网络,侵立删
来源:新浪微博、网络综合
版权声明:CosMeDna所有作品(图文、音视频)均由用户自行上传分享,仅供网友学习交流。若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删除!
本文链接://www.cosmedna.com/article/54483253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