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书友,请点击上方红色按钮“关注” ↑↑↑
此帖首见于《淳化阁帖》,在王羲之帖卷六之首,引人注目。北宋米芾、黄伯思鉴定伪作。黄伯思《法帖刊误》以为:一则从文辞看,如“宅上静眠”为“今流俗语”,二则从形体风神看,“笔无晋韵”,所以是“近世不工书者伪作”。这种评判基本合理。不过此帖并非一概“不工书”,一无是处,或可视为考察北宋王羲之刻帖真伪之样本。——张天弓
王羲之《适得书帖》 草书 国家图书馆藏
王羲之的尺牍之《适得书帖》
文/张天弓
载/中国书法报
原帖释文:
适得书,知足下问。吾欲中冷,甚愦愦①,向宅上静佳眠②,都不知足下来门,甚无意,恨不暂面。王羲之。③
帖文大意:
刚收到来函,知阁下问候。那天我好像着了凉,十分烦闷乏力,在家静睡,很深沉,完全不知您的来访,没有接待确属无心,只恨没能见上一面。王羲之。
注解
①愦愦:烦闷貌。明代董其昌《临〈淳化阁帖〉卷六》中《临〈适得书帖〉》写为“愦愦”,清代王澍《〈淳化秘阁法帖〉考正》亦同。
②宅上静佳眠:北宋黄伯思《法帖刊误》判“宅上静眠”为“今流俗语”,漏引“佳”字。
③此帖北宋米芾、黄伯思、清代王澍均判定伪作。《法帖刊误》以其言辞有“今流俗语”,又目定此帖“笔无晋韵”,故为“近世不工书者伪作”。王澍《〈淳化秘阁法帖〉考正》将米、黄鉴评结论与姜夔《续书谱》“草书”条对照,以多字“连属”为中心,论证此帖为伪作。既然此帖文辞与书法俱伪,无须深究文本意涵。
解读
此帖首见于《淳化阁帖》,在王羲之帖卷六之首,引人注目。北宋米芾、黄伯思鉴定伪作。黄伯思《法帖刊误》以为:一则从文辞看,如“宅上静眠”为“今流俗语”,二则从形体风神看,“笔无晋韵”,所以是“近世不工书者伪作”。这种评判基本合理。不过此帖并非一概“不工书”,一无是处,或可视为考察北宋王羲之刻帖真伪之样本。
先看形质,再从形质看神韵,与传世王羲之名迹比勘,知晓鉴别法帖之方法。
提示:其一,形神俱劣如“面王”“羲之”,两个两字属连,模糊“王羲之”署名,不合晋人书仪,且字势拙劣。
“面王”两字
“羲之”两字
另,相邻之“来门甚”三字,粗鄙至极。
“来门甚”三字
其二,篇首“知足下问吾”五字属连,不似王羲之小草两字连属,是为宋人评判晋唐草书之重要标准,五字连属虽“笔无晋韵”,但略知“笔有唐宋法”。
“知足下问吾”五字属连
其三,最需斟酌的是“中”字、“欲”字,形似而神不似;“暂”字、“都”字,又略显晋人笔意,在晋人风韵与唐人习气之间,终为全篇笔势纵引、一味下行所遮掩。
不妨通篇反复比照,心有所得,再临写证之,审美与技法互证。清代王澍《〈淳化秘阁法帖〉考正》,综述北宋米、黄鉴评结论与南宋姜夔《续书谱》之草书理论,以草书多字“连属”为中心,深入论证此帖伪作。其多字连属,实为连笔字组,晋人今草所新创,唐人大草所推崇,于是笔势连绵而流弊为缠绕不绝,宋人视为“大病”。王澍所论,涉及认识王羲之草书真相之关纽,为书法审美之至要,值得深究。
本文转载自《中国书法报》,观点仅供书友参考
版权声明:CosMeDna所有作品(图文、音视频)均由用户自行上传分享,仅供网友学习交流。若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删除!
本文链接://www.cosmedna.com/article/54125384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