俗语云,“惊蛰过,蛇出没”,每年三四月份开始,天气渐渐回暖,气候越发湿润,万物复苏,蛇等小动物也从冬眠中苏醒过来,频繁出没、觅食。因此,近日,我国各地陆续发现蛇的踪影。而随着近些年生态保护的推进,环境不断变好,越来越多的罕见、珍稀物种出现在我们的视线中。
这不,近日一条蛇类中古老且珍稀的物种——白头蝰蛇突然现身十堰路边。
5月10日晚上8点多,湖北十堰的赛武当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的工作人员巡山后,在路边发现了一条以前从未见过的小蛇,长相独特,躯干、尾背部呈紫褐色,有橘色条纹交错,头部是十分显眼的白色的,呈三角形且带有浅褐斑纹。工作人员根据经验(世界上大部分毒蛇的头部都是呈三角形的),判断该蛇可能有毒,立即保持警惕,在确保安全的情况下,拍下了蛇的照片,传给相关专家辨别鉴定。经专家确认,这条小蛇名为白头蝰蛇,有剧毒,在当地十分罕见,这是白头蝰蛇在赛武当地区第三次出现。为了避免毒蛇给当地的村民带来威胁,工作人员用木棍将其引导到偏僻处,帮助它回归了山林。
白头蝰蛇到底有多可怕,为何在民间号称“中国第一毒蛇”?据说比银环蛇还毒,至今无有效的蛇毒血清?有何特殊之处?为何很少被人熟知?
白头蝰蛇
白头蝰蛇,属于爬行纲蛇目蝰科,是最原始的蝰蛇科毒蛇之一。这种蛇在野外很好辨认,白色的头部是它最明显的特征,这也是它们名字的由来,也叫白头蛇或白缺蝰。成年个体体长一般在50厘米左右,最长可达70多厘米,属于中等蛇类。在我国,白头蝰主要分布在云南、广西、福建、浙江、安徽等地区,在缅甸、越南山区也有分布,是我国三有野生动物中的一种。
目前来说,白头蝰尽管分布范围较为广泛,但在我国的数量极其稀少,非常罕见。它们喜欢栖息于山区草地、路边、碎石堆、稻田、草丛、岩石洞穴之中,大部分都是处于1600米的丘陵地区。
和大部分的蛇类一样,白头蝰蛇也喜欢独自生活,白天休息,多在夜晚出没,傍晚时段活动比较活跃。这家伙儿超能耐饿,饱餐一顿,即使半年内不吃不喝,也能保持身体健康和充沛的体能。
白头蝰蛇为何如此稀少?
白头蝰目前在全世界都非常罕见,国内记载的标本不足百条,更不要说活体数量了。1998年时,在我国,白头蝰就已被《中国濒危动物红皮书》列为极危种。而到了2004年又被《中国物种红色名录》列为易危动物。
那么,白头蝰蛇的种群数量为何如此稀少?
首先,白头蝰蛇是比较古老的蛇种,为蝰科中的原始类群,只有单属独种,种群数量本身就很少。 其次,过去因为人们对这一古老的物种并不了解,就很可能将其捕捉后用于烹饪、贸易或者处死。
而造成它们稀缺性的最主要因素是,白头蝰蛇很难进行人工繁育,这就无法对它们进行保护,也就无法维持本来就很少的种群数量。
因为该蛇类数量稀少,专家一直在努力尝试对白头蝰进行人工培育。然而这家伙儿在野外被捕捉后进行人工养殖,它会“闹绝食”,一直不吃不喝,直到把自己活活饿死为止。许多国外的研究人员都想将它引入,多次尝试人工繁育,结果它们到了国外,也是开启“绝食模式”,不肯进食,结果无一例外,全部饿死,最后外国研究员无奈放弃。所以,白头蝰也被称为最有“气节”的蛇类。
那么,被人抓住的白头蝰为什么会有一言不合就“绝食”的诡异习性呢?关于这一点,世界爬虫学界也是众说纷纭,但主流的观点主要有这两点:白头蝰蛇对生活的环境要求十分严格,对食物的要求也极高,环境的改变和温度的变化都会影响到它们的生存。
海拔1300米左右的高山密林,最适合白头蝰的生存,若是离开了这种舒适环境,低海拔的气压、温度将使它们感到不适应,低海拔高温反应导致其内脏器官受损伤,而极少进食,无法生存。
白头蝰蛇对食物也比较挑剔,它们喜欢吃的食物比较特殊,只以小型的啮齿动物或者是食虫目的动物为食,而无法适应啮齿类动物,在自然界最主要的食物是鼩鼱,这是一种极为稀有的保护动物(只在自然中生存),所以人工饲养并不能满足白头蝰的食物需求,其他的任何食物它们吃不惯,干脆不吃等死。
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直到今天,“白头蝰绝食”问题仍未攻克。特别难以人工饲养、繁育,白头蝰就只能在野生环境下自繁自养。白头蝰就这样硬生生地把自己弄成了濒危物种。
白头蝰蛇的毒性强过五步蛇?至今无蛇毒血清
白头蝰蛇,是我国现存27种毒蛇之一,属于剧毒蛇,那么它的毒性究竟有多强?为何在民间有“中国第一毒蛇”的称号?
目前最为权威、科学的毒蛇毒性评定标准是LD50测定法,也就是半数致死量,是指在实验室条件下,将毒蛇的毒液注射到一批小鼠的体内,能够杀死一半数量以上的小鼠所需要的最小毒液剂量。通常用LD50表示,单位为毫克/千克(mg/kg)。LD50值越小,代表毒蛇毒性就越强。
试验方式有皮下注射、静脉注射、腹腔注射、肌肉注射等,以这些方式模仿毒蛇咬人,比较毒性只能在同一种注射模式下进行。专家也曾使用LD50测定法,判定白头蝰蛇的毒性大小,测试结果显示,白头蝰蛇的毒性静脉注射可达LD50=0.52mg/Kg,这一数据比五步蛇的毒性强了一倍。但从毒液分泌量来说,白头蝰蛇的排毒量要远远小于五步蛇。白头蝰蛇由于体型比较小,身体携带的毒液量较少,平均排毒量只有1.8毫克左右。而五步蛇的毒液分泌量在150~250毫克左右。白头蝰蛇毒液毒性强,而五步蛇的毒液要多得多,综合看来,五步蛇的致命性更强。
而就拿毒性来说,白头蝰蛇虽然毒性很强,但和我国陆地毒性最强的银环蛇还是没法比的,银环蛇的静脉注射数据为LD50=0.03~0.11mg/Kg,是白头蝰的十几倍。
在我国众多的毒蛇类中,白头蝰蛇的毒性只属于中等水平,且排毒量较低,对于身强体壮的青年人来说,被它咬一口,并不会产生致命的危险,但给伤者带来的伤害也是很大的。被白头蝰蛇咬中后,会产生局部肌肉疼痛,伤口肿胀、头昏眼花、吞咽困难、视力模糊等不良症状。危险的是,由于数量过于稀少,所以目前针对白头蝰蛇的专门抗毒血清还没有研制出来,被这家伙儿咬中后很难治疗。这就是这种蛇最致命的地方,所以会有人称之为“中国第一毒蛇”。被它们咬中后,临床上用眼镜蛇毒血清医治,但治疗效果并不好,只有改用改善微循环药物为主的中西医结合疗法才会有效果。
所以如果在野外碰到白头蝰,最好离远点或通知有关部门,千万不要去伤害它,以免发生意外。如果被白头蝰咬伤后,一定要及时就医治疗,否则可能会使伤口的不良症状逐渐加剧,严重的话,甚至可能会导致肾脏衰竭或者截肢。好在该蛇类数量稀少,又生活在比较偏远的山林里,人们很难遇到。
结语
眼下正是蛇频繁出没的季节,而且春季的毒蛇毒液质稠量多,咬人毒性强度比夏季更为剧烈。大家去到野外游玩应尽量远离蛇类的自然栖息地,小心提防!如果碰到蛇,也不要惊慌,蛇一般不会主动攻击人,除非受到了威胁。所以别去惊动它们,更不要擅自抓捕,而是远远地避开,及时报警或向专业人士寻求帮助,千万不要伤害它们,以免发生意外。对于大自然和野生动物,我们要常怀敬畏和保护之心。
版权声明:CosMeDna所有作品(图文、音视频)均由用户自行上传分享,仅供网友学习交流。若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删除!
本文链接://www.cosmedna.com/article/51919481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