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20日,皖江青年科技双创大赛在芜湖揭幕,与之前两届相比,今年在全国设置了四大赛区,更加关注创业者的成长、注重拓宽参赛渠道、注重资本集聚的浓度。此项赛事已然成为芜湖“创新之城”的又一张靓丽名片。
自古以来,这座“长江巨埠”就有开拓创新的传统,从炼铁中演化出铁画艺术,改革开放之初开出“傻子瓜子”这朵“报春花”。在“崇尚创新、宽容失败”的创新氛围中,奇瑞、海螺、三只松鼠纷纷扛起“创新”大旗,不断赋予芜湖新的创新内涵。
2015年,芜湖高新技术产业产值250亿,占GDP29.8%,高于全省10个百分点。万人有效发明专利拥有量多年保持全省第一。数据显示,芜湖创新发展呈现持续健康的良好态势,成为这座城市的最大优势和根本动力。
2016年,“十三五”开局之年,芜湖旗帜鲜明地提出,加快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力争通过5-10年的创新发展,将芜湖建设成为特色鲜明的创新型城市、“长江经济带”重要的创新创业先行区、中部地区影响广泛的创新要素集聚区、安徽最具发展活力的创新中心。
青年创业产业园
以科技创新引领转型发展 凝聚新动能
提到芜湖的创新,有一个名字不得不提,那就是奇瑞。回顾奇瑞的发展,从一间茅草屋走出来的奇瑞人,依靠艰苦奋斗和自主创新,硬是走出了一条属于中国品牌汽车自己的道路。
奇瑞每年投入营业收入的5%-7%用于科技研发,10多年来累计超过300亿元。形成了从传统汽车到新能源汽车,从整车、发动机、变速箱到关键零部件、关键材料、关键装备,从设计、开发到试制、试验的比较完整的自主创新能力。
在奇瑞汽车发动机第一生产车间,庞大的生产线完全数字化操作,每隔十几米飞速运转的机器人手臂引人注目。奇瑞副总经理金弋波感慨说,“这个发动机厂打下了奇瑞的第一根桩,奇瑞从汽车中最核心的发动机做起,从被业界认为的‘天方夜谭’到完全自主研发,再到现在出口海外、生产飞机发动机,奇瑞一步一步靠着自主创新打下了一片天地。”
未来,奇瑞又将目光瞄准了混合动力发动机、新能源汽车、无人驾驶汽车领域,今年2月,奇瑞新能源年产6万辆铝合金骨架车身纯电动乘用车项目奠基,为2020年实现20万台的年销量目标打下基础。
海螺,从芜湖走出的世界五百强,这个以往人们印象中的“傻大黑粗”,现在自信地在厂房面前盖起了大酒店。近年来,海螺坚持自主创新,提高资源和能源综合利用效率,降低污染物排放,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公司自主开发了新型干法水泥核心装备,推广应用纯低温余热发电技术,集成开发世界首创的利用水泥窑处理城市生活垃圾技术,带动了行业的转型升级。
埃夫特机器人 (郑远/摄)
在创新驱动战略中,芜湖把优质创新资源向高成长性企业集中,推动高科技创新创业活动,不断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以奇瑞、海螺为代表的创新型企业成为技术创新的主体,以市场为导向,开始牵头一些重大项目,在政策引导下更加关注前端研发,满足市场更新更高的要求。
有数据统计,作为科技创新的市场主体,芜湖市企业科技创新呈现“五个80%以上”的鲜明特色,全市84%的科研机构在企业,81%的科技活动人员在企业,82%以上研发投入来源于企业,85%的科技项目由企业主体承担,81%的科技成果出自企业。
截止2015年上半年,奇瑞累计申请专利10165件,累计授权专利7308件,是中国本土拥有专利最多的汽车企业。海螺累计获得知识产权达230项,获得省部级以上科技奖励5项。
以科技创新引领转型升级,芜湖进一步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主导作用,有所为、有所不为,集中创新资源,实现聚焦突破,加速推动产业转型发展。
通过引导人才、技术、资金、土地资源向首位产业和支柱产业集聚,围绕原材料、关键零部件、控制系统等重点领域组织技术攻关,加快推动产业转型发展。2015年,芜湖汽车及装备制造业实现增加值666亿元,同比增长12.2%。奇瑞汽车建立了新的研发体系和品牌体系,艾瑞泽7、瑞虎5等新产品陆续上市,集聚了400多家零部件企业。当前,芜湖已经拥有新能源汽车、工业机器人、现代农业机械三个省级战略性新兴产业集聚发展基地,新型显示和光电信息、通用航空、新材料、节能环保、生命健康等战略性新兴产业正在加速成长。
芜湖雅图视频技术有限公司 (郑远/摄)
用制度创新红利 激发创新动力
用科技和制度“搭台”,让各类市场主体“唱戏”。芜湖着力用制度创新的红利激发企业创新动力,为企业提供强有力的创新体系支撑。2013年起先后出台了《关于加快创新型城市建设打造经济升级版的意见》、《关于提升企业科技创新能力的若干政策规定》和《关于促进科技和金融结合的实施意见》等7个办法,构建了1+2+7完善的科技创新政策体系。
制定《芜湖市科技“小巨人”企业创新能力培育办法》,对入选的科技“小巨人”企业按照企业规模,分别给予400万元、200万元、100万元的委托贷款资助,实行绩效管理,合同期为3年,完成考核目标,贷款转为补助。而对重点支持的产业技术研究院新增研发设备给予50%后补助,最高500万元,连续扶持3年。截至目前,遴选科技“小巨人”企业135家,委托贷款2.35亿元。
繁昌经济开发区内,安徽春谷3D打印产业园已集聚有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华中科技大学、南京师范大学和合肥工业大学等高校专家教授,并已集聚3D打印企业20余家,涉及3D打印设备及耗材、软件、服务等多个领域。
2014年以来,该县着力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用政策红利激发创新动力,出台了促进3D打印与智能制造产业发展“11条意见”,强化资金、厂房、技术、人才等要素保障,构建适宜3D打印产业发展的政策环境和服务体系。该县安排1500万元引导资金,支持企业工艺技术研发、材料装备制造和产品推广应用,对3D打印产业团队提供3年免费标准化厂房。引进先进技术和设备的,最高予以100万元补贴。
人才是科技生产力最核心、最活跃的要素,也是自主创新的决定性因素。芜湖通过科技体制改革创新,全力开展企业股权和分红激励试点。选取了科技含量较高、成长性好的60户企业进行重点培育,鼓励企业开展激励试点。目前,全市已有24户企业正式拟定上报了股权和分红激励实施方案,激励人员328人,激励金额5652万元,股份2744万股,激励对象涵盖汽车零部件制造、节能环保、新材料、软件信息等领域,全部都是高新技术企业。
同时出台《芜湖市扶持高层次科技人才团队创新创业实施办法》,给引进的人才团队分类别给予最高2000万元的入股扶持,根据团队发展情况给予出资参股股权部分最高70%的奖励。两年来,芜湖市共招引签约团队41个,设计机器人及智能装备制造、通用航空、生命健康、互联网+等多个战略性新兴产业,其中有9个团队被纳入省重点扶持项目。这些团队集聚了大量高端科技人才。
创客正在展示自己的飞行器。(陈洁/摄)
搭建“双创”平台 使创新基因融入各行各业
在全省首家高科技众创空间——银湖创客岛内,鑫方圆投资公司的杜成成正在忙碌着,只用每月支付100元的费用,她就可以享受到芜湖高新技术创业服务中心提供的保姆式服务。
通过创业苗圃和“众创空间”前端延伸,发掘有潜力的创业团队和创业项目。再通过搭建创业导师集训营、科技创业融资邦、技术合作对接、成果与项目申报等全过程服务平台,帮助初创企业生存发展。从“孵化器”走出的企业还可进入“加速器”,获得一对一产业化跟踪服务,帮助企业树立品牌,快速成长。
日前,芜湖高新技术创业服务中心这一“创业苗圃—孵化器—加速器”全链条式孵化模式得到国家科技部认可,被认定为示范单位。截至目前,该中心已累计引进企业437家,在孵企业126家;孵化企业累计实现销售收入114.7亿元,为社会提供就业岗位5000多个。
王明丽是安徽医科大学的教授,20多年如一日,致力于研究一种用于牲畜的抗病毒素。在2010年高新科创中心举办的产学研对接会上,她的研究成果引发科创中心的浓厚兴趣。
王教授手握核心技术,面临的问题是不知道怎么运营开发,这个科技成果转化“最后一公里”的难题就交给了芜湖科创中心。他们组建团队,牵线天使投资100万元,2011年注册公司,成果第一次转让收益1200万元。今年,中心免费帮助建立GMP净化车间。王教授的公司从孵化器到了加速器,获得更广阔的发展空间。
位于芜湖三山区的创业大街,以独特的“社区”模式被称为是芜湖的“小硅谷”,该创业街集创业咖啡馆、孵化器、创业基金、品牌推广以及创业服务等于一体,为创业者提供从基础服务、公司运营到产业助跑各个层面的系统服务,入驻企业足不出园,就可以把创业理念转化成现实。
芜湖众创创业股权投资基金副总经理姜广宇介绍说,打造创业大街的初衷,就是构建一个“产、学、商、金、政”综合平台,通过聚集创业者的痛点,重点打造出一个“创业投融资+创业展示交流”的社群生态圈,让创业者不再孤单。目前,该创业大街已经有包括光荣网络科技、口袋小安、山野电器等在内的知名企业入驻,意向首批入驻企业近20余家。
弋江区政府与芜湖蜂鸟电子商务有限公司共同打造的皖江云众创空间已入驻创客100余人,组建了22个创业团队,涉及电子商务、软件开发、社交网络、互网联、影视动漫制作等行业领域。通过与弋江区人社局合作整合青年创业园创客资源,已经为29家大学生创业团队提供了统一的创业服务。
与此同时,芜湖市运用大数据技术,打造了“易企网”平台,为近18万企业和个体户提供从设立到发展直至可能注销的全生存周期服务,并提供政策发布和解读、经营咨询和金融等个性化服务。
“让每个企业以及有创业梦想的人,看完‘三步走’,知道怎么办,政府服务渠道方式的转变带给企业新活力。”市信息办主任承孝敏说。
科技引领产业发展,创新提升产业水平,创业催生新兴业态,政策引导人才集聚,“创新之城”芜湖再出发,向着更高更远的目标坚定前行。
版权声明:CosMeDna所有作品(图文、音视频)均由用户自行上传分享,仅供网友学习交流。若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删除!
本文链接://www.cosmedna.com/article/49554918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