端午节是中华民族的传统佳节,它不仅清晰地记录着先民丰富多彩的社会生活,也积淀着博大精深的历史文化。
在千百年的沉淀中,传统端午文化有了更加新颖的现代表达,各种新形式、新样态为端午节赋予了充沛活力。
趣味粽:怪馅云集 传统粽子焕新颜
从吃“粽籺”的传统习俗、到万家灯火的日常饮食,再到互联网基因为这一古老食物注入新潮感,在传统与新生碰撞中,引发了粽子“万物皆可包”的想象力。
可乐、生椰拿铁、元气桃桃……这些在当代年轻人间大受欢迎的茶饮化身粽子馅,被裹在糯米中,包在箬叶里。于是,好吃又好看的粽子也能成为拉足下午茶仪式感的好搭档,是年轻人端午季打卡拍照的“标配”。
不止甜粽,小龙虾粽、烤鸭粽、螺蛳粉粽、折耳根粽、佛跳墙粽等直击灵魂的“粽”口味也层出不穷,并倍受年轻人追捧。
当网红食品遇上粽子,这不仅实现了传统美食与现代美食在唇齿间的碰撞,更是古老文化与现代想象力的交织。
在这些创新口味面前,甜咸之争似乎也被消解,深沉厚重的历史文化在百变的口味和包装之下也变得有趣灵动了起来,从而吸引更多年轻人参与到节日中来,共同体味端午节的仪式感。
国潮礼:内涵丰富 端午文创不简单
近两年,粽子不仅馅料百变,“文创粽”的出现也使得小小粽子中蕴含的文化意味深远。
近日,故宫博物院、国家博物馆、湖北省博物馆、广东省博物馆等多家博物馆飘起“粽香”,他们和各类企业联合,推出端午国潮礼盒。与往年相比,这些文创产品除了靠模仿端午相关文物的外貌出圈,更多开始讲究内涵,将文物故事巧妙嵌入。
古人认为虎为百兽之长,雄健威猛,是能食鬼魅、佑安康的神兽,因此在古代的端午时节,艾虎是常见的用于驱邪避疫的时令风物。故宫博物院推出“虎佑安康”粽子礼盒上的图案便来自红地奔虎五毒妆花纱裱片,表达了人们欲借神虎之力保佑平安的美好心愿。
中国国家博物馆推出“七端阳”礼包,其中包含的彩绘国潮帆布包正面图案以国博馆藏文物——《龙舟竞技图轴》为主要设计思路。同时,画中主角以错金银云纹铜犀尊为创意来源,生动刻画了“犀小尊”与“包仔”龙舟竞渡的故事。包背面的图案是一座粽子山,以中国传统纹饰海水江崖纹修饰,寓意福山寿海、端午安康。
《龙舟竞技图轴》写实性地描绘了清代江南龙舟竞赛的热闹场面,远看山峦起伏,近看丘林翠绿,四周亭台楼榭,观者如潮。
图片错金银云纹铜犀尊以犀牛为造型,体态雄健,昂首伫立,器表饰以错金银云纹,工艺精湛,虽为实用酒器,却洋溢着充沛的活力,堪称汉代青铜器中的精品。
湖北省博物馆推出了名为“如此楚粽”的国潮风联名礼盒。其外观设计融入了“粽子”和“龙舟”两大端午代表性元素,深绿色的“外皮”与龙头炯炯有神的双目相映成趣,同时又有几分次元萌,十分契合当代国潮爱好者的审美风格。
美食礼盒封面印有的“曾侯乙编钟”“越王勾践剑”“虎座鸟架鼓”“彩漆梅花鹿”“彩漆鸳鸯形盒”是荆楚文化的代表藏品,这些文物均出土于湖北省,现今陈列于湖北省博物馆中。
广东省博物馆推出“端阳应物”礼盒,内含如意安康手绳、龙船花折扇、钟馗香囊等,传承古人端阳节“挂钟馗像、悬五瑞、赛龙舟、吃粽子、做香囊、缠五彩绳”的祈福传统习俗。封面设计灵感来源于清代严文烈的《天中荣华八瑞图轴》,清雅娟丽。
严文烈《天中荣华八瑞图轴》属于清供式“午瑞图”题材。画面以花草、器物、时令果实组合构图,体现端午祥瑞之气。此画作于雍正时期,临元人图,工笔设色,画面中青铜花瓶插入石榴、萱草、菖蒲、蜀葵、石竹花五种花草,果盘中盛放桃子、枇杷和樱桃三种水果,合为“天中八瑞”。
文化守护传统,创新助力出圈。这些在端午节推出的文创产品,兼具历史性与时代性、思想性与观赏性、科学性与艺术性、知识性与通俗性,用其中蕴含的文化内涵给予了我们的日常用品和饮食最大的附加值。
网络节:创新形式 琳琅满目中国味
借助互联网短视频、直播等新型传播方式,传统端午文化焕发新生。
去年,河南卫视根植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厚积薄发,以“网剧+网综”形式制作的《端午奇妙游》火热出圈,频上热搜,古典与现代融合,技术与文化碰撞,实现了用创新为传统文化赋能。
绝美水下国风舞蹈《洛神水赋》水随舞动,衣袂翩跹;《龙舟祭》融合祭祀、舞蹈、杂技、击鼓等元素,再现端午前夕中原祭祀盛景;《兰陵王入阵曲》一曲琵琶诉思念,乐惊四方;《丽人行》以体态之美、服饰之盛,重现大唐盛景……
在精心制作的节目中感受高雅艺术熏陶,不能归家的人们也要想尽办法记住家乡独具特色的味道。
今年5月,抖音电商联手新华网和二更,在抖音发起「一年一度粽子大赛」,集结达人、用户开启热闹的共创潮流。
在这里可以见到老字号的经典烟火气、受年轻人青睐的新奇味道,以及粽子原产地的地域特色,包揽经典、新奇与手工三大流行元素。
千里不同风,百里不同俗。在小小的手机屏幕间,不同地域各具特色的包粽手法、食材搭配、传统民俗尽收眼底,短短几十秒的视频,记录了流传千百年的中华风貌。
正是不断地注入时代内涵,传统习俗才能历经岁月淘洗传承至今,并保持澎湃生机和强劲活力。无论是千奇百怪、口味新奇的趣味粽,还是花样百出、内涵丰富的国潮礼,或是随手拍摄的短视频和制作精良的晚会节目,都使得传统文化以一种更富参与性和共创性的方式久久流传,从而在端午节这一天激活上亿人的记忆和习惯,共同携手绘就中华民族的文化底色。
来源: 中国文艺网微信公众号
版权声明:CosMeDna所有作品(图文、音视频)均由用户自行上传分享,仅供网友学习交流。若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删除!
本文链接://www.cosmedna.com/article/48918441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