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唯成分论”埋下的恶果。
文|菠萝 椰子灰
原料造假在化妆品行业已经成为一种常态,而今天(1月3日),随着“略懂先生V”的《扒皮植物防腐剂:Euro-Napre秦椒果白头翁须松萝含违禁[X]化银》(下称“扒皮植物防腐剂”一文)在业内工程师群体中刷屏,植物防腐剂掺假再次被推上风口浪尖。
“有毒”的Euro-Napre
该文章指出,其检测的一款来自韩国某公司的天然植物防腐剂Euro-Napre,“实际有效杀菌成分是银离子,宣称的秦椒果提取物、朝鲜白头翁提取物、须松萝提取物等天然有机成分含量极低,是一款虚假植物防腐剂。并且其中的银离子成分极有可能是化妆品原料名录以外的违禁物质。”
值得注意的是,文章提到,这一违禁物质很有可能是氰化银钾或者硝酸银。而氰化银钾是一种工业杀菌剂,不仅没有被列入化妆品原料名录,更是《危险化学品安全管理条例》中规定受公安部门管制的有毒危险品。
此文一出,激起千层浪。“卖假货就罢了,这是赤裸裸的下毒啊”“太险恶!”“不能容忍行业的害群之马”,而在文章留言中,有不少业内工程师表示曾经用过这款原料并检测出银,也去质问过原料供应商,但最终不了了之。
有工程师告诉青眼,大部分中小品牌或者成品厂家实际上对原料造假并不知情,“即便检测出银离子,在不知道还可能含有氰化物的情况下,会觉得这不是什么大事也就得过且过了,可能不会去追究。”
“这款韩国原料是流传最广的”, 上海蔲薇化妆品有限公司CEO董义伟告诉青眼,大概3-4年前这一“纯植物防腐剂”在中国市场出现并迅速被炒热。青眼通过某成分APP查询到,目前使用Euro-Napre的美妆品牌不少,包括春雨等韩国品牌,也包括芳草集、U牌、八韵草、丽普司肽等众多本土品牌。
“混合物原料一张PPT全搞定”
但除了扒出“有毒”的天然植物防腐剂Euro-Napre,“略懂先生V”还在近期先后针对植物防腐剂做了一系列“扒皮”,包括《KidsBliss柑橘提取物如何杀菌?答:酸死它们》《亮肽-明串球菌/萝卜根发酵物,警惕水杨酸过敏和标签法规风险》《WaterWipes的葡萄柚籽提取物长了苯扎氯铵》。
这些文章分别曝光了柑橘提取物、亮肽-明串球菌/萝卜根发酵物和葡萄柚籽提取物等号称天然植物防腐剂的原料,被某些原料商掺假,变着花样添加成分表上无明确标识的苯扎氯铵等用作实质上的杀菌成分,以混淆视听,给消费者留下“纯植物防腐剂”“天然安全”的印象。
总结来看,这些虚假植物防腐剂有二宗罪。一是把杀菌剂如苯扎氯铵等掺进植物提取物,再把掺假的植物提取物做精配方;二则是像被扒皮的Euro-Napre一样添加违禁物质。
另一方面,在“扒皮植物防腐剂”一文发出后,有工程师表示,曾经见过其他韩国植物防腐剂的数据几乎和Euro-Napre一模一样。据其介绍,该植物防腐剂名为Natrol plant,在与其他公司抗菌剂的比较上以及安全性评估等多方面数据对比上,与Euro-Napre的各项数据相差无几,看起来更像是来源于同一份PPT。“混合物原料在化妆品行业绝对是骗子的高发地带,整个流通环节包括很多厂家都没有分析手段,一张PPT全搞定。”
上海市质量监督检验技术研究院正高级工程师顾宇翔向青眼透露,“目前防腐剂检测的标准和文献基本都是针对一种或多种成分明确的物质,有少数方法可以检测植物提取物中的一系列特征性物质,但具有防腐功效的提取物的组成通常比较复杂,难以用其中某个成分的含量来判定是否用了该植物提取物,以及用了多少。目前也很少有研究植物提取物防腐效果和其所含的系列特征性组分的量之间相关性的文献报道。”
同时他表示,现行的检测技术大多是需要知道待检测的物质才行,“盲测”还处于机构的研究试验阶段,没有在日常监督抽查中推广使用。也就意味着,类似于Euro-Napre这样的违规原料,日常检测并不能发现其存在的问题。
董义伟认为,正因为如此,化妆品生产企业在对待原料时要极具分辨力才行,然而“之前大家为了规避风险,都宁可选择高价的国外原料,没想到国外原料也有问题”。
在上海康美国际生化有限公司副总经理王淀华看来,原料造假这种“挂羊头卖狗肉”的行为,可能不仅违反了化妆品相关法律法规,还可能触犯了消费者权益保护法及产品质量法。
据产品质量法第四十九条:生产、销售不符合保障人体健康和人身、财产安全的国家标准、行业标准的产品的,责令停止生产、销售,没收违法生产、销售的产品,并处违法生产、销售产品(包括已售出和未售出的产品,下同)货值金额等值以上三倍以下的罚款;有违法所得的,并处没收违法所得;情节严重的,吊销营业执照;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第五十条:在产品中掺杂、掺假,以假充真,以次充好,或者以不合格产品冒充合格产品的,责令停止生产、销售,没收违法生产、销售的产品,并处违法生产、销售产品货值金额百分之五十以上三倍以下的罚款;有违法所得的,并处没收违法所得;情节严重的,吊销营业执照;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植物防腐剂都是假的”
上海伽誉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总经理项光刚介绍:“据我们的开发经验,植物天然来源具有杀真菌的成分,要么味道非常大,且不稳定,要么极其难溶,要做到透明无味水溶,真是技术牛上天了。”
项光刚表示自己或了解或参与了国内外几十年植物提取相关研究,在他看来,做一款适合应用到配方中的纯植物防腐剂,这是世界性难题。
另一位在防腐这一块有着较深造诣的业内人士,也持相似观点。他告诉青眼,植物防腐一直以来都是研究的热点,植物提取物在防腐上的确是有大量文献证明其功效的,比如植物精油、金银花提取物。但是由于自身有较大味道,多为油溶性,跟化妆品配方的配伍性不强,所以并不能很好的实际应用。目前在食品领域倒是有所应用,但在化妆品行业,暂未发现有能媲美传统防腐剂的植物提取产品。
不少受访工程师表示,目前市面上所有配伍性完美的自称植物防腐剂的原料都是虚假的。联合微粉市场总监王若文表示,一方面一些媒体频繁宣传传统防腐剂缺点,同时宣扬天然植物安全温和等好处,误导了消费者;另一方面自身创新能力不强的品牌商要找噱头来提升自己的身价,就会走些旁门左道。董义伟则认为,“国内对成分的苛刻程度可谓世界之最,导致大小品牌都会努力迎合国内市场。为了成分好看,许多工厂也就开始弄虚作假。”
而在项光刚看来,该事件的后续影响还在于,“即使以后技术进展,能够研发出真正意义上的植物防腐剂,对于原料商来说后期销售教育客户,检测的成本也会大大提高。”
相比以往被扒皮的“植物防腐剂”添加苯扎氯铵、水杨酸,这次的硝酸银甚至氰化银钾(注:该说法是基于作者“略懂先生V”的结论)的添加,可谓性质更为恶劣,对行业的伤害也更大。有受访的工程师呼吁,对此款原料不甚了解的微商品牌甚至是一些有名气的品牌方,能够慎重对待这件事,并且短期内不要再尝试宣称植物防腐剂的原料。
版权声明:CosMeDna所有作品(图文、音视频)均由用户自行上传分享,仅供网友学习交流。若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删除!
本文链接://www.cosmedna.com/article/48692287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