虽说到了新塑料球时代,以Viscaria为首的外置芳碳和狂飚龙五为首的内置芳碳正打得不可开交。这会再谈纯木七夹,似乎有些“独守空房”的寂寞。不过,看看何卓佳依然用玫瑰CL“软磨硬蹭”打出一番自己的特色,泥洼同学继续“浪”迹天涯,拿着泥洼纯木独特地狂舞。你会发现:纯木七层还是有味道的。那种扎实、线性传递的手感,那种听话的支撑力,总是让人感到贴心。尤其在业余球场上,纯木七夹仍然可以生龙活虎。
本文,笔者选取了四块性价比颇高的七夹,前两块是老派的、经典的,斯帝卡Clipper Wood(简称CL)和多尼克Ultra Power(简称UP);后两块算是新生代的代表了,TSP的Swat Power算是丹羽孝希纯木的原型,而Victas的Dyna Seven则同样以相近的价格和性能位列于此。
看似相同的叶子
同样的结构才好比较。CL、UP、Swat Power和Dyna Seven这四块底板都是:淋巴面材+五层阿尤斯的组合,最内里的三层阿尤斯几乎等厚。这个经典结构多少年来已经有了很多复刻和参照。对比现在流行的厚大芯七夹来说,这个结构更强调整体的均衡和支撑性。大芯七夹能够制造强烈旋转和弧线固然是好,但追求速度、旋转和力量的平衡,才是上面四块球板的共同诉求。
虽然斯帝卡CL曾几何时厚度也曾逼近6mm,不过目前大部分市场流通的,厚度都在6.5~7.4mm之间。Swat Power厚度也相近。另外两块,UP和Dyna Seven则相对薄了点,大都在6.2~6.4mm之间。
本文比较的几块,实测厚度:
CL,6.8mm
UP,6.4mm
Swat Power,6.7mm
Dyna Seven,6.3mm
没有两片相同的叶子
这些看似同种类型的叶子,其实仔细观察,却有不同风貌。
先说说CL和UP
UP其实有两个版本。之前的老UP被称为是金字CL的“复刻”。扎实的快攻板,区别于现在 “沦落为”弧圈板的CL。动辄90多上100克。这两年出的新版UP,前面加了Dyjas这个单词,其实是运动员“德加斯”的名字。普遍就开始轻了。见过85~93g的。
无论是老UP还是新UP,因为厚度上比CL薄了。能够更好地起下旋,显得比CL更为灵动,正反手转换也是如此。对于那些想要在CL基础上加强旋转值的选手,UP是一个不错的选择。之前有台湾选手使用。
CL则是发力后的整体形变更大,那一板杀板的威力更吓人。对于很多职业选手来说,他们可能更看重CL的杀伤力。同时,CL在胶皮搭配上相对百搭,UP配得好与不好,区别很大。老UP配粘性国套的效果实在一般,不出球,唯有配多尼克本家的套胶比较好使。新UP稍微改善了,不过还是配德套的效果更佳。
再对比CL和SWAT Power
丹羽孝希在世乒赛上用过Swat Power,后来经过调整升级,成了Victas的丹羽孝希纯木。说到Swat Power,结构上与CL一致,不过面材经过熏制了。简单说,硬脆了。在近台的击打反馈会比CL更清晰。对于那些强调近台借力的一速和指向性的选手来说,Swat Power值得考虑。而且,经过处理的面材不会拉丝。
退台后,Swat Power的整体形变没有CL那么大。CL那种瑞典风味的酥,还是很难得的。整体形变出来后,绝对底劲更好一点。想要硬脆些,打近台的可以考虑Swat Power,近台和远台相对均衡的可以选择CL。
来到VICTAS的Dyna Seven
从价格上,Dyna Seven跟CL差不多,四百上下。比UP和Swat Power贵了一点点。对比其他三把七夹,Dyna Seven可以说是厚度最薄,重心也最居中的。CL和UP的重心相对靠前,偏进攻。Dyna Seven则是有些日系风味。个人觉得,打惯蝴蝶板子的球友打起这块来,会更容易适应。
因为Dyna Seven相对薄,所以起下旋比较轻松。整体的硬度也居中。总体上确实是像广告所说的,一支追求平衡度和全面性的七木。实战的过程中,深深感觉Dyna Seven就是一种拿捏得很好的分寸感,张弛有度,不疾不徐。发力虽然没有CL一般酣畅淋漓,但也足够一击致命。薄的厚度,也利于正反手转换。对于长期打芳碳板的球友而言,Dyna Seven就是容易转换过来的一种平衡适中的选择。
也许没有前辈CL发力后那么凶悍,但是全面和稳定却让笔者印象深刻。成了手中最合适的纯木七夹之一。
在纯木七夹的世界里,即便淋巴面材+五层阿尤斯的组合,即便内里三层几乎等厚,在这其中,仍然开出了不一样的、五颜六色的花朵。而要好好品鉴这其中每一朵,着实需要一点功夫和用心。
运营人员:HM
版权声明:CosMeDna所有作品(图文、音视频)均由用户自行上传分享,仅供网友学习交流。若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删除!
本文链接://www.cosmedna.com/article/43726531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