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妆品排行榜
  1. 首页 >
  2. 美妆资讯 >
  3. 美妆 >
  1. “社区厨房”填饱的岂止是口腹?此心安处是吾乡

美妆资讯
“社区厨房”填饱的岂止是口腹?此心安处是吾乡

广州媒体近期一篇关于城中村“社区厨房”的报道,触及“外来人”这个意象辽阔却不免有些沉重的话题。

广州市天河区广天社区的凌塘村,是一个外来人口占97%的城中村,人员密集、流动性大。2016年,由广东省总工会资助、当地社区承办的“凌塘新家园异地务工人员服务项目”正式落地。其后成立了妈妈互助合作社,成员们酝酿启动“社区厨房”。在“社区厨房”里,孩子们可以聚在一起吃饭玩乐,妈妈们则多了一处闲聊社交好去处。

这里有菜、有爱、有故事……概括了“社区厨房”主要功能:满足口腹之欲、社交之需、关爱之需。在这样一个实用而温馨的地方,人无分土客,都能受到情感滋润。

“社区厨房”发挥核心作用的前提,是城市张开怀抱接纳来自五湖四海的“打工人”及其亲属。外来人,非常需要这个。

有一天深夜,我在地铁末班车上,看见座位对面的一位中年男人,开着手机视频,和子女聊天,有说有笑。关了视频后,他低头许久,抬起头的时候,我发现他眼眶红了。中年人的隐忍能力“强大”到可以忽略自己的窘迫,却总是在不经意的时候被千里之外的一声呼唤击中内心柔软处。

这让我想起,有许多打工人喜欢安装监控摄像头“看”家人。这种方式的流行,折射了一份想见家人而不能的无奈。

我们可以清晰地感受到新技术时代带来的情感交流的便利,同时也能感受到他们内心深处的叹息和期盼。儿女对着监控摄像头哭喊着父母回家的场景,每每让人心疼不已。解决思念之苦、陪护难题的终极办法,是让儿女从摄像头搭建的“虚拟家园”中走出,和父母一起生活。而当外来家庭在一座陌生城市团圆后,精神需求也骤然增多。对城市来说,也是一种现实考验。

如今,很多城市都在不遗余力地招揽天下英才,门槛也一降再降。但这份“人才饥渴”很少投向缺乏高学历、谋生手段看上去颇为粗粝的外来人,似乎就因为他们没有被打上“人才”的标签,城市就可以不用对他们的境遇负任何责任。

对城市来说,包容和善待外来人,是一件惠而不费的事务。城市只要打开心胸温柔以对,不需要做太多事、付出太多成本,就能让外来人在实地和精神上立足。事实上,类似“社区厨房”这样的实用性设施,有官方推动,但主要由民众自发组织建设。敢于去异乡讨生活的人向来拥有非凡的创造力,“给一点阳光就灿烂”真不是吹的。以“社区厨房”抚慰肺腑、凝聚人心、共抵让人精神愉悦的舒适地带,方式简约,便于复制和推广。某种意义上,“社区厨房”是人与人“互爱”的隐喻,借由“立足之地”所营造、烘托的归属感,可以极速传导到更多人心中。

但这事说不难也难。说到底,外来人在城市打拼获得一份生计并不难,难的是真真切切受到城市、城市人的尊重。

一位好友和我说起过,他女儿的小学同学,其父是公司高管。这位同学上小学二年级的时候,随父亲迁去了北方某大城市。在新的学校里,他这个外乡人的孩子,游离在本地孩子的圈子之外,始终难以融入。这份被孤立的感觉,人到中年都未从内心深处消失。好友的同学发现,同学之间、家长之间,阶层观念根深蒂固,是否拥有优渥的家庭背景,直接关系到一个人的“受接纳度”。

就算是本地,人群之间的身份差异也常被强调。40年前,我从村里到乡中心小学读书,被分配和女班长同桌,结果只持续了一天,第二天她就出现在另外的座位上。彼时,我衣裳破旧,打着补丁,身上还带有晚上在煤油灯下看书所留下的浓浓味道。女班长是干部子女,家境优渥,她平素只和“城镇户口”的孩子玩耍。

当然,就个人体验而言,不同的城市、不同的地带、不同的人群,对外来人的态度也不一样。有的城市“心肠”就要软和一点。我在一座中原古城居住过,极少受到“当地人”的排挤。我难以理解,同为人间草木,有些人怎么就不能对外来人友善一点?

有句话说得好,“往上数三代都是农民”。既然谁的家庭都抹不去“农民”的基因和印记,包容身边的“农民”面孔,也是一份道义,何必非得装模作样自觉高人一等?

回头看,广州城中村“社区厨房”,让人最感动的地方,就是外来人不仅成为参与当地建设的“主力”,还赢得了“当地人”发自内心的欢迎,相互团结建立起简单、淳朴的社会关系。

(作者系媒体人)

• (本文仅为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报立场)

伍里川

版权声明:CosMeDna所有作品(图文、音视频)均由用户自行上传分享,仅供网友学习交流。若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删除!

本文链接://www.cosmedna.com/article/43621217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