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说沈从文传播度最广的作品,毫无疑问是如梦如幻的沅水情诗《边城》;如果说沈从文最美的作品,毫无疑问是如山水画卷的《湘行散记》;如果说沈从文最被认可的作品,毫无疑问是开创中国古代服饰研究先河的《中国古代服饰研究》。
但要论对沈从文影响最大的作品,则是很多人都没听过的《看虹录》。一篇《看虹录》,5千个中国字,让最被看好的沈从文沦落为“桃红色”作家。
【一】
《看虹录》分为三小节,第一节写故事开展之前,“我”走到一个房间,翻开一本奇书。第三节写故事发生之后,“我”合上书,思索这个故事带给“我”的一些想法。而第二节,便是“我”看到的那个故事,也是《看虹录》产生争议的主要部分。
那么,这个故事是怎样的呢?
在第二节里,沈从文描写了一个虚幻空间:房间;
和两个虚幻之人:客人和主人(男人和女人);
以及一个虚幻故事:猎人和母鹿。
在这个虚幻之境里,主要发生了三件事:客人和主人调情,主人阅读客人写的猎鹿故事,以及二人探讨这个故事。
在刚见面时,客人和主人有了一段言不表衷的对话。
比如,主人问客人,自己的袜子好不好看,客人却回答“天气一热,你们就省事多了。”没说出口的意思却是“热天你不穿袜子,更好看。”
没有任何情欲的画面,却充满着情欲的味道。
在这一段,是客人的试探,是主人的初步迎合。
紧接着,主人主动要求阅读客人的新作品——猎人与母鹿的故事。在主人阅读期间,客人以目光洗礼了主人的身体,以意识与主人来了场酣畅淋漓的情爱交流。其间文字,绮糜而直白。也正是这一段的描写,让人断定,沈从文写的是色情小说。
对于客人这一放肆的举动,主人的回应是“赶忙把脚并拢一点,衣角拉下一点。”她害怕,窗外有人。
在这一段,是客人的进一步放肆,是主人的疑虑。
看完故事,两人又就故事中猎人和母鹿的情感作了一场讨论。
客人认为,故事中猎人和母鹿之间产生了“爱”,所以书中有关猎人和母鹿的互动的文字是热切而露骨的。而主人认为,鹿是不会有感情的,它会为了自由和危险而逃离。但在最后,主人只是一面搅动炉火,一面轻轻的说,“我想起那只鹿,先前一时怎么不逃走?真是命运。”这表明,主人也相信“猎人和母鹿之间产生了爱”。
在这一段,是客人的深情告白,是主人的接受,两人正式突破心理壁垒,达到了统一。
第二天,主人阅读客人留下来的信。在信里,客人再次表达了自己对主人热忱的爱恋,其间言语,热切而绚丽,又带着欲的味道。在末了,客人又亲手将这一切推翻,称这一切,“只像是一个抽象。”所有绮糜都被一个“抽象”概括了。
如果仅着眼于故事表面,着眼于客人和主人的互动,客人的表白以及意淫,忽略第三节里,沈从文个人的疑虑、思索和痛苦,那么这个故事确实很“桃红”,所以,沈从文被批判了。
【2】
这篇《看虹录》在1943年发表。1948年,郭沫若在《斥反动文艺》里言辞犀利地指斥《看虹录》是“作文字的裸体画,甚至写文字上的春宫”。意思是,《看虹录》是色情小说。更严重的是,郭沫若断定:“特别是沈从文,他一直有意识地作为反动派而活动着。”从此,沈从文被冠上“桃红色”作家的恶名,还使他为此割腕。
大家如何看待沈从文是“桃色”作家这件事呢?在笔者看来,这篇文章并没有郭沫若眼里的那些龌龊,反而是沈从文一直在追寻的,他心中向往的“美”。
但旁人不这么看,他们只看到文章中有关情欲的篇幅,甚至将作者塑造文章使用的一些技巧作为抨击作者的证据。
比如,为了传达第二节是虚幻的这个事实,作者运用了时间不对称的手法。第一节里提到的时间是“晚上十一点钟”,第三节里提到的时间是“晚上十一点半”,而第二节里提到的时间是“晚上半点钟”,所以第二节,就是“我”看到的内容,其实都是作者营造的虚幻之境。
然而,有些有心人却根据这个不对称的时间,以及一句“半点钟前我从另外一个地方归来”断定,第二节里提到的内容,是沈从文真实发生过的,沈从文他出轨了……
事实上,《看虹录》代表了沈从文四十年代小说的转向,它承载了作家对于情爱、人生的全面思考,其独特的思想价值与艺术思考和社会主流格格不入,堪称时代之“异端”。
所以,《看虹录》成了色情小说,沈从文成了反动派。如果你也这样看,那就是在让这块美玉蒙尘。
【3】
在文章中,作者借由文字,将自己的探索与思考,放在一个刻意营造的虚幻之境中,借用客人和主人之口,表达了自身对于美的执着追求,对于生命的探询。
为什么这样说?
在第一节里,作者说,“我”翻开奇书的第一页,看见上面的题词:神在我们生命里。
其实,沈从文一直推崇蔡元培的“美学代宗教”。换句话说,所谓“美学代宗教”,也就是“美学是宗教”,“美即神”。沈从文在《云南看云集·美与爱》里说过:一个人过于爱着有生的一切时,必因为在一切有生中发现了“美”,亦即发现了“神”。
所以,当沈从文说“神在我们生命里”,其实是说“美在我们生命里。”
所以,虚幻之中,客人和主人的来回,其实是沈从文与他追寻的美的来回。客人和主人的交融,其实是沈从文与美的交融。他崇尚美,以情爱姿态展现,最后拥抱美。
但是对于美有何种定义,对于生命究竟如何,在当时的环境中,沈从文却无法给出答案。所以,他用“抽象”来概括所有。
在《看虹录》的真实世界(第三节)里,沈从文发出了这样一句感叹:试来追究“生命”意义时,我重新看到一堆名词,情欲和爱,怨和恨,取和予,上帝和魔鬼,人和人,凑巧和相左。过半点钟后,一切名词又都失了它的位置和意义。
答案或许有了,但不具备价值,所以又化作抽象。甚至于,找到答案的“我”也消失了,只剩下五千字的文稿。
沈从文说,这篇有关美和生命探讨的文章一经发表,也许会被当成小说,任人从中探究真伪。但他却愿意“自苦”,因为他在写“青凤”。
“青凤”是谁?是《聊斋志异》里,生于封建传统之家,却愿意突破封建礼教,勇敢追寻爱情,永远保有真善的女狐。
这样一联系,不论是《边城》里的渡江女翠翠,还是《萧萧》里的童养媳萧萧,或是《看虹录》里的主人,她们身上都带有三个标签:美丽、纯善、不拘泥于世俗。而这,正是沈从文一生追寻的“美和生命”的真谛啊!
但现实真如沈从文所料,不接受这样的答案。大家看不到第三节里沈从文的思索,只看到第二节里的“情欲”。他换来的不是掌声,而是拳头。世人从《看虹录》里看到的,只是“色情”二字罢了。
这或许是时代的悲哀,亦是沈从文的遗憾。
图:网络
文:静好书院内容中心 nana
想要观看更多精彩内容,大家也可以搜索公众号“静好书院”哦!
版权声明:CosMeDna所有作品(图文、音视频)均由用户自行上传分享,仅供网友学习交流。若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删除!
本文链接://www.cosmedna.com/article/43255276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