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8点,文化早餐 ▵ 点击 拾文化 关注 / 置顶公众号
情感 | 新知 | 文化 | 生活 | 抟物馆
小二说
如今正值季节交替,这是两个容易让人肌肤过敏的季节。面膜保养肌肤是不可缺少的~先来看看中国女人对面膜的喜爱程度!
28亿张,花费65亿!可是面膜您真的都用对了吗?
品质良莠不齐,
用了都不如不用,
还给自己带来了一场灾难!
...........
那小二只能说一句,
没有选对!
现在很多女性都在敷一款
极薄的黑科技面膜——
0.05mm超薄型椰子油纳米面膜,
它可以保持水油平衡,
让每个毛孔都可以呼吸。
纳米材料制作,
还是惊人的0.05MM超薄,
和上下拼接的膜贴设计,
让面膜贴全方位紧致包裹脸部,
使我们在敷面膜时,
再也不用担心面膜滑落。
如此轻松无负担的面膜,
还受到了时尚健康杂志的关注。
如此的大力推荐,
在美容界"混的"是风生水起,
这款面膜到底是怎么做到的呢?
【 紧密贴合 】
在都市女性的日常生活中,
90%以上的皮肤是水油不平衡引起的!
面膜作为护肤美容的利器登场,
它能急救、能美容、能滋养,
真正的可修复皮肤的精化素少之又少!
水油平衡是肌肤不干不油的良好健康状态,
也就是中性皮肤。其PH值在5-5.6之间,
它是健康的理想皮肤。
普通面膜纸的质地较厚,
让面膜中的精华无法充分到达皮肤肌底,
敷面时间必须准确拿捏,
需要我们时刻防备脸上的水分被反吸收。
这款面膜,
采用 0.05mm 革新式厚度,
是一款超薄型紧致面膜贴。
它的轻薄,
可以完美包裹住人类脸部线条,
与脸上的每一个凹凸部位都能紧密贴合,
让你在敷面时自由放松,
相比较普通面膜,
0.05mm超薄型椰子油纳米面膜,
可敷面50分钟,
保证彻底唤醒你的肌肤。
在这50分钟里,
纳米纤维布的椰子油精华,
通过更宽的皮肤接触面积浸透到皮肤深层。
【 遇水即溶 】
50分钟之后,用清水轻柔,
此时面膜布上的有效成分会和水一起融化
变成了按摩霜之后,
能去掉皮肤角质,
增加精华吸收功效,
一种面膜两种功能。
再伴随一些按摩动作,
让面膜中最后的精华液,
也可以完全的浸透到皮肤里去,
再次让皮肤再次回到水油平衡状态。
让肌肤滑嫩摸得到,
光泽透出来,
好状态持续48小时。
实验对比:
【 三倍精华 】
三大护肤有效成分,
帮助肌肤调节水油平衡,
从肌底彻底解决肌肤问题根源,
让肤色亮白、光泽,
肤质变得健康起来。
当拿到TIANY 0.05mm
超薄型椰子油纳米面膜时,
就会发现,
其中的小分子椰油。
它经过科技提纯后,
富含的营养值是普通面膜精华的三倍。
拉紧了细胞间的紧密度,
强化毛孔的收缩能力,
帮助去除死皮细胞的外层,
恢复受损皮肤。
使皮肤的表皮真皮交界处更为健康、光滑,
可生成新的皮肤细胞,
改善干燥及过敏肤质,
消除皱纹、粉刺,
对肌肤进行完美的滋润SPA。
这么好的护肤效果,
自然也离不开其中精华成分的萃取!
从猪苓菇中提取葡聚糖和波尿酸两种成分中,
葡萄糖通过强有力的保湿力,
和胶原蛋白的生成及促进。
强化皮肤弹性,
使您的皮肤更加光润、紧致。
玻尿酸可以防止皮肤干燥,
也可以预防皱纹的产生;
可衍生皮肤活性化,
帮助细胞再生;
椰壳使皮肤更加坚韧,
从外部刺激保护皮肤,
拥有的抗菌效果对皮肤免疫力提供帮助。
要说一点哦!
安全方面绝对没有问题,
因为是有备案的哦!
不仅如此,
还通过了各方那个面的质检。
【 纳米贴片,更强吸收 】
纳米贴片隐形的抱紧脸部,
传达柔软的穿戴感。
它可以把面部轮廓和曲线等所有部位轻轻的,
均匀的敷贴抱紧,
使有效成分的吸收进一步增强。
此外拥有的专利
电气纺纱技术生产的纳米纤维,
比普通面膜更温和,
在无暖气的南方也可以畅快使用。
在进行精华液渗透的同时,
能够提拉UP线条,
绝对是美肌必备品,
使用过后,
肌肤干燥、老化、暗沉等问题都不见了。
【 使用方法 】
1、面膜贴前,都有白色保护膜。
先把一面的无纺布撕下来。
2、贴在剩下的无纺布面料上
透明薄膜就是面膜片,
把这个贴片向面部均匀的敷贴!
3、把剩余的无纺布慢慢撕下来,
叠成小方块,请按整理面膜内的气泡。
4、用同样的方法把下贴片敷在面部。
5、敷贴后,等待45分钟至一小时,
期间你可以做你任何你想做的事情。
6、用沾水的手轻轻按摩面部,
面膜遇水即化,迅速变成按摩霜,
按摩三到五分钟后用清水清洁即可。
(不便清洗的时候,可以直接去除面膜贴片)
韩国原料进口
0.05mm极薄黑科技水油平衡会融化的面膜
让每个毛孔都可以呼吸
抟物馆粉丝四月优享价:
128元/盒
(一盒5片装)
368元/3盒月套装
长按下图识别二维码立即抢购
. End.
▿ 点击 阅读原文 直达『 抟物馆 』
版权声明:CosMeDna所有作品(图文、音视频)均由用户自行上传分享,仅供网友学习交流。若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删除!
本文链接://www.cosmedna.com/article/35899616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