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素真(1918年4月30日-1994年3月29日)女,乳名:佩玉,原名:王若瑜。祖籍:陕西富平,出生于:河南开封,名门望族,官宦之家。曾居住于:陕西、湖北、甘肃、河北,而后定居于:天津市。
曾担任中国文学艺术界联合会委员,中国戏剧家协会理事,河南省文联副主席,河南省人大代表,河南省戏剧家协会副主席,河北省戏剧家协会名誉主席,河北省文联委员,天津市戏剧家协会副主席、天津市文化局顾问、天津市表演艺术委员会委员等社会荣誉职务。
她8岁拜师,10岁登台,成为豫剧界第一代女演员。13岁收徒,人称豫剧甘罗。她是戏曲教育家、豫剧改革家(将古典舞、哑剧融入豫剧)。并首创豫剧界第一个流派“陈门(陈派)艺术“,被观众及剧作家和戏曲大师们誉为:豫剧一代宗师、豫剧舞台上的一尊美神、河南梅兰芳、豫剧皇后、豫剧三鼎甲之首、梆子大王(豫剧大王)。
陈素真在豫剧六大名旦中年龄最大,从艺最早,成名最早,并且是唯一一位有着生、旦、净、丑等各行当艺术功底的豫剧大师[4]。此外,豫剧六大名旦中有五位都以唱为主,而陈素真则是边打边唱、边唱边舞,唱、念、做、打、舞综合运用,精湛的艺术,被视为中国豫剧六大名旦之首。
陈素真是一位唱腔和表演均达一种极至的豫剧大师。她创造的陈门”艺术的主要特色又体现在何处呢?有人说陈素真的唱腔古朴典雅,韵味纯正而又醇厚,是豫剧祥符调旦行声腔的集大成者,属牡丹、墨菊、“大音希声”的王者之韵;有人评价陈素真的做派端庄含蓄,准确细腻又层次分明;说她眼睛会说话,眉指能传情,举手投足均美不胜收,属“大象无形”的艺术品位;甚至连她在台上的念白也被评为“高低抑扬,错落有致,轻重徐疾,相间得体,字正音准,脆甜明亮,使观众遐迩皆宜,极富音乐之美”……这些评论都不为过,都非常精确。
然而,“陈门”艺术区别于其他艺术流派的要点,是她的文化品位。平日一样的练功,一样的“踢腿”,一样的“跑圈场”,但我们可以体验到她是在练一种很深的“文化功”。同样的“二八”、“流水”,我们却可以在她的声腔中,仿佛听到相国寺的霜钟和繁塔的风铃声鸣,仿佛看到积淀着千百年文化传统的八朝古都都开封的风土人情;同样的表演和人物塑造,我们却可以透过她的表演,感觉出活生生的人物的呼吸和体温,感悟到她所演绎的人物的命运及其所处的厚重的历史文化背景。
陈素真做功方面的绝活也是世人乐以称道的。她的表演细腻准确,且又含蓄内在。比如说《梵王宫》中“梳妆”一场,根据剧情发展,叶律含嫣正处于无比喜悦、紧张忙乱的精神状态之中。陈素真的表演,紧扣剧情发展。随着她的遐想,虚拟的表演动作变化多端。你看她又是对镜整容,扎花理鬓,又是择衣着身,返身自看。一会儿聆听鼓乐,拍手自喜,一会儿面含嗔笑,噘嘴自气,真是表演繁杂而近情,温而不过而逼真。观众看了连连拍手称赞,这里特别指出的,是她那甩辫穿衣的绝技,将表演推向高潮,真个把耶律含嫣这位妙龄少女演得出神入化,令人叫绝了。
《三上轿》是陈素真早年的代表作,稍后一点的代表作《春秋配》中的姜秋莲的唱腔改革,其影响大于《三上轿》。特别是姜秋莲上场第一段慢半七折唱腔最为著名,因为她恰到好处地唱出一个被逼出门、心痛神伤的大家闺秀内心的苦、痛、愤、羞,且又不失身份,看了使人由衷的产生爱怜,其艺术魅力十分感人。在陈素真用改良的新唱腔演出《春秋配》一折时,观众的情绪随着陈素真唱腔凄婉的转变而跟着起伏波动,悱恻的唱腔将戏剧的感染力和感化功能发挥到了极致。到她中年以后,唱腔设计已有很高的成就,她在《宇宙锋》剧目中,将豫剧传统老戏《头冀州》中埋没多年的“哭剑”唱腔,经过精心的整理,恰到好处的用到赵艳容装疯的唱腔上,观众听了深受感染,妙不可言。
就像有山峰就有低谷一样,陈素真的一生充满起伏曲折。1957年的反“右”扩大化时,陈素真因在继父陈玉亭的老家——开封东郊南北店村考察,看到农民挨饿、干部霸道的情形,如实写了一份“调查报告”送交有关部门,成了她“攻击合作化、污蔑统购统销、反党反社会主义”的铁板钢证,受到严酷批判,人身自由一度被限制,《戏剧报》发表了《陈素真的反动面目彻底暴露》的文章,《河南日报》也不甘落后,除发表文章外,还登载了丑化陈素真的漫画。
从“反右”斗争中脱身后,陈素真来到河北,在享受“右派”待遇的同时,继续到各地演出。
1960年,陈素真到北京演出,身为京剧“龙票”的末代皇帝溥仪的亲叔叔载涛看了陈素真的演出后,因之对豫剧大感兴趣,和陈素真多有交往。一天,陈素真在载涛的家里,适逢溥仪来吃晚饭。因陈素真的丈夫赵玉林是满人贵族后裔,载涛和溥仪都把她当作了“自己人”。
溥仪的“皇帝”当得很窝囊,但也算得上是一个学识渊博的人,应陈素真所求,引经据典地给她的5个儿子虎、豹、龙、鹤、狮依辈份分别起大名闿泉、闿山、闿纹、闿寿、闿骢。
1958年,陈素真应邀赴邯郸专区戏校任教,对牛淑贤、胡小凤等青年优秀演员传技授艺,勤加培养。1961年,陈素真随河北省豫剧团调往天津,天津市以该团为班底成立了天津市豫剧团,陈素真依旧担负起培养演员的重任。
从此,陈素真把家安在了天津。
1962年,三年自然灾害刚过,生活有所好转,政治上也有所松动,陈素真回到了阔别五年的郑州,受到观众热烈欢迎。
在20世纪30年代,开封就曾流传过“看看狗妞甩大辫,强似肚子吃饱饭”的顺口溜。这时,人们的肚子刚能吃饱,看陈素真演出的热情极度高涨,20天的戏票不到3天便被抢购一空,剧场里人满为患,加座、加站票都满足不了观众的要求,最后三天的戏只好改在大石桥露天剧场演出。
最后演《三拂袖》告别戏那场,观众数以万计,连剧场周围的房顶上、树杈上都站满了人。演出结束后,观众一直鼓掌不离开,尤其是那些随省会迁来郑州的开封老观众,热情更高。陈素真接连唱了几段,观众就是不走。陈素真受观众的激情渲染,又出来演唱了一段她的成名戏《三上轿》,观众才依依不舍地离开。待陈素真卸完妆走出化妆室,大批一直等着她的观众,一拥而上,把她高举在头顶,一直举到她乘坐的汽车前,周围的欢呼声此起彼伏,如同波涌浪翻。
1964年之后,运动越来越紧张,一些传统剧目禁演,陈素真也理所当然地被赶下舞台。运动还没有开始,她就成了牛鬼蛇神,从戏台上万人拥戴的大主演,变成提水扫地甚至给同屋住的演员倒尿盆的勤杂工……
到了1970年,陈素真更因为曾骂过文艺旗手江青,而被无产阶级“专政”,全家人被注销了城市户口,在天津东郊军粮城公社二村当了9年零3个月的农民。期间,品学兼优的二儿子铁豹(闿山)被大队党支部推荐上大学,却因“政审”取消了入学资格而卧轨自杀。噩耗传来,经历无数风雨的陈素真,一夜之间,头上又增添一层霜色。
在残酷的打击面前,经历过许多艰难坎坷的陈素真已经坚强起来,她没有屈服,更没有沉沦,在白天繁重的体力劳动、繁忙的家务活结束之后,在漫漫长夜里,她点起煤油灯,开始孜孜不倦地读书、学文化,并拿起笔来,写下了近百万字的生活回忆录和有关豫剧旦行表演的理论文章。
陈素真的回忆录《情系舞台》于1991年6月出版,给后人研究“陈派”艺术和豫剧的发展历史,留下了宝贵的材料。在所有的豫剧演员中,自己撰写回忆录的,陈素真可谓是开了先河。像她那一代没有上过学的豫剧演员,依靠自学完成一部书的写作,是绝无仅有的。
文革后,陈素真被安排到天津艺术研究所从事研究工作。1979年6月,开封市戏校邀请陈素真传艺授课,她手把手地分别传教给武惠敏、王晓霞《拾玉镯》和《宇宙锋》。对于其他学生,陈素真也是认真负责,倾心尽力。曾在开封市戏校亲聆陈素真教诲的鲍振江,每当提起当年,仍然是泪光闪烁,唏嘘不已。此后,陈素真不顾年迈体弱,应邀到河南、山东、河北、北京、天津、陕西、甘肃等地演出、授徒,使豫剧“陈派”艺术得以传播延续,发扬光大。
陈素真是个极热爱艺术的人,尽管命运多舛,遭际坎坷,但她对豫剧的那份火热的情感,使她永远不愿停下自己的脚步,不断创新,把自己宝贵的艺术经验无私地传授给下一代。1931年,陈素真13岁时就在杞县收陈素花、李金花为徒,1935年在开封收徒郭清芳、田岫玲,后又向侯秀真、崔兰田传艺。在西安,陈素真应樊粹庭所请,对关灵凤着力培养。解放后,陈素真又先后收了吴碧波、张雪波、李静波、马青波、郑秋波,以及袁秀荣、董玉兰、王喜云、周秀梅等为徒。1988年,早在三十年前就受教于陈素真的著名演员牛淑贤,正式举行了拜师大礼,成为陈素真的关门弟子。
“陈派”艺术源自豫剧的“母亲调”——祥符调,得陈玉亭、孙延德等的熏陶,加上樊粹庭的雕琢,尤其是陈素真自己的艰苦探索,形成了华丽明快、委婉柔媚、激越跳荡而又古朴典雅、含蓄蕴藉、醇厚纯正的唱腔风格,有一种别人难以企及的王者风范。
陈素真对豫剧的最大贡献,是她开创了豫剧旦行表演艺术的新时代,突破以前粗、露、浅、白等过于“生活化”的表演程式,形成了自己端庄含蓄而又独具风情韵味、准确细腻而又层次分明的风格。眼波流转,似有千言万语;眉指翔动,蕴藏万千情致,功力深厚而又不着痕迹、浑然天成,让人感到风情万种,美不胜收。就连她的念白,也被人广为称道:“高低抑扬,错落有致,轻重徐疾,相间得体,字正音准,脆甜明亮,使观众遐迩皆宜,极富音乐之美……”
“三十年代,豫剧泰斗,唱念谁比?身段独优。做舞仙姿,俏丽无偶。辫扇水袖,潇洒风流。生旦净丑,独占鳌头。翰林誉汝,龙须双手;举人赞君,玉貌歌喉。百余年间难觅求,堪称空前绝后。”
这是戏剧家石磊对“豫剧皇后”陈素真的赞词。
1994年,陈素真在担任豫剧名丑大赛评委期间,在郑州溘然去世,享年76岁。
陈素真一生演了许多部好戏,她的一生也是一部丰富精彩的大戏、好戏。陈素真无愧于“豫剧皇后”的称号,她的风采不但不会因时间的风尘而减色,反而让更多的人对她所创造的艺术辉煌心驰神往。
豫剧自陈素真起,格局一新,开创了豫剧雅致化的新时代,唱念做打影响其后旦角行当。
陈素真从艺66年,积一身绝技,文武生旦不挡,唱念做打俱佳。她继承传统,勇于创新,开创了豫剧舞蹈化、技巧化、形式美之先河,创造了独具一格、深受广大观众喜爱的“陈门“艺术,成为豫剧界卓有影响力的代表人物,对于豫剧的改革做出了转折性的巨大贡献。
翩若惊鸿 婉若游龙
1952年,豫剧皇后陈素真大师看了汉剧大师陈伯华的《宇宙锋》后,便移植了此剧,在汉剧《宇宙锋》的基础上另辟蹊径,以“上天入地”的“疯水袖”别开生面,将水袖的多种技法综合变换,创作出团花袖、烟花袖、扇花袖、波浪袖、飞天袖、鸳鸯袖等多类花袖,表演起来忽轻忽重、忽刚忽柔、忽疏忽密,把雍容端庄的赵艳容于疯态中变化万端的感情波澜表现得淋漓尽致,演出了该剧的
新水平和豫剧的特色。
陈素真刚柔相济、含蓄秀美的表演特色,台步行走如飘,水袖功、辫子功、扇子功和穿衣功美妙绝伦。清朝遗老邹少和在《豫剧考略》中称赞:“豫剧向无坤伶,近十年来始有之。就中陈素真者,为坤伶之翘楚。珠喉玉貌,举止娴雅,能造新音,尤工表演,一时以豫剧中之梅兰芳视之。”
乱世名伶 因戏而活
陈素真生于乱世,一生颠沛流离,在豫剧舞台上演绎了悲欢离合,生活中尝遍人间苦乐,她创造的经典剧目《宇宙锋》、《梵王宫》、《春秋配》成为豫剧的“极品”
她虽经历了那段艰难的岁月,熬过了百般的艰辛,却依然对豫剧矢志不移,爱戏如命。对艺术的极致追求,是贯穿她一生的使命。几十年的岁月洗礼下创造出陈腔之美,这种美荡气回肠 柔肠百转,在字里腔间里面有沧桑,有温婉,有忧患,有洒脱,更蕴含深深的人文情怀。
陈素真晚年定居天津,遥望中原,不知几许慨叹。正如《宇宙锋》里的唱词“坐龙车出相府肝肠寸断,思想起不由人珠泪涟涟”。
版权声明:CosMeDna所有作品(图文、音视频)均由用户自行上传分享,仅供网友学习交流。若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删除!
本文链接://www.cosmedna.com/article/34958923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