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刊载于《三联生活周刊》2019年第25期,原文标题《老勃鲁盖尔的“伪作”》
2019年是老彼得·勃鲁盖尔逝世450周年,声势浩大的纪念活动正在欧洲各艺术机构连续上演,对其画作的阐释和研究也在继续。
文/龚之允
文/龚之允
布鲁塞尔的比利时皇家美术馆有一幅名叫《伊卡路斯的陨落》的画作,自1912年被美术馆收藏以来,专家和学者们就对作者是否为老彼得·勃鲁盖尔争论不休。多数人认为这是一幅赝品,是后人的仿作,理由有两个:首先,画作的水准与其他勃鲁盖尔的真迹有一定的差距,且有很多后来涂抹修改的色层;其次,现存的勃鲁盖尔真迹中没有过布面油画,要么是木板油画,要么是布面蛋彩画。因此从绘画技艺和材料习惯两个角度来看《伊卡路斯的陨落》,都让人觉得这是某位古代画家的仿作。
鉴定之疑
老彼得·勃鲁盖尔(Pieter Bruegel de Oude,约1525~1569)是欧洲文艺复兴后期活跃于尼德兰地区(今比利时与荷兰)的画家。他的画作得益于人文主义的兴起,以及欧洲北方宗教改革对绘画题材的解放,把焦点放在了绘制农民和小市民的活动场景,开创了风俗画的时尚。老勃鲁盖尔的风俗画与意大利的宗教画分庭抗礼,他本人也被视为荷兰精神独立的关键人物之一。
虽然被称为老勃鲁盖尔,实际上他去世的时候,还处于事业的巅峰期,不过40多岁,留下了3个孩子。其中最大的是小彼得·勃鲁盖尔,当时不过5岁。中年夭寿的老勃鲁盖尔留下的彩色绘画作品并不多,现存被公认的这类真迹不到40件。在老勃鲁盖尔去世后的几十年中,他的画价飞涨。1609年,他儿子在写给赞助人的信件中说,他手上已经没有父亲的画作了,因为神圣罗马帝国皇帝鲁道夫二世愿意不计代价地收藏市面所有。在这种情况下,就出现了大量的老勃鲁盖尔赝品,很多都是当时尼德兰地区专业画家仿制的,其中静物画家老雅各布·萨弗雷(Jacob Savery the Elder)的仿品最为有名。有不少原来被认为是老勃鲁盖尔的画作,现在都证明是萨弗雷的仿品。
另一方面小勃鲁盖尔也经常仿制他父亲的画作,很多是根据父亲生前留下的手稿,参照父亲的设计来完成的。老勃鲁盖尔家族与荷兰艺术圈内的许多家族通婚,其绘画理念、风格和构图在家族中流传,就好像中国绘画中的“曹衣出水(曹家样),吴带当风(吴家样)”,形成了“勃家样”。
《伊卡路斯的陨落》这幅画与“勃家样”有一定的关联,但并不典型。从构图上看,《伊卡路斯的陨落》近景的一边绘制了正在农作中的尼德兰农民,然后一角通过远山延伸到远景,远景处有城镇,画面的中间是风景。这与可以确认是老勃鲁盖尔真迹的《猎人雪归》《放牧归来》《割麦人》《堆干草》等非常类似。在这些场景中,他根据景深安排各种各样的农民,人物分布乍看之下非常无序。所不同的是,伊卡路斯是古希腊罗马神话中的人物,而老勃鲁盖尔其他作品中并没有古典神话的影子,这一点就非常奇怪。虽然老勃鲁盖尔与尼德兰的人文主义学者有着良好的关系,他也画过一些基督教题材的作品(《巴贝塔》《三王来朝》《逃往埃及》),却从没有拿古典神话作为绘画元素。现代人对伊卡路斯的故事并不陌生,在神话中他就是那个以蜡做的翅膀向太阳飞去的少年,最后因为蜡化了坠入大海。在《伊卡路斯的陨落》这幅画中,坠入大海的少年位于右下角,只露出了一只手和挣扎的双腿,并不起眼。而且非常奇怪的是,“杀人凶手”太阳并不是中午高照的艳阳,而是日薄西山的夕阳。受老勃鲁盖尔影响很深的、与他同时代的后辈画家乔斯·莫佩尔(Joos de Momper)也画了一幅《伊卡路斯的陨落》,近景处也有垂钓的渔人和耕作的农民,而伊卡路斯正在太阳的下方坠落,他边上还有为他做了翅膀、一起飞天的父亲。比利时布伦博物馆(Museum David and Alice van Buuren)还藏有一幅《伊卡路斯的陨落》,与比利时皇家美术馆的同名馆藏几乎一致,只是这幅画中在天上画有伊卡路斯的父亲。如果把这三幅画作一起对比,就会让人觉得这有可能是老勃鲁盖尔设计的图式,后来被他的追随者仿制了一些,从构图和人物塑造的习惯上,都非常“勃家样”。但类似的题材并不见于老勃鲁盖尔的其他真迹中,很难参照鉴定。根据比利时皇家美术馆的记录,在1912年改馆收藏《伊卡路斯的陨落》前,老勃鲁盖尔的画册里并没有收录这幅作品。有人指出,根据21世纪新整理的《勃鲁盖尔绘画全集》,画家曾在绘制版画的时候用过类似于《伊卡路斯的陨落》里面的船只图样,并且空中有正在陨落的伊卡路斯与父亲。也许仿制者正是利用流传的版画再创作了《伊卡路斯的陨落》的油画版本。
因此从源流和构图来判断,只能说皇家美术馆的那一幅是“勃家样”。
材料假设
1963年,比利时皇家美术馆的策展人菲利普·罗伯茨-琼斯(Philippe Roberts-Jones)和一位研究老勃鲁盖尔的专家乔治·马利尔(Georges Marlier)共同提出一种假设:原来这幅画是画在木板上的,后来才被转裱在布面上。这一假设可以解释为什么勃鲁盖尔的油画都画在木板上,而唯有这一幅是布本的。
木板油画转裱布面在西方古典绘画中并不少见,比如卢浮宫藏的达·芬奇《岩间圣母》,它本来是一幅木板油画(与英国国家美术馆的版本一致),在1806年的时候被修复家海奎因(Fr. Hacquin)转裱在了画布上。在古代,因为保存技术的落后,木板油画会发生变形、虫蛀和褪色等问题,因此意大利人发明了木板转裱画布的方法来保护艺术作品。这种方法在18世纪流传到法国,被大量采用。而到了现代,由于技术的改进,木板油画的保存条件要比布面油画更好,因此很少再有木板转裱布面的情况出现了。
专家的假设在后来得到了科学材料检测法的部分验证。
1998年,布鲁塞尔皇家文化保护学院联合荷兰乌特勒支大学,利用碳十四鉴定法对《伊卡路斯的陨落》的年代进行了检测,结果认为布面的年代晚于老勃鲁盖尔生活的年代,可以证实老勃鲁盖尔没有可能亲自在布面上绘制这幅油画。
2006年,布鲁塞尔自由大学(ULB)的莱斯教授(Prof.J.Reisse)根据最新的科学检测认为,《伊卡路斯的陨落》有可能是老勃鲁盖尔绘制在木板上,由后人转裱在布本上。首先,通过电子显微镜和X光射线可以证明布本有转裱的痕迹;其次,颜色层的底部炭笔稿和蓝色的油画颜料(石青与铅白)与老勃鲁盖尔其他真迹吻合。
2012年布鲁塞尔皇家文化保护学院又发布了一则报告,通过红外线探测出《伊卡路斯的陨落》底部炭笔稿的画法与老勃鲁盖尔真迹保持一致,而与比利时布伦博物馆的那幅同名仿作完全不同。
新的科学鉴定方法
虽然到目前为止对于《伊卡路斯的陨落》是否为老勃鲁盖尔的真迹还不能过早下定论,但随着科学鉴定手法的演进,相信在不久的将来,就可以揭晓答案。
西方鉴定艺术品真伪的方法不断演进,从风格学、著录检索,再到绘画材料分析,其专业性越来越高。微波、电子放大镜、红外线和X光检测基本上是借助科学仪器扫描作品本身,获取信息,然后再通过人工对比论证。老勃鲁盖尔的画作因为其不菲的身价和数量众多的赝品,成了检验新科学检测方法的样本。
2002年,美国著名的常青藤高校达特茅斯学院的科学家提出了全新的鉴定方法——大数据建模筛选法,可通过样本检查和公式算法,用计算机计算得出作品真伪检测的结果。这套方法是科学检测法的巨大突破,首先便被使用在了对老勃鲁盖尔画稿的鉴定上,其结果也让人们看到了今后AI鉴定的曙光。
这套方法的原理和如今在手机上流行的指纹解锁、面部识别解锁类似。通过电子放大镜,对已确定为真迹的画作笔迹进行抽样(多种倍数放大)比较,建立像素块模型数据库,然后再对需要检验的作品通过算法进行测量。据报道,科学家已经对13幅老勃鲁盖尔的素描稿进行了测验,从中发现了5幅赝品。该项目组还对达·芬奇的老师佩鲁吉诺(Perugino)的《圣母子与圣人》进行了建模检测,发现画中6个人物的头像有3个是佩鲁吉诺亲自绘制,而其他头像则是另外3个人画的,推测是其学徒。那么是否可以用这种方法来鉴定《伊卡路斯的陨落》呢?这还需要进一步论证。因为老勃鲁盖尔的那些素描和佩鲁吉诺的画作都没有后人涂抹修改的痕迹,这样平面抽样分析才具有可靠性。而《伊卡路斯的陨落》的情况要复杂得多。
波兰哥白尼大学的教授彼得·塔戈维斯基(Piotr Targowski)提供了另一种检验方法。他的方法借鉴了三维图像在视网膜被处理为平面图像的原理,通过对图像上各个图层的细化分帧,来与真迹对比分析,检测绘画步骤的一致性。这种方法被称为“光学断层照片一致法”(Optical Coherence Tomography)。这两种方法虽然较早被提出,不过其成果论文却是在近两年才得到发表,可见其理论虽然解释起来容易,但实际检测中还有很大的完善空间。这取决于算法和抽样的完整性。然而,即便机器通过方法对比,可以向人们揭示那些独一无二的艺术家的“神来之笔”,这些笔迹也只不过是艺术家意志的表象。离开精神内涵来讨论物质,是脱离人文主义本质的。
版权声明:CosMeDna所有作品(图文、音视频)均由用户自行上传分享,仅供网友学习交流。若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删除!
本文链接://www.cosmedna.com/article/336613261.html